城绿地景观结构分析与生态规划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d6dd8e680203d8ce2f243d.png)
3.7 绿地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创建指标,西安市继续以大树栽植、广种花卉、新建园林景观、提升绿地档 次为重点,为2014年9月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冲刺:三年内计划栽植大树10万 株;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高速沿线60米宽的景观林带和30-50米宽的绿色廊道; 计划今年完成9个公园以及120个城市小广场(小游园)的建设;垂直绿化1700栋建 筑物。同时,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约11000米院落围墙,把沿街的围墙拆 迁率提高到90%以上。15年后的古城西安,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型公园”。 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的基础上,新增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和7座历史文化公园。 预计到2020年,西安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将达3585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市国土总面 积的三十分之一强),公园绿地达6005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城墙内面积的近5倍), 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届时西安市主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均规 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8m2,绿地率为50%,绿化覆盖率为5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 低于30%,部分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应低于75%,新建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为30%,道路的绿地率则为20%-25%。围绕西安城区的灞 河、浐河、沣河等8条河流和一、二、三环道路分别建设30-100米宽(在主要道路两 侧根据现场情况)的生态林带,与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构成“珠落玉盘” 的大地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 间体系。再配以若干条200-500米不等宽的三环绿带、幸福林带、唐城林带、丰庆路 林带、渭河风景线、灞河风景线等花园式绿化带。
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 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含曲江旅游度假区、大雁塔北广场及大慈恩寺)、汉城水 上公园、南郊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草滩生态园、曲江南湖、大明宫皇宗遗 址公园、西安生态博览园。 7座历史文化公园 长安城遗址公园、大兴善寺、半坡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公园、唐城遗址公园、 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0ac47f0fab069dc502201c9.png)
生态 与环境 l 1Il 来自现代城 市园林绿地规 划
张海 鹏 - 武 丽 娜 :
( 、 尔滨太阳岛物业供 热有限责任公 司, 1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2哈 尔滨昆仑物业管理有限公 司, 5 00 、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0
摘 要: 城市园林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 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大量实例说明我国的园林建设 已从城市 园林发展到 园林城 市。 城 市绿地率成普遍增长之势 , 人均 占 有绿地面积逐 渐增加 , 特别是新居住小区中的 自 然环境得 到显著改善。所以我 国现代城市的绿地 系统绝非传统意 义上的绿化 , 而是城 市赖 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 系统。
自然 的 生活 需 要 。
1 . 2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 性增强 ,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确定城市 绿化 目 、确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 的基础 标 上, 国家对规划的城市绿地加强了规划和落实 , 提出了对策措施 , 划水平显著提 高。 规 现代城市 绿地规划提倡建设生态城市 , 促进城市可持续 发展 。 它提出对 自然环境加强保护 、 复、 恢 修复 ; 强调城市绿地建设 , 提高城市绿地 占有量 , 以绿 地 占有量为骨架 , 自然引入城市; 把 强调城市紧 凑发展和均衡开发。重点突出绿地规划 的生态 功能 , 在满足 日常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 从城市空 间和 自 出发 ,尽量保护城市 自 然 然遗 留地和 自 然植 被 , 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绿化 的基本 内 容, 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 , 运用生态技术 : 将人 工要 素和自然要素融合成绿色生态 网络。 1 - 3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体现城市特色 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又一重要特 色 , 但 是城市形象绝不是所谓的“ 大广场 ”“ 、大草坪” 、 “ 马路 ”也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风貌。 宽 , 城市赖 以存在 的地理环境 , 即山水形胜 、 风土人情才是 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 。 坚持文化陶冶, 构筑生态 文化 体 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6fa2d5360cba1aa811da1a.png)
图 1 城市特色相关要素构成图 ( 根据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修改)
1 城市绿地特色的构成
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无 论 是 自 然 的 、人 工 的 , 无 形 的 、有 形 的 , 人 文 的 、科 技的……都是组成绿色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 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 蕴 、有 鲜 明 形 象 特 征 的 城 市 , 有 着 无 法 替 代 的 作 用 。 城市绿色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
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 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 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
一门时空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每个城市都有特 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资 源可谓包罗万象。笔者认为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布局层面体现其对城市特色塑造的贡献率, 首要前 提就是对城市资源进行梳理, 从空间特征、文化特 征 、产 业 结构 特 征 这 3 个 方 面 来 挖 掘 、提 炼 体 现 城 市 特色的资源要素, 并进行特色资源的整合(表 1)。 3.2 绿地系统规划强化特色手法分析
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 对城市 绿地总体特色结构起着决定性作 用。建议在绿地系统布局层面作宏 观调控, 形成城市特色骨骼框架
无形的历史文化和有形的历史遗 存是城市丰富的遗产, 也是城市 最富有灵魂的特色资源。建议对 资源进行分级, 有主次的分配在 各类公 园绿地中, 并作整体性 、全 面性安排, 形成城市的特色链
大 战 马 陵 山 革 命 烈 士 纪 念 塔 , 抗 日 址与纪念地( 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 花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580719e2bd960590c677ed.png)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1 生态格局概况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
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
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景观异质性指数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
具体选用的指标有: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bda4fbe168884868662d68e.png)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摘要: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系统,受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山区城市与平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绿地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重视本土化城市特色的营建,本文结合云浮市绿地生态规划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地;生态规划;云浮市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游览休憩的绿化用地,主要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类型。
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空间能够带给市民优美、清新、舒适和充满生机的环境,是衡量市民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建设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许多城市出现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生态规划是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各种典型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云浮市生态规划设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云浮市绿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 绿地生态现状云浮东邻珠三角,素有环珠三角的“内环市”、“广东大西关”之称,其总体生态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8.4%,境内西江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以上,这些较污染相对严重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好太多,被冠以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及珠三角周边的“一片净土”的美誉[1]。
云浮是山区市,丘陵、山地占市域面积的90%以上,山林地多,还有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大金山等公园景区,园林绿化项目包括道路绿化、滨河绿化、风景石山等,绿地面积逐年增加。
1.2 绿地建设问题虽然云浮市历来对园林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有:(1)绿地分布不均,块小分散,无法连成整体。
表现在组团内绿地分散,服务半径不足,公园之间缺乏线状或带状的绿地联系,道路绿化、滨河绿化不够。
(2)山丘、林地破坏严重,部分河涌水系两岸绿化不足。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a382e7f31126edb6f1a1078.png)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1274fad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8.png)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绿地被认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除了提供观赏、休闲等功能外,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城市绿地建设被广泛地提倡和引入。
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被忽略,大面积铺设草坪、种植树木等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碎化化、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中的缺陷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为此,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逐步地应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
景观生态学是连接生态学和景观学的一门学科,将生态学理论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系统性的视角,将城市绿地视作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用景观的理念和方法,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学,景观是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整体,是我们观察到的一段空间组成的复合物。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分成空间、时间和生态过程三个层面。
在空间层面,景观是指一定空间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构成的总和,包括各种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和建筑、道路、设施等人造元素;在时间层面,景观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需要分析景观的演变历程;在生态过程层面,景观是一个由各种生态元素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种群变化等。
二、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1. 建设具有生态适应性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建设需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建筑风貌等人工要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适应性是指绿地及其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生长、适应新环境、繁殖、抗压、抗病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735ef53968011ca200910c.png)
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市规划中,已将绿地规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旨在指导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通过绿化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适宜而有益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
1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由于历史原因,绿化、绿地、城市绿地的含义演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分化,《标准》的条文解释中称“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绿地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2方面:一方面是指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被划分于绿化的用地面积;另一方面是指对于城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及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的绿化区域。
我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应该是指将自然原生植物以及人工植被作为自身存在的主要形态,主要功能作用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由各部分绿化用地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规划区的绿地规划系统的针对范围主要为属于城市规划范围内,城市规划空间管制所划定的“四区”绿地。
主要工作是对相关区域的绿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全面化的布局设定。
对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环境,以及休闲功能上的缺陷进行弥补解决,并对其今后的良好发展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推进城乡绿地统一化的进程。
2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2.1系统分析原则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其实就是从当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衍生出来的一个子系统,首先应对该子系统的地位关系以及意义予以了解掌握后,才能很好地融入到绿地系统之中,并同其他部分相结合,保持绿地系统的整体性,确保发挥绿地系统应有的作用。
2.2因地制宜原则加强对以往所呈现的原始状况进行分析汇总,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掌握,进而有效的把握城市的建设情况,准确的把控好预测分析工作,很好地将预测工作、措施工作以及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
现状绿地分析范文
![现状绿地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72fc9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f.png)
现状绿地分析范文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等多重功能。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建设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的绿地呈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绿地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城市绿地的现状。
在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以公园、广场、绿化带、街头花坛等多种形式的城市绿地。
据统计,2024年底,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8%,各地还在不断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的功能和品质。
城市绿地的构成主要包括公园、绿化带、广场等,这些绿地形成了城市的绿肺。
同时,城市绿地也在不断提升绿地品质和服务水平,注重绿地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而,城市绿地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绿地规划不合理,绿地分布不均衡。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规划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规划不足的问题。
一些城市绿地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绿地管理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一些城市绿地管理不规范,绿地维护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管理经验,导致绿地设施损坏严重,绿地环境脏乱差。
同时,城市绿地还面临着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原本应该保留的绿地用于建设,导致绿地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城市绿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
城市绿地规划应该注重绿地的布局和功能,统筹规划各类绿地,使其在城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
同时,要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注重绿地环境的整洁和设施的完善,提高绿地质量。
其次,要加强对城市绿地的保护。
城市绿地的保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提高绿地的生态价值,禁止滥用绿地资源。
再次,要发展创新的绿地建设模式。
绿地建设不仅要注重绿地的数量,还要注重绿地的品质。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24bdeffab069dc5022015a.png)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摘要景现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空间异质性原理、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格局原理等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意识的加以运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文献标识码 A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迫切的发展需求、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显。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干扰强度最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实体,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景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促成了景观规划和生态学原理的结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
与传统生态学研究相比,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主要为:①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②格局一过程一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⑤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它明确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是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事业的理论基础。
除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全球变化外,对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等,景观生态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绿色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绿色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5cd39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4.png)
绿色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摘要:生态城市的绿化带是使城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媒介。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动植物通过这个地方进入城市,有利于在城市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地方政府积极致力于生态和谐城市的建设。
合理的规划标准是建设的基础。
后续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这样才能按照规划顺利实施现代城市生态建设进程。
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论证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标准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初步研究介绍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发展,它需要有机结合当地的生态要素,符合自然规律,解决人文和科学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基本遵循生态规律为主要概念,规划资本已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形式。
为了确保城市的合理定位和科学发展,有必要围绕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以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的概述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有科学,高起点和切实可行的规划,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纳入规划思想,并按照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
这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它是社会和谐,经济效率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市和人类融为一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结构。
1970年代,在研究过程中,前苏联的城市生态学家euniski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型。
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保护”人类住区。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
2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发展2.1绿色城市的概念绿色城市就是要尽可能地消除城市污染,充分利用能源,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进行合理的规划,便利交通,建设安全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6269c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9.png)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摘要:本文对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以期为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尽一份努力。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理论;方法1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1.1 生态原理绿地景观是存在于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绿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中包括了纯粹的人工生态系统、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
从宏观上来看绿地景观,研究的是基质、廊道以及缀块之间的结构、组合与格局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而这种空间和组合上的改变,不但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还要服务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
从中观上来看则是要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万物相和谐的生态系统。
至于微观上,则是要打造出以人为中心的绿地环境,让建筑与各种绿地景观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1.2 形态原理以绿地为主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古代就有“地有佳气,随土而生。
山有吉气,因方而上,气之聚者,以土沃为佳”的说法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
绿地景观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绿地形态,这些绿地形态是所有组成绿地景观的空间、比例、秩序、地质、色彩等元素的总称,而组成绿地景观的个体则是各种各样的街头绿地、专用绿地、公园、道路绿化、风景绿地等。
1.3 文态原理文态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其中所包含的是该地域的人物风貌和物质形态,同时也是发展历史的根源。
而城市中的文态性绿地景观就是以建筑布局为导向,以该城市的人文风格为基调,并综合地展现地展现出秩序之美的以后总城市绿地景观。
它主要是由建筑、绿色植被、山体河流、街道等物质及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
这里不但有形的物质参与其中,同时通过这些物质寄托了某种或多种感情,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或起到教育、纪念的意义。
1.4 心态原理绿地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基础,其关心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而绿地景观所重视的更多的是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心如何将绿地环境设计成人类相互理解的空间;其次是采取人性化的设计,探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层次、地域、人群中来设计空间环境的特征;最后则是如何在不以人类为主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尊重自然的绿地设计与规划。
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
![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2ef8de181c758f5f61f6743.png)
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摘要: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探讨了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市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的环境空间,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
因而居住区绿地景观不仅影响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还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质量。
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居住区景观结构,合理设置廊道、嵌块体、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一、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1、人的参与和影响居住区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居住区绿化系统是由人规划设计、由人选择各种要素组成的系统,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
居民在居住区环境中的活动,并非单纯自然意义上的消费者,因此在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关注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更好地为人的生存服务。
2、系统的不稳定性与自然生态环境相比,居住区绿化系统显然是很不稳定的。
枯枝落叶常被清除;养料、水分常常是来自居住区外部;土壤中微生物发育不充分。
整个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是不连续的。
3、高度开放性作为开放系统的居住区绿化环境,与外界有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居住区生态环境本身并不是自给自足的系统,需要靠外来的能流、物流不断投入,才能保证其系统持续发展。
二、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1、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以人为本, 居住区绿地设计的重点在室外空间,以美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导教化人们参加健康文明有益的社会化活动。
城市生态规划理念、步骤和方法
![城市生态规划理念、步骤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467618312b3169a451a4dd.png)
❖3.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 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城市整体的优 化、总体关系的和谐和各部门、层次之间的 和谐。
❖ 4.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不 是简单的高速度。城市的发展是城市社会、 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系统自 我调控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 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生态规划理 念、步骤和方法
城市生态规划
❖第一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第三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认为:山水格局是连续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 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 脉不受断损。
❖景观生态学认为要防止“自然景观基 质的破碎化 ” (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
故宫
❖ McHarg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 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 行的规划。”
2. 与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 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调控管 理;
❖而城市生态规划则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 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 础上,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的规划,
❖它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 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手段。
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
给排水系统
道路系统
通讯系统等
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绿地
林业系统
农业系统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5f2d62011ca300a6c39072.png)
常 地 发 挥 , 从 而 保 证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的 健
康 、 持续 发展
形 成 T具 有 台 肥 特 色 的 中 心 城 景 观 。
③ 社区绿地、沿河绿带、各类附属绿
地 、 街 旁 绿 地 等 星 棋 布 。
Key W o e r / P
据 统计 ,  ̄2 0 年 底 , 台肥 市 现 有鲁 0 6
粪 绿 地 1 2 3 0 m 其 中公 周 绿 地 面 3 6h 6 ,
5 1 9 m 生 产 绿 地 7 6 7 m‘ 7 7h . 自 然 地 理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是 江 淮 分 水 岭 积2 0 4 h 6 77 9 西 南 至 东 北 横 贯 辖 区 中 部 ,形 成 低 缓 的 防 护 绿 地 2 1 hm 附 属 绿 地 92 m 2 55 m 。 鱼 脊 形 地 势 , 自分 水 岭 向 东 南 和 西 北 倾 2 0 6 h ,其 他 绿 地 7 5 9 h
L ds an cape E colgy P t n optmiat o ater i z i on Her t Ci eI y
1研 究 区概况
台 肥 市位 于 安 徽 省 中 部 ,长 江 淮 河 z 间 , 巢 湖 z 滨 , 淝 河 之 水 穿 流 而 过 。 其
城 市 绿 地 是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空 间 的 重 2 城 市绿地 现状分 析与 评价 要 组 成部 分 ,是 维 持 城 市 生 态 功 能 的 核 摘 要 访正 在 探讨 合肥 退 一 园林绿 化质 量 心 , 对于 改 善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 实 现 城 市
21现状分析
层 次较 高的 城 市 .如 何在 城 市快 速 发展 进 程 可 持 续 发 展 起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而 城
长春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之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浅析
![长春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之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9daf8ee009581b6ad9eb3a.png)
2018年第9期现代园艺长春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之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浅析惠大东(长春市儿童公园,吉林长春130041)摘要:从长春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森林城市等方面浅析了绿色宜居森林城的内涵,对主城区构建“一轴、两环、线网、多园”的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逐步增加市级大公园、区级公园、微绿地、滨水带状公园、林荫道数量,建设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绿地网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绿地;规划;建设1研究的背景及目的1.1研究背景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立了生态文明在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长春市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确定,要全力推进城市森林、绿地、水域和湿地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森林,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真正把长春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宜居森林城。
1.2研究目的十八大后,长春市提出“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通过实施“百百千”工程,加大主城区绿地建设力度,相继启动建设了清水音公园、北海公园、芳草公园、福园、英俊公园、沿河社区公园、富强公园、力旺湿地公园、雾开河公园、百花园、湿地园等24座,截止2017年底,全市对外开放的公园绿地133个。
2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浅析主城区绿地系统是人工化的生态空间,也是绿色宜居森林城建设最主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实现500m公园绿地、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的基础。
将城市公园等绿地斑块结合城市水系、道路绿地体系,构造“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绿地网络。
2.1长春市主城区绿地统计分析将长春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按面积分为6类:小于2km2、2~5km2、5~10km2、10~20km2、20~50km2、大于50km2。
公园绿地规模呈“杠铃型”,缺少中小型规模。
主城区公园绿地总和30.14km2,其中规模小于2km2绿地数量最多,其面积占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的22.78%,居6个等级的第2位;大于50km2的大公园有6个,其面积占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的35.69%,总面积最大,局6个等级的第1位;2~5km2、5~10km2、10~20km2和20~50km24个等级面积较少,且远低于其他2个等级。
昆明市五华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昆明市五华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94aa61af1ffc4ffe47acb2.png)
响, 日照长、 霜期短 、 年平均气温 1℃。 5 气候温和, 夏无酷暑 , 冬不严寒 , 四季如春 , 气候宜人 , 是极负 盛名 的 “ 春城 ”。 五华区是昆明市的中心城 区之一 ,辖区位于 市区西部 , 是全省 的政治 、 经济 、 教育 、 文化 中心 , 可谓 “ 聚春城 山水 灵 气 , 会名 城 文化精 粹 ”。五华
21 0 0年第 5期
现代 园艺
昆明市五华 区城 市绿地景 观格 局 分析研 究
赵 晓静 杜松 翠 魏 开 云 ( 西南 林 学 院 , 云南 昆 明
摘
602 52 4)
要: 本文采 用 1m 分辨率的卫 星遥 感图像 , 0 结合现 场调 查收集的资料 , 用景观 生态学理论 , 运 选取 了王 块 i £
统的核心生态效应 。 在 五华 区城市 绿 地斑块 的分 布 中 ,其 大型 的 斑 块主要分 布在普 吉 、红云 以及 黑林 铺 3 街道 个
办 事处 , 布极化 的现 象 比较 严重 , 分 不利 于改 善 昆 明市五华 区的城市 环境 。
表2
类型 指标
景观破碎度
根据调查 ,昆明市五华区城区原始森林植被 已经 破坏 ,城 市绿地 斑块 内的植 物群 落 多数 为人 工栽 植而 成 , 多为乔 、 草或灌 、 两层结 构 , 草 群落 结
昆明市 五华 区城 市绿地斑 块 的形状 多数 比较
工 整 , 计 比较 简单 、 一 , 种形 状 的城 市绿 地 设 单 这 斑 块不 利 于 五华 区生 物 多样 性 的建 立 和保 持 , 同 时 , 以形 成 特色 的城市 景观 。 难
地 , 主城 区则 多 以小型斑 块 为主 , 终 导致城 市 而 最 绿 地分 布失衡 , 城市绿 地 系统 整 体性差 , 利于 形 不 成 优 良的小 区域 环境 ,不能 充分 发挥 城市 绿地 系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63d4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a.png)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摘要绿地景观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互动等多重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绿地景观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案,旨在优化城市绿地景观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
现状分析1. 绿地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绿地稀缺,且绿地之间缺乏连接,导致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
2. 绿地类型单一:大部分绿地仅为草坪或树木,缺乏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绿地规模较小:部分绿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目标设定1. 改善绿地分布:通过增加绿地的数量和合理布局,使得绿地分布更加均衡,并提供绿道等连接绿地的路径。
2. 多样化景观类型:引入水景、花坛、雕塑等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创造多样化的绿地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提升绿地规模:扩大现有绿地的面积,增加新的大型绿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规划方案增加绿地数量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加绿地数量:1. 利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地建设:对于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可以将其改造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2. 屋顶绿化:在建筑的屋顶设置绿化系统,将原本的空地转化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率。
3. 河岸绿化:利用城市的河岸带进行绿化建设,增加绿地的面积,并改善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
调整绿地布局通过以下措施来调整绿地布局:1. 统筹规划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地的布局,并根据人口密度和生态条件合理分布绿地,使其能够服务更多的居民。
2. 建立绿地连接系统:建设绿道和人行步道,将各个绿地相连起来,提供居民的步行和骑行通道,使绿地更具连贯性和可达性。
引入多样化景观元素通过以下措施来引入多样化的景观元素:1. 引入水景:在部分绿地中增设喷泉、湖泊等水景元素,增加绿地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2. 增加花坛:在绿地中设置花坛,引入各种花卉植物,使绿地更加丰富多彩。
3. 设置雕塑:在绿地中设置艺术雕塑,提升绿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
永川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分析及改造规划
![永川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分析及改造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237e127af45b307e8719763.png)
• 5)风景林地
•
• 2、城市绿化现状指标
• 根据永川现状实际发展,新城是永川区刚规划新建不久,在交通﹑商业﹑绿化等方面都较薄弱,很多企业还没有入驻其中,所以, 现在这一地段的人气并不是很高,很多的商业建筑虽已修建,却没有投入上使用中。很多楼盘在大量开发,但是还没有得到实质 性的收益,如:围绕文理学院红河校区周边楼盘的开发。据调查。现在这一地段的绿地发展也不是很成熟,新区很多用地的绿地 率并没有达到城市绿化的标准,体现在其中居住区的绿化率,公共设施用地的绿地率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绿地率也只是比较 接近规定绿地率。
此次改造,重点从临街建筑立面改造、 房屋底商改造、城市家具及街道设施 改造三方面入手。
沿街房屋立面改造。主要对屋顶、 墙面、出挑、门窗、阳台、墙面外挂 空调、防护栏(网)、排水管等进行 外立面风格、色彩、统一规整处理。 房屋底商改造。采用现代装饰手法 整体进行设计,包括门柱、门头装修, 局部门窗处理,店招店牌处理。按照 店主广告内容对门头、招牌的色彩、 形式结合建筑立面进行改造。
新城绿地规划建设
• 1、规划目标 • 以中央公园及其周边范围为规划重点。以绿化建设为基础、植树造林 为手段、重点工程为突破,打造地区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 竞争力,把建设现代化新城作为中心,以实现绿地总量达标、布局合 理、环境优美、综合功能优化,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城市, 最终的目的是将该区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开放型生态型区域。 • 2、规划指标 • 近期(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9%,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 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 • 中期(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地 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各个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 准。 • 远期(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48%,绿地 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高标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态研究Abstract: It is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city turn that the inevitable trend that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 is also an economy to develop to progresses with the technology, is a nation to realize modern and important marking.The city turns the process in push human civilization high speed develop, promote social material wealth with spirit wealth quickly increase of at the same time, and also beyond all doubtly, brought mankind a series of urgent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that demand resolve with person reside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already became mankind exist with social economy can kept on develop progress, one of the key problem that face.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studies, being used as the macroscopic realm ecology ……Key words: The city turns 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environment ecosystem research目录前言 (1)1.城市景观系统 (1)1.1城市景观 (1)1.2城市景观的特点 (2)1.2.1 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2)1.2.2 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2)1.2.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2)2. 城市景观结构成分 (2)2.1 斑块 (3)2.2 廊道 (3)2.3 本底 (3)3. 城市的景观功能 (3)3.1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3)3.2城市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性 (4)3.3城市景观的演化 (4)3.4城市景观的价值 (5)3.5.1 城市景观中的功能流 (5)3.5.2 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流 (5)3.5.3 城市景观中的能量流 (6)3.5.4 城市景观中的物种流 (6)3.5.5 城市景观中的人口流 (6)3.5.6 城市景观中的信息流 (6)4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及其维持 (7)4.1城市景观异质性 (7)4.2 城市景观异质性的维护 (8)4.2.1 保护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斑块和特色文化斑块 (8)4.2.2 增加城市景观中的生态环境功能斑块 (8)4.2.3 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空间结构 (8)5.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前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它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所有研究都进一步说明,城市发展中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有关。
笔者在认识城市景观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护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促使研究者注重,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发挥景观生态学的优势,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城市景观系统1.1 城市景观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互作用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
不同城市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就是城市景观。
在区域尺度上,城市景观的镶嵌性和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内部不同规模和属性的景观要素,作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结构成分,典型地和重复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景观格局。
1.2 城市景观的特点1.2.1 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气象特点、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
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
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1.2.2 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特别是城市景观边际带的变化尤为明显。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1.2.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整个景观,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2 城市景观结构成分城市景观组成要素按其空间结构特征,也可分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景观结构成分。
景观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指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拼块、廊道、基质三种类型。
城镇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包括村),本身便可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它们由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建筑物、街道、农田、河流、公园等)组成,彼此之间既具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分布格局和不同的职能。
但在更大尺度的空间地域内,它们又可被看作为镶嵌分布的同质性景观斑块,相互联系,互为依赖,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镇体系,担负起区域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任务。
从此意义来讲,某特定空间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便构成了一个更高等级的景观单元,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功能和空间格局。
因此,研究乡村城镇化,可从城镇、城镇体系的景观结构入手,分析城镇化引起的空间效应和对地域发展的意义。
2.1 斑块城市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和属性的、相对同质的地段或空间实体。
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要素斑块,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片林地等。
2.2 廊道城市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其中又以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为主。
河流、沟渠、林带等廊道,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具有显著影响。
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廊道,常常是城市景观中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或汇集的地方,对维护城市景观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2.3 本底城市景观的主体是各类建成区,各种不同功能、性质和形状的建筑物,使城市景观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景观。
城市的道路网把这些建筑物联系在一起,使城市街区既具有很高的连通度,又具有较高的优势度。
因此,一般可以把街道和街区看做城市景观的本底。
3 城市的景观功能3.1 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功能包括了能量流、物种流、信息流、物质流及价值流等在景观元素间相互迁移的一系列生态过程。
具体表现为:(1)生物过程,如某一地段内植物的生长、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种的空间运动等;(2)非生物过程,如风、水、土和其他物质的流动;(3)人文过程,包括人类的空间运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及与之相关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
城市的流通职能、生产职能、消费职能等在此都可理解为是一景观元素内或几个景观元素间流的交换。
受景观格局影响,这些流分别表现为聚集与扩散,如一城镇兴起后对周边乡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其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信息的传播、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在城镇的集中、商品的流动等。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自然植被和野生物种消失、农田被占等也是景观元素间生态过程改变的结果。
3.2 城市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景观生态学依人类对景观的影响程度不同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和人工景观三大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单纯就某点状要素而言,无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人类进入后的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正反映了从自然景观到人工景观的过渡。
传统城镇景观的各种特征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仅从住宅形态、建筑材料、构筑形式上我们就能辨出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
建设新城镇或改造旧城镇,都不能脱离这种自然性和人文性。
3.3 城市景观的演化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占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城镇居民生活的实质性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