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赵全超

合集下载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的巨大拉动作用。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具有良好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制约性问题,因此探讨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步伐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辽宁、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拥有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一向被当作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优势(一)区位优势突出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

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毗邻朝鲜,与韩日俄地理位置接近。

目前,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6个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以及若干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

陆路有10多条铁路干线和20多条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空中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个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

此外,该区内分布了我国三个大的城市群,即京津唐、辽中南、鲁北工业区。

这三大城市群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经济辐射较广,这对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旅游资源。

本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0多种,尤其煤、石油、铁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这就为发展钢铁、石化等工业在原料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唯一兼备海洋、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地区,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科技力量密集,人才优势突出。

环渤海经济圈占全国11.8%的土地上拥有了20.6%的人口。

区内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此外,该区域还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批准建设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本地区有7个,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摘要: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

环渤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等的束缚,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结合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打破区域束缚、加强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

据统计资料显示,其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正在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合作潜力。

一、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环渤海经济圈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

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

《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著作获河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著作获河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进 而 , 采 用 发 展 速 度模型 和分 块预 测 方法 , 预 测 了环 渤海 西 岸城 市群 未来2 0 年 的经 济发 展 总量 和 资源 供给
总量 。
预测环 渤海西 岸8 城市2 0 2 0 年G D P 将达 到 7 74409.亿元,
工 业增加值将达 到 2 2
亿 9 7 6 4 .
标设 定 为经 济高效 、 生 态环 境优 美和 整体协调 三 类 , 运 用水 资源 人 口 承 载 力 、 水 资源 G D P 承载能 力 、 资源 工 业
承载能力 、 水 资源 农业 承载能 力四 个方面 展 示 了环 渤海西 岸水 资源承载能力 , 结果表 明环渤海西 岸城市群水 资
源 人 口 承 载 力是 逐 年增加 的。 此 外 , 研 究表 明环 渤海 西 岸城 市群矿 产 资源 对 经 济 的支撑能 力 明显 不 足 。
群 内部 发 展 不 均 衡 ,
--
;.j
.:l l:六




的滞








西

城 市群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瓶 颈 ; 而 在环 境 、 资源 方面 , 虽 然河 北 六 城
市 占有相 对 优势 , 但 落后 的现 状 与发 展 的不 协 调 造成 了 资源 的浪 费 , 抑 制 了其 优 势 的发 挥 , 阻 碍 了 区 域 经 济 的
整体 发 展 。
其次 , 运 用可 持续发展 理 论 、 资源 经济理 论 、 数学模型 和计算机技术等现 代研 究方法和手段 , 分析 、 评价 了城市群 资源 对 经 济发 展 的承 载 能 力 。 对 土 地 承 载 能 力 的研 究 表 明 : 环 渤 海西 岸 的土 地 承 载 能 力在 时 间上 存在

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13的海 岸 线上 . 布着 4 / 分 0多 个 港 湾 、9个 大 中小 型港 口城 市 。这 些 2
港 口城 市 所 组 成 的 点 和 线 常 常 被
显著 。
沿 海 城 市 中 . 渤 海 地 区 占 5个 . 环 即 天 津 、 连 、 皇 岛 、 台 和 青 大 秦 烟 岛 5个 开放 城市 还 同时设 立 了经 全 国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中名 列 前 茅 : 18 9 7年 国家又将 山东半 岛 、 东半 辽
业 集 群 。近年 来 。 渤海 地 区的城 合 作 的主体 仍 不 明确 虽然 环渤 海 环
市 化 进 程 迅 猛 . 市 等 级 规 模 比 地 区 各 省 市 之 间 已 经 建 立 起 比较 城
较 齐 全 . 合 性 发 展 的 特 征 比较 稳 定 的联 系 网络 . 且 在企 业 技 术 综 而
优 势
环 渤 海 地 区 是 指 环 绕 渤 海 湾 以及 黄 海 的部 分 沿 岸 地 区所 构 成
京、 天津 两 大直 辖 市 和河 北 、 宁 、 辽
最 为 密 集 的 地 区 . 新 技 术 产 业 区 的 经 济 交 往 和 贸 易 活 动 基 本 消 高
的 经 济 区 域 . 行 政 区 划 包 括 北 前 列 。 其
1 . 将历 史沿 袭下 来 的行 政 区域 同时作 为 经济 区域 . 成 行政 区域 形 对经 济发 展 的某种 制约 假 设空 间
环 渤 海 地 区 交 通 运 输 系 统 发
济 技 术开 发 区 . 中天 津 开 发 区在 集 团 方 面 的 实 质 性 进 展 并 不 大 。 其
我 循 环 的 “ 市经 济 圈 ” 寻求 联 合 都 .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维普资讯
第5 第2 卷 期 20 0 6年 6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
Jun l f eigJ oo gUnvri (oi c ne dt n ora o in atn i s y S c l i cs io ) Bj i e t aS e E i
vo. No 2 15 .
J n2 0 u .O 6
环渤海 经济 圈城市群 能级梯 度分布结构 与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研 究
赵全超, 汪 波, 王举颖
( 天津大 学 管理 学院, 天津 307 ) 002
摘 要 : 据增 长极理论 、 根 梯度转移理论 和城 市功能理论 , 建 了城 市能级综 合评 价指标 体 系, 构 并运 用主 成分分析 软件 对环渤海地 区内的各城 市进行 了城 市能级的 综合 了
cu tra ay i a d S S.I h n lse n lss n PS n t ee d,t i ril r g o t o in f a ta vcsa d sr tge hsa t eb i sfrhs me s i c n d ie n tae i c n g i s
Sta e i s a c n Gr d srb to fEne g r d r t g c Re e r h o a e Dit i u i n o r yG a e
Stu t r o a ha e o o i g o t u t r r c u e f rHu n Bo iS a Ec n m c Re i n Ciy Cl se
sa c e ,t ea il r g o h t ely rg a edsrb t n sr cu eo u d Bo a e h o g e rh s h r ceb i sfr h a e rd i iu i tu t r fRo n h i t n t t o r A atru h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在世纪之交,国内外普遍看好环渤海地区。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环渤海地区更多地吸引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海域770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佳对外通道,是欧亚大陆桥主要起点。

这种特殊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区)二市,陆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2.4亿人口。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

据1995年统计,环渤海地区有城市151个,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环渤海地区有1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全国40%;其中还有一批在世界很有名气,在中国占有一定影响的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构成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城市群体,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一)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一)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一)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沿环渤海海岸及部分黄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

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

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

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

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

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

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

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LOGO
天津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重回并站稳中国北方经 济中心的位置。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京冀、辐射“三北”、面 向东北亚。能否吸引环渤海范围内其他省市参与滨海新区的建设, 能否将滨 海新区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拓展到整个区域, 成为实现滨海新区和天津规划目 标的关键。因此, 天津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变现出来的姿态比北京更加 积极主动, 要在交通港口、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环境、旅游和文化八 个方面推进区域合作或协作。
LOGO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除北京市外, 环渤海的其他省市都是以第二 产业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的拉动。2003 年以后,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在第二产 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从2005 年开始, 河北、辽宁、山东的第三产业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1980 年以来, 环渤海五省市在全国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以上,而广东省 和长三角三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 的比重则呈现出明显的由稳步上升转为缓慢下的趋势。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3. 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环渤海区域内缺乏合作的突出表现是各个地方对资源尤其是投资的恶性争 夺, 这种争夺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方面的转移、中央 与地方分权以及财政分灶吃饭而表现得更为激烈。20 世纪90 年代, 当时的国 家计委曾经计划在京津地区投建30 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 乙烯生产规模在60 万吨以上才有效益,而京津两市各不相让, 最终各建一个15 万吨的项目, 这使得双方都没有收益。港口建设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 调的突出事例。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环渤海地区港口存在着低水平 重复建设的现象。新建中小港口货源紧张, 港口企业效益不高, 而主要港口的 专用码头和大型码头运力紧张。1989 年, 在天津港还“吃不饱”的情况下, 北 京开始在与天津港相距100 多公里的唐山市南新建与天津港功能相似的京唐 港; 辽宁的绥中港与河北的秦皇岛港只相距20多公里; 山东省临海的县市有30 个, 港口有26个, 几乎是“一市( 县) 一港”。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抢使区 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 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O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区域,其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风险管理、资金流动等方面的服务,进而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究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以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金融产业的地域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服务对象等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2)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3)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4)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模型构建及分析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系统梳理和分析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相关的文献资料,把握现阶段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2)实地调研法:通过对环渤海地区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展开深度访谈,获取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支撑。

(3)统计分析法:通过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模型,以量化的方式探究相关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预期研究成果(1)科学描述和梳理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2)剖析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3)探究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4)构建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模型,揭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5)提出适合环渤海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城市组团与分级开发: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城市组团与分级开发: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中国名城 I城市理论前沿
环渤海
析 : l =
孟祥 林
摘 要 :环渤海地 区是 国家未来经济发展 的新的增长 极 ,该地 区毗邻京津大都市, 自然资源丰 富,城市密度 大。
但是 有 很 多制 约 因素 束 缚 了京 津冀 经 济一 体 化 进程 ,这 包括 行政 分割 、产 业 趋 同 、城 市分 布 不 均衡 等 。为 了使 该 地 区得
m a n y c o n s W a i n t s h i n d e e r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c o n o m i c n i t e g r a i t o n o f B e i j n i g , T i m j n, i a n d He b e i p r o v i n c e , i n c l u d i n g he t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 e d i v i s i o n,
i n d t t mT c o n ve r g e n c e, u n e v e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e c i 婶. I no r d e rt o g e t he t f u l l d e v e l o p me nt o ft h e r e gi on,at yg r o u p si sn e e d e dt O d i v i d e, a n dt he r e g i o n ̄ o u l db e d e v e l o p e d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l y . Ac c or d i n gt ot he c o n t a c t , he t Bo h a i S e ar eg i o n c a l 1 be d i v i d e di nt ot hr e e ̄- o u p s : S he n y a n gat yg r o u p.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从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现状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经济区之一,覆盖京津冀、山东、辽宁等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极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1.现状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 的15%左右,区域内含有15 个省、市,面积约94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 亿。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度、逐步完善的产业基础、发展速度等成为各地倍受买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2.发展在2017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个新概念,其中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被列为五大重要战略之一。

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主要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但当前在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和传统行业在占据比例较高。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需要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交通网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包括高速铁路、大型公路、港口、机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促进环渤海贯通发展。

3.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创新基地,需要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及其战略选择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及其战略选择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及其战略选择[摘要]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北部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区域,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很多发展亮点,但是,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本文从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体制、整合及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它的现状格局,并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

标签:环渤海经济圈格局构建体制战略选择“环渤海经济圈”在1986年首次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为中国的“经济圈”概念踏出重要一步。

进入21世纪后,环渤海经济圈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经济学家称之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很多发展亮点,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等。

但是,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已强力崛起,环渤海在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上却早发而迟至,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圈一直以来难以实至名归。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1.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理想高于现实。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显得十分缓慢,80年代初期,环渤海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接近,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明显落后,GDP总量和人均GDP只相当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三分之二,如果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差距势必将会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在于有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龙头”带动。

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首都北京,但是在经济上,北京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缺乏紧密的联系,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到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

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布局优化对策(区域经济)

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布局优化对策(区域经济)

2009年第4期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鲍健波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布局优化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都市经济圈,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环渤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由于受到一定的空间布局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对环渤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布局结构优化,是发展良策。

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布局现状:竞争与协调并存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在这里,从经济联系密集程度的角度考虑,仅以狭义概念为基础,主要考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两市、三省的情况。

(一)整体布局现状1.“三足鼎立”格局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工业布局模式,导致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

这三个经济区分别位于环渤海的三个顶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虽然“三足鼎立”是形成环渤海地区的基础,然而,由于三大主体的利益、目标、战略方面各不相同,这一基础如今却变成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障碍。

三个经济区虽然同位于环渤海上,但边界仍然明显,都有自己的出海口,三者之间缺少贸易往来与合作要求,其整体发展受到了限制。

2.发展战略各不同在环渤海经济圈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各省、市都不失时机地强化自我发展,争做“龙头”。

北京市凭借首都优势,在各方面都占据着高点;天津市欲凭借滨海新区的振兴发展,创造出又一个“特区”模式;辽宁省提出“五点一线”战略,希望借此打造一条沿海产业集聚带;而山东省则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等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战略和政策的不同,造成整体难以统一,使经济圈难以发挥对外辐射作用,也很难形成诸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极强的增长极带动作用。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六个省市。

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同时也伴随着结构变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政府的支持。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北京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河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特别是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增加和产值提升。

其次,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中产阶级和消费升级的出现,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再次,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结构变迁的加速。

环渤海经济圈正逐步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传统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迁。

然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协调和协同发展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合作,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相互交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未来,环渤海经济圈将继续发挥其地理优势和政府支持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分析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分析
( ) 渤 海 经 济 圈发 展 的优 势 。 一 环
1 理 区 位 十分 优 越 。环 渤 海 地 区 处 于 东北 亚 经 济系 着 长 江 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洲 、 澳 台地 区 和 东 它 珠 港
南亚各 国; 向东 , 沟 通 韩 国 和 日本 ; 它 向北 , 联 结 着 蒙古 国 和 俄 它 罗 斯 远 东地 区 。 种 独 特 的地 缘 优 势 , 环 渤 海 区 域 经 济 的发 展 、 这 为
网络 开 发 理 论 以 及对 区域 进 行 S T 分 析 得 出 发 展 思 路 ,发展 W0 措施进行研究 。
成 为 中 国 北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 擎 ” 被 经 济 学 家 誉 为 继 珠 江三 角 引 , 洲 、 江 三 角洲 之 后 的 中 国经 济 第 三 个 “ 长 极 ” 与 中 国 的另 外 长 增 。 两 个增 长级 相 比优势 和劣 势 并 存 。
环 渤 海 经 济 圈发 展 战略 分析
口 卿 辉
际 经 济 中 心不 断 向亚 太 地 区转 移 的大 趋 势 下 , 渤 海 地 区 蕴 藏 着 环 巨大 的 发展 潜 力 。 ( ) 通 网络 的 完 善促 进 生产 要 素 的 流动 和 市 场 的 统 一 , 二 交 促
进 区域 一 体化 。
产 资 源 、 气 资 源 、 炭 资源 和 旅 游 资 源 , 是 中 国重 要 的 农 业 基 油 煤 也 地 , 地 面积 达 2 5 . 公 顷 , 全 国耕 地 总 面 积 的 四 分 之 一 之 耕 66 5万 占 多 , 食 产 量 占全 国 的 2 %以 上 。 粮 3 3海 陆空 交 通 发达 便 捷 。环渤 海 地 区拥 有 4 . 0多 个 港 口 , 成 构 了 中 国最 为密 集 的港 口群 ; 渤 海 地 区是 中 国交 通 网络 最 为 密 集 环 的 区 域 之 一 , 我 国海 运 、 路 、 路 、 空 、 讯 网 络 的 枢 纽 地 是 铁 公 航 通 带。 交通 、 讯 联 片成 网 , 成 了 以港 口为 中 心 、 海 空 为 一 体 的 通 形 陆 立 体 交 通 网络 , 为 沟 通 东 北 、 北 和 华 北 经 济 和 进 入 国 际 市 场 成 西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研究
投资主体多元化
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不仅包括国有资本, 也包括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
贸易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出口贸易
环渤海经济圈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较高 的增长速度,2014年,环渤海经济圈的进 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42亿美元,占全国进 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为24.5%。
贸易对象多元化
环渤海经济圈的贸易对象逐渐多元化,不 仅包括传统的贸易伙伴,也包括越来越多 的新兴市场国家。
04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趋同
各城市之间产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缺乏差异化发展。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
环渤海经济圈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 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产业协同
各城市之间产业缺乏有机联系和协作,难以形成 产业集群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环渤海经济圈的主导产业包括能源、原材料、装 备制造、化工等重工业领域。
主导产业特点
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传统重工业特征,同时存在 技术落后、资源依赖度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主导产业升级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构成
环渤海经济圈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 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 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
产业结构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多元化,既有传统产业 ,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3
经济增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 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方面 取得了显著进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引言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的经济区域,涵盖了沿海的辽宁、山东、河北以及内陆的天津市等地。

这一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带,毗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紧邻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了东北亚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通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丰富的资源禀赋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产业配套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包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等行业。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环渤海经济圈在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面临一定的压力。

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地处中国的工业带,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工业排放、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产能过剩由于历史原因,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重工业产能过剩。

这导致了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需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转型为了应对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环渤海经济圈需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环渤海沿海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环渤海沿海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环渤海沿海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分析李苗;张杏梅【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摘要】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reflects the hierarchy of cities in different siz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or dispersion. It giv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 regional urban system in the stage,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rank-size rule, the urban population data on 17 ports in the Bohai Sea area in 2008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of the urban system of large cities is remarkable, and the numbers of smaller proportion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is lower, meantime, the role of them is limited. In response to thi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Bohai rim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policies are given.%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反映了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程度,这能更好的认识一个地区城市体系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赵全超,汪 波,王举颖(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根据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城市功能理论,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 软件对环渤海地区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能级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06)02-0028-05Strategic Research on Grad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GradeStructure for Huan Bohai Sea Economic Region City ClusterZHAO Quan -chao ,WANG Bo ,WANG Ju -ying(School of M anagement ,Tianjin U niversity ,T ianjin 300072,China )A 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integ rated evaluation index sy stem of city energ y grade acco rding to the g rowing pole theory and g rads transfer theo ry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energy g rade of thecities in Round Bohai Area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PSS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 -searches ,the article brings forth the layer g rad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Round Bohai Area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and SPSS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bring s fo rth some sig nificant advices and strateg ies acco 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correlative theorie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energy g rade distribution ;principal com 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4-11-25作者简介:赵全超(1980—),男,山东枣庄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汪波(1948—),男,江苏吴县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背景区域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经济圈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群;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对外围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交通、通信、金融、文化、科技、教育发达;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业已形成三大区域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得改革开放之先,借毗邻港澳之优势,迅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潜能,厚积薄发、日益崛起;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圈以其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并列为全国三大区域经济圈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主体包括以沈阳-大连为轴心的辽东半岛地区、以北京-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冀地区、以济南-青岛为轴心的山东半岛地区。

这3条轴线地带,形成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强大辐射网。

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5 No .2 Jun .2006北方的重要的工业和制造城市,基本上都在环渤海区域内。

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并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科技密集区。

目前,中国城市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冲击着传统“计划”城市体制,城市转型、城市战略和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三位一体的核心所在,以大城市化转型为核心,以泛城市运动为突破、以新城市革命为动力,城市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但是在这种广泛而强烈的城市化热潮之下,片面的甚至偏执的大城市偏好有害无益,失去特色脱离实际的大城市浮躁更是遗患无穷。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中,必须选择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与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地区整体协调发展,汇集区域的整体力量来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控制能力,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大都市经济圈,并与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城市圈、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市带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区域经济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二、对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研究(一)城市能级的概念所谓城市的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诸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

城市功能对外辐射范围越大,则能级越高;对外辐射范围越小,则能级越低。

也就是说,能级的高低与辐射空间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一个城市的功能按其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

内部功能指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各种功能,外部功能指城市对外部服务的功能,也就是城市对外部区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也可将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对内服务功能分别称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

城市能级的高低主要由城市的外部功能(即基本功能)决定。

(二)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城市能级的定义,我们认为城市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集聚功能(经济辐射力)、创新功能(科技创新辐射力)、扩散功能(交通与通讯辐射力)这三个方面,城市的内部功能主要反映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活质量等内部服务功能方面。

因此我们设计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与教育、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等4个子系统来综合评价城市的能级,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指标。

具体指标的选择是根据城市能级的内涵和要求,在城市功能系统分析和城市综合发展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择的完备性和针对性原则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综合确定的。

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城市能级评价的特殊性,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功能综合评价的要求,充分体现对城市的集聚功能、扩散功能、创新功能、内部服务功能等综合的评价要求。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类。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利税总额、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科技与教育指标:科学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高等学校数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学生数、高等学校教师数;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指标:客运总量、货运总量、民航客运量、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每百人拥有手机数、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数量;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指标: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城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病床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用水量。

上述的指标体系中绝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客观统计数据,从而尽量避免主观数据和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准确。

客观统计数据的获取直接选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3年),这些数据都是属于国家的标准统计数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大部分的指标数据可以从年鉴中直接得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数据不能直接获得,需要通过适当的计算和处理才能得到。

另外考虑到偶然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我们对3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然后运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运算和评价。

(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29第2期 赵全超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nalysis)。

主成分分析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的方法,按指定的贡献率从n 个原始指标中集中抽取m(m<n)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以再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少数几个彼此无关或者相关性较小的新指标来代替原来众多的指标,而且这些新指标尽可能充分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使评价信息集中但并不重复使用,以简化评价工作量,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该评价方法既解决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的指标赋权和相关性问题,同时又实现了简化评价(指标降维)的作用。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的主成分分析功能(Data Reduction功能的Factor过程实现),将有关的统计数据导入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运算。

计算城市能级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及其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荷载矩阵。

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的原则(本文选择累计贡献率达到90%),决定选取的主成分。

假定前m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 m,输入各解释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Y1,Y2,…,Y m的数值,然后根据这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城市能级评价模型:Z i=F i1Y i1+F i2Y i2+…+F im Y im。

其中Z i为城市能级系统某一功能子系统得分或能级系统综合得分,F i1,F i2,…,F im为前m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以上的计算数据可以进行城市能级评价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城市能级评价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交通与邮电、生活质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得分Z i(i=1,2,3,4);然后利用各城市在这四个子系统的各单项得分数据Z i,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