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人们可忽略不了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生态移民政策,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向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引导人口迁移,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而且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及其评估进行详细探讨。
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1. 九寨沟生态移民九寨沟是中国四川省宝兴县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色优美,独具特色。
但由于游客过多等原因,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重新规划了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并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
政府引导当地居民到山区、丘陵、河流等生态良好的地方安家,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从事旅游开发,这样不仅使当地居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保护了九寨沟的生态环境。
现在,九寨沟的旅游开发趋于合理,游客精准定向,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深受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2. 广西八步沙漠生态移民广西八步沙漠是中国南方的最大沙漠之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几近崩溃。
政府部门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到其他地方移民安置,例如到广西北海市,共有1987户家庭参与了八步沙漠的生态移民工程。
政府部门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为居民提供了工作、住房、医疗等支持与配套服务,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起业中心和服务中心,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生计。
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八步沙漠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沙漠化程度也有所减轻,成为了一片新的绿洲。
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生态移民政策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政策工具,通常由政府倡导、协调和实施。
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效果是了解生态移民政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与生计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本身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时,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1.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生态移民的适应和发展策略
生态移民的适应和发展策略生态移民是指将具有典型生态旅游基础条件的贫困地区居民搬迁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并依靠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产业转移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加强,生态移民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生态移民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保证生态移民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作为生态移民的主要产业之一,是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收益。
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也能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经费和技术支持,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生态移民是指搬迁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这里面涵盖了孩子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各方面问题。
因此,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对于生态移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当提供相应的住房、社保、医保、教育等服务,建立奖励机制以及完整、有效的体系,以满足生态移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生态移民的技能和就业能力,有利于生态移民在新的环境中适应生活。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展生态经济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在生态移民适应生活过程中,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保效果,推动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在生态研究领域开展工作。
同时,通过传授新农村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先进的耕作与养殖方式,使生态移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并且享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福利。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生态移民需要对他们的家园进行接受性的心理支持,同时获取新生活所必需的信息。
传达政府政策、资讯和技术信息对于促进生态移民适应新生活至关重要。
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包括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供便捷的信息流通方式和有效的咨询服务,以高效地传递政策宣传信息。
论实施草原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者简 介:苏大 学 (9 1) 男 . 1 4一 , 江西人 . 研究 员 . 事草 地 从
资 源 与 管 理 研 究
为本 、 力而行 、 序 渐进 、 量 循 因地制 宜 、 可持 续发展 、 生产 、 生活的原 则 。生 态保 护 区 、 头区 、 源保 先 后 源 水
护 区的草地 生态移 民要尽 快 建立 长期稳 定的 生态补偿 机 帝 。 】 关 键词 : 草原 ; 态移 民 ; 生 草原环 境 ; 原荒漠化 草 中图分类 号 :S8 2 X l 14 1 ; 7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0 95 0 ( 0 6 0 一 0 30 1 0 — 5 0 2 0 ) l0 0 —6
人 口已达 74 5万 人 , 口密 度 为 2 6 人 4人/ m , 远 超 k 远
方 水 土已 经养 不 活 一 方人 ” 的程 度 , 须 为草 地 上 必
失去 生计 的牧 民另 寻 出路 , 迁 到能 够 供养 他 们 生存 搬
的地 区。例如 , 内蒙 古 西 部 额 济纳 河 沿 岸 和居 沿 海 周
万 头( 以上 。 国家 林业 局 2 0 只) 0 2年 组 织 的 沙 区 普查
我 国一 些草 地牧 区 , 由于种种 原 因, 民 已失 去赖 牧
以生存 的草 地 , 或草 地 严 重 退化 , 能再 放 牧 , 重 到 不 严
“
一
和社 会经 济调查 表 明 , 国 沙 区资 源 与 人 口增 长 的矛 我 盾 十分突 出 , 北方 l 2省 区的 干 旱 、 干 旱 地 区的 沙 区 半
2草原生态移民的可行性分析21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正逢其时近年来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水土保持法与中华人民共和防沙治沙法的出台为实施草原生态移民提供了法律依据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生态移民提供了经济与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生态移民政策再思考
鄂尔多斯生态移民政策再思考作者:袁燕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08期关键词:生态移民;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从2002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三大项目,实施这些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鄂尔多斯市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结合起来,实施《鄂尔多斯市农业、畜牧业发展“三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规划将鄂尔多斯市全市农村牧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其中禁止开发区指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基本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腹地、干旱牧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矿业和矿业部门禁止发展区,面积4.44万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市全市总面积的51.1%。
为了改善草原生态、恢复草原植被,政府将禁止发展区内的农牧民全部转移出去,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缓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建立草原生态集中恢复区。
以罕台镇和泊江海镇为例,两镇因处于鄂尔多斯市“三区规划”的中“禁止开发区”,出现了大量的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并没有失去土地的所有权,只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基于恢复生态建设的目的而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方式而已,而生态移民中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后来被政府或者企业征收开发利用,所以一部分生态移民便转变成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在获得当地政府或者企业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之后,便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
生态移民政策在为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明显改善和促进作用之外,给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利也有弊。
(一)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的改善是生态移民失地后影响其生活满意度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相比迁移之前较差的居住环境,迁移之后住房为政府统一安置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地生态移民得到了拆迁补偿的楼房,被统一安置到新建小区并按照房屋面积折价标准给与补偿房屋,一般补偿的房屋面积较大。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气候变迁等原因,人们选择迁徙至其他地区以寻找更好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的行为。
随着全球变暖、环境恶化以及人口迁徙的增加,生态移民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和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态移民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移民是因为原住地环境的恶化,人们迁居至其他地方以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水源和空气质量。
从资源角度来看,生态移民是因为原住地资源枯竭,人们寻找新的资源供给地。
从气候角度来看,生态移民是因为气候变迁导致生产条件恶化,人们选择适应更适宜的气候环境。
总之,生态移民是为了在新的生态环境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进行的人口迁移。
从分类角度来看,生态移民可以分为内移和外移。
内移是指人们在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迁移,通常是从农村到城市或从资源枯竭地区到资源丰富地区的迁移。
这种迁移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条件。
外移是指人们跨国界进行的生态移民,这种移民通常是为了躲避气候变迁或环境恶化,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例如,由于南亚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许多人选择移民至其他国家。
然而,生态移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生态移民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当大量人口迁入新地区时,会带来大量的开发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
例如,大规模开发过程中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生态移民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移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融入和资源竞争可能引发社会紧张局势,给社会和政府带来压力。
此外,生态移民也对原住民族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挑战,他们可能面临资源和就业机会的减少。
为了解决生态移民带来的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和资源管理措施来实现。
沙漠化牧区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
国 际移 民 。
②所谓“ 环境 诱 发 移 民 ” 包括 环 境 难 民、 灾 害移 民和 环境 退化 移 民 。
2 0 1 3 年 第5 期 ( 第7 卷 总 第4 7 期)
刨 新
I NNoVATI oN
No . 5 2 01 3
( V o 1 . 7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4 7 )
沙漠化牧 区生态移 民工程 效益评价
— —
以 内蒙古 阿拉善盟为例
・
5 ・
创新
2 0 1 3年 第 5期 总第 4 7 期
是 由于环境突然或缓慢变化 , 对人们 的生活或生存 本文以阿盟为研究样本 , 立足于在 阿盟移民调 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 而被迫或主动 、 暂时或永久离 研获取的调查问卷( 有效 问卷 4 4 1 份) 和大量第 一 开其家 园的人或人群 。环境移 民既可 以是 国内迁 手 资料 , 运用 统计 分析 法和 A HP法从 微 观层 面对 阿
论支持 、 经验借鉴和政策咨询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 综 述
口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 有学者开始使用“ 生 态 移 民” , 表示 因环境 恶 化 ( 包括 环境 退 化 和 自然 灾 害) 导致 的人 口迁移。此 时, 联合 国难 民署、 国际移
国外对生态移 民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 了从 “ 环 民组织和难民政策小组等国际机构开始使用 “ 环境 境难民” 到“ 环境移 民” 过程 。“ 环境难 民” 一词早在 被迫移 民” ① 。联合国人 口司在 2 0 0 1 年报告 中还使 1 9 7 0年就被 L e s l e r B r o w n 使用 。 最初的“ 环境难 民” 用了“ 环境诱发移民” ② 。针对种种争论 , 国际移民组 概念是 由埃及学者 E 1 一 H i n n a w i 于1 9 8 5 年为联合国 织于 2 0 0 7 年对环境移 民提出如下概括 :环境移 民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
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生态移民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部分民众改换生活地点的人口流动现象,分自然流动和有组织搬迁两种形式.内蒙古牧区的新时期生态移民现象出现于世纪之交,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性质是改善民众生存质量的经济行为,但是其所涉及的内涵与外延却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甚至触动了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重大问题.因此就内蒙古而言,生态移民不仅是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概念.内蒙古的生态移民作为一种地方建设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当事牧民的生活质量接近于城镇居民.但是在移民过程中出现了认识欠缺,措施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生态移民的科学认识,树立大生态区域观念,把移民建设纳入规范的制度化轨道是当务之急.【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合理化研究
2.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
3.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4.内蒙古牧区实施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分析
5.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城镇化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疆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牧民定居是关系到新疆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兴旺发展和边疆巩固、社会安定的大事。
牧民定居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社会进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在分析新疆牧民定居现状的基础上,对出现的定居水平低、草原退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民定居;问题;对策新疆牧民主要指在天然草原上放牧、生活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牧民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效益低,广大牧民就医、子女上学等条件无法保证,使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自治区在研究实践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过程中总结出,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收入、改变牧区社会面貌的唯一出路。
一、新疆牧民定居的现状新疆有计划、大规模推行牧民定居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1986年自治区北疆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自治区明确了牧民定居的方针和政策,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全区大力推广“大分散、小集中”、“大集中、小分散”、“插花定居”、“异地搬迁定居”等不同的定居模式。
1996年自治区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牧民定居的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总结出了“三通”(通水、通路、通电),“四有”(有住房(80平方米以上砖混结构)、有棚圈(200平方以上砖混棚圈)、有草料地(南疆30亩以上,北疆50亩以上)、有林地,“五配套”(学校、卫生室、商店、文化室、技术服务站相配套)的牧民定居标准模式,并在全疆大力推广。
进入21世纪后,2002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昌吉州召开的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把牧民定居建设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牧民定居不断巩固完善。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如何优化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如何优化大西北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生态移民作为一项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大西北地区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生态移民工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移民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移民是为了减轻人口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压力,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移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大西北地区,生态移民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移民的安置问题。
部分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包括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给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一些安置点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移民就业困难,收入水平较低。
此外,移民在新的环境中面临文化适应和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离开了熟悉的乡土和社交网络,在新的社区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为了优化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
在制定生态移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移民的意愿和需求,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安置点的位置和规模。
同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大对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移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注重产业扶持。
根据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加强对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移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强对困难移民家庭的帮扶,确保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稳定生活。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
关注移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移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保留和传承移民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村居住模式适宜性分析
2 生态移 民村 调研 内容
2 1 小 台里花 村概 况 .
受到湖面 、 在森林 中呼 吸 、 触摸 大地 、 仰望 星空 , 同时也可 以进行
蘅 . 限—— ^ R V 的概念及研 究[] 城 市建筑 ,0 4 极 , D J. 20
(2 文. 可持 续发展 的 紧缩城 市 中对 建筑密度的追 在 寻—— 阅读 MVR V[]城 乡规划 ,0 5 5 :09 . D J. 2 0 () 9 —3
内蒙 古牧 区生 态 移 民村 居住 模 式适 宜 性 分析
王培 辉 班 慧君 王 旭
摘 要 : 以内蒙古 中部牧 区移民新村 的建设模 式为研 究对象, 通过 影响居住模式 的相关 因素, 从建筑 学专 业的角度 去分 析, 采用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 的方法展 开研 究, 对生态移 民村建设模式提 出了适宜性对策。 关键词 : 草原地 区, 建设模式, 生态移民新村 中图分类号 : U9 4 1 T 8 .2 近年来 , 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为一项长期 而重大 的 我 文献标识码 : A
叠加。不仅节约 了空问 , 更多的是节约 了能量 、 时间 、 和基础构 的转变和更 新 。密度的提高不是 一个无 限化的话题 , 水 而是一个极 造, 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建筑的容量。 限化 的问题。对于 密度 的追 求 , 是仅仅 为 了空 问的最大化 , 不 更
从 2 0 年博览会 荷 兰馆 中得 到 了这样一 个启 示 : 00 建筑 功能 是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土地 , 最终达 到城市功 能和 自然空 间的和 容量增大 , 城市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大 。设 想将 不涮功 能的空问和 谐 发展 。
生态移民对西海固的积极意义
生态移民对西海固的积极意义1. 生态移民的背景说到西海固,大家可能脑海里浮现的是那片干旱的土地,还有那扑面而来的风沙。
其实,这里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随着国家的推进,生态移民的概念开始在西海固扎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生态移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而生活得苦苦挣扎的人,搬到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换个环境,换个心情”呢?这不仅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
1.1 改善生活条件首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条件。
想象一下,以前在干旱的土地上耕作,连水都要省着用,生活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如今,移民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方,简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能种出丰收的粮食,孩子们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种生活的改变,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1.2 促进经济发展再说经济发展,生态移民不仅仅是让人们住得好,还能带动地方经济。
新的居民带来了新鲜的劳动力和创造力,原本不太活跃的乡村经济也跟着复苏。
你看,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市场上热火朝天的交易,都是这个的“副产品”。
大家伙儿一起努力,日子越来越好,谁不想过上这样的生活呢?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移民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大自然可是个任性的小姑娘,不好好对待她,她可会给你惹麻烦。
通过移民,能够减少对西海固这片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护我们的山山水水。
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谋长远”的智慧。
大家一起努力,保护环境,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2.1 提升生态意识随着生态移民的推进,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以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在干旱地区就是命运使然,没办法改变。
但现在,通过这次移民,他们发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改变其实是可能的。
于是,环保的理念也悄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垃圾分类到节水,大家都开始重视起来。
这可真是一举多得,顺便还能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何乐而不为呢?2.2 生态修复的机会再加上,移民带来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生态修复的机会。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健全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修改版]
【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帮助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其产业发展,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产业发展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的牧民10140户,55773人,从生态恶化区迁至城镇、乡政府等交通便利、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生活,以加快三江源区生态恢复,这是中国目前实施的涉及搬迁区域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
我们于2011年8月间对果洛新村移民点对移民的生活、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果洛新村概况果洛新村是青海省果洛州唯一迁往州外的移民社区,地处同德县巴滩,海拔3300米,位于同德县城东部,距同德县城22公里,距离果洛州府大武镇180公里,距玛多县城400公里。
全村共有189户731人,劳动力313人。
黄河、黑河两乡共禁牧135.42万亩,户均禁牧6944.6亩,减畜9341头只匹,折羊单位21467只,户均减畜47.9头只匹,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2003年,青海省退牧还林(草)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计划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黑河乡实施,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将黄河、黑河两乡共195户,752人整体搬迁,其中189户,731人搬迁至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滩建设移民定居点—果洛新村。
2005年该项目正式纳入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之中。
该工程于2005年8月开工,189户户均投资8万元,总投资1512万元,水、电、路、学校等配套设施投资491万元,2006年10月建成完工,并完成了所有移民群众的搬迁入住工作。
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多年来,全国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态的脆弱性又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而且任务艰巨。
所以,在搞好现有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移民,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对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移民;问题;措施;远景1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对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较差且又不适合人居住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的移民搬迁。
它既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也可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生态移民也是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措施。
2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2.1实际案例本文以锡盟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边境地区生态移民、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为例。
2.2转移人口素质总体偏低,严重制约着生态移民转移的数量和转移方向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受教育年限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较低,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特殊工作的要求,主要集中在 80 年前出生的农牧民。
进城后,男性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女性主要从事服务业类居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偏低,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不适应。
从长远来看,处于 4050 阶段农牧区人口进入并参与到高技术层次产业难度越来越大,且可转入的领域越来越窄,打击着转移的积极性。
2.3受传统思想和生活拘束,转移人口进城动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农牧民受语言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能力水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快速融入到城镇生活,在转移中有畏难情绪。
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牧民,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汉语使用频率少,转移到城镇时常带来交流障碍。
农牧民习惯传统耕作、放牧生活,过着“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节奏较慢,相对自由而无拘束,很难适应城镇快节奏、受约束的生活。
生态移民知识点总结图解
生态移民知识点总结图解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和定居。
它是一种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生态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些关于生态移民的知识点,并通过图解的形式进行展示。
一、生态移民的定义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和定居。
它的目的是通过人口的重新分布来减少生态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二、生态移民的原因1. 生态恶化: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需要进行生态移民来解决环境问题。
2. 人口过剩:人口过剩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生态移民可以通过人口的迁移和定居来减轻环境压力。
3. 生态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需要进行生态移民来减少人类的干扰和破坏。
三、生态移民的影响1. 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可以通过减少人口密度、恢复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移民可以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移民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口的均衡分布,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移民的政策和措施1. 生态定居区:政府可以划定生态定居区,鼓励人口向这些区域迁移和定居,通过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来推动生态移民。
2. 生态移民补偿:针对因生态移民而受到影响的居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安置安排,以确保他们的生计和居住。
3. 生态移民教育: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生态移民教育,提高居民对生态移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生态移民的顺利进行。
五、生态移民的案例1. 中国西部生态移民: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政府实施生态移民政策,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转移,以减轻生态压力。
2. 澳大利亚原住民保护区:澳大利亚政府划定原住民保护区,保护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同时推动生态移民,实现人口的均衡分布。
通过以上对生态移民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移民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目录定义分类原则存在问题定义分类原则存在问题展开编辑本段定义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前者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三江之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可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
因此,必须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
后者如贵州省麻山地区,因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而呈现“石漠化”(石质荒漠化)现象,当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得不迁往他乡。
中国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的,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须通过移民来脱贫。
编辑本段分类根据是否有政府主导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
所谓自发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产、生活困难而不得不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谋生的一种迁移活动以及迁移人口。
这种类型的移民主要体现了生态移民的原因。
政府主导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 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
这种类型的移民, 既体现了生态移民的原因, 也体现了生态移民的目的。
如果我们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生态移民的话, 广义的生态移民包括了这两种类型, 而狭义的生态移民就是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
根据移民是否对迁移有决定权分为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 或叫非强制生态移民与强制生态移民。
自愿与非自愿的分类是一种最常用的移民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同样也适用于生态移民的分类。
这种分类不是根据移民是否愿意迁移, 而是根据移民对自己的迁移行为是否有决定权。
如果一项生态移民工程中, 移民自己能选择或决定是否迁移, 就是自愿生态移民。
如果对迁移没有选择余地, 就是非自愿生态移民。
根据迁移的社区整体性分为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转移活动,其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一系列的生态移民项目,旨在解决因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生态灾难。
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生态移民在解决生态问题、社会影响和政策措施方面的成效和挑战。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期刊、研究论文和政府公报,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文献。
在选择文献时,我们重点关注了生态移民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政策措施和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标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84年开始了生态移民项目。
生态移民的目标是通过人口转移,减轻生态压力,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
实施过程和效果在中国,生态移民主要通过政府组织的集中安置和居民自愿迁移的方式进行。
生态移民项目通常包括了土地划拨、新居建设、生计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贫困山区的居民有机会迁移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改善了生活条件,减轻了生态压力。
研究显示,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减少方面,生态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调研发现,山西省的生态移民项目有助于农村贫困地区居民提高收入、改善住房和教育条件。
同时,通过人口转移,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经济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态移民项目的成本巨大,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
其次,由于生态移民还涉及到当地文化、社会关系和人口安置等问题,因此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调查和规划。
另外,生态移民对迁移人口和接纳地区都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平问题。
国内生态移民概况及其补偿制度
国内生态移民概况及其补偿制度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国家开始推行生态移民政策,将居住在生态脆弱区域的人们迁出,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国内生态移民概况及其补偿制度。
一、生态移民概况生态移民是指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拆除或者进行生态修复而采取的人口迁移政策。
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环保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维护人类生存的权利和尊严。
生态移民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生态移民分为补偿式和非补偿式两种,由于不同的政策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一定要做好不同群体的合理权益协调和保护工作。
二、生态移民的实施在我国,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与工程项目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的生态移民工程包括三峡移民、西电东送工程移民、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等。
三、生态移民的补偿制度1. 公共设施补偿在生态移民中,政府应当给予群众必要的公共设施补偿。
这种补偿主要是指为迁出居民在新定居地修建必要的公共设施或者维护现有设施,如道路、桥梁、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
2. 就业补偿政府应当给予失业人员必要的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和社会救助等就业补偿。
3. 生活补偿政府需要给予移民一定的生活补偿,在生活移民的过程中为个人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赔偿,并且为被迁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
4. 安置补偿政府应当根据生态移民的实际情况,给予新安置地房地产市场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以确保居民在新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尽快适应,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
5. 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新企业来这些被迁移地区,为当地失业的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提供一条稳定的社会保障。
四、结论生态移民作为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障失地农民的合理权益和切实的补偿工作,以确保生态移民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救济力度,使生态移民得到更为人性化和合理的保障。
让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亲历者说
让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亲历者说作者:方言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23期方言在我国边远牧区及边境线上,游牧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成为贫困的弱势群体。
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采取了半定居模式,既改善游牧民生活条件,又不改变转场放牧的生产方式,传承和延续草原游牧文化,是游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的这篇来自基层的调查报告值得一读。
西北部广袤的草原上,居住着约1700 万牧民,其中90% 为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生。
我国1.2 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还有54 个牧业县和200 多万游牧民,他们承担着守边固土、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领土完整的重任。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游牧民实施定居安置工程,让游牧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牧区县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游牧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我经历的:游牧民定居工程从无到有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受到严酷的生存环境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北部和西部草原上有1000 多万藏、蒙、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游牧牧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内蒙古、新疆等大部分游牧民实施了定居安置,部分游牧民已经转为定居放牧或直接转为农业生产。
到2000 年游牧民已减少至约45 万户。
但是这部分游牧民多分散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边远牧区及边境线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牲畜处于秋肥春饿死状态,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当地周边牧民,成为贫困的弱势群体。
2001 年,根据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启动了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
鉴于以往生态移民搬迁有过“搬得出、定不下、稳不住”的教训,此次采取了冬春舍饲、夏秋游牧的半定居模式,青壮年牧民夏秋转场放牧,老人、儿童不再随同转场放牧,既改善游牧民生活条件,解决就医、上学、防灾减灾等问题,又不改变转场放牧的生产方式,传承和延续草原游牧文化。
(二)生态移民的意义
(二)生态移民的意义1、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放牧,或过渡开垦,乱采乱樵,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
项目区的人口与牧畜全部迁出后,实行全面禁牧或封育,可以将人为因素降低为零,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治理,使这些地区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2、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迁出区总体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而不稳,贫困面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大,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脱贫。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后移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将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也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迁入后通过牛羊舍饲育肥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开发,抛弃了原有的广种薄收、自然养畜的农牧业生产局面,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之向高效益、高技术过渡。
根据项目设计,将使迁入区成为高效农作物区、畜产品、蔬菜、奶食品供应基地,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壮大城镇规模是不发达地区发展途径之一,疏散移民搬迁至几个中心城镇,将增强城镇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提高人口素质集中的溶渗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移民尽快提高教育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
将使项目区73.5%的劳动力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用于脱贫与发展。
二、项目总体方案(一)指导思想生态移民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迁入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综合开发,促进迁入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在项目选定以及规划中坚持以下五个原则:l、相对集中原则。
原来较小的村组,无论迁往哪乡哪村都要相对集中,不可分散。
2、离土不离乡的原则。
搬迁户迁往地点要尽可能在本乡苏木镇内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安排迁往别的乡苏木镇。
3、有利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原则。
生态移民如何促进区域联动
生态移民如何促进区域联动生态移民是指通过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还湿等政策,将原本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
生态移民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区域联动,实现共赢发展。
首先,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移民将人口从资源匮乏的地区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项目,通过将人口从生态恶化的草原地区迁移到沿海地区,既保护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又满足了沿海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生态移民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生态移民将人口从传统农业、矿产资源开采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业转移到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对生态环境友好的行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结构升级,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贫困县通过生态移民,将原本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口转移到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行业,促进了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
再次,生态移民能够推动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技术交流。
通过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压力,还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人口交流和技术交流。
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移民项目,通过将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既缓解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又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和技术交流,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生态移民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共享。
通过生态移民,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和资源可以实现互补和共享。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移民项目,将人口从资源匮乏的地区迁移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与共赢。
综上所述,生态移民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区域联动。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人口流动和技术交流、实现合作与共享,生态移民可以推动不同地区间的互利共赢,实现区域联动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中国西部牧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
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态移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西部牧区由于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该地区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
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主要经济基地就是草原。
而随着生态移民的深入推进,牧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进入城镇寻求新出路,成为新一代社会弱势群体。
期间,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持移民进驻城镇。
但因文化差异和劳动技能、收入来源极为单一,不少牧民生活相当困难。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后续产业问题,多数牧民面临产业选择艰难或个体经营困难,这也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政府和决策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除了政府的移民住房、草牧场补贴、转移技能培训等移民安置政策外,还要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设置一道“后续产业安全网”,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使移民“留得住、稳得住、能致富”,争取生态恢复和牧民群众生活富裕“双赢”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因素所致,它与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的移民不同,也不同于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的移民。
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移民根据不同的移民方式,从途径上,可分为计划性生态移民与非计划性生态移民;从内容上,通常分为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大类;从形式上,可分为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与融入式安置若干类。
此外,根据迁出地的不同可分为草原牧区移民和农村移民,还可根据迁移的远近分为异地移民和就地移民。
二、中国牧区生态移民特点生态移民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
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广义是指与生态问题有关的移民,统称为生态移民,类似国际上常见的环境移民;狭义生态移民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政策下,为保护某个区域特殊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生态得以修复而进行的移民搬迁活动,往往由政府组织实施。
从移民分类看,牧区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性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其主要目标是为保护某个区域特殊生态或让某个区域生态得以修复,并减少牧区牧民贫困。
中国牧区生态移民一般强调“群众自愿,政府主导”,但多数地区则是“牧民自愿情况下的被动选择”,搬迁牧民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牧区生态移民并非是简单的人口流动,它既包含着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同时还其涉及牧区生产方式、牧民生活方式激烈变革等深层次问题。
移民搬迁及与相伴随的城镇化过程,已经对牧区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结构、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诸多影响,特别是牧民搬迁后短期内后续生计问题,文化如何融入城镇问题,移民生产生活方式适应问题以及心理压力问题等。
牧区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和经济行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牧区文化本身存在着重要的生态意义,环境恶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消失。
例如,调查中发现,内蒙古有些移民村落,搬迁后建起了许多“奶牛村”,这是牧民搬迁后被迫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所作的适应和变化。
当牧民由游牧草原迁往搬迁地后,出于生存需要,不得不改变原有传统的放牧方式,转而饲养肉牲畜。
且在与外部交往过程中,不断接受和适应外部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内核生计方式与自然环境存在着最密切相关关系,不同的生态环境会有不同的文化生计方式与之相适应。
生态环境作为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它的变化必将触及生计方式乃至整个文化体系的变迁。
就某种程度而言,生态环境是文化的“根”。
蒙古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根”就是草原生态系统。
从这个“根”中生发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蒙藏文化。
所以在草原牧区进行生态移民关系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传承问题。
如何在生态保护和减缓牧民贫困“两难”中实现双赢,关系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后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2002年,鄂托克旗实施名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2008年投资1300万元用于移民扩镇工程建设。
2013年鄂托克旗这个移民工程基本结束,大部分牧民也已在城镇住了一段时间了。
但是后续问题慢慢也出现了:——牧民的后续产业观念淡薄。
一部分牧民认为,后续产业的解决目前最为现实的问题是补偿金的落实。
有的提到,会拿这部分的补偿金投资做生意,比较年轻的可以跑运输、开商店等;而另外一部分的经济较差、年龄较大的则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目前的资金问题,至于今后的打算则基本没有想法,只能是有多少吃多少。
——牧民产业转移存在文化差异“瓶颈”。
牧民多数在辽阔草原放牧,他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语言文化与城镇有很大差别,而且多数牧民除了放牧和草牧场建设,基本没有其他生活技能,转移后如何开始新的产业是牧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个民族文化差异性问题,需要由政府在转移政策中做出调整,给予牧民更多的人文关怀。
——企业招聘条件高,牧民第二产业就业难度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中型企业的员工招聘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就以个人学历来说,80%的岗位都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只有少数“苦力”岗位的聘用学历比较低,而牧民当中能有几个人是高中以上学历的呢?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内蒙古的牧区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劳动力总数的3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5%。
目前,政府在不断加强牧民就业技能培训,专业类别众多,但学历门槛是牧民一时无法逾越的。
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近五年每年技能培训少数民族牧民600人,就业率达到80%,其中在企业就业的不到20%,且学历都是初、高中以上和年龄在40岁以下的,其余的都是短期打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
——牧民从事第三产业生产活动面临实际困难。
牧民第三产业劳动技能与城镇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加之语言障碍影响,牧民在第三产业立足相当困难,技术行业和技术岗位就业人数极少,多数充当“苦力”者,使牧民就业局限于劳力的收入,每人平均每月挣1500元—18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只能维持温饱,谈不上致富。
另外,相当一部分牧民开始从事个体服务行业(餐馆、干洗店、洗车店、酒吧、茶吧等等),其中一半以上的干上1—2年后就将其转让,最为主要的是资金问题。
近两年,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街道商业房屋租金水涨船高,一直让个体经营者难以承受。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开了2年旅店的苏米图苏木斯布扣嘎查牧民巴图说:“我把旅店给转让了,房租已到期,房主要提高租金,去年是3.4万元,今年要5万元,我还的贷款,没办法,最难的就是每年的房租费,开店的时候我小挣钱的,全家5口人日子过的还算可以,不缺吃住,现在不行了,还的找个活干”。
——乡镇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和缺乏资金、管理不善、政府重视不够等原因,内蒙古西部乡镇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民族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也就是说,牧民从乡镇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当中的收入还停留在缓慢的发展阶段。
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为例,先后有两家新中国成立初期(1955年)成立的民贸企业——伊宏皮毛制品有限公司和民族地毯厂,分别于2009年、2006年破产。
伊宏皮毛制品有限公司原副经理程占平介绍说:“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股份制和资金短缺,亏损多,股份制不适合我们地区,且脱产的管理层人员多,达到20多人,副经理就有7人,管理层人员不参加生产,却领高额工资,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2009年,鄂托克旗将景程皮毛制品厂申报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但至今没批文。
目前,鄂托克旗景程皮毛制品厂主要制作地毯毛纱、手工地毯、皮手套、马靴为主,多数员工在家加工,厂房寥寥几人。
四、保障和发展内蒙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对策建议——转变牧民身份,由牧业者脱变为纯粹的生态建设者,解决中年牧民和不愿离开土地牧民的后续产业困难。
在生态移民中,45岁及以上牧民约占35%,他们的突出技能和意愿就是从事牧业和草牧场建设,对于二、三产业很陌生,即使政府通过订单培训促使转移城镇,也因文化因素制约只能从事“苦力”,收入还比较低,不稳定。
另外,有部分热爱草原的青壮年,他们热爱草原,就是不愿离开土地。
对于上述牧民,政府应就地安置,不放牧、不养殖,而是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从事单一的林草种植、搞草牧场建设、当护林员,促使牧民由牧业者脱变为纯粹的生态建设者。
这样,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奖励机制,既保障了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收入,又恢复了生态植被,还得民心,何乐而不为。
2011年5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出台了《鄂托克旗生态建设奖励办法(试行)》,每年从“三农三牧”经费中安排200万元,对生态建设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贴和奖励,奖励标准按种植树木种类、作业设计、面积、成活率等,在15元/亩——200元/亩之间,诱惑力相当大,相信有不少牧民对这项政策很感兴趣。
——设立生态移民第三产业扶贫基金,从资金上大力支持牧民从事第三产业,解决进城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困难。
牧民搬迁后三年左右时间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面临贫困和一系列不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质和文化精神上,其中精神上的可以克服,但物质上的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偷和抢。
对此,政府应当设立生态移民第三产业扶贫基金,帮扶牧民解决商业房屋租赁、经营设备购置等费用,从资金上扶持每户生态移民过渡期(3—5年)贫困,扶持牧民经商,实现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解决生态移民第二产业就业困难。
在地方中大型企业员工招聘条件较高,牧民聘用率低的情况下,开辟乡镇企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是解决生态移民第二产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