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案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一、回顾导入,资料助读1.回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
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2.介绍背景资料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则寓言的出处,一起来读一读资料。
课件出示:《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二、学习《穿井得一人》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有开端、发展、结局三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第①②句):叙述宋国丁姓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③④句):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⑤⑥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介 绍《穿井得一 人》的故事情
节和寓意。
强调重点:分 析故事中的寓 言意义,探讨 其现实意义。
强调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故 事背后的深层 含义,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
和判断力。
08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进 行评价。
故事呈现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讲 述、PPT展示或 视频播放等方式 呈现故事。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 具之一,用于展示文 字、公式、图表等教 学内容
在《穿井得一人》的 教案中,可以使用黑 板来列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
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 内容,尤其是一些重 要的知识点
教学PPT
包含课程标题、 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等
包含图片、图表、 动画等多媒体元 素
包含课堂互动环 节,如提问、讨 论等
包含课后作业和 思考题等
06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 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介绍新知:介绍《穿井得 一人》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读、讲、练结合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4.竞赛游戏【教学创新】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课题引入:“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
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一、读准音句:(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2)班内交流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一、理清思路:(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穿井得一人 (1) 省优获奖课件 省一等奖课件
作业
自编寓言故事。情节要合理具体, 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 生活道理。
1、嘴和眼睛的对话; 2、树和斧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家世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 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率出身翰 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 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 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骄傲自满
蚊子:吹、唱 败 蜘蛛:粘
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形象?
拟人
语言、动作、心理
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是否相同?
不同。 前:分析自我条件后信心百倍,吹起了进军号角。 后:炫耀自己的胜利, 骄傲了。
文中前后两次引用蚊子的话,而标点符号、人称却不同,为什么?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到了…..的时候
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 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 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 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使听见 当“被”讲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谈论 代词,这件事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 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 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 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b、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 崩坠乎?
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底下活动,为什么担心 天会坠落下来呢?
c、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击中和砸伤人。
(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团,即使坠落,也不会
d、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地)充满在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土地的。
a、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如何 开导他的?
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废寝忘食。 晓之者说,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不会坠毁;日 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体团,即使坠毁 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地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 都是大地,地不会崩坏。担心是多余的。
b、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 么道理?
杞 人 忧 天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 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 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 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 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 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 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的疑惑: 你有不理解的字词、语句 吗?先请同学帮 忙,合作解决,大家都不理解的提出来跟老师 交流。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 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3. 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谣言的危害,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2.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一、导入
传话游戏:找六位同学,依次传递同一句话,最后一位同学表述听到的句子。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结果并发言。
教师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4)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后、及、国、道、于等词语,(重点)2.理解审慎对待传首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质疑思新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学生活动∶学生以课本为主要内容编写新闵,播报新闵引入课文,(老师用显课诞和作者)二、读课文,理解文意.(一)看谁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的流畅,读出感情(二)看谁说得对,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1-2个学生疏解字词和文商,得∶丁氏-得到、节省传盲人·挖出、挖到结论∶失之亳压差之千里人∶丁氏-劳动力传盲人大活人三、质疑思孵,讲讲道理………谁之贵?学生自由辩论,老师归纳老丁∶说话表达不够准确清楚,产生歧义近邻∶对听到的话不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慎行国人;轻信流直,以讹传说,造成视听混淆,偏听偏信宋君∶重视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要调查才有发言权四、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道理∶1.说话要防止歧义,2.不要传播流育螯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3.对待传问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五、拓展延伸,视说新语播放视频∶大妈"讹"老外。
怎么啦?学生针对视频谈看法.六、谈一谈,现实生活中有设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七、作业布置1.整理课文重点词语2.试写一则寓言板书设计∶说话要防止歧义不要传播流言蜚语对待传闵应取审慎、去伪存真。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穿井得一人》选自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鞭挞丑恶,或弘扬美好,旨在引导学生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发挥联想与想象。
寓言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穿井得一人》作为一则寓言,通过丁氏挖掘一口井引发的一场谣言,揭示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的道理。
围绕“得一人"的歧义设计情节,十分精巧;故事里表达者的不慎、传播者的不察、止谣者的不信,更是发人深省。
这个材料有趣、巧妙、言简义丰,是作者想象智慧的结晶。
读者也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这个故事内容浅显,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热情。
学生阅读时,基于已有的文言积累,能够基本把握故事内容,但是对于“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学生能够从某一角度获得启发,但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的能力欠缺;学生也不会主动关注故事的出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因此,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学生能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多角度理解寓意的策略,理解审辨精神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涵养。
【教学目标】1.听写猜读,落实“溉汲”“闻"国人”“使"等重点词,理清谣言的传播过程,理解“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
2.创造性复述故事、编写故事,巩固文言字词,多角度理解寓意。
3.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学习古人的审辨精神,汲取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巩固文言重点词,多角度把握寓意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意图。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文言文寓言1.重点词语积累2.联系语境推测文言词语意思,理解文言内容。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生活中总有些奇怪的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令人费解,如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也有人说“穿井”能“得一人”,这些都是真的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奇怪的问题走进《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两篇课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穿井得一人1.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二)杞人忧天1.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2.文学常识《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又名《冲虚真经》,也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部编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细读课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1)理解原文意旨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翻译,明确“若此”,“此”的词性和指代的内 容。
②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示例:道听途说的言论最不可信,不要随便传播未 经证实的流言。 ③明确:批判的是闻而传者。
细节示例: a.丁氏穿井后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他告诉别人这件事时是怎样 的神态和语气? b.听说这件事的人又是怎么想的?他在转述丁氏的话时,又是 什么样的神态和语气? c.国都里的人是怎么谈论的? d.宋国国君听说这件事后,为什么会派人去询问丁氏呢?派去 的人会怎么问呢?丁氏听了之后,心里会怎么想?
齐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
(2)多角度理解寓意
示例: ①(个人、流言的源头、说话者、丁氏)说话要防 止歧义。 ②(个人、流言的源头、听者、“闻而传者”)听 话不能脱离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③(个人、流言的传播、听者、“闻而传者”、 “国入”)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 ④(个人、流言的传播、听者、“闻而传者”、 “国人”)对自己的言论要负责。 ⑤(个人、流言的结束、听者、“宋君”)流言止 于智者,对于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 ⑥(社会、国家)对言论要有正确引导。
结束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为要到外面打水用,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了,一直传到国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 那里。 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丁氏告诉国君 使者自己的话的 真正意思。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流传于民间,意为既然已经嫁给他,不论怎样,由他定。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起源《卖油郎独占花魁》)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还能理解点,因为一些地方语言管鞋叫“孩子”。
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三个音的,现代汉语中的j、q、x一部分来自古时的g、k、h,一部分来自z、c、s。
所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hai子”。
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
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
时间一长,人们就习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4、“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众所周知,黄河之水由于泥沙含量极大,较其他江河之水要浑浊得多。
古人曾将黄河水变清视为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的盛事,并有“河清而圣人出”之说。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穿井得一人-“衡水杯”一等奖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8)朗诵课文
(9)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
教师姓名
游浮明
单位名称
德兴市绕二中学
填写时间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穿井得一人
难点名称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要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准丁氏、闻而传之者、宋君对待“穿井得一人”的态度,具有一定难度。
宋君: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4)“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5)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学生自由说说,归纳小结)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则故事的内容好掌握,但是联系生活实际谈其中的寓意,可能超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素材累积范围。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领悟文章内容。
2、设置情境,出示几则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寓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设置课前小游戏
老师准备纸条道具,请第一位同学看小纸条内容,向后一位同学耳边传递信息内容,而后依次耳边传递信息,请最后一位同学复述信息内容。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1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
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
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
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
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以学生自编的寓言导入,回顾寓言的特点,引出新课:
一生讲述自编的寓言故事,其他学生欣赏,评议,看是否符合寓言的特点。
然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寓言的特点,引出新课。
2【讲授】二、通读课文:
(一)一读:正字音
2、四人小组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二读:明节奏
1、展示抽掉标点的原文,考考学生的朗读真功夫,能否读好句读,读
得通顺。
2、全班学生自由诵读,再请两位学生来挑战,然后师生点评。
3【活动】(三)三读:通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把握节奏,读出韵味,然后老师结合
句子从语调、节奏等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此环节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能
力,在“一读正字音”和“二读明节奏”的基础上,进行“三读”,读出轻重缓
急,读出韵味。
)
2、用课件一一展示重点字词的注释,学生则边看课件,边回忆课本下方
的重点字词的解释。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并为文意疏通打下基
础。
)
3、展示“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评分标准。
( “信”两颗星,“达”
一颗星,“雅”一颗星,“小组合作”一颗星,总共五颗星。
)学生回顾这一平
常就开展的活动的评分标准,为下面学生点评环节做准备。
4、开展“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活动:首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对
照注释,疏通文意。
接着,请一个小组上讲台,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其他学生点
评。
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小结,完成教学重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翻译
能力和评价能力,即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并互评,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
6、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学生找出类似“穿井得一人”的几个句子并理解分析句意后,师生释疑,完成
教学难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并为下面的“析情节”和“探寓
意”两个环节奠定基础。
)
4【讲授】三、合作探究:
(一)析情节:
由一句话“穿井得一人”被传得前后截然不同,引出问题“丁家挖井从而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真相为什么会变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的讹
传?”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最后老师从说话者、听者
和传播者三方面去归纳总结:
(1)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说话者)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听者)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传播者)
(此环节旨在通过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来分析故事情节,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同时为下面“探寓意”环节做铺垫。
)
(二)探寓意:
展示问题“这篇寓言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灵活地分析寓意(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老师则见机点拨,紧承上一个“析
情节”的环节,从说话者、听者和传播者多个角度去概括寓意,继而完成教学
重点。
例如: (1)说话者应该表述清楚,以免造成歧义、误解。
(说话者)
(2)应以审慎的态度分析、甄别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
精神。
(听者)
(3)不能轻信流言,更不能以讹传讹。
(传播者)
……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5【活动】四、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以下两题:
1、请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与《穿
井得一人》相似的情况吗?
2、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种种信息,甚至有图有真相,
但真伪莫辨,对此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态度?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寓意,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6【讲授】五、总结:
借著名作家严文井关于寓言的一段话来总结本节课,学生跟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对寓言这一体裁的认识。
7【作业】六、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完成《三人成虎》的文言短文练习。
选做:
假如当初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之使”,结果又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
改写故事。
(本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从而有效
调控教学实践活动。
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
8【讲授】【板书设计】
活动9【讲授】【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对古代寓言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指导学生积累文
言词语、疏通文意以及探究寓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喜
欢,我甚感欣慰。
通常而言,寓言大多故事简短,道理深刻,尤其是第24课前两
则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情节简单并在结尾点出寓意。
而这一则古代寓言
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没有直接点出寓意,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
己概括寓意。
那么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读寓
言呢?本设计主要是从两大方面来做的:
首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开展“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活动。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
并互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的兴趣,学生也较为顺利地疏通了文意。
其次,通过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来“析情节”,“探寓意”。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对歧义句“穿井得一人”进行重点研读的基础上,提出情节的要害
设问并师生释疑,继而水到渠成地在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这样就一改学生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的现状,从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本人觉得应该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比如在学生探讨“拓展延伸”的第二题时,有些学生的思考欠缺深度,本人应及时点拨到位,从而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地探究问题,这是本人稍觉遗憾的地方。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尽量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来更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