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政府、企业、学术界、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动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创新创业,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包括政府、产业、学术界、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五大主体,形成了协同创新、协同创业的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在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制定出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政府还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产业界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界在实现创新创业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经营经验,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实际的产业支持。
产业界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作为创新创业的智囊团,他们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成果,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业培训和服务,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也是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金融机构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创业贷款和优惠政策,从而帮助创新创业者顺利开展创业活动。
金融机构还可以为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进一步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可以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双创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和支持。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独立学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
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1期独立学院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朱超锋㊀矫庆泽㊀唐小勇㊀詹世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广东珠海519088)㊀㊀摘㊀要:对产学研以及 政产学研用 模式的由来及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对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总结和实践探索,得到的一些成果作为 政产学研用 的案例,以提供给其他地方作为借鉴.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构建;实践;协同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 64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G2272.2019.01.004∗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 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协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机制研究 (2014001J);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改项目 新工科背景下 新能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08J X G G );珠海市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201610P );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 第八批培养对象(831779)作者简介:朱超锋(1983G),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㊁教学研究;矫庆泽(1960G),男,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科学;唐小勇(1981G),男,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工艺过程.通讯作者:詹世景收稿日期:2018G11G18㊀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分工与组合的形式多样化,在原来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上,构建了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政产学研已是被广泛应用的学生培养模式,但当前产学研模式有一些弊端:多注重企业与高校的联合,较忽视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应充分考虑政府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将产学研模式进化为 政产学研用 模式,将市场 无形的手 与政府 有形的手 相结合会更为有效.特别是在国内,政府对行业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更要充分考虑政府指导作用及企业的反馈作用.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㊁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过程中急需引入外部资源,对于资源整合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探索及实践动力.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代表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供其他高校参考.1㊀政产学研用 模式的由来1.1㊀产学研模式最早产学研模式起源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很多科技公司在硅谷创建起来,利用当地大校的高层次人才,及当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使公司运行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硅谷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高科技中心.北京中关村借鉴国际产学研模式,综合各方优势,也取得成功.其共同的特征:有丰富的高科技人力资源(北大㊁清华㊁北理工等高校聚集地),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背景,有国家的大力支持等.以前的产学研模式只强调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因素下,政府以及协会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政产学研用 作为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1.2㊀政产学研用模式政产学研用 是指:政府㊁企业㊁高校㊁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协调组织㊁管理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加强宣传,营造合作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法规等来推动产业进步. 政产学研用 合作要依据产业现状开展,同时应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不断变革创新.2㊀政产学研用关系分析围绕市场需求,以 政产学研用 模式集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互相配合,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促进,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2.1㊀以政 为基础政府应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营造合作氛围,消除体制壁垒,重点加强人才引进㊁培养的支持措施,将市场导向和政府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61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M O N T H L Y N O .1㊀20192.2㊀以产 为主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力量,才能明确产学研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得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落到实处,使社会受益.2.3㊀以学 为促进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前沿技术研究中具有天然优势.合作中,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资源和知识优势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2.4㊀以研 为核心研究所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具有成果转化的便利条件,能很好地把研究成果与生产相融合,处于核心地位.2.5㊀以 用 为导向 用 指的是市场和客户需求,是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以 用 为导向.3㊀政产学研用 的协同创新模式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是指合作各方采取的合作方式及类型不同的标识.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基地模式㊁实体模式㊁市场需求模式㊁科技园/创业园模式和虚拟模式.3.1㊀基地模式基地模式是合作各方本着优势互补㊁互惠互利㊁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合作平台.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简称材院)与乐通化工合作建设的基地为学生的实习㊁就业㊁产业研究等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企业的研发与本院的研究方向能很好地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企业研究水平,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得企业㊁学院㊁研究团队㊁学生等多方受益.3.2㊀实体模式实体模式是指高校㊁企业和研究所合作各方根据市场需求,按出资比例成立合作企业.根据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校主体型㊁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3.3㊀科技园/创业园模式科技园/创业园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牵头政府和企业一起建设,各方以产权为纽带,主要从事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等.3.4㊀市场需求模式市场需求模式是指合作各方基于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合作,主要有技术开发型㊁技术转让型㊁技术咨询型和技术服务型四种模式.3.5㊀虚拟模式虚拟模式是由合作各方围绕特定的任务或目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一个较为紧密的跨时空合作联盟,能以最低的成本㊁最快的反应速度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4㊀政产学研用 模式构建与运行实践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研究所等各方所承担的责任㊁拥有的优势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都是不同的,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也有较大差别,需构建一种模式来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政产学研用 的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以材院为主体实践政产学研用模式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平台作用.4.1㊀校企合作材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专业学院之一,设有材料㊁化工㊁应化(新能源)㊁环境㊁生物㊁安全㊁食品7个专业.珠海市拥有打印耗材㊁生物医药㊁石油化工等支柱行业,产业集中度高㊁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需要解决的共性及个性化的技术问题.材院抓住机遇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 北理工-乐通化工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北理工-方正科技P C B 事业部联合研发中心 北理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等12个研发中心㊁研究院(室),并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了珠海市化工与材料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有上百家企业.以校企联合和行业协会为纽带,建立了48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5个是省级基地.研发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强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并获得省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部分行业解决了许多共性的技术问题,也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为 复合型㊁应用型 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4.2㊀政校合作政校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4月,珠海安监部门在材院 安全工程实训中心 的基础上给予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扩建市级 消防安全体验中心 .该中心不仅为企业提供消防㊁安全技术培训,而且向市民和中小学生开放参观,旨在增强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省㊁市相关领导也多次到访参观指导. 消防安全体验中心 现已成为材院 政校合作 的经典项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另外,材院还承担相关部门开展的食品检验工和化学检验工培训与考核工作.4.3㊀政校企合作2008年,校企合作成立的 北理工-乐通化工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得到了珠海市科工信贸局5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立 珠海市油墨涂料技术及中试公共实验室 ,开创了 政校企合作 新模式.2014年12月珠海71独立学院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1期市高新区在材院 环境监测中心 的基础上,给予25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立 珠海市京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并取得C MA 认证.该公司承担着珠海市高新区日常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测工作,也为社会提供检验检测㊁技术咨询等服务.珠海京工的成立,不仅提升了珠海市高新区环境监测水平,为政府节省了公共资源,也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 政校企合作 的典范.4.4㊀政产学研用 为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目的,构建了政产学研用的模式并进行了有效实践.2015年10月由学校牵头,由珠海方正科技高密电子有限公司㊁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㊁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成立 珠海市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并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珠海市政府300万元的资助.中心有效打通产业链的全部环节,实现了源头到用户的串联,解决了许多行业共性问题,对珠海市印制材料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赞誉.近两年,又先后成立了 珠海市生态农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和 珠海市清洁生产与环境污染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开创了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及育人工作新局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成效和服务功能,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诸多技术瓶颈问题,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根据学校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学院近年就业率维持在98.8%以上.5㊀结论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已有许多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实践者分享了宝贵的经验.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这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契合,合作应讲求实效,以优势互补㊁互惠互利㊁共同发展为原则,实现多方共赢,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㊀徐浩贻.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9G91.[2]㊀王成军.中外三重螺旋计量比较研究[J ].科研管理,2006(6):19G27.[3]㊀赵娜.五位一体的 政产学研用 合作策略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97G98.[4]㊀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4):40G43.[5]㊀刘力.走向 三重螺旋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44G48.[6]㊀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 政产学研用 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6G58+62.[7]㊀张永安,张盟.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28G31.(责任编辑㊀吴㊀汉)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o f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M o d e l o f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l l e ge s Z HU C h a of e ng ㊀J I A O Q i n g z e ㊀T A N G X i a o y o n g ㊀Z HA NShij i n g(S c h o o l o fM a t e r i a l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Z h u h a i 51908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 o r i g i n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t h em o d eo f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a c h i n g,r e s e a r c h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o l l e g e s ,t h em o d e l o f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G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w a s p r a c t i c e d i no u r s c h o o l f o rm a n yy e a r s .S o m e o f t h e r e s u l t s c a nb e u s e d a s c a s e s o f t h em o d e o f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l i c a t i o n i no t h e r p l a c e s .K e y wo r d s :g o v e r n m e n t Gi n d u s t r y Gu n i v e r s i t y Gr e s e a r c h Ga p p l i c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Gt i o nm o d e l81。
产学研结合创新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
及两者之间的平衡 ; 知识 的获取 、 分享和扩散 ; 协 同创 新 过程 中知识 活动 过程 不 断循 环 ,通 过 互动 过 程 , 越 来越多 的知识从知识库 中被挖掘出来 ,转化为资本 ,
并且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和范 围效应 , 为社会创造巨 大 的经济 效益 和社 会效 益 。在科 技经 济全 球化 的环 境 下, 实现以开放 、 合作 、 共享 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 明是 有效提高创新效率 的重要途径。 充分调动企业 、 大学 、 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 主体 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跨学 科、 跨部门、 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 , 对
[ 3 】郑 伟. 河南省各 地 市产 业结构转 换综合评 价分析 Ⅱ 】 . 湖 北经 济 学院学报. 2 0 1 0 . 7 . 7 ( 7 ) . 【 4 ]公 晓晓, 薛东前 , 裴艳飞. 陕西各市产业 结构转换的综合研 究
Ⅱ ] . 江西农 业学报 . 2 0 0 8 . 2 0 ( 2 ) : 1 3 4 — 1 3 7 . 【 5 】李晓, 张建平. 产业结构 转换能 力的比较分析—— 以吉林省 为例 卟 东北 亚论 坛 . 2 0 0 8 . 9 . 5 ( 1 7 ) .
进展。 合作 的绩效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增值 的
效 率 和运行模 式 。 基于此 , 本 文 认 为所 谓政 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是指 政
( 政府 ) 、 产( 企业 ) 、 学( 高校 ) 、 研( 科 研机 构 ) 等 创新 主
导和机制安排 , 促进企业 、 大学 、 研究机构发挥各 自的 能力优势 、 整合互补性资源 , 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 , 加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赖程 度都 明显高于其它国家。
协同理论是 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 9 世纪7 0 年代创立的,
协 同创新作为 国家发展战略,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 的科技政策,
加强对科 技深入 持久 的投入 , 逐步形成政府、 产业界、 学术界
创新 理论是 由经济学家 熊彼得最早提出的, 上海复旦大学杨玉 和 各种 社会力量 相互合作 的协同创 新体系, 共 同推动科技 发 良院士综合这两种理论后认为,“ 协同创新是相同或相似单元 展 , 并在应对全 球经济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力促进美国 之间通 过合作, 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 放大效益, 形成高效 经济活力 的恢复, 创造了 “ 新 经济”神话 。
政产 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口 何红嫒 何 涛
【 摘要】 g 2 o l 1 年我国首次提 出 协同创新后, 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 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
与协 同创新体系的内涵, 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以期 为我国协 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 展
提供 启 示。
【 关键词 】 创新型国家 政产学 研合作 协同创新体系 内 涵 发展
2 0 1 1 年4 月, 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 1 0 0 周年大会上 , 胡锦涛 有序 的创新机 制的行为过程” , 即创新资源 和要素有效汇聚,
同志首次提 出协同创新的概念 , 同年8 月, 在深 圳举行的全 国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 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 人才、 资本、 信
投入 的高度 热情 。 在克林顿 执政 期间, 美 国全社会对科 技投 好 的研发 环 境 、 雄 厚 的人 力 资 源 吸 引了大 量外 国公 司在 其 本土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基金项目:泰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008)摘要: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和影响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解析了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根据我国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盖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
政产学研用是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
因此,分析不愿协同、不想协同、不好协同和难以协同产生的根源,消除不利因素,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中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管理、产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是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即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为一体,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与最终用户对接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的一次深化,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创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的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方式,同时实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还需要用户创新的充分参与[1]。
二、政产1学研用关系分析政产学研用关系主要以政府为中心,由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校三方面包围中心的关系,由图1所示。
通过整合五个部分的资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以“政”为基础“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的管理。
以“政”为基础主要指的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指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通过培养人才,以实现
创新发展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
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培养这些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规划,明确目标和方向。
还应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要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应加强与高校和
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
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企业还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进
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和
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供更多
的教育机会。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
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
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2、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培养更多 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强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学术和研究机构应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应积极推动政产 学研用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西安曲江为例,政府提供 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 件。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为文化创意 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产业集群效应
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以文化产业园 区为载体,汇聚了众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系统。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使得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交 流,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这种模式强调了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协同 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效应、学术 研究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及用户需求为导向等方面的解析,我们 可以看到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性和优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模式复制过程,还需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 新。此外,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建立有 效的机制和平台,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创意 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这种模式 强调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这种模 式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逐渐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创业者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而要实现创新创业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建立一个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围绕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是当前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同,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成果转化。
双创全程服务体系的搭建还可以有效提升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学术界在双创全程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也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价值,对于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事业迈向更高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解读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为双创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产业作为主体,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学术界作为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支持;研究机构提供学术指导和技术转化支持。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国内外各地纷纷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模式。
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产学研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评述。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推动创新方面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整合者,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促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产业界作为实际生产和创新的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则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共赢。
在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引导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但是具体的引导力度还不够,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机制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机制。
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
创新能力不够强,虽然国内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与国内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打破产学研壁垒,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打破产学研壁垒,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在引导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着重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加强国际合作,一些发达国家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输出。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双创政策的不断推进,创业创新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创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力量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
本文旨在对“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构建过程和意义。
“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五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和支持。
具体而言,政府负责制定创业创新政策、提供土地资源和补贴等支持措施;企业提供市场机会和创投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
五方力量的合作与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将各方力量有效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机会;企业的市场经验和资源优势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前沿信息和商业化的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科技支撑;金融机构的贷款和风险投资能够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它能够促进创业创新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金融界的合作,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它有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和推动人力资源的流动。
政府的人才引进和政策扶持能够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的创新需求和企业文化能够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基地能够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产业界和高校合作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可以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鼓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具有协同创
新能力的人才。
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保障和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吸引多层次人才的加入,
进一步丰富人才队伍的结构。
产业界需要重视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提供具体的
培养计划和实践机会。
产业界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了
解企业内部运作,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进修机会,开展创新
型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等方式,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高校需要尊重市场需求,注重培养面向产业的人才,加强研究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推
进科研和产业结合,提升自身协同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培养计划,采用多种教学
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也可以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模式,与企
业合作开展研究,加深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协同创新。
研究机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协同,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协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机构可以针对产业需求,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各方应积极互动,加强合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步伐,为全球创新提供更多的协同创新人才支持。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分析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分析摘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做法中存在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产学研合作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被公认为推动医疗行业技术革新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合作模式的完善及技术的发展,产学研的合作主题和架构也在逐渐扩充,继而产生产学研医合作的新模式。
本文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学术背景出发,在研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策略,为医院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关键词:政产学研;医院;创新体系;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尤其是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理论认证。
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来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学研的三方协同模式,能够在资源共享、策略分析、制度制定等方面整合现有材料,发挥三方优势。
由此可见,构建创新开放式的政产学研协同体系能够有效引导医院的创新发展。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充分迎合了国家对创新型发展模式的迫切需求。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确立和发展成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理念[1]。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改变原有经济发展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的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让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从医学发展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中国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才有了更大的优势。
医学创新手段和模式的出现也再一次证明中国在科研投入上取得的显著效果[2]。
在对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元分析归因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系统的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为如何有效推动医疗机构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医疗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而基于泰州市人民医院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研究,则为推动产学研创新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案例指导与借鉴。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管理探索Һ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杨㊀静ꎬ谢金良ꎬ王㊀峰ꎬ王海伟摘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ꎬ不仅能促进竞争力的提高ꎬ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乘数效应的有效提升ꎮ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ꎬ地方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ꎬ例如ꎬ企业参与积极性差㊁科研院所作用未得到发挥㊁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㊁高校资源没有合理利用ꎬ同时用户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ꎮ这就是明显的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㊁目标规划㊁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以及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缺乏ꎬ而形式主义和阻碍有效沟通过的壁垒多ꎬ概括而言就是 四缺两多 ꎮ本文认为当今时代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ꎬ分别是改变目前存在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主义㊁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建立健全㊁对目标进行明确㊁促进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㊁打破各组织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ꎬ推动 双创 的提升发展ꎬ着力于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ꎬ不断进行改革ꎬ促进创新创业更好地发展ꎮ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ꎻ发展理念创新ꎻ地方一㊁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遇到的困难在地方场域中ꎬ在科学规范㊁相对稳定的制度下ꎬ多元创新主体相互间产生作用㊁交流及影响而形成了规则和运行过程ꎬ并从中得出创新成果ꎬ进而促进地方社会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㊁转型ꎬ也有效推动创新主体得到发展ꎮ无论是地方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科研院所还是用户等ꎬ通过这套规则和运行规程ꎬ作为主体他们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㊁功能定位ꎬ能有效地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ꎮ对于多元主体而言ꎬ他们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资源的集合ꎬ也不是 1+1 类型的组合ꎬ而是以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为载体ꎬ在地方创新生态体系中相互作用ꎬ进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能量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ꎬ创新主体的能量并没有被激发出来ꎬ协同创新还处在发展初期ꎬ整体职能满足平台共建㊁人员共用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ꎬ发展在 点 和 面 上进行ꎬ还需要往纵深层面发展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政府没有明确角色定位ꎬ无法有效发挥引导服务功能政府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是不会直接进行创新活动的ꎬ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ꎬ不比其他创新出体差ꎻ反之ꎬ它的作用其实是至关重要的ꎮ政府代表公共大众行使权力ꎬ其在 双创 政策的制定㊁落实及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ꎬ为了促进 双创 工作顺利开展ꎬ必须要促使政府的引导㊁服务及监管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ꎮ然而ꎬ目前在 双创 工作开展过程中ꎬ地方政府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还无法明确ꎬ政府依然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ꎬ严格把控着各项权利ꎬ进而无法在 双创 过程中做到更好地服务ꎬ很难推动 双创 工作突破瓶颈ꎮ尤其近些年ꎬ为了推动发展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ꎬ但是地方部门虽然积极响应号召ꎬ出台了一些政策ꎬ但却是在没有理清文件精神㊁更没有与自身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ꎬ这样不能有效推动发展ꎬ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ꎮ这些都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新常态还是有些陌生的ꎬ管理方式不到位ꎬ领导结构也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不想适应ꎬ使其引导和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ꎬ创新的收益低于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得到良好的政绩ꎬ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ꎬ定会积极推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资源共享ꎬ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ꎻ其中高等院校为了有效了解社会发展对于高校及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ꎬ也为了满足其教育教学㊁可续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发展需求ꎬ会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ꎬ主动寻求与行业的合作ꎮ然而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ꎬ在协同创新系统中ꎬ高校㊁科研院所一腔热情ꎬ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ꎮ在创新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其作为服务的重点ꎮ企业追求的是利润ꎬ而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ꎮ实际上ꎬ高校经常会送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ꎬ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ꎬ或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展开一系列研究ꎬ但其实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ꎬ反而会使其成本有所增加ꎮ因此ꎬ大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合作ꎬ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而已ꎬ企业不能积极参与其中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和创新效益的矛盾ꎬ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ꎮ(三)高校智力资源未能有效利用ꎬ四大职能脱离地方需求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ꎬ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ꎮ高校的优势就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ꎬ其在人才㊁科技服务及知识的输出以及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你的ꎮ然而ꎬ目前我国高校的智力资源并为得到有效利用ꎬ与发达国家相比ꎬ我国高校对创新的推动还多要提升的空间ꎮ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需求ꎬ高校的四大职能却无法满足ꎬ这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ꎬ一是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特有文化相脱节ꎻ二是高校专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ꎻ三是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与地方经济转型及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ꎻ四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ꎮ虽然现在地方高校已经逐渐努力与社会实际相适应ꎬ但是在能力方面还是无法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ꎮ高校教育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ꎬ一方面没有做到助力国家㊁政府发展ꎬ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做到与地方实际相结合ꎮ(四)科研院所与地方创新体系不相融合当前共享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ꎬ随之思维模式㊁创新模式以及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变化ꎮ在当前 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ꎬ无论是知识㊁技术的更新ꎬ还是模式与产品的更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ꎬ这也就凸显了跨界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ꎬ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提升ꎮ当前面对的一些问题都是较为棘手的ꎬ伴随着改革发展向 攻坚期 深水期 的发展ꎬ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问题ꎬ而是复杂烦琐的系列性问题ꎮ因此ꎬ为了有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ꎬ需要对跨界合作㊁交叉学科㊁融合发展等做到足够的重视ꎮ科研院所一般是在特定领域较为专业ꎬ并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性研究组织ꎬ它的成立往往是围绕着一类社会问题ꎬ然而其专业性㊁权威性的特点却在跨界㊁共享㊁融合等趋势发展的过程中限制了研究院的发展ꎬ特定领域的限制ꎬ使其未能很好地沟通外界大环境的信息㊁能量和资源ꎮ尤其是在 双创 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ꎬ科研院所的这种滞后性逐渐凸显ꎬ有些科研院所已经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系统了ꎬ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ꎬ不利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建构ꎮ(五)创新过程忽视用户需求ꎬ社会痛点未得关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ꎬ一方面要及时对传统的生产㊁营销及发展方式进行变革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ꎻ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用户的需求ꎬ坚持 用户为王 的全新思想ꎬ以此为基础为创新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是竞争格局创新差异化ꎬ引领新领域发展ꎮ关起门来自己做是创新最大的障碍ꎬ要想创新首先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一切的出发点ꎮ当前ꎬ在创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ꎬ各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ꎬ却忽视了用户的需求ꎬ地方中存在的很多推动创新的 需求源 未能得到重视ꎮ无论是地方政府ꎬ还是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等ꎬ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是其目光追随的重点ꎬ对用户需求却缺乏关注ꎬ 政-产-学-研 未能达到 用 这一环节ꎬ这样就源于此ꎬ这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地方协同创新大同小异的局面ꎮ所有层面都围绕着高层ꎬ却忽视了创新发展的痛点问题ꎬ这是一种根基不稳ꎬ没有生命源泉的创新机制ꎮ二㊁从创新角度出发给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建议(一)健全协同创新制度体系ꎬ明确创新主体权利义务制度是各项活动开展的依照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ꎬ首先要在响应党中央㊁国务院 双创 精神ꎬ在创新创业已有的政策和制度上ꎬ着重强调 双创 工作中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ꎬ加快地方协同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ꎬ促使各部门密切交流ꎬ促使创新政策的协同效应得以有效发展ꎮ建立这样的体系ꎬ最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政府的角色㊁权力和职能ꎮ促进地方清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ꎬ要做到权力的明确ꎬ使政府简政放权ꎬ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透明化监督ꎬ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的效能ꎻ推动 放管服 改革进展ꎬ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职能ꎬ逐渐转型为服务型政府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公共服务㊁宏观管理以及政策引领等方面的水平ꎮ其次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也要对地方协同创新中高校㊁科研院所㊁用户及行业企业的权利㊁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确ꎬ使他们能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ꎬ进而各抒己见ꎬ推动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ꎮ特别是要推动 政 产 学 研 用 一体化合作关系和保障制度的建立ꎬ使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地位和云从程序在制度层面得以明确ꎮ(二)制订协同创新目标规划ꎬ构筑地方创新发展生态如果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没有目标可言ꎬ那么这将是一个不实际的存在ꎬ其作用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地方协同创新系统在之后的发展改革中ꎬ其涉及的各方面主体ꎬ包括地方政府㊁科研院校等ꎬ都应该参与到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中长期构建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中ꎮ相较于其他机制ꎬ地方创新机制同样是由虚拟的沟通交流体系㊁创新行动体系㊁组织领导体系以及信息反馈体系几个部分构成ꎬ要想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得理解ꎬ并且将其转化为工作方式方法ꎬ就必须要明确分解㊁界定地方协同创新之际的高年㊁作用㊁结构以及内容ꎮ不同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不同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此ꎮ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机制ꎬ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设定重点问题㊁所需条件以及目标效果等ꎮ(三)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ꎬ激发协同创新持久动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研究可得ꎬ利益分析是地方协同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ꎬ要在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协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意见ꎬ进而为地方协同㊀㊀㊀(下转第10页)三㊁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工作质量的措施(一)提高政工师的素质在国有企业中员工人数较多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ꎬ政工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ꎬ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ꎬ这样才能更好处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ꎮ在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言谈技巧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ꎬ这样才能为员工化解各种矛盾ꎬ并为员工树立正面㊁阳光的形象ꎮ在国有企业中担任政工师一职ꎬ必须要对该岗位有充足的热情ꎬ并热爱自己的岗位ꎻ同时还需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及家人ꎬ给员工最大化的关爱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ꎮ尤其是针对一些深陷困境的员工ꎬ在心理上安慰和辅导员工ꎬ促使与员工之间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ꎻ还需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新方式ꎬ最大化实现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ꎮ(二)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ꎬ促使企业拥有健康的发展方向ꎮ所以政工师必须要意识到岗位的重要性ꎬ并注意自己的工作应以企业为中心ꎮ政工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时ꎬ还需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ꎬ改善工作方法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ꎮ政工师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就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到其中ꎬ做好本职工作ꎬ针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ꎬ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解决ꎬ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ꎬ促使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全面㊁深入地开展下去ꎮ(三)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不断诞生ꎬ那么在政工师工作中ꎬ就应该把当下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ꎮ在终身学习理念下ꎬ政工师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ꎬ必须要不断给自己充电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做到与时俱进ꎬ同样还需要多读多写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念始终走前企业的最前面ꎮ政工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文化素养ꎬ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求ꎬ促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ꎮ这些对于政工师而言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政工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ꎮ四㊁结语综上所述ꎬ政工师是员工之间良好的润滑剂ꎬ是国有企业幕后工作者ꎬ是企业组织与氛围的营造者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在国有企业中ꎬ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ꎬ只注重自己是员工ꎬ做好本职工作即可ꎮ而政工师的存在主要是对这些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ꎬ改变员工的认识和思想ꎬ拓展员工的知识和视界ꎮ而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ꎬ对国有企业政工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ꎬ所以当下必须要提高政工师的素质ꎬ坚持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的工作质量ꎮ参考文献:[1]张伟.政工师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ꎬ2018(8):89-90.[2]高艳红.国有企业管理中政工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探究[J].青年时代ꎬ2016(13):227.作者简介:崔海荣ꎬ青海西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ꎮ(上接第2页)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ꎮ为此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ꎬ应肯定企业盈利的性质ꎬ为企业的利益提供保障ꎬ使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甚至解决企业在营销㊁人才供给及生产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ꎬ使企业能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利润ꎬ大大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ꎬ进而使其创造性得以激发ꎮ其二ꎬ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ꎬ对所有创新所得收益根据各个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分配ꎬ多劳多得ꎮ其三ꎬ完善奖励机制ꎬ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的奖励ꎬ进而激发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机制ꎬ并为推动机制发展而发挥自身能力㊁智慧ꎮ(四)培育合作共赢创新文化ꎬ营造平等参与互动氛围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ꎬ必须得到重视ꎮ要想有效推进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ꎬ就必须要重视文化的力量ꎬ一是要重视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发展ꎬ同时要一次为基础对地方特有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ꎬ推动平等㊁共赢协同创新文化的发展ꎬ升级发展创新型文化ꎮ地方政府首先应改掉 以官为尊 的传统固守思想ꎬ大力发挥自身的服务能力ꎬ树立合作和责任观念ꎬ利用有利条件为协同创新发展营造氛围ꎬ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代工作用ꎬ保障和支持协同创新的发展ꎮ高等院校应不断升华和延伸大学文化ꎬ在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团队协作㊁联合攻关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优势ꎬ要将其特有的文化创新的传承的功能进行有效发挥ꎬ进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ꎮ当前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一种ꎬ可合理的对其进行融合发展ꎮ三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创新型文化的培养是构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第一步ꎬ随之还要对地方传统文化㊁行政文化㊁企业文化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有利的吸收ꎬ形成系统创新文化ꎬ进而促进新时期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ꎮ作者简介:杨静ꎬ谢金良ꎬ廊坊职业技术学院ꎻ王峰ꎬ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ꎻ王海伟ꎬ廊坊市第四中学ꎮ。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体系不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下,高校、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当进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其次,产业界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支持。
产业界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活动,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三,学术界可以发挥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学术界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最后,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积极拥抱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高校应当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需要协同合作,构建一个全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角度,探讨双创全程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含义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业者五个方面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政府作为主导者和推动者,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应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源泉,应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和科技支持。
创业者作为实施者,应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创业意愿。
五个方面的合作与共同努力,将形成一个协同推进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
在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
政府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创新创业者的培训和引导,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和辅导。
在企业方面,应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
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市场准入和市场反馈。
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创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应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和科技支持。
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等院校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转化。
在创业者方面,应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创业意愿。
创业者应具备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者还应具备团队合作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创业者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训练营和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者还可以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实施创新创业计划。
浅析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
浅析 "政产学研用创 "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摘要: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科研产业的发展,很多医院都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实施中。
医院和政府都注重创新,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提高了医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是在医学事业展现“政产研学用创”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契机,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本文针对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展开探究。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模式从“产学研”三位一体逐渐发展到“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了医院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创设了六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1]。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在改变,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需要不断创新。
从政产学研用创等主体的各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战略实施,使得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由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政府构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并且把创新引入到高校和企业中,引导用户在创新过程中成为主体。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的发展,然后又进一步变为“政产学研用”,到最后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可见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用户和应用成为了企业的主体,用户成为了市场中心,重新定义了市场力量,减少了技术创新的盲目性[3]。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现状模式虽为创新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企业对于这样全新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很难参与到其中,积极性不够高。
医院对于这样的模式也不适应,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4]。
另外,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体系也不够健全。
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部分企业和医院关于“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创新还不完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政府对于资金的投入量就关乎到创新模式的发展。
“政产学研用创”模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完全有利的,只要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依靠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现。
本文结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阐述并界定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内涵,说明企业开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提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政产学研;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09-020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显得日益必要。
企业比其他创新主体能够集结更多的资源,不仅仅在政策支持上优先,在资源、市场的获取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方式推动了自身发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技术创新一再得到认同与支持。
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限制,技术创新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借助其他资源、组织进行协同创新,扬长避短。
若想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取经这个优势,就需要不断丰富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不同的要素,与技术创新主体或组织共同、相互作用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由于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强大支持,可以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道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 研究述评创新是信息、知识时代应用广泛的概念,自从熊彼特提出广义的创新概念,包括多种创新形式,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等[1]。
发展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开展对创新的研究,特别是针技术创新研究,这对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alt rostow 提出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并确认“技术创新”在“创新”中的主导地位[2]。
范·杜因划分了技术创新过程,即不面向社会需求的基础科学、面向社会需求的科学发现、发明、开发、创新和扩散,其中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即技术创新的成功应用[3]。
另外,弗里曼也认为技术创新只有实现首次应用,才体现了其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我国专家学者傅家骥从企业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认为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从而重新组织要素,建立高效能、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或建立新组织的综合过程[4]。
许庆瑞认为技术变革过程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技术创新是发明后技术的第一次成功商业应用[5]。
柳御林指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扩散[6]。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及过程均做出了阐述与解释,但技术创新的成功应用与技术创新组织分不开,从组织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1.2 协同创新 1965年,anosoff在研究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协同问题[7]。
协同主要是指组织内及组织间的协同。
协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协同理论、协同思想引入技术创新中,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认识。
彭纪生提出“技术协同创新”概念,解释了技术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协同创新特征,运用数学与经济学知识进行论证,但未深入探索企业微观层次技术创新要素的协同机制[8]。
吴林海提出技术协同创新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定义,宏观则指国家创新体系,微观则是指技术创新的各环节,资源与主体等的整合协同[9]。
陈劲研究了市场与技术协同创新管理,分析构建了可行的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10]。
针对协同创新的研究欲来越多,但是针对具体类型的企业结合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却较少。
协同创新作为有效提高企业绩效的技术创新形式,受到理论界、实业界的重视,特别受国家政策扶持、具备技术创新资源的企业,更需要注重协同创新,结合产学研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内涵界定2.1 政产学研内涵界定政产学研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四个方面。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与氛围,政府不仅需要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更需要给予人才、激励、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撑,加强宏观调控,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配置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秩序。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清楚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洞悉市场需求,是各类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以及受益者。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资金、人才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目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是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
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具有新的理论、思想,具备高技术人才,是掌握高新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模式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紧密结合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政产学研旨在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协调、互动等方式,整合资源与优势,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以政府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
2.2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界定协同创新特征包括:高效率,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信息共享,技术创新主体间通过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组成的技术创新平台实现知识、信息共享;持续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主体间的写作、互动,推动、实现持续性创新。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强调的不同层面的技术创新主体协作、创新以整合各要素,充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协同创新实现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作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受益者。
2.3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虽然具备大量的资源、要素,但依然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想要实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需要注重以下方面:①国家政策的支撑扶持。
国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势必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②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得技术创新受到重视,企业萌发技术创新意识,但需要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将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有效整合,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③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的独立创新远不如合作创新更为高效,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化配置,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够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弥补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缺陷,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加强信息、知识的交叉共享,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要素,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能与外部主体一同吸收知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协同创新是技术创新平台,整合了人才、资金、技术与信息各种资源、要素,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使得技术创新主体降低风险、减低成本、提高效率。
3 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3.1 模型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供应商、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实现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核心,不仅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同时根据市场需要、技术进步等需求向其他创新主体发出信息,各创新主体在各种需求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共享信息,优化配置资源,从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协作,实现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
如图1所示。
3.2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3.2.1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在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中,企业不仅仅不需要政府部门在资金与科研支撑计划的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来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与氛围,尤其实在行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信贷融资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通过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结合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有效促进围绕企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促进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转。
3.2.2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知识支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集结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源泉,能够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输送人才,以技术人才为纽带,联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都拥有优秀的研究团队,以及专业的实验室及设备,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2.3 其他主体的服务支持。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协同服务支持。
如金融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提供信贷服务;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行业等方面的有效、实时信息;法律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分析。
这些中介机构的服务弥补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时融资困难、信息匮乏、管理散漫等不足,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企业欲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加强与供应链上的各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同时关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把握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同时明确自身需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共享人才、信息等资源,实现微观层面上的协同创新。
4 结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行业发展趋势、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明晰现行技术创新的发展瓶颈,联结内外部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的构建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思路,为企业日后的技术创新开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企业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自身需要为出发点,以自身为主导,结合政府政策,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互动,如此才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与实现。
参考文献:[1]schumpeter j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2]rostow 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3]郭宏.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5]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柳御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7]ansoff. corporate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1965.[8]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吴林海,彭纪生.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5):74-76.[10]王方瑞,陈劲.突破全面创新: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24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