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以及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掌握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熟悉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
•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城市规划的目标和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3. 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城市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的模型建立和数据模拟。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教学步骤时间安排导入和激发10分钟知识讲授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完成练习20分钟总结和反馈10分钟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教案材料(本文档)•录音笔和投影仪2.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和答辩•个人作业和报告五、教学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参考资料•David C. de Souza, 201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
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1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1 次4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和步骤。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合理性。
3. 帮助学生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了解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能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2.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规划项目中与他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的规划方案。
3.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城市规划分析,提高空间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城市规划领域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关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城市规划态度,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包括城市规划的定义、发展历程、规划体系与法律法规。
重点讲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任务,以及不同类型城市规划的特点和联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城市规划概述2. 城市空间布局:介绍城市空间布局的类型、特点及规划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各类城市空间布局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城市空间布局3. 城市交通规划: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分析不同类型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城市交通规划4. 城市规划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掌握规划方案的制定、评估和调整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授课目标:1.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3.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学习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5.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操作。
教学大纲: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60分钟)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3.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80分钟)1.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经验;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和挑战。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90分钟)1.人本性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2.经济可行性原则和环境友好原则;3.文化传承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120分钟)1.规划前期调研和问题定义;2.规划目标和发展愿景的确定;3.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估;4.规划实施和监督。
第五节: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240分钟)1.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2.交通运输和交通网络规划;3.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4.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5.城市体系和产业结构规划。
第六节: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180分钟)1.案例分析:不同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实践;2.实地考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规划实践的观摩;3.实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城市规划项目。
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2.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3.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设计,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2.考察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综合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实验设计成果。
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电子资源:城市规划实例、城市规划工具软件等。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 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城市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总体规划原理详细规划原理可持续规划原理4. 城市规划的方法空间分析方法预测与评估方法规划设计方法5. 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规划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与管理规划监督与评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规划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规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实际建设现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城市规划原理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
3. 案例素材:收集城市规划实际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
4. 实地考察:联系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建设现场,安排实地考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基本概念:讲解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的定义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 分析案例:展示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规划原理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城市规划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1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绪论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4、了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工程规划与经济因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
三、教学目的本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学知识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四、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的底线纲领----永续城市城乡规划的高线纲领----和谐城市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本章知识点:1、了解1)城市的形成2)城市发展的规律3)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2、掌握城镇化的含义城市的定义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要求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教案标题:城市规划原理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1. 了解城市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3. 掌握城市规划的不同层级和要求;4. 分析和评价城市规划案例。
教案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否十分宜居?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你所居住城市的规划情况?2. 通过图片展示现代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激发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兴趣。
理论讲解(15分钟):1. 定义城市规划和其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更新和改善进行战略性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原则:a. 城市可达性原则:确保城市中各个区域的便捷交通和可达性。
b. 城市紧凑性原则:提倡城市发展向上竖向扩展,减少土地和建筑的过度浪费。
c. 城市多功能性原则:鼓励城市综合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和服务。
d. 城市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e. 城市美观性原则:追求城市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
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个城市规划案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规划。
2.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
每个小组将研究樟宜机场规划的不同方面,如交通规划、绿化设计、航站楼布局等。
3.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巩固与评估(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他们所居住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2. 个人反思:学生个人撰写一篇关于城市规划的反思文章,包括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城市规划的个人看法。
扩展活动:1. 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或进行城市规划沙盘模型设计;2. 邀请城市规划专家进行讲座或进行讨论。
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现代城市和农村的对比;2. 显示城市规划案例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团队合作和分析能力;2.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规划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培养他们对城市规划的责任感。
大学科目《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本章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整体性地认识城市和城市规划,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城市观和规划观,为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掌握城市、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本质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第二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一、规划的概念二、规划的特征第三节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2、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社会改革理性:Howard的田园城市建筑学传统: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1)《雅典宪章》(1933)(2)《马丘比丘宪章》(1977)(3)《华沙宣言》(1981)(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职能二、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三、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四、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五、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六、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2、城市规划概念中的核心理念是什么?3、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4、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概论本章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的定位的讨论,详细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以及编制的基本原则,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途径,使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面章节中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经典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S226;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226;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课设计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讲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 个学时, 4 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课参照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2010 年 9 月第四版。
参照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2008 年 9 月第三版。
2.《城市和地区规划》, [ 英 ]P ·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 1985 。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1998 年 8 月。
5、查核方式:考试6、讲课的种类:采用讲解、分组议论、讲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课方法和手段。
7、教课目标:本课程包含城乡规划的基来源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掌握包含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系统、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家产、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种类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合用性评价、城乡地区规划、整体规划、控制性详尽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供给更好的指导。
8、教课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合用性评论(3)城市整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课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课方法:讲堂讲解 +事例讲解 +讲堂示范画图11、教课手段:传统讲解 +多媒体讲解 +手绘示范12、教课内容:见各章节详细内容13、思虑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部署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方法:(1)教课理念更新:实行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打破传统看法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一城市详细规划概述一、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层次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具体安排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组织,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及实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和布局。
详细规划的编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层次是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指定各项规划控制条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进行建筑与设施的具体布局。
二、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延续,它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2、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规划目标城市空间的价值和组成的本质,就是提供人们的活动空间,满足人的需要。
那么人的需要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完成需要。
这五个等级的需要与城市规划各阶段都有关系,详细规划包含着对人的工作、生活等具体空间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因此较其它规划阶段更注重人的需要,在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和多样化的社交活动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讲究空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切感、充实感、平衡感、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
3、反映城市的地方特色每个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地域位置和发展作用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所以城市形象要与之呼应,通过详细规划创造出具有这种地域特征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4、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开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开发管理的需求,规划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建设、管理提供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依据。
以上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详细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按照不同的城市或地区的具体条件加以调整和充实。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第一章简介1.1 课程背景和目的1.2 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二章城市规划基础知识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2 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2.3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第三章城市规划原则3.1 人本城市规划原则3.2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原则3.3 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原则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与方法4.1 城市总体规划4.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流程及要点4.1.2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与要素4.2 区域规划4.2.1 区域规划的原则与步骤4.2.2 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4.3 区域性城市规划4.3.1 区域性城市规划的特点与需求4.3.2 区域性城市规划的编制流程与内容4.4 细部规划4.4.1 细部规划的意义和范围4.4.2 细部规划的编制程序和要素第五章城市规划调查与研究方法5.1 城市规划调查的目的和意义5.2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和步骤5.3 城市规划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第六章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6.1 国内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6.1.1 深圳市规划实践案例6.1.2 上海市规划实践案例6.2 国际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6.2.1 纽约市规划实践案例6.2.2 巴黎市规划实践案例第七章城市规划评估与监测7.1 城市规划评估的意义和目的7.2 城市规划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7.3 城市规划监测的内容和手段第八章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8.1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8.2 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的发展8.3 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九章教学评估与作业要求9.1 教学评估方式9.2 课程作业要求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原则,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加深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同时,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未来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案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编号:1031xk32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筑学课程总学分、总学时:2学分、36学时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本课程内容是城市规划相关理论,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属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建筑学主干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本章重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参考教材《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本章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以及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本章重点1、现代城市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2、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参考教材《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了解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了解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过程及其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本章重点1、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设计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讲授城市规划原理,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思维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城市规划师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阶段2.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素- 城市总体规划- 指导性详细规划- 特定功能规划- 建设控制规划- 城市设计4.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案例的分析与研讨- 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和过程1. 理论授课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引用实例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案例,从中提炼出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经验。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就自己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课堂演讲,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和问题解答能力进行评价。
2. 小组项目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小组项目,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来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个人作业评价布置个人作业,通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2. 幻灯片:城市规划原理的幻灯片讲解材料3. 实践案例:提供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案例的相关资料4. 计算机设备:用于幻灯片展示和案例分析的计算机设备六、教学时间安排本教学设计共设计12个教学小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约需四周时间完成。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结束后,将根据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反思,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估,并对教学内容和组织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学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教学内容: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布置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掌握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布局。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理解其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政策法规,认识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分析城市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IS、CAD等,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人文、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建筑基础知识,对城市规划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包括城市规划的定义、发展历程、规划体系、规划原则等,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城市空间组织与布局:涵盖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布局等内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介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布局原则及与城市功能的关系,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分析我国城市规划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环节,对应教材第四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绪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4、了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工程规划与经济因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学知识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四、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的底线纲领----永续城市
城乡规划的高线纲领----和谐城市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发展的规律
3)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2、掌握
城镇化的含义
城市的定义
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要求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四、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 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 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第三节城镇化
要求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
2. 中期阶段
3.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二、选择题(单选)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 )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
因此,经济学家把城市化看作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据此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才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重要原因。
从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分析,60%的流动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4强流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仅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5%,足以证明上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弱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赖地缘关系,因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答案:A
解析: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而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可见,城市化并不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