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语文要素-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刘冰

合集下载

语文难学,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语文难学,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今天,小编推送的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的发言。里面告诉我们,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学习语文,很多老师、学生都很努力,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1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到初一,去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语文素养的_冰山模型_韩雪屏

语文教学通讯!""!・#!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专家视点栏目主持刘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的目标理念,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真地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属性以及养成过程和评价标准。

“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

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过去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

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显然,过去大纲更注重具体的“能力”,而“课程标准”则更关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个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还可以看出的是:这些要素显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之中的,不是相互平行并列的;它们在构筑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的职能也不是等同的。

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

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作者:刘媛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为此我认为要从五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美读语感能力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美读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

美读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教师要关注“问题”(1)关注问题的设计①问题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文教学语言时应该规范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②问题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性,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语文阅读课中体会出成功的乐趣;否则问题过于简单会使理解能力高的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问题难度大会使理解能力低的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2)关注问题的出现学生在课堂上会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同时耐心引导给予解答。

(3)关注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学生的问题或教师的问题,学生大脑的思考都有一个过程,因而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在巡视中注意对学生察言观色,切忌草草收尾,流于形式,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

“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2、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知识文库 第21期138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张 宇阅读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阅读技巧,等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凭借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

换言之,阅读能力从读书实践中来,又服务于读书实践。

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努力上好阅读课,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书实践,开展好多个层面的对话活动,将阅读教学上得扎扎实实、有滋有味,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1 从宏观着眼,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整体感知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文本的方式之一。

“整体感知”与“整体把握”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

整体感知或把握,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这两种策略对于阅读文本来说是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经历、情感及阅读、审美能力,从思想内容、观点主旨、结构线索、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综合性地感知课文,以获取情感上的熏陶、思想上的启迪,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能力和审美素养。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纪实性散文有着较长的篇幅,初读课文很难把握文章的情节、内涵及结构形式等知识点。

在“整体感知”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此文笔者首先撇开对课文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并推选代表面向全班交流,让他们谈谈对阿长这个人物的初步印象,交流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最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拎出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厌烦→敬意→祝福。

对于这条感情线,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心理角度来表现的,它蕴藏于故事的情节之中,需要学生通过对情节的了解来实现自主感悟。

这种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的方法体现了“宏观着眼”的思想,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有了整体感知作基础,下一步才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欣赏重点语段或句子内涵,品味精湛的构思或精巧的表达方法。

课内外阅读融合,提高语文素养

课内外阅读融合,提高语文素养

课内外阅读融合,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关注阅读能力,关注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我校“以文化经营学校,用阅读发展内涵,对每一个孩子负责,让每个孩子出彩”的办学理念与之相契合。

多年以来,语文老师一直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将课堂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构建课堂内外阅读一体化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一)深挖课内阅读资源,激发阅读兴趣1.“空中书场”每周一播阅读,学校是主阵地,我们学校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教师引领、指导,学生学习、展示为一体的平台。

2009年9月,我校“空中书场”栏目诞生了,至今已经十四周岁了。

空中书场,就是语文骨干老师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给学生听书、讲书、评书,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学生可以朗诵经典诗歌,可以交流好书读后感受,可以分享自己的优秀作文。

(1)精干的主持团队八位语文教师组成了一支主持团队。

这支团队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有教研组长,有备课组长。

他们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深厚的写作功底;他们有着清新的言语表达、真挚流露的亲和力;他们对学校读书活动有着独到的诠释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明晰的直播主线每一个新学期开学初,主持团队的老师都会集中开会,商讨新学期“空中书场”的主题,确立明晰的直播主线。

我们曾先后围绕“智慧背囊”“经典古诗”“美文欣赏”“上下五千年”“漫游成语王国”“三国人物”“我说《狼王梦》”等主线进行讲述。

近年来,我们也遵循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其中的“快乐读书吧”为依托,引领学生聆听、评述发展中心制订的必读书。

每一期,既是独立的章节,又与前后相连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直播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也会把直播的主线延伸至假期,如,我们直播孙敬修爷爷的《西游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暑假时间继续聆听和线上评点《西游记》故事。

(3)做到视听兼备“空中书场”不局限于通过广播声音,还要求主持教师既要准备好讲稿,又需做好幻灯片和动画,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聆听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作者:富岩来源:《黑河教育》2022年第02期[摘要]部编语文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以培养阅读习惯为引领,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提高朗读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从阅读经典感受祖国文化的精粹方面开展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精神;阅读习惯;语言表达人类的进步与书籍密切相关,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发现、梦想和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

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而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重视语文学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语文是百科之母,而阅读又是各科学习的基石。

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就使用了部编教材,部编教材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长期坚持,有效指导学习语文一定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量大的孩子的大脑识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比阅读量小的孩子更快,如果养成了阅读习惯之后,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更胜一筹,别的孩子可能看了半天也看不懂的问题,但爱阅读的孩子却能很快理解。

为了让学生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教师必须要有效引导,常抓不懈。

由于班级多数学生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家长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

所以,从一年级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读书30分钟,并在班级的微信读书群里发读书语音、视频或在喜马拉雅平台朗读美文。

刚开始时收效甚微,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家长配合也不够默契。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每天与学生一起在群里读书,学生看到老师跟他们一起读书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参与读书,家长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每天按时在微信群发语音练习和朗读美文,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习得观察方法 导向清楚表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习得观察方法 导向清楚表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刘 冰
摘要:对语文教学来说,观察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为表达服务,观察能力的强弱是在习作中体现的。

本单元的教学,要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内容,准确解读文本,领会单元教学内容及其编排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重温经验,习得观察方法;再回到生活中,有方法地观察,以积累习作素材,做到清楚地表达。

关键词:习作教学;观察方法;清楚表达
习得观察方法 导向清楚表达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观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必要阶段,小学生的经历是很有限的,而观察能帮助他们丰富生活经一、解读教材,聚焦“观察”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

把握语文核心能力 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把握语文核心能力  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进一步要求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 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引自《课标》 (引自《课标》)
把握语文核心能力 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基教研中心 王彤彦
2010年 2010年4月
讲座提纲
近三年试题回顾及分析 ——对语文核心能力的再认识 ——对语文核心能力的再认识 初三阶段总复习的策略 ——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升素养 ——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的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 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从 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 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 层次: 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熟练的语言技能
相关要求
阅读能力的界定
整体感知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 形成解释能力 欣赏评价能力 实际运用能力 整体感知能力 筛选信息能力 概括要点能力 形成解释能力 感悟鉴赏能力
2007—2009年 综合性学习" 2007—2009年"综合性学习"考查的主要内容
年份 题号 7 2007 8 9 7 2008 8 9 7 2009 8 9 考查的主要内容
这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听读,说写, 这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听读,说写,即阅读 理解和表达交流. 理解和表达交流. 《课标》上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课标》上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呈现出来.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呈现出来. 在目前的语文试卷上,大体呈现的是" 在目前的语文试卷上,大体呈现的是"识字 与写字"能力的考查,积累部分的考查, 与写字"能力的考查,积累部分的考查,阅 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以及表达能力的考查. 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以及表达能力的考查.

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032-2023年第36期(总第376期)课堂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基础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以及拓展型任务群,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设置,且在教学指导中设置阅读与品鉴、表达与互动、总结与分析等环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精神产物,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群,细化文本内容,为学生展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使其品味创作者的逻辑情感,领会文字表达的深意,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初感学习趣味,培养阅读能力(一)创设阅读情境,以兴趣为导向在阅读与品鉴、表达与互动、分析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进行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强化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传承与感悟等,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乐观积极的良好品质,为综合发展与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学阅读的乐趣,而这也是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1],是激发学生审美需求的前提条件,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愉悦感。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知识积累不够全面,所以语文教师要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完全投入阅读情境与作品分析之中。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照新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为学生创设“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等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优化任务群内容,进行整体领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感知是走进审美经验大门的钥匙,也是审美经验结构建立的基础,社会化水平较高的视觉与听觉在审美经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形象魅力、情感魅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春夏秋冬”阅读教学情境,设置“四季歌声”学习任务群时,在“品味秋天”情境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并让学生说出教材文本中对秋天景物的描写,使学生抓住文本中所使用的叠词,如“一片片”“黄橙橙”等,让学生幻想秋叶飘落的美丽景色。

循序渐进,笔墨纵横——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做法

循序渐进,笔墨纵横——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做法

循序渐进,笔墨纵横——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做法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刘 晖【摘 要】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整合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都还处于未发展的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在语文学科中,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本中课文的理解需要用到阅读能力,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同样还是要用到阅读能力,所以语文成绩的好坏其实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联。

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把握课本,夯实基础想要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课本中的知识点其实就是基础,许多教师认为想要提高阅读能力,课本中的知识是没用的,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

课本中的知识是基础,试卷中许多现代文阅读题也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生想要夯实基础知识,只能把握好课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燕子》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回家去观察燕子和燕窝,并且在第二天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然后教师可以随意安排五位学生朗读该篇课文,每段文章安排一位学生,找出学生不会读的几个词语,比如:“烂漫”“伶俐”“波光粼粼”“横掠”“荡漾”“倦”“闲散”“纤细”“休憩”等,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比较困难的字词,同时教师可能要求学生在课下抄写2~3次。

在字词上没有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开始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燕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燕子的形态以及春天的时候燕子在生活中的场景,作者将多只燕子比作成了一幅有趣的图画。

在教学完该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摘录,以便于运用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

落实“语文要素”,走向发展“核心素养”

落实“语文要素”,走向发展“核心素养”

落实“语文要素”,走向发展“核心素养”作者:许红琴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4年第06期【摘要】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可设计紧扣“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进而实施“以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内的各学习板块与“语文要素”相呼应,组成具有一定关联的教学内容单位,而语文学习任务群由互为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而,教师可以素养目标为统领,以终为始,构建完整的“学习单元”,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学习向素养发展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要素整体教学学习任务素养发展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是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选取四篇不同风格的说明文作为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交流平台”梳理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特点等,“初试身手”和单元习作均要求学生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某一事物。

显然,本单元集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应通过学习,在了解太阳、松鼠、鲸等事物的基础上,发现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作者将事物“说明白了”的基本方法,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说明白。

笔者曾以该单元为例,在本市组织过两次单元整体教学研讨:2020年,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紧扣“语文要素”尝试单元整体教学;2022年,基于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尝试“以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本文试以该单元的两次整体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语文教学由落实“语文要素”走向发展“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主要学习目标,整合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初试身手”及习作实践等资源,力求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篇精读课文《太阳》:整体感知,寻找信息,了解课文主要介绍太阳三大特点及其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知晓有条理才能“说清楚”;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综合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说明白了”,即介绍得准确科学又通俗易懂;第4~7自然段,作者列举植物生长、动物生存、人类生活、煤炭形成、气象变化等大量事例,把太阳与人类关系之密切说得充分具体。

谈核心素养下文本研读的着眼点

谈核心素养下文本研读的着眼点

谈核心素养下文本研读的着眼点作者:刘斌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8期福建省闽清县第二实验小学(350811)刘斌[摘要]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从这四个方面把握好文本研读的着眼点,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来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本细读;着眼点[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0-02准确地研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承载着作者美好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价值观,语文教师只有做到深入研读,把握核心,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

同时,研读过程中还要关注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从编者的视角去适度研读文本,去预设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地研读文本,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为语言积累的研读学习语言,重在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美文章,将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的重要性。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研读文本,挖掘文质兼美的语句,而后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果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在朗读中品悟而动情,触景而生情,学生对语言的主动积累就会水到渠成。

为此,教师在研读文本时,着眼点应放在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上,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感受语言魅力,来丰富学生的语用积累。

如《山中访友》一文,这篇课文语言丰富生动,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品悟,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王富俊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0期王富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文素养”,明确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核心素养以内容来说,主要分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而以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可以从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和语言审美三个方面来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和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文本为桥梁,感悟语言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出,学生必须从一篇一篇的文本范文出发,获得一定量的语言积累,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上成就量到质的巨大飞跃,最终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高段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具体表现在文字概念的领悟,从而将文本文字融会贯通成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1.朗读文本,感受情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文章是语言知识的融合体,其中包含着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意境以及语言的思想,能够让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感受到多种多重的语言魅力。

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多多朗诵语文课本上的诗句文章,让其在朗读之中感受到语言的奥秘,除了课本规定背诵的诗句短篇之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多朗读语言价值的精彩课文片段,并且鼓励其多读成诵,在培养学生语言语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品读文本,兼收意言。

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品读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重点从文章的意与言两个方面入手:意是指文章的内容意思,表现为学生能够理解品味到文本文字之下的文章含义;言是指文章文本之中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表达水平,表现为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

而品读文本,兼收意与言,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目标,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落实语文要素提升阅读能力作者:金磊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10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画面中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本单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就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想象中感受体会。

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在教学“到工厂找母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

首先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并且一边读一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非常低矮破旧的工厂,工厂里空气很潮湿,非常闷。

”有学生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疲惫的工人,好像听到了轰隆隆的机器声。

”在学生想象切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说:“‘我’只是在这儿站了一小会儿,里面的嘈杂声、轰鸣声都受不了,可是母亲呢?她每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全家每月的27元收入都是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来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母亲赚钱的辛苦以及支持“我”读课外书的不容易,与此同时,“我”的震惊、不安的心情描写得也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学生就很难真正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场景中。

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借助想象,学生对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感受得更加深刻,真正体会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感情。

二、在反复出现词的句中体会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把握语文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把握语文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把握语文要素提升阅读能力作者:刘发礼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1年第07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要素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重视对传统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方法等全面的创新和变革,以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灵活运用语文要素,构建高水平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收获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要素概述所谓语文要素,简单来说就是指语文学习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

对语文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则是从这四方面进行延伸和深化,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依据,为教学创新和优化提供可靠支撑。

在对语文要素进行分析、把握和运用时,应当充分考虑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优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感受和掌握语文要素。

此外,在合理运用语文要素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各要素的序列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及梯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方能充分发挥作用、兼顾全局和部分,构建“前后呼应”的高水平教学模式。

在对语文要素的把握、运用和发展中,应当兼顾“长线发展”与“短线发展”,针对不同要素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发展规划,既可以通过多年的长期教学进行训练,也可以在某个学期针对特定要素加以培养,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这些要素的特征,才能真正做到把握语文要素,提高教学水平。

二、基于语文要素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1.准确把握单元语文要素编排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是语文要素的基础所在,新教材重点凸显了语文要素的重要性。

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教材包含了阅读、口语及习作等板块,这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明晰和高效。

教师要做的则是对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解读,明晰作者用意、科学设置阅读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刘冰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17(000)036
【摘要】一年级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

如何引导学生起好步、踏实走,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套"好教"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语文要素。

一、熟悉"语文要素",了解"好教"之所在部编本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将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分解细化,并落实到每个单元。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刘冰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准确把握朗读要求,科学培养阅读能力 [J], 钱俊龙
2.精准把握语文要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J], 钟智芳;
3.把握语文要素,发展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J], 顾丹;王晓春
4.准确把握单元重点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J], 唐芙蓉
5.准确把握语文要素有效培养复述能力———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例谈 [J], 潘鑫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刘冰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闽高专科附属实验小学刘冰
一年级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

如何引导孩子起好步、踏实走,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套“好教”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老师提供了一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语文要素。

一、熟悉“语文要素”,了解教材“好教”之所在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科称“新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等)的分解细化,然后将其一一落实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

”(黄国才《用好部编语文教材的“3+1”教学改进建议》,摘自《福建教育》2017年第8期)。

新教材采取“双线组织结构单元”编排,即宽泛的人文主题(隐线)和系列的语文要素(显线)结构起单元内容和训练,使教师拿到教材就知道教什么(学生拿到教材就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

这是新教材“便教利学”的体现之一。

一年级教材的“语文要素”有关阅读方面主要包括朗读能力和阅读能力。

1.朗读能力。

从读准字音到读好长句子、读出语气、分角色读等,都清晰地渐进地编排在课后练习中。

如,第一册,《秋天》:注意“一”的不同读音;《雨点儿》:分角色朗读,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

第二册,《我多想去看看》: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小公鸡和小鸭子》《棉花姑娘》:读好对话;《端午粽》《彩虹》:读好长句子;《动物王国开大
会》:分角色朗读。

2.阅读能力。

编者在语文要素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排了检索明显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根据明显信息作简单推断、说明理由,等等。

如,《青蛙写诗》: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一个接一个》: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要下雨了》:故事里有哪些动物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等等,都指向培养检索明显信息能力。

《一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要是……就……”);《小猴子下山》: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咕咚》: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等等,都指向根据明显信息作简单推断的能力。

《四个太阳》: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说明理由;《树和喜鹊》: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等等,都指向培养说明理由的能力。

《树和喜鹊》文中的“泡泡”提示: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要下雨了》文中的“泡泡”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等等,都指向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此外,还有认识自然段《乌鸦喝水》;借助图画阅读《小蜗牛》《小猴子下山》;注重阅读和表达的联系,如,《一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动物王国开大会》:读一读,说一说,等等。

二、运用“语文要素”,努力让“好教”的教材发挥作用
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语文要素来助力阅读,努力让“好教”的教材发挥作用,实现“教好”的目标。

(一)“泡泡”助力词语理解
编者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这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阅读策略)以“泡泡”的形式,提醒教与学。

如,一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树和喜鹊》第二自然段中吐了个“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在《要下雨了》再次“吐”了个“泡泡”:“读了这一段,我知道‘闷’的意思。


虽然“泡泡”吐在“孤单”“闷”这些词语的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整课以及后续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反复操练而形成能力。

如,在《怎么都快乐》中,理解“独自”“静悄悄”“有劲”的意思。

还要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连结策略)理解词语意思结合使用,如,《端午粽》的“盼着”“又黏又甜”“花样”“美滋滋”、《棉花姑娘》的“惊奇”和《咕咚》的“热闹”,等等。

(二)课后练习助力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起步,是阅读教学的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正确地朗读。

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借助拼音朗读,读准字音,反复训练达到正确朗读。

接下来,一年级下册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出意思、读出语气、读出情态,如,“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读出祈使句”、“分角色读好课文”,等等。


然,这种系列的递进的朗读训练(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语文要素是循环往复的,以前提出要求,一定是自然“叠加”到后续训练中)比以往的要求更明白、更具体、更好操作,但是,要训练到位并非易事。

我努力做以下尝试:
1.瞻前且顾后。

比如“读好长句子”。

虽然,教材在一下第三单元《端午粽》和《彩虹》才提出此要求,但是,在之前已有铺垫,如,一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都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

在这些课文的朗读训练中,就要渗透长句子的朗读训练。

2.技巧要先行。

一年级小朋友朗读课文,常常犯唱读、顿读、拖腔拖调等坏毛病。

我们要对症下药,把这些坏毛病扼杀在萌芽期、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可以教给孩子必要的朗读技巧,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训练,使孩子经历“学说人话”——“不说人话”——“会说人话”的过程。

比如,依文体而异。

因为文体决定情感基调。

什么样的基调决定用怎样的音高、音强、音长。

怎样的音高、音强、音长,决定意思表达以及悦耳动听。

如,儿童诗。

儿童诗是朗读训练的优秀“练习曲”、上好的“敲门砖”。

儿童诗发音以现代语音为主,无古音的困扰;口语化的音节清晰易辨,无扭曲变形的诗句;讲究自然的音韵,声调不做作,又与生活语言贴近;其意象和美感,又有助于想象的拓展、情意的抒发、心智的陶冶。

教师范读是最好的指导、孩子跟读是最好的训练。

朗读的具体的技巧,如,找重音、画停顿以及虚实结合等等,都可以针对性地训练。

比如,画停顿。

这与断句有关,与语感有关,所
以,认识标点,读出不同标点相应的语气、停顿就显得必要了。

孩子的朗读,标点符号不停顿或乱停顿、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不停顿的现象比较普遍。

怎么纠正?我尝试将一段话的标点拿掉,让孩子朗读,感受该在哪儿停顿、该停顿多长时间,然后再恢复原貌,对比朗读,以此训练孩子的语感,效果显著。

明白句子的音节、句段的停顿,以及声音快、慢、缓、急的操作,将更能彰显声音情绪的层次感,使朗读更具感染力。

比如,读故事,分角色朗读是基本式。

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首选的策略是连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角色体验,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变换角色,当学生把自己摆进故事角色,就自然能读好对话、读出意思,表达情绪。

至于旁白,虽是旁观,却不能“冷眼”,因为,旁白在文章中起连接情节及烘托气氛(所谓“应景”)的作用,所以,即便是用陈述的语气,也要映衬故事情节的起伏。

(三)读图助力学文
借助图画阅读理解,发展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样受到编者重视。

教材从借助图画识字到阅读理解都作了很好的编排,如,《小蜗牛》(第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猜测出来的,如,“蜗牛”“草莓”“蘑菇”。

这一策略在一下的教材中得到延续,如,《咕咚》的“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插图即可识,“拦”字,借助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

除了借助图画识字,连环画最基本的功能还是帮助理解文本内
容,如,提示故事情节与情节结构的起承转合。

小朋友喜欢读图、读连环画,不只是因为他们识字量少,更因为它形象生动,可感、可想象。

“形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是文学表达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基本手段。

可以说,所有文学表达都以形象为基础。

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

”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我们先把文字拿掉,只给图画,以画面来引导孩子来“读”故事、讲故事,低年级的孩子根据画面理解“读”出的故事并不会与文本内容发生太大的偏差。

读图助力学文,合乎认知规律,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教学中应予足够的重视。

三、用好“语文要素”,起步阅读还要多读书
教材内的文章,虽文质兼美,为孩子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好范例,但远远不够。

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好阅读这一步,还要广泛阅读。

教学中,我努力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与教材相关联的图画书、儿歌童谣等,辅助教材,让孩子站在高起点上进入阅读。

当然,选择课外资源要格外谨慎,虽然新教材充满弹性,但不是一个可以任由我们打扮的姑娘。

例如,我与孩子们阅读的辅助性读本有:《画说汉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婴幼儿识字百法》《稚子心语》等;与孩子们诵读的辅助性读本有:《声律启蒙》《与古诗交朋友》《日有所诵》等;与孩子们欣赏的辅助性读本有:民国老课本(全六册)《启蒙》《常识》《歌谣》《修身》《故事》《童趣》,等等。

毕竟,阅读才是“阅读力”成长的大地。

阅读也是启蒙“阅读力”
最好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