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_叶明确

合集下载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讲解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讲解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200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

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

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

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

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

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济收入呈现大幅度提升趋势。

据调查研究表明,从20世纪世纪初,我国产业经济重心一直位于东南沿海年开始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迁移,本文将分析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并探索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一、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2000年,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地区年,我国产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上海浦东新区和长江三角洲。

其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第二大三角洲,盛产粮食、糖、鱼虾、蚕丝食品加工业和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人口众多,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水运交通非常便利,而且拥有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可以吸引大量的外贸投资。

上海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岸,工业以微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造船业为主。

黄浦江东侧的码头连接着浦东和浦西,跨江交通主要包括南浦、杨浦、卢浦、徐浦大桥和打浦路以及延安东路两座过江浦东国际机场为上海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促进了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其顶点在江苏仪征附近,向东大致沿扬州、泰州、海安一线,是三角洲北界,由顶点向东南,沿大茅山、天目山东麓到达海滨,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经济特区,从狭义上讲,西南地区的范围大致覆盖了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山地众多,铁路交通发达,西南地区的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属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水运、陆运和航运都很方便。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可以通往俄罗斯、外蒙古、朝鲜、日本和韩国等,铁路运输和水运非常便利。

与其他地方相比,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带动了产业经济重心的转移,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3.人口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口日益增多,而且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和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为该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发展经济事业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步步高【加练半小时】2019年高考地理(江苏专版)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33人口移动及其影响因素(含解

步步高【加练半小时】2019年高考地理(江苏专版)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33人口移动及其影响因素(含解

、单项选择题读“ 1978〜2008年中国人口分布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1〜2题。

I恻1“跡阳年屮国人口分和巫吧潢变轨迹1.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频率最高B .移动距离: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C .移动速度:南北方向稍快于东西方向D . 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2.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原因,合理的是()A . 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自然灾害有关B . 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生态移民有关C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D .人口重心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大人口迁餐駅小3•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D .①②④③4.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为()A .①B .② C.③ D .④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 •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 .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 •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 •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6. 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 .由亚洲迁往欧洲B .由非洲迁往欧洲C •由北美洲迁往欧洲D •由大洋洲迁往欧洲读北京市人口密度对数和就业人口密度对数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据此完成7〜8题。

一 1列0年 —年 —2010 年60* 66-34':叫u泸 旳°wr0 1() 20 品4() 命 晶 70 曲就业人口密度的时趙城.111中心ft- 5^氛人口密度卜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1.投资成本高昂。

传统经济重心地区具有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为完善的投资环境,从而有利于在该地区发展企业的投资。

但其他地区投资成本高,再加上技术上的障碍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稳定,让投资者很难冒险投资。

2. 市场的存在等限制。

传统的经济重心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大宗市场,外资企业也愿意在这里进行投资。

而一些富裕的地区或较小的市场依存率较高,存在营销问题,投资者担心市场的发展较慢,因此不太愿意投资。

3. 政策制约。

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投资者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但很多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存在失误,使得投资者无法了解和遵守,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动机。

- 1 -。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摘要 : 自1 9 7 8年 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 目的成就 , 与 此同时 , 也 面临着诸 多 困难 , 尤为显著的 是 区域 间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性以及差距 的逐渐扩大。对近 3 0年 来经济 重心 的移动路径进行 分析可 以发现 , 经济重 心东移 南迁趋 势明显 , 而且 向南移动 的距 离要 大于向 东移动 的距 离, 南北差距要 大于 东西差距。文章 对近 3 0年 来 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 径进行 分析认为 由于历 史、 文化 、 政府政策 以及 经 济发展 模 式等 因素 , 使 得 中国经济 重心 东移
南迁。
关键 词 : 经济重心 ; 东移 ; 南迁; 区域 差 距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9 . 9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3 1 0 ( 2 0 1 4 ) 0 2—0 0 9 9—0 3


引 言
改革开放政 策 的实施 使 中国经 济获得 了巨大 的发展 , 在进人新世 纪之初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跃 居世 界 第 二 位 , 仅 次 于 世 界 第 一 大 经 济 强 国 美 国 。但是 在这 成绩 的背 后 存 在 诸 多 问题 有 待 解 决 , 在这 些 问题 当 中 首要 的 问 题 就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扩大造 成 的贫 富悬 殊 , 经济发 展水平不平 衡, 如 果 这种趋 势进 一 步 发展 下 去将 会 引起 社 会 的动 荡 。 因此 , 众 多 的经济 学家 和地 理 学 家 开 始对 中 国 的经 济重 心 的移 动 路 径 进 行 研 究 分 析 , 找 出 其 中 的 根 源 。叶明确、 乔家君和李 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 度, 用不 同 的研 究 方 法 , 对 中 国 经 济 重 心 的 路 径 移 动进行分析 , 所 得结论大致相 同, 近年来 中 国经济 重 心移 动主 要表 现 为 东 移 南 迁 J 。笔者 认 为 , 上 述对 经 济重 心 的移 动路 径 解 释 都 基 于 各 自的 专 业 角度, 大 多从 政 策 和 经 济 层 面进 行 解 释 , 没 有 进 行 更 为全 面的分 析 , 本文将从历史 、 文化 、 政 府 政 策 及 经 济模 式 选 择 四个 方 面对 经 济 重 心 的移 动路 径 原 因进 行更 为全 面 的分析 。 二、 中国经 济重 心 东移 南迁 的成 因分 析 ( 一) 历 史 因素 中 国是 具有 悠久 历 史 的文 明古 国 , 经 济 重 心 的 南 迁并 不是 在近 3 0年 才 出现 的 , 早 在宋 代 的时候 经 济重心 就 完 成 了南 迁 的过 程 。对 中 国 古 代 经 济重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动路 径解释都基 于各 自专业角度 , 大多从政 策和政 治层 弃 了东南 沿海各 省份 的建设 ,导致 了经 济重 心 向西 转 面进 行解释 , 没有 进行更为全 面而具体 的分 析。本 文将 移 。上世纪 7 O年代末 ,中央决 定放弃计 划经济体 制模
从历 史 、 文化 、 经济模 式 选择三个 方 面对经 济重心 的移 式 , 实行 市场经济体制 , 并实施 了改革开放 政策 , 沿海地 动路 径原 因进行更 为全面分析 , 试 图找到造成 区域 间经 区实行更 为灵活 的区域政策 。 优 惠的经济 政策激活 了南
且 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 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 间差距。 由此文章进 而对 中国经济重心
迁移路径 背后所产 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 由于历史、 文化 以 及 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 , 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 : 经济重心 ; 东移; 南迁; 区域差距
起社会 的动荡 。 那么是什么原 因造成 了区域间发展水平 度东移南迁呢?笔者认为在于 近代 中国的历史条件 , 正 的失衡 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 中国经济 是特殊的历史 因素造成 了经济重 心的转移 。 自 1 8 4 0年 重心 移动路径 的角度府 的腐朽 统治开始遭 受 国
近3 0 年来中 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 分析
赵 妍
( 吉林 工业经 济 学校 ,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1 )
摘 要: 自1 9 7 8年实行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 目的成就 , 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 尤为显著 的是 区域 间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 以及差距 的逐渐扩大。对近 3 0 年来 中国经济重心 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 以发现 , 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趋势 明显 , 而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一、前言和绪论1.1 话题引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和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等多方面手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的当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也在不断演化,其中重心的转移和效应的分析是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原因和机制,深入探讨政策调整及其效应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探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政策和数据,对区域经济政策转移的过程、影响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原因和机制2.1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由于历史、地缘、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东北、西北、中西部等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普遍落后于沿海和部分发达地区。

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严重影响了地区产业结构、就业和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发展。

2.2 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出台政府出台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加大对落后地区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资金和技术向中西部等地区倾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3 市场化和产业链转移的加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产业链的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逐渐遭遇制造业的转移和崩溃,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挑战,相关政策和措施也面临着调整和优化。

三、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转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3.1 有利影响(a) 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了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市场化和转型升级。

(c) 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局稳定和发展。

3.2 不利影响(a) 产业转移和优化调整会导致企业倒闭和就业压力增大,需要积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调节与控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本经验, 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3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7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7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7年。

这37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67.67万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2016年达到67.67万亿元[1]。

具体可见下图:由图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

换言之,发展中国家走一步,我们走两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们就走四步[3]。

世界银行对中国这么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它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1978~2008

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1978~2008
金 融。


引言
二 、 中国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劳动 力 区域 性迁 移 状况 :
17 9 8~2 0 年 0 8
作 为典 型 的 二 元 经济 结 构 的发 展 中国 家 ,
中 国农 村 劳 动 力 过 剩 一 直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农 业 部 门 的 过 剩 劳 动 力 向 非 农 部 门 的 区 域 性 迁 移 也 成 为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的 一 种 典 型 现 象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中 国经 济 保 持 了 快 速 的 增 长 ,逐 步 步 入 到 现 代 工 业 化 进 程 之 中 ,但 城 市 和 农 村 之 间 、
非 均 衡 分 布 的 情 形 在 其 再 配 置 过 程 中 提 升 了经 济增长的效率 。

院 人 口 与 劳 动 经 济 研 究 所 估 算 结 果 为 ,2 0 年 05 中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数 量 约 计 为 17 人 ,而 .亿
文/ 国强 赵 冯 昆 张天阳
【 摘 要 】理论上 ,劳动力 区域性 迁移对 迁入地和迁 出地 皆有正反 两方面效应 ,而基 于17 98—20 数据 的 08
实证研究表明 ,尽 管劳动 力的区域性 迁移带 来的效应有正有 负,但在经 济增 长的 资源配置 中,农村 劳动 力
区域 性 迁移 为 中 国经 济增 长 提供 了强 大的 支持 和贡 献 ,劳动 力地 区间 的 非均 衡 分 布提 升 了经 济 增 长的 效 率 。
也 存 在 很 大 差 异 。 农 业 部 课 题 组 认 为 , 中 国 有
动 、资 本 要 素 以 及 全 要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并 同 时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1978-2008中国经济回顾

1978-2008中国经济回顾
外汇储备
-5000 10000 20000 25000 15000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增长趋势
外汇储备增长大体上分为两阶段: 1 、90年代以前,总量很小,每年以几亿元或 十几亿元增长,或者略有倒退; 2 、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成都加大 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外汇储备开始大幅增加, 至2008年已达到19460.3亿元,从2006年二月 起居于世界第一位。
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收入趋势图
70,000.00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0.00 财政收入(亿元)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年度GDP数据 数据 年度
年度GDP数据 数据 年度
GDP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GDP增长趋势图 增长趋势图
GDP增长趋势图
年份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GDP增长趋势的特点 增长趋势的特点
总体上看来,GDP的增长呈现三段趋势: 1、1978~1986年,GDP的增长极为缓慢, 每年只有几百亿元的增加额; 2、1986~1996,GDP的增速逐渐放大,每 年的净增加额从上一阶段的几百亿元增加到几 千亿元; 3 、1996~2008,GDP的增速急速放大,十 余年间进步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的第四位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显著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全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心逐渐发生了转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

本文将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其效应进行分析。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背景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心转移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过去,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关注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这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变和调整。

三、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方向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心转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力度。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

同时,在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动我国政府还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部地区具备着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

通过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可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

3.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曾经是我国工业的主要支撑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需要,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

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振兴政策,包括加大对东北地区的财政支持、引导外部投资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但自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郑学檬先生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力图从另一角度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郑先生还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除此以外,以下因素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也应考虑。

⑦医学知识的进步。

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医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南方人口增加,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⑧气候因素。

北宋末南宋初,气候转变为寒冷期。

气候的转变对南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各不相同。

寒冷期的气候,温度降低,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对北方不利,对南方开垦沼泽地区却是有利的。

⑨水利兴修的不平衡也是一个原因。

隋唐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安史之乱前,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是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则逐步走向了萎缩与衰落。

而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则在安史之乱后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势头,即使在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环境中,水利工程也多有兴建。

宋室南迁后,水利更是大规模兴修,甚至数百年不见大规模的水灾。

因此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2)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Hm- k 。我们以正东向 为 0b, 逆时针 旋转至 180b 为负, 反
之为正。令 k [ l [ m, 则有
Hl- k = arctg[ ( y l - y k) / ( x l - x k ) ] , Hl- k I [ - P, P] 。
m
于是
E Hm- k = 1/ ( m - k ) # Hl 。
关 键 词: 经济重心; 移动路径;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2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O2363( 2005) 01O00012O05
自 20 世纪 50 年 代以 来, 中 国经 济发 展取 得巨 大 成就。全国 GDP 总 量 由 1952 年 的 679. 0 亿元, 增 至 2000 年的 89403. 6 亿元; 人均 GDP 也由 119 元上升 到 7078 元。与之相应, 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很大变 化。 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上, 学者们做 了大量工作, 这 些文 献 不 仅 给 出 了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程 度 及 时 间 变 化[ 1~ 4] , 还有少数[ 5, 6] 论及这种差异变化 在空间上的 移 动方向及距 离。但 是, 相 关 研究, 要 么 侧 重某 特 殊 行 业, 要么时间尺度较短, 不足 以反映区域经 济全貌和 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经济 发展 的脉 搏。基 于此, 文章 对 1952 年以来, 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加以初步分析。
1) 1952~ 1953( - 73 ) 表示 1952 ~ 1953 年 间经济重 心移动 矢 量( 大小为实际距离, 方向为南偏东 73 度) , 其余同理。
图 3 中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 Fig. 3 Moving direction of China economic center

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际会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际会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际会中学高一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1978--2008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 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转移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频率最高B. 移动速度:南北方向稍快于东西方向C. 移动距离: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D. 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5. 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原因,不合理的是A. 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西部大开发相关B. 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有关C.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导致人口重心转移的主导因素D. 人口重心转移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政策密切相关参考答案:4. B5. C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认真阅读地图,看清移动的时间、经度和纬度就容易找到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特征。

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确定我国人口移动的原因。

4. 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重心1979-2000年向西、西南移动,2005年后向南移动,2007年后又向北移;南北方向变化年份间距小,速度快,东西方向变化年份间距大,速度较慢。

选B正确。

5. 1996 ~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西部大开发相关;2007~ 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相关;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导致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我国的人口重心移动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故选C。

2. 右下图是东亚和南亚地区某时期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A.1月 B.3月C.7月 D.12月27、图中①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气压差异B.信风带形成的风向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D.热带大气活动中心形成的风向参考答案:26.C 27.C3. 下图为世界四个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若只考虑大气环流的影响,则四地由北到南的排列顺序为( )A. 甲、乙、丁、丙B. 乙、丙、甲、丁C. 丙、甲、乙、丁D. 丁、甲、丙、乙11. 对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B. 乙地河流汛期集中在冬季C. 丙地的典型植被为硬叶林D. 丁地气候类型仅分布在北半球参考答案:10. D 11. B10. 甲地为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20°—30°N;乙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S;丙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丁是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40°—65°N;所以四地由北到南是丁甲丙乙。

中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及其动因分解

中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及其动因分解

中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及其动因分解刘桂春;史庆斌【摘要】在研究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的基础上,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定量分析重心迁移的推力,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行分解,探讨不同区域对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贡献的原因.结果表明: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先后经历了向东北、西南两个方向迁移的阶段;1996-2007年,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广西和海南;2007-2015年,广东、辽宁、河北、广西、山东和浙江是海洋经济重心移动的引擎省份;1996-2015年,劳动力对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最小,资本和技术因子交替成为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5页(P1558-1562)【关键词】海洋经济重心;夏普利值;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作者】刘桂春;史庆斌【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1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1]。

但同时,区域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识别我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和各区域对海洋经济增长变化的贡献度,并进一步探寻不同驱动因素对各区域海洋经济增长变化的作用强度差异性,有助于比较深刻地认识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重心概念源于物理学,其本意是指一个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产生的合力的作用点。

美国学者弗·沃尔克于1874年提出人口重心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将重心模型运用于人口、就业、经济、能源及环境污染等领域中[2-6]。

如在经济领域中,Klein、Grether、Mathys运用重心模型研究了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2,3]。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为显著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的逐渐扩大。

对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重心东移南迁趋势明显,而且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间差距。

由此文章进而对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径背后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区域差距一、引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造成的收入差拉大,东西部发展的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失衡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中找出其中的根源。

叶明确、乔家君和李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大致相同,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主要表现为东移南迁,并对成因进行了解释[1][2][3]。

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解释都基于各自专业角度,大多从政策和政治层面进行解释,没有进行更为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原因进行更为全面分析,试图找到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成因分析(一)历史因素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古代就已经发生,早在宋代的时候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迁的过程。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居多,王大建、刘德增认为造成古代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北方人过度重视农耕,在农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慢,南方人对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4]。

[我国,产业,经济,其他论文文档]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经济,其他论文文档]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重心问题分析及其研究现状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1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有些特定的空间区域上的经济活动相对周围地区处于较重要地位,构成了所考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重心。

重心是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空间位置变动的1个分析工具。

由于空间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不断变动,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就会随之发生移动,重心是在动态地权衡了各个地区作用力大小以后表现为向作用力大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方向即为变量空间格局变化的方向。

力学中重心是力矩最小的点。

总力矩S=,要使S最小,则S[,min]应满足:,由于此式无解析解,需用以下迭代公式求解[2]:假设1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或称为质点)P构成,第i 个次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坐标为(x[,i],y[,i]),M[,i]为i次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或称为质量)。

求其重心,设重心在Q处。

对于1个拥有若干个次级行政区域的国家,计算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是借助各次级行政区的某种属性和地理坐标来表达。

当R[,i]∞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远,越处在与经济重心偏离的地区,甚至为边缘地区。

当某种属性的重心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移动时,移动方向就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

对此可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

设各次区域中心城市P(x[,i],y[,i])到重心Q的距离为R[,i],根据欧氏距离公式可得:当Ri0时,说明第i个地区与全国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越近,越处在与经济重心接近的地区。

当R[,i]=0时,第i个地区为全国经济重心。

这不仅可以了解在1定时期大尺度范围内我国经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变化轨迹,也可以了解同期某1个具体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变动中的偏离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不同地区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时空变化特征。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空间上多种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重心问题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8, with 1991 and 2003 as cut off points, China’s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moved south-west,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respectively in sequence. Since general contribution decomposition approaches are not suitable in gravity centre method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decomposition approach based on Shapley Value. The“Engine”and“Inverse Engine”provinces are defined based on this method. We find that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the reason for westward movement is neither lag effect of investment nor a side-effect of Guangdong’s development; it is actually driven mainly by the Northeast region’s slow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the main driver for eastward movement is not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betwee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stead it’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slow development, augmented by the eastern region’s, especiall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rapid development. The only reason for northward movement in third period is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rather than the strategy effect of“revitalizing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Finall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est suggest that the western region is a key priority to ensure China’ 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balanced. Key words: economic gravity centre;gravity centre method;contribution rate;Shapley value;spatial balanced development
在经济研究中,经济重心指的是在区域经济空 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 点。观察经济重心的迁移可帮助了解经济变量在一 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也可 评价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经济重心法被广泛应 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例如对于中国经 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的研究[1-3],对长三角 地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研究[4-5],对某地区经济
里值(Shapley value)方法来计算各个部分的贡献。
具体的,在经济重心法中,假定有 n 个小的经
济区域组成了一个大的经济区域 K= {1,2,...,k,...n} ,
则第 k 个区域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边际贡献为,
MCk = Δxˉ(K ) - Δxˉ(K\{k})
(2)
然而这种分解方法,得到的贡献分解不是精确
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还包括对 耕地变化[8]以及能源消费[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 游[12]等各类研究中。
经济重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 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来使用[1]。然而,在发现经济 重心沿着某一方向转移后,由于它类似一个综合指 数,是各个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 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动力。现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收稿时间:2011 - 12 - 24;修回时间:2012 - 03 - 15 作者简介:叶明确(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政策。E-mail:ymq@。
第4期
叶明确:1978—2008 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3
是用比对的方法,考察这段时间内的经济政策和经 济事件,或者考察其他经济变量在这段时间内的运 行轨线,以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样就可能出现经 济发展轨线和经济政策背离的情况[3]。另外一种做 法是进行影响因素回归,以确定可能的原因,当只 有唯一因素显著时,我们可以推断其是驱动力[8],但 当出现多个因素,则难以判断哪些是主要推动力。 而且回归方法仅可以判断影响因素对经济变量大 小的影响,对于经济变量的空间移动并不能给出直 接的解释。
第 32 卷第 4 期 2012 年 4 月
经 济 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2,No. 4 Apr.,2012
1978—2008 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叶明确
(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摘 要:1978—2008 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 1991 年和 2003 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 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 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 “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 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 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 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 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经济重心;重心法;贡献度;夏普里值;空间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2)04 - 0012 - 07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Gravity Movement for China’s Economy from 1978 to 2008
YE Ming - que
(School of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分解。即各个边际移动量加总并不一定等于总移动
量。因此,考虑所有区域 {1,2,...,k,...n} 的一个排列
次序 σ = (σ1,σ2,⋯,σn) ,设 k 区域位于第 r 个位置, 即 σ = (σ1,σ2,⋯,σr - 1,σr = k,⋯σn) ,则定义 k 前面的 r-1 个区域集合为 Pr ek(σ) = (σ1,σ2,⋯σr - 1) ,则在此
微分分解法则。但最终发现,这些分解法则并不适 用于经济重心法的研究,因此我们简述这些法则, 具体方法请参见相关文献。
常用的分解法则有简单分解法则和方差分解 法则。简单分解法则就是直接用求和公式中的地区 分量来度量该地区的贡献度 。方 [18] 差分解法则是 Field[14]在研究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时,提出的基于 回归方程的贡献度分解方法。由于简便易行,常用 来用于计算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我们 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 重心法中的经济份额是相关而不是独立的。为避免 上述问题,我们用全微分方程推导出的微分分解方 法,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问题。但却发现微分分解 方程是只有在前后期变化值比较小的时候才有效, 即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不变,而这个假设在 一般的经济分析中是不成立的。 2.2 基于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的分解法则
1.1 经济重心法计算公式
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 i 个
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 ,M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
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19]:
n
n
n
n
∑ ∑ ∑ ∑ xˉ = MiXi
Mi,yˉ = MiYi
Mi
i=1
i=1
i=1
i=1
(1)
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
排列下,k 区域的边际贡献为:
MCk(σ) = Δxˉ(Pr ek(σ) ⋃ {k}) - Δxˉ(Pr ek(σ)) (3)
为了消除“路径依赖”,考虑 n! 个不同的排列
夏普里值方法源自合作博弈论[20],是讨论收益 或成本如何在局中人进行分配的方法。Shorrocks[18] 提出了基于夏普里值的因子贡献度测算。在此基础 上,万广华[15-17]发展了基于回归方法和夏普里值的
14
经济地理
第 32 卷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因为经济重心分解本
质上是一种非线性分解,所以可以应用上述的夏普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统计年鉴只提供了 GDP 指
数,笔者先计算出以 1978 年为基年的平减指数,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