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合集下载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一、力学性能变化
1. 力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量也会随着肌肉运动次数也由增
多而减少,这就是力量变化的表现。

2. 坐标系统的变化:在做出一个运动动作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及身
体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动力来完成,这些力量如果不能够一致的发挥,将会造成身体的偏移和崴出情况,这就是坐标系统的变化。

3. 肌肉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伸缩比、柔韧度和抗力
等特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体能及协调性发挥,这就是肌肉变化。

二、运动协调能力变化
1. 传感器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当细胞传感器检测到的反馈信息发
生变化时,将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协调性变
化等。

2. 肌肉组织调整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也
是会不断调整及变化的,这种调整对运动协调性也能够直接影响,从
而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变化。

三、心肺功能变化
1. 心脏容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心脏容量也会随着运动强度及
时间长度而改变,这也是心脏容量变化的表现。

2. 肺活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肺活量同样会发生改变,而这种
改变也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有关,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的表现。

四、运动热能变化
1. 呼吸介质的变化:在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种热量要求呼吸介质能够及时带走,以免影响运动人体的发挥,这就是呼吸介质的变化及运动热能变化。

2. 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运动热能变化中,环境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如果温度发生变化,运动人体内部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效率及运动热能发挥等情况。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参加运动健身的人群越来越多,每周进行2-3次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其实严格的来讲,并不仅仅是在运动过程中。

而是从正式比赛或训练前,运动中,运动后整个过程,身体机能都会产生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从专业视角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状态、恢复状态。

我们今天就按五个阶段,系统了解学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运动健身中,也心里有底,不会对一些机能变化感到很奇怪或者无所知。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疲劳状态5、恢复状态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一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以预先调动人体相应器官、系统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举个栗子,这几年马拉松,越野跑比较盛行,大家报了马拉松后,有的是人生第一个马拉松,有的想跑出更好的状态和成绩,一想起马上要跑马了,身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兴奋,身体机能会提前几天甚至提前几小时发生变化。

身体生理产生的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有氧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

变化的主要体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上升代谢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血量增加,呼吸加快,血糖和体温升高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都还没开始比赛或者训练,人体机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答案是:条件反射。

良好的赛前状态对运动表现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常见的赛前状态:1)过度紧张中枢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食欲不振、睡眠差,呼吸急促,寝食不安。

2)赛前冷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低,会出现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对比赛或训练没动力没激情、不愿参赛或者训练。

3)适宜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度刚刚好,不少也不多。

植物神经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一些优秀的的运动员会出现这种状态。

运动生理学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生理学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 赛前状态的反应特征 1. 准备状态型: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适宜 2. 起过低. (三) 如何调整赛前状态? 合理安排赛前活动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影响 赛前减量对竞技状态的调控
二、准备活动 为训练和比赛进行的有目的身体练习。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痕迹效应 (二) 如何做准备活动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 3. 第三阶段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人进行各种活动时,其机能能力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 内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1. 反射时的长短 2.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 极点现象和产生机理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机理 3. 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第三节:稳定工作状态
一.概念 二.真、假稳定状态
第四节:疲 劳
一、疲劳的概念及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 能源物质的“衰竭学说” 2. 代谢产物的“堵塞学说” 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 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学说” 5. “突变理论” 成都体院运动生理6课. “件自由基损伤学说”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生理学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生理生化教研室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pre-competiting state) (一)赛前状态的特征及产生机制 1. 生理变化及特征 2. 产生机理: 是自然的条件反射. 3. 意义: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利于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疲劳的判断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Mundolatinofm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Mundolatinofm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一)“衰竭学说”
•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B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5.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 S- T段 ( B ), T波可 能 ( C )。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6. 疲 劳 时 肌 电 振 幅 上 升 或 下 降 , 肌 电 图 功 率 谱 ( B ),低频成分( C )。 A 右移 B 左移 C 增加 D 减少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 秒。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课 堂 练

1. 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 D ) 的消耗对 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ATP B.ADP C.AMP D. CP 2.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 中( C )下降所造成。 A.PO2 B PCO2 C、PH值 D.肌糖元 3.“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 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 B ) 和 ( C )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 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

3.起赛冷淡型
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 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 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通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措施:
➢ (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 比赛;
➢ (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 (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 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 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 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 活动。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将发生一系列的规律 性机能变化,研究和掌握机能变化的各个 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和 防止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过程中的六种状态(依杨锡让,1962年)
二、准备活动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 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 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 时体温过高。
(1)调整赛前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 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 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 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1.准备状态型
➢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 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 服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12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12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人体生理学》
一、赛前状态
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
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称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 小时或数分钟。
《人体生理学》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 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内脏器 官活动增强等方面。 赛前状态的具体表现如心率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 氧量增加,血糖与体温升高, 还可能有 出汗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 员的机能状 态有关。
《人体生理学》
“极点”产生的原因:
由于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 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人 体在 缺氧的条件下工作,大量乳酸 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
《人体生理学》
“第二次呼吸”定义:
“极点”出现后,依靠意志力 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 动,不久, 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 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 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 呼吸”。
《人体生理学》
躯体性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出途径模式图
大脑皮质层
躯 体 性 神 经 系 统 传 出 途 径
肌肉
纹状体
丘脑 中脑 延脑
脊髓
植 物 性 神 经 系 统 传 出 途 径
内脏
《人体生理学》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
于工作性质、工作强度、训练水平、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及其功能状态。 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进入工作状 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人体生理学》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 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 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 运动的需氧量下降,机体的内环境 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 到恢复,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 吸”。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此外,还应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 加以调整,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 • 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 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 入工作状态。
• 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
2.起赛热症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 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 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 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3.起赛冷淡型
•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 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拐点:
“第一拐点”: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 工作状态开始。 “第二拐点”: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 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
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 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 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 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项目特点 ◆比赛任务 ◆心理素质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赛前状态产生机理:自然条件反射
场地
器材
裁判 观众
+
比赛或运动 时肌肉活动
音响
对手
条件反射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请同学分析—什么是主场优势
麦迪逊花园广场 波士顿北岸花园 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 达拉斯西南航空中心 休斯敦丰田中心 迈阿密美航中心
(Biochemical Bases of Fatigue in Exercise Performance:
Catastrophe Theory of Muscular Fatigue)。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1990年,在法国Nice举行《运动和训练的 肌肉疲劳机理》(Muscle Fatigue Mechanisms in Exercise and Training)的专题会议,直接用 运动和训练来命名讨论运动疲劳。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2、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疲劳:是指由于全身运动而使全身各器官机能下降 局部疲劳:是指以身体某一局部进行运动而使该局部器官 机能下降
③起赛冷淡型(过冷型、兴奋性过低型)
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山东选手章祥峰
十运会冠军 李雪
原山东队老队员, 江苏队刘波
于艳丽
福建二梅 李素梅 陈秀梅 三届全运会冠军
浙江队宋夏群、于春燕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休斯顿火箭—德州小强
你永远都不要低估一 颗总冠军的心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应用篇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2、体育锻炼对缓解压力,消除精神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1) 调节人体紧张情绪,改善生理和心理状 (2) 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 增进身体健康,恢复疲劳,精力充沛。 (3) 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
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提高自信心 和价值观,发展个性。 (4) 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 1970年在湖南长沙田 径比赛中,以2. 29米 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 中国奥运第一人
主要内容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 二、常用的运动健身项目 三、体育锻炼的健身功效 四、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常识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在于运动, 健康来源于科学的运动!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
(一)能量供应方式
• 时间:一般锻炼需5~8min;专业运动员需 30min(慢跑、徒手操、游戏) 此外,还应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 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通常以微 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
• 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三)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 间的运动开始后不久,人体所产生 的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动作迟缓、 协调性下降、精神低落、运动欲望 骤减,甚至伴有恶心的生理现象被 称为“极点”。
英国的一句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
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
得病与健康因人而异,有些人 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就容易得病,这 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 东北有位病人38岁被误诊为肝癌晚期。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 (一)正常的智力 • (二)情绪稳定乐观 • (三)顽强的意志 •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 (五)健全的人格 • (六)正确的自我观念 • (七)适度的行为反应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

教师资格证: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知识点详解来源:凯程教师资格证,跟着徐影考教师。

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必然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特殊反应、克服生理惰性、达到平衡、机能暂时下降和调整与恢复等。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主要阐述运动过程中各阶段生理变化特点及其机制,以便对运动过程身体机能变化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科学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提供依据。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

它客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二、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人体运动时,内脏器官必须动员起来以适应肌肉活动和机体代谢的需要。

但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

因此,在体育运动的开始阶段,内脏和器官的动员及其机能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运动器官。

三、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时,人体生理机能与运动输出功率保持响度一稳定。

(一)真稳定状态(二)假稳定状态四、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五、恢复过程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物质,只有在恢复期得到完全恢复,人体机能才能得以提高。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在此期间,机体具有较高的机能水平和承受符合的能力,是运动员体能储备的最佳时期,它有助于运动员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论文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行为到“素质”行为的转变,仅是学校体育教学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阶段性任务,要真正构建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应从整体上搞好学校的体育教学。

学校的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技术训练的快速发展,在运动训练中人们自身结构和技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学校的运动训练更趋于科学、合理和现代化。

其训练观念在不断地更新,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体的一系列的机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中应该研究和掌握这一变化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体机能的赛前状态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

训练和比赛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机体在训练和比赛前,某些器官或系统产生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性变化,如赛前的脉搏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增高等,称之为赛前状态。

这些变化在比赛前数天或数小时,学生甚至在想象比赛情景时,都可能会产生。

往往是面临的比赛规模越大,距离比赛时间越近时赛前的机能变化就越明显。

此外也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素质、情绪和比赛经验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形成赛前状态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有过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对比赛场景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学生在平时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对场地、器材、广播和对手的反应经常与训练、比赛的肌肉活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所以在训练或比赛前。

这些刺激条件一出现,虽然运动员还没有进行肌肉活动,就可以产生与比赛时相类似的机能变化。

在一定的程度上赛前状态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为即将开始的训练和比赛做好生理上的准备,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能够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氧化生成CO2和H2O(占70%)
转化成肝糖原 (约占20%)
乳酸消除的途径
转变成蛋白质 (少于10%)
从尿中和汗中排出(1—2%)
返回
促进人体恢复过程的措施
❖活动性手段
❖整理运动 ❖营养手段 ❖睡眠
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进行中,机体疲 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 练习。
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 体功能恢复的轻松的身体练习。
返回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
❖“衰竭学 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主要是 CP和肌糖原的耗竭
❖“堵塞学说” :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堆 积,如乳酸堆积,引起肌组织和血液PH下降,阻 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 肉;抑制 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酶解,使 ATP合成速度减慢;
赛前状态
准备状态
特 点
提利的有经兴: 高于时所系奋其 运发间克统性特 动展适服和适点 成机当,内度是 绩体缩进脏提中 。工短入器高枢
作,工官,神 能从作的自经 力而状惰主系 和有态性神统
起赛热症
特 点
起赛冷淡
特 点
绩动良微安过的其 下员生颤、度兴特 降工理抖四紧奋点 。作反、肢张性是
能应喉无,过中 力,咙力常高枢 和因发、有,神 运而堵全寝表经 动使等身食现系 成运不微不为统
产生机制
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 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的 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 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 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自然条 件反射。
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 A.真稳定状态—亚极量运动中,(马拉松或强度 低时间长的有氧运动中,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 要求,依赖有氧供能,几乎没有乳酸堆积,这时 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为— 真 稳定状态 • B.假稳定状态— 运动时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 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活动已达很高 水平,仍难满足需氧量要求,无氧酵解供能为主, 有大量乳酸堆积。这时摄氧量等生理指标达到最 高水平,表现为稳定状态,但氧供应不能满足需 氧量,故称— 假稳定状态
如何克服极点
嘿嘿~@~稳定情绪、降低强度、加深呼吸 继续运动下去吧! 1.克服了内脏器官惰性,使内脏机能逐渐赶 上运动器官的需求。 2.代谢加强,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 3.呼吸得到调节 4.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氧需求量减少 回心血量增加 5.植物性神经与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 动力定型恢复出现所谓的— 第二次呼吸
二·准备活动
• 概念:为了更好的进行较 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体育 锻炼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 种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意义
• (一)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 • (二)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 机能水平,利于克服植物性机能惰性 • (三)促进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四)调节情绪,使大脑皮质兴奋性 处于适宜水平
整理活动
• — 是人体在运动之后,为了
使人体更好的由运动状态过 渡到安静状态,并促进恢复 所进行的一切有效的措施。
整理活动的目的 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 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消除 疲劳,促进体能恢复。
整理活的作用
• 1.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 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再缓慢有 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神经、呼吸、 心血管系统等)。 • 2.促使肌肉放松,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 偿,消除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 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
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 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 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 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分类:1.中枢性疲劳 2.外周性疲劳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1.准备状态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 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使进 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
2.起赛热症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 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 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中等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20~40mmmHg ;舒 张压下降10~20mmHg ,恢复时间为20~30min ;
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40~60mmHg ,一般在 24h 内恢复;
②机能状态不良时,收缩压上升明显,舒张压亦 上升,恢复时间延长,或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血红蛋白
一般情况下,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由于机体对 大运动量不适应,血红蛋白下降,这是由于红 细胞的破坏增多,血红蛋白的生成和破坏平 衡失调造成的,一般坚持训练三周后,运动员 对运动量 逐渐适应,血红蛋白回升,有的运动员甚至出 现超量恢复,这时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如果 运动员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则表明运动员过 度疲劳。
血压
(1) 清晨安静血压
如安静血压较平时高20 % ,或经常保持在收 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以上可诊 断为疲劳,应调整运动量。
(2) 运动中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①机能状态良好时,小强度训练收缩压上升20~ 30mmHg ,舒张压下降5~10mmHg ,多在运动后 3~5min内恢复;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 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 出两个明显的拐点: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 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 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 上的生理过程。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 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 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 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 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 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 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 为“极点”。
最大心率:220-年龄不够准确
最大心率的测定:
4-5分钟的极限运动(跑或蹬自行车),最后 20-30秒,保持全力冲刺。此时测得的心率 为最大心率。
运动后即刻心率与运动强度
大强度:180次以上/min 中等强度:150次以上/min 小强度:144次以下/min
五级强度心率
一级:30次以上/10S 二级:28-29次以上/10S 三级:26-27次以上/10S 四级:24-25次以上/10S 五级:23次以上/10S
肌和血中乳酸的消除
30分钟 1小时
1小时(活动性恢复) 2小时(休息性恢复)
乳酸氧债的偿还
30分钟
1小时
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一)运动性手段 1.积极性休息 2.整理活动 (二)睡眠 (三)物理学手段 (四)营养学手段 1.能源物质的补充 2.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
(2)心率与运动强度 (运动中的心率-安静时的心率)
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
X100% 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中的心率:10次心跳计时法。运动后即
刻,连续10次心跳所用的时间。
强度等级
以运动员训练前的安静脉搏,与大运动量训练后即刻脉搏 进行比较 大运动量训练后,5 —10min 后脉搏较运动前安静脉搏快 6 —9 次/ 10秒; 中等强度运动后5 —10min 脉膊较安静脉搏快2 —5 次/ 10 秒; 小运动量训练后5 —10min 内即可恢复到安静时脉膊。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如果恢 复时间延长,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不良。
•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 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3.起赛冷淡型
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 挥机体工作能力。 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措施:
(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二)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 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 评定疲劳 1.基础心率 2.运动中心率 3.运动后心率恢复
在运动实践中,心率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 反应情况。
(1) 基础心率的测定
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 30s ,并将其换算成lmin 脉搏,连测一周绘成曲线图, 曲线保持平稳或下降,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表明 训练仍有潜力;如心率增加12 次/ min 以上则说明 机体反应不良,是疲劳或疾病的征相。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 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 降。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 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 相称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 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 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 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 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 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三种不同情况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绩的比较
跑距离
受 试

不做准备活动
蒸汽浴后
做准备活动后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100米
GB PH
37.3ºC 12” 38.2ºC 12” 38.1ºC 12”2
37.2ºC
7
38.0ºC
6
38.1ºC 12”1
OL
36.6ºC 12” 37.8ºC 12” 38.8ºC 11”9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 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Hb正常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运动员个体Hb评价方法
平均数±平均数X5% 机能状况正常 平均数+平均数X10% 机能状况良好 平均数-平均数X10% 机能状况不佳 平均数-平均数X20%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 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 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 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 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 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二、准备活动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 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 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7
3
12”
12”
400米
GB PH
37.3ºC
549”
38.8ºC
538”
38.4ºC
56”2
37.03º
2
38.0ºC
8
38.4ºC 55”4
OL
C
57” 37.1ºC 57” 38.3ºC 5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