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案(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68b2b7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6.png)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完美版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a8cf385ef7ba0d4b733b17.png)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为日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此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和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3、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成效。
4、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对其评价。
二、教学过程【导课环节】教师导入: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
由于长期以来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感到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于是颁发求贤令,并因此结识了魏国落魄失意的商鞅,二人相见恨晚,在商鞅辅佐下,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商鞅是怎样帮秦孝公完成霸业,使秦走向富强并最终统一六国的呢?让我们的思绪一起回到公元前四世纪(1分钟)【新课学习】一•商鞅其人与变法准备(4分钟)探究一、简介商鞅,讲述他是怎样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学生阅读导学材料《商鞅传》,归纳展讲简介:公元前395年,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故史称商鞅。
商鞅尊崇,少年时就有强烈的愿望。
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先后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实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实现富国强兵,傲视群雄。
前338年,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9dc8e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a.png)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 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e2ce266529647d26285290.png)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安排几位学生表演“秦孝公求贤”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习新课: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展示战国形势图,联系之前所学知识让学生概括战国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图片,分析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具体表现(即变法的背景)总结概括政治上战争频繁,社会是大动荡;经济上,土地由国有中出现私有,是一种大变革;文化上是种思想的解放,是种大发展。
设问:此时的秦孝公该如何抉择,默默平庸还是一鸣惊人?本节课开始对“商鞅变法”的学习。
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学生: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af0e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d.png)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1、了解历史: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理解历史: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1599a12831126edb6f1a10ae.png)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使用说明】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依据知识结构并结合课本预习勾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以备课堂检查。
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及时上交,以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组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学习目标和课程标准】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3.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第一课时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的背景)【学习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关系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完成学案第7页)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原因以及影响。
3、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4、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历史状况;【合作探究】变法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突破各国变法背景这一难点: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881500b1c59eef8c7b4cc.png)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 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不但使居于偏远落后的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代相近,但性质与结果大相径庭。
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
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与商鞅变法的内在联系。
关于“引言”:本单元引言主要概括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
《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1adb2c3169a4517723a348.png)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教案历史文化学院历史1002班王伟强100501420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情感价值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采取讲述法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具体措施进行讲解;采取讲解法对商鞅变法的改革进行逐一讲解;利用讨论的形式,师生互动讨论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采取图标示意法(徙木立信,舌战群臣等)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
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二、商鞅简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这一时期法家的代表有商鞅等人。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概况四、改革概况1、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4、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5、商鞅变法的措施: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高三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f3227f2af90242a995e555.png)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同时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将选修与必修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历史回响
商鞅变法之后:
二百二十五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
三百年:汉宣帝:霸王道杂之(前73-前48年)
二千年: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教师总结升华:商鞅变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华诞,我们国家如今国泰民安,国富兵强,在国际上都影响力都越来愈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就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在40年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才是一个国家前进的重要动力。最后让我们向理想主义者商鞅致敬,也向那些前仆后继改革的先辈们致敬。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2》里“烧白起小吃的起源”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请大家谈一下对战国时代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794e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a.png)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745e9b55270722192ef7fb.png)
《商鞅变法》的教学设计──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分为三课,分别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三个角度全面介绍了商鞅变法。
其中第二课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三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人物主角单一,事件发展连贯,历史记载详细,可用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一、过程设计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d57fd6910ef12d2af9e77a.png)
专题二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读】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铁器广泛使用。
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最早是魏国李惶变法,率先强盛。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楚国很快强盛。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③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④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
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讲解】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商鞅变法背景㈠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①政治格局变化:形成了战国七雄,②阶级关系的变化:A、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③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f767ad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8.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史记·商君列传》、《战国策·秦策》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
-视频资源: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国历史大讲堂:商鞅变法》。
-扩展书籍:《法家思想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等。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以上材料,观看相关视频,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和历史意义。
-法制
-轻徭薄赋
3.法家思想运用
-法治
-严刑峻法
-权术
4.商鞅变法影响
-政治影响:中央集权
-经济影响:国家实力增强
-军事影响:战斗力提升
-文化影响:法家思想普及
5.商鞅变法历史意义
-推动历史进程
-影响后世改革
6.变法启示
-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板书设计采用层级结构,清晰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法家思想运用、影响和历史意义,以及给现代社会的启示。简洁明了的条目,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美观的字体,增加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拓展学习,共同讨论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形成小组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https://img.taocdn.com/s3/m/2a8109b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一、案例背景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讲述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得秦国实现了从一个封建国家向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变,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法家思想“法治”和“变革”的理念,也展示了商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3.小组合作完成历史情景剧的表演,每个小组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演一段情景剧,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商鞅变法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如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是否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是否深入等。
3.创设一个虚拟的“商鞅变法辩论赛”,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就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例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商鞅变法中最具争议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2.利用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各个层面,如:“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深入探讨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如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变法的曲折历程等。
4.讲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讨论商鞅变法中的一个话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等。
人教版选修1第商鞅变法教案
![人教版选修1第商鞅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8f81d227916888486d7e3.png)
改革变法的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一.变法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改革(1)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生产关系确定A.所有制B.产品分配C.相互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A.旧贵族的没落B.新兴地主兴起C.自耕农的出现)(2)变革上层建筑的要求:奴隶主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封建专制统治: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2直接原因:兼并战争要求改革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二.变法的条件:1.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的实施,为商鞅在秦国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春秋:(1)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2)变更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战国:(1)魏:李悝楚:吴起(2)A.经济:重农;B.政治:法治吏治,限制贵族权力。
C.军事:养兵,奖励军功。
3.秦国自身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1)政治:中央权力(2)思想:法治、尚武。
(3)外部:晋国分裂。
(4)人才: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2.认识其特点教学过程:一、经济改革(以农求富,发展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1)内容:承认土地私有(2)作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地位。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内容:(2)作用:“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统一度量衡:(1)内容:(2)作用: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政治改革1.推行县制:(1)内容:(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集中人力物力2.加强法制(严刑峻法):(1)内容:户籍制、连坐、族诛、什伍制(2)作用:强化对基层民主的管理与统治。
三.军事:1.奖励军功(1)内容: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2)作用:鼓励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建立军功,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和加强中央集权四.思想:(1)内容:燔诗书而明法令(2)作用:加强了思想统一和法制。
《商鞅变法》教案3(人民版选修1)
![《商鞅变法》教案3(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78fc04fba1aa8114431d99b.png)
专题二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概念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非刚刚确立,故①错误,应选D项。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源,B、C、D都是原因,但根源应该是经济因素,即封建私有制发展的需求的结果。
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②错;四书五经和科举制在当时还未出现故④错,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中提到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私有制。
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的能力,“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冷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D项。
6.商鞅变法在经济政策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战C.重农抑商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限定词“经济政策”和“最深远”一词,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鞅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
((1)废井田,开阡陌
师: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有什么影响?
生:商鞅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允许民间买卖土地,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2)推广县制;
师: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权,商鞅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商鞅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有利于市场的流通,形成统一的市场。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师:商鞅“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有什么意义?
生:防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澄清吏治,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可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的积极性。
重点:
难点: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
(一)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师∶春秋时的宗法制已瓦解,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制过渡。战国初期形成怎样的政治格局?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师: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奇斗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师: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把商鞅推上了历史大舞台。使他在秦国进行了最成功的变法。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秦孝公立志图强
2.商鞅立志变法
师:商鞅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叫商鞅?
生: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后应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师:商鞅精通什么学问?
生:商鞅对道家儒家学说都精通,尤喜欢“刑名之学”,对社会及时局具有敏锐的动察力。
师:什么是“刑名之学”?
生:“刑名之学”就是律法为主的法家学说。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4.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逐渐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形成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各项变法举措的了解,认识秦国变法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变法的重要性。
2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收集关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会变革
师∶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阶级关系有何影响?
生:战国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力,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思同步: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师:商鞅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可免除赋税徭役;凡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致家境贫寒的人,将其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不准商人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等国人来秦国开荒。
师:商鞅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有什么影响?
生:抑制了商人实力,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国力强盛和对外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小节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统一。历史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变则通,通则久”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变革旧制度,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教学反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王之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树立威信
师:商鞅是何时正式开始变法的,又是如何取得人们信任,树立威信的?
生: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商鞅通过“一木拾金”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师:商鞅是又是如何压制保守派旧贵族的?
生:商鞅对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予以严厉打击,平息了他们反对变法的声浪。使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
师:秦国自平王东迁成为诸侯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六国,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统治者秦献公和秦孝公先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废除人殉;第二年迁都至栎阳;允许在国都进行商业活动等。
其子秦孝公继承先父遗志,下“求贤令”,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包括商鞅来到秦国。
师: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的?
生: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
师:商鞅是如何打消秦孝公对顽固派反对变法的担忧的?
生:商鞅劝说秦孝公“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不决。
师:商鞅是如何驳斥顽固派反对变法的?
生: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过不必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并首先进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基础。
生:废分封,行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为四十一县,县令主持政务,县丞为辅,县尉负责军事。县下设乡。在新兼并地区设郡,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长官称郡守。郡县制在秦国逐渐形成。
师:废分封,行县制有什么影响?
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统一度量衡
师:商鞅统一度量衡有什么意义??
提示:从宗法制的破坏,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变法运动的兴起,“百家争鸣”等角度思考。
4.各国变法运动
师: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春秋先后出现了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等改革。战国时的改革更是不断,各国发生了那些著名的变法?
生:首先是魏国李悝变法,然后是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
学思同步指导:《史记·商君列传》中的这段引文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商鞅变法实行连作,移风易俗,奖励军功,发展生产,取得成效,所以民风好转,家给人足,勇于公战,怯与私斗。
小结:
第一阶段:公元前356年;第二阶段:公元前350年。
措施
内容
政治方面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什伍: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连坐:一家犯法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商鞅变法
课题
专题二:商鞅变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历史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与作用,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师:商鞅实行奖励军功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军功按在前线斩首多少计算,每斩一首级可赏爵位一级,或委任五十石俸禄的官。
奴隶主贵族没军功不再授爵;严惩私斗。
师:商鞅实行奖励军功有什么影响?
生:一方面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另一方面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胜。
师: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农战”为主,第二次则以”法治”为主,有哪些措施?
生:战国初期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经济上: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师: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怎样?
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师: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生产关系有什么影响?
生:奴隶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努力大量逃亡,到山林沼泽中开垦荒地。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3)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4)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局限性:
轻视教化,实行严刑峻法和高压政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5.百家争鸣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哪些学派和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儒家的荀子认为,自然皆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要掌握自然界的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为人类服务。墨家主张“兼_爱”﹑“非_攻”﹑“尚_贤”,反映了平民阶层的利益。法家则“依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其他人不论贵贱,都受法律的约束。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制定二十级军功爵制;
②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位。
废分封,行县制
①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县设令、丞、尉,由国君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