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通过讲解、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弘扬和谐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2)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的解读;(3)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文章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用法;(2)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并进行运用示例。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和运用成语、典故;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季氏”、“颛臾”、“伐”等;(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如春秋时期、鲁国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3)学会对比分析,将《季氏将伐颛臾》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他人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解读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3. 关键词语解释:对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如“季氏”、“颛臾”、“伐”等;4. 句式特点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如对称句、排比句等;5. 相关文章对比:将与《季氏将伐颛臾》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如《论语》、《孟子》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4. 对比分析:将《季氏将伐颛臾》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视野;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论证方法等;4. 对比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课文概述1.1 课文背景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年代、历史背景等。

解释颛臾是谁,他在文中扮演的角色。

1.2 课文内容简介对课文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主要情节和事件。

强调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或象征意义。

第二章:词汇学习2.1 生词解释列出文章中的生词,并为每个生词提供准确的解释。

如有必要,提供生词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2.2 词组和短语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词组和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提供例句,展示如何在句子中使用这些词组和短语。

第三章:语法讲解3.1 语法点介绍确定文章中的主要语法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解释这些语法点的规则和用法。

3.2 实例分析提供课文中的实例,展示语法点的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语法点。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问题设计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包括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等。

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话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写作话题。

提出写作要求和指导,如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

5.2 草稿和修改让学生进行写作,提供草稿和修改的机会。

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能。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互动讨论设计一个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文化知识点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

强调文化背景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性。

7.2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材料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六、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二、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孔子的思想及辩驳艺术。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

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将伐颛臾。

1、提问: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最能体现冉有真实态度的是哪一句?
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心里其实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甚至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含糊其辞,故意轻描淡写,说明他心虚。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自我辩解,推卸责任
2、提问: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讨伐颛臾?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他的理由成立吗?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论据充分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
3、提问: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持什么看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引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
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抓住要害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形象说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

季氏放肆胡为,
冉有、季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学生齐读第5段)
明确: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5、提问: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6、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表明冉有
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7、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三、课文小结:
本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驳,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四、拓展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论语·为政》)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

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五、探讨: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你认为他能说服冉有、季路甚至季氏吗?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准备辩论材料,组织一次辩论活动。

题目先由各小组预定,然后讨论决定。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