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突破之: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学习是初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并培养其思考问题和分析能力。
但是,历史事件在记录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历史时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一、扩大阅读范围要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首先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如教科书、图书馆、互联网等。
在阅读过程中,要选择不同来源的资料,尤其是多读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多个方面。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与同学们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促进思考和认知的深入。
二、比较不同观点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常常表现在不同人的观点和解读上。
学生应该学会比较不同观点,寻找事件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解读之间的差异。
比较不同观点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仅仅是接受单一的观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反思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三、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需要仔细研究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
比如,一些政治决策、社会运动可能是历史背景下人们的选择结果,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而一些自然灾害、战争等事件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客观现象。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辨别事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引用史料和证据学生们在辨析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引用史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史料和证据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也是判断事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键依据。
学生可以通过引用相关史书、文献、报道、个人日记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这些史料和证据的来源、真实性和可信度。
2020届(人教版必修四)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
《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1. 理解“哲学”的概念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注意:“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 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正确理解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觉得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意识的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客观精神。
5.全面理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二政治教案:《主观与客观》
高二政治教案:《主观与客观》在最宝贵、最富有激情的大学时代,为了我的梦想努力奋斗!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二政治教案:《主观与客观》。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高中政治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21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21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与规则的关系类别规律规则区别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质规律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是客观的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观的联系规律与规则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2.规律与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类别规律规律现象区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深藏于事物内部,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于事物外部,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联系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难点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
但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的,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违背规律,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几个大的过程,每一过程的根本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它规定了社会形态的本质。
每一个社会过程又经历假设干不同的的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上虽然根本矛盾每一变化,但是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暂时或者局部地解决或缓和了,有些新矛盾又产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
不重视过程和阶段性的特殊性,同样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一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这次要作用,但也会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食物的发展进程。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研究方法,既要防止“一点伦”,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人类学知识:文化主观性、客观性和同一性
人类学知识:文化主观性、客观性和同一性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探究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行为、意义和历史。
在人类学的领域里,存在着对文化主观性、客观性和同一性的探究和认知。
文化主观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每个社会和每个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都各有不同。
人们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语言等方面都对其看待事物的角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是文化主观性的表征。
另一方面,客观性指的是人类共同的现实和客观事实,即不受个体文化观点的影响,被所有人所认同和理解的事实。
例如,人类普遍认同的社会法律、公德行为、自然规律等都属于客观事实范畴。
虽然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和认知是基于普适的规律和现实的。
在文化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同一性。
同一性指的是人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某些问题和事件产生相似、甚至一致的见解和反应。
换言之,许多文化下人们的某些行为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这就是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获得的共性。
因此,尽管人们的文化差异非常大,他们毕竟是同一种生物,对生命、和平、幸福等主题需求和理解大多是相通的,这也是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基础。
在人类学中,对于文化主观性、客观性和同一性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沟通,更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文化主观性、客观性和同一性是定义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的三个基本概念。
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差异、共性和联系。
只有在对这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马哲辨析题综合分析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正确。
同历史上力图把自已的观点和学说说成是最终的、最后的封闭体系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看成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注视现实、面对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从不自认为是终极真理,而是强调创造性,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条件,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需要修正,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揭示的道理,决不能因此而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正确。
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是“理论拼盘”。
16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一、逻辑与历史历史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也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所以,历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三是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史。
逻辑是理论的顺序和行程。
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对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它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事物或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撇开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偶然性。
二、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人类思想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思想。
他指出:“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又说:“哲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必须与逻辑哲学的发展相一致。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31页)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
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改造,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这一基本方法。
具体说来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理论的逻辑行程和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
科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理论系统的逻辑行程应当是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二者应当是一致的。
浅谈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历史学科思想认识
浅谈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历史学科思想认识以往,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
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这样,历史教育目标得到了明显拓宽和完善,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1.主客观的统一性。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实;二是指对发生过的事实的记录和研究。
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是客观的不容假设,而对事实的记录与研究则往往加上了作者的主观选择与认识。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历史大部分是经过历史学家主观选择出来的,显而易见历史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作为一门严肃的艺术,历史与其他的学科一样遵循共同的规范或准则,如:信守事实、言之有据,努力探索事实与因果解释的真等。
但史学又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渗透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从文本的可读性出发,史学家往往在自己的记叙中运用了许多文学家惯用的手法,如生动的细节,包括人物富有感染力的言行、轶闻趣事等。
3.过去性与当代性、前瞻性的统一。
历史课讲授的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具有一度性,不能再现和重演,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同认识主体的主观价值观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史书、史料只是丧失精神生命的一堆死材料,必须经过人们的思考、反省、重新体验,才能够赋予史料新的生命,才能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生活。
所以历史解释、思考具有当代性,他是当代人们的思考,是为了解决当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是从历史中获得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即历史意识。
有了历史意识,才能理解历史的演进,懂得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历史的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认识服务现实,展望未来。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对历史的解释往往会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并就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 历史学的主观性历史学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历史记录和历史解释上。
首先,历史记录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完整和选择性。
在历史事件发生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偏颇。
历史记录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也会对历史事实的呈现产生影响。
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历史学家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其自身的认知,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些解释和分析往往带有历史学家个人的见解和理论倾向。
然而,尽管历史学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历史学家们仍力求在其研究中保持客观性。
2. 历史学的客观性尽管历史学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仍追求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
客观性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尽量以客观的立场对待历史数据和资料,并且在研究结论中给出合理、客观的解释。
为了实现客观性,历史学家们常常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会收集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资料,包括公开记录、个人日记、报纸报道等。
其次,历史学家们会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校正和验证。
此外,历史学家们还会调查多个来源的资料,以便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历史学家们努力追求客观性,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历史学家的主观立场和思想倾向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观点。
而同时,客观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也会对历史学家的主观想法产生一定的制约和调整。
历史学家们在进行历史研究和解释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新的历史发现来更新自己的研究成果。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研究生)
2、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3、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 重要方法
1、历史主义的方法 特点:(1)历史性。 首先,表现在其主要研究对象上(过去发 生的事件) 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 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 每个发展阶段。 (2)具体性。(丰富而具体的史料)
场合 不同情况 不同现象 正面场合(1) A, B, C, a, b, c, 反面场合(2) B, C, b, c, 所以,情况A与所研究的现象a之间有因果联系
iii)求同求异并用法
将求同法与求异发合并起来使用,以 判明 情况A与所研究的现象a之间的因果联系 。
场合
正面场合 反面场合
{
{
不同情况 A ,B, C, A ,D, E, B ,F, G,
但归纳法和演绎法也有其局限。
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不 可能做到完全归纳,总有许 多对象没有包含在内 ,因 此,结论不一定可靠。 演绎法: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 (归纳的结论)的制约,而前 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 法解决的。
(三)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1、分析方法
(1)含义与目的 • 最早由笛卡尔提出,源于希腊词“分散”。 •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 识活动。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 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 段,把动态凝固为静态。) •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 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归 纳
演
绎
4、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归纳法:主要的作用在于: ——科学试验的指导方法:为了寻找因 果关系而利用归纳法安排可重复性 的试验。 ——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利用归纳法 从材料中找出普遍性或共性,从而 总结出定律和公式。
历史的客观和主观
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与历史教学乳源高级中学苟智斌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在教法、学法、教材解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进步。
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有许多潜在或显在的问题困扰着教学。
比如“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等等一些看似简单的历史学问题,我们却不知如何回答更好。
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打破这些尴尬。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本体,更清楚地认识了历史的本质,提高历史实践的能力。
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陈新教授所著的《西方历史叙事学》。
通过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简单了解,我开始从史学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有关历史观念的问题。
本文就此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综合历史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年,至今也没有停息的迹象。
其原因是,无论从客观的角度和主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都会发现一些使你欣喜若狂的东西。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
这种最普遍的观点,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是对历史最粗浅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历史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为历史事实,二为历史事实的叙述(历史编纂)。
同时,人们还认识到人类只能做到回忆过去、面对现在和筹划将来,人们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已经消逝的过去,认识历史只能从人们的回忆、文件档案或前人制造的物品中寻找。
这样,人们不禁会问:回忆、文件档案这些过去的事实的表述可靠吗?它是不是我们要追寻的那个历史?“历史是真实可靠的,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最为流行的看法,因为它最接近于常识。
常识往往使我们认为,自己过去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会清楚地回忆起那一幕幕“真实”的经历;以此类推,我们相信前人的一切行为实践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某种途径,我们可以将那些行为实践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他们认为自己面对的表现出来的历史并非完全可靠,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历史和建构历史。
难点突破之: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观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我们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如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知识
整合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示例
答案
B
备考
建议
围绕“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打通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知识之间的联系。有7个标注★的常考点。主要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进行重点考查;也可通过主观题创新考查“如何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准确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准确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的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主观依赖于客观,人的主观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条件、地点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犯右的保守主义错误。
扩展资料创立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起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的高度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 状态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 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
工人阶级已经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自身解放斗争的自觉性。
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观世界的唯物辩证的本性。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并清楚地暴露了阶级矛盾和物质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国家间、民族间和地区间的隔绝孤立的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R·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也提供了关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及其过程之间联系的清晰的图画。
这一切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3.真理有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运动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辩证法
1.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示例
答案
B
备考
建议
围绕“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打通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知识之间的联系。有7个标注★的常考点。主要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进行重点考查;也可通过主观题创新考查“如何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知识
整合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如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
价值观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我们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