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中,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讨了人生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他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确保自己没有偏离正道。
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言行。
然而,孔子的这种自省之道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不器”,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被束缚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中,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还告诉子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人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种思想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更多地关心他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人。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更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论语子路篇心得
论语子路篇心得子路篇出自《论语》,共有30章,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子路篇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子路篇心得篇一这一篇有很多章值得反复读,我最受启发的是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读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再一次翻看先生整理的《外婆读“母女捡垃圾”有感》这篇文章。
读着又忍不住幸福流泪:我的妈妈,一直就这样包容女儿、支持女儿。
自成人以来,对妈妈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自己做了妈妈,方知养儿不容易。
幸运的遇见伏羲教育,在教育孩子、管理班级中遇到种种疑惑,才开始反观自己,究竟懂多少父母心?林老师此次的重锤,我和女儿相互搀扶着坚持12个小时,完成任务,亲情的流淌,柔软了两颗心。
人生又未尝不如此,疲惫时,家人暖暖的一杯茶给我们空间;想放弃时,家人信任的一句话给我们力量;这种接纳、包容和体谅,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亲亲之隐”,儒家的温情生动呈现。
中国民间有“护犊子”的说法,当然不能无原则的护,过犹不及,终会害了孩子。
法与情、礼与义,把握国家大义为先的大原则而又不失亲情之温暖。
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只讲法不讲情,割裂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
与“秃头的十字架”文化相比,我更为孔子的智慧所折服,也为自己以前误解儒家就是一板一眼的死板而脸红。
反思在教育生活中,为人父母老师要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隐?哪些不可?什么程度可以点破孩子?这与《礼记.学记》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无异。
每个孩子个性特点不同,短时记忆力差异大,不能一刀切,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辨别和发现孩子的状态。
有时孩子犯错误,他自己心里也很难受,批评之后应该接纳他、帮助他,才能达到效果。
这周“磨”邓子羿的事情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六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 孔子先鼓励大家,“不要因为我比各位年长几岁,就不敢说话了。
都随便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马上站起来主动回答,“率尔”二字就明白看得出他的个性,直爽,有些莽撞。
他的回答也挺不谦虚的,“千乘之国”已经挺大的,还要在其他大国之间,还要有战争,有饥荒,让他子路治理3年,他都可以搞得定。
所以他说完后,孔子冷笑了一声“夫子哂之”。
孔子这么一冷笑,气氛马上就紧张了。
接下来没人敢说话,孔子只好点名:“冉求,你的志向呢?”冉有看到子路被收拾了,就小心翼翼地说,“大小六七十里的国家吧”,说完觉得还是可能被老师批评,赶紧补充说,“或者五六十里的吧”。
这里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改口,非常有趣。
冉有接着说,“给我三年,我可以让百姓吃饱饭”,然后赶紧再谦虚一下“至于礼乐教育,还是让君子(更厉害的人)来完成吧”。
孔子没表态,接着点名:“公西赤,你呢?”公西华看冉有这么说都不行,就更谦虚了,说:“我不敢说我能干做什么,只敢说我想学什么吧。
宗庙上(诸侯)会盟的时候,穿戴好礼服,我就做个地位比较低的小司仪吧。
”孔子接着点名:“曾点,你呢?”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曾点在旁边弹瑟伴奏。
但曾点没有一听老师喊,就停下来,而是先放缓弹奏,“鼓瑟希”,然后才收好尾音,“铿尔”。
可见曾点此时的从容不迫,既不像子路那么莽撞,也比冉有、公西华要淡定。
曾点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不太一样。
”孔子说,“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说说志向罢了。
”然后曾点给了一个特别跑题的回答:“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
”孔子不自禁地说道:“哎呀!我和你一样,我和你一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
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读完“子路篇”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子路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和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学问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诲。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宽容、仁爱、忠诚、诚实的品德,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他强调了君子应当有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在于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这种对于品德修养的强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的高尚要求,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学问修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要以德行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而不是只看他的学识多少。
这种对于学问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明白了学问与修养的内在联系。
最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为人处世的教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者,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谦逊。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阅读“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孔子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问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谢孔子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这一篇里,子路的形象特别鲜活。
子路啊,他是个急性子,感觉像班里那种特别热情,啥事儿都想第一个冲上去干的同学。
孔子就像那个有耐心的班主任,时不时地给他指点一二。
比如说,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就给他列了一堆要点,像“先之劳之”“无倦”啥的。
这就好比班主任告诉那个积极的学生,你想当班长管理班级啊,你得自己先带头做榜样,还得勤劳,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就想,这放在现在的工作里也一样适用啊,要是想当个小领导,自己在那偷懒,还想指挥别人,谁能服你呢?还有那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特别有道理。
就像玩游戏得先知道游戏规则一样,在社会里做事,名分得正。
要是名分不正,就像你打着厨师的旗号,结果做出来的菜一塌糊涂,大家肯定不认你这个厨师,那后面的事儿就全乱套了。
这让我想到在学校里,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如果一个学术社团天天组织娱乐活动,那肯定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啥目标也达不成。
这一篇里还提到了好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感觉君子就像是游戏里那些有着高级装备和技能,还特别有道德操守的角色,小人就像是那些投机取巧,还老是使坏心眼的家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怀宽广,小人整天愁眉苦脸,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我就想啊,做人还是得做君子,虽然可能会吃点小亏,但心里舒坦啊。
要是整天像小人那样算计,估计头发都得掉光,还不招人待见。
不过呢,这一篇里有些话也让我有点小困惑。
比如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我就在想,真的只要有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消除残暴和杀戮吗?这世界好像没这么简单呢。
但再仔细琢磨琢磨,也许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告诉大家善良和仁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就像我们玩那种建设类的游戏,虽然很难达到完美的结局,但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总会让游戏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的来说,读子路篇第十三就像在智慧的海洋里捞了一网鱼,有能直接下锅煮了吃的大鱼(那些很容易理解和应用的道理),也有一些看起来有点奇怪,得慢慢研究怎么吃的小鱼(那些有点困惑的句子)。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子路篇》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子路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
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
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
”图片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
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
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子路第十三》是《论语》中的一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口若悬河,却缺乏实际行动的人。
他们总是能够说出一些动听的话语,却很少能够将这些话语付诸实践。
而真正的君子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言行一致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在。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说,“君子恭而无礼。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过于注重礼节,甚至有些人将礼节看作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然而,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恭敬有礼的,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礼节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德。
通过对《子路第十三》的阅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我会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论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这一篇里有好多话都特别有意思,而且感觉特别接地气。
比如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像我们现在做事情一样,要是名分、定位都没搞清楚,说起话来都没底气,那事情肯定办不好啊。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里,大家都不知道谁负责啥,那工作起来肯定乱套。
我突然就想到我们小组做项目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没明确好各自的任务,到后面执行的时候就会互相推诿,或者干着干着就发现活儿都重了或者漏了,这可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嘛。
还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简直就是在说那些当领导的或者当家长的呢。
你要是自己做得正,不用下命令,别人都愿意跟着你干。
就像那些特别优秀的老师,他们自己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学生们自然就会被吸引,好好学习。
反过来,要是自己都做不好,光在那喊口号让别人做这做那,谁会听呢?我就想起我邻居家的小孩,他爸妈自己天天抱着手机玩,还一个劲地让孩子去看书学习,那孩子能听才怪呢。
子路这个人也特别有趣,感觉他是个急性子,直来直去的。
他问孔子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
他的这种性格让我觉得很可爱,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显得有点莽撞,但他这种对知识、对道理的渴望是很值得学习的。
不过这一篇里有些话也挺难理解的,像那些关于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什么“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感觉离我有点远。
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和我们的生活有联系。
一个国家要是想变得美好,就得有很多善良的人不断努力,而我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也是要做个善良的人,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好吗?读完这一篇,我感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像是身边的智慧老人和一群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们讨论的东西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但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就像在黑暗中给我们点了一盏灯,让我们在做人做事的道路上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论语子路篇心得
论语子路篇心得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子路篇心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子路篇心得篇一这一篇有很多章值得反复读,我最受启发的是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读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再一次翻看先生整理的《外婆读“母女捡垃圾有感》这篇文章。
读着又忍不住幸福流泪:我的妈妈,一直就这样包容女儿、支持女儿。
自成人以来,对妈妈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自己做了妈妈,方知养儿不容易。
幸运的遇见伏羲教育,在教育孩子、管理班级中遇到种种疑惑,才开始反观自己,究竟懂多少父母心?林老师此次的重锤,我和女儿相互搀扶着坚持12个小时,完成任务,亲情的流淌,柔软了两颗心。
人生又未尝不如此,疲惫时,家人暖暖的一杯茶给我们空间;想放弃时,家人信任的一句话给我们力量;这种接纳、包容和体谅,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亲亲之隐,儒家的温情生动呈现。
中国民间有“护犊子的说法,当然不能无原则的护,过犹不及,终会害了孩子。
法与情、礼与义,把握国家大义为先的大原则而又不失亲情之温暖。
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只讲法不讲情,割裂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
与“秃头的十字架文化相比,我更为孔子的智慧所折服,也为自己以前误解儒家就是一板一眼的死板而脸红。
反思在教育生活中,为人父母老师要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隐?哪些不可?什么程度可以点破孩子?这与《礼记.学记》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无异。
每个孩子个性特点不同,短时记忆力差异大,不能一刀切,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辨别和发现孩子的状态。
有时孩子犯错误,他自己心里也很难受,批评之后应该接纳他、帮助他,才能达到效果。
这周“磨邓子羿的事情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周三的全校《大学》换《中庸》背诵活动中,子羿遗憾没有得到新书。
看到他失望的表情、少有的沉默,我明白他心里不好受,这就是平日心浮气躁读书不踏实的必然结果。
坐在他对面,我好像看到以前的自己,面对不爱学的功课,也是如此不认真。
子路。读后感(5篇)
子路。
读后感(5篇)第一篇:子路。
读后感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这篇文章是写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中写了学生们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学生们志向所作的评价。
通过学习文章,我看到作者写初了孔子教学生的方法—启发式教学。
孔子问学生的志向,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写出了孔子主张以“礼治”为中心的政治观点。
文中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通过孔子的循循善诱,学生子路率先他提出了一个治理内忧外患的国家的理想,他认为经过他3年的治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治国效果,可态度是很不谦虚,所以孔子只是微笑一下。
学生冉有、公西华讲话比较谦逊,冉有说自己可以使国家经济富裕,可至于以礼乐治国,自己做不到。
公西华要做小相,态度当然就更谦虚了,但却又有些妄自菲薄,不是孔子欣赏的对象。
但是他们三个个共同的都是参加政治。
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似乎都不太满意。
孔子认为点表达出来的“不求为政”之意正合他避世之心,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是点所说的最符合孔子心中礼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赞许他。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点,虽说是避世显得很高尚,可是有能力的人就是应该发挥本事,用他的放达、洒脱、自得来更好的治理国家,这种消极的态度不可取。
另外,文章生动的表现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五位的发言正表现了他们的个性、身分、志趣,显得很生动,无论是子路和轻率、自负,冉有的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点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让人们一读文章就好像情景再现一样。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里面的文章篇篇值得推敲,值得人们思考,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代表。
第二篇:子路教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李怡安***/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篇章以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主要人物,记录了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威望的人,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同时要保持忠诚和诚实的品德。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保持诚实和忠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另外,孔子在子路篇中也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孔子在子路篇中还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仁德不在于他的口才和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和品行。
这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不要被表面的功夫所迷惑,要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这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会继续学习和思考,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努力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智慧、有仁德的人。
同时,我也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注重真诚和忠实,不被表面的功夫所迷惑,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故事子路强辩读后感
论语故事子路强辩读后感
读了子路强辩这个论语故事啊,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子路这家伙,在故事里就像个特别倔强的小孩,非要跟老师孔子争个高低。
他觉得自己有理,就不管不顾地强辩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梗着脖子,眼睛瞪得大大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全写在脸上。
从他这个强辩里呢,我一方面觉得他有点莽撞。
你想啊,孔子那是什么人啊,是大教育家,知识渊博得像大海一样,子路这么直愣愣地就上去争辩,感觉就像一个小蚂蚁想撼动大树。
这就好比在课堂上,一个刚学了点皮毛知识的学生,就跟资深老教授较上劲了,也不想想自己的斤两。
但另一方面呢,我又有点佩服他。
佩服他的勇气,在那个特别讲究尊师重道的时代,他还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方式有点让人觉得头疼。
这就像在一个特别传统、等级森严的团队里,有个人敢于站出来表达不同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可能不太成熟。
再看孔子呢,孔子真的是很有涵养。
面对子路这样强词夺理的争辩,他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直接把子路怼回去,而是很耐心地引导他。
这就像一位老司机遇到了一个莽撞的新手在路上乱开车,不是直接撞上去或者破口大骂,而是巧妙地引导他走回正道。
这个故事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
有时候我也像子路一样,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就想啊,在争辩之前得先冷静冷静,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脚。
而且也要学习孔子的那种涵养,要是遇到别人像子路这样跟我强辩,我可不能也跟着上火,得像孔子那样巧妙地处理。
这个小小的论语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莽撞和不足,也让我从孔子和子路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首先,子路篇展现了子路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子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其一生的学问和实践中贯彻了孔子的道德理念。
他在学问上刻苦努力,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和道德的实践。
书中有一段对话:“子路问政于子位,子曰:“尽心事神,始有立命,曾谓矣哉!”这表明了他对于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责任感。
子路在家庭中也是夫妻和睦、子女孝顺的表率,他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团结。
在论语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说明他对于简朴生活的推崇,认为物质的丰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子路在为人处世方面体现了诚实守信、恪守道德等品质,在他看来,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对别人要求。
他倡导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其次,子路篇突出了子路对学问的培养。
子路高度重视学问的修养和实践。
他曾向其他学生学习,向孔子请教,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孔子对子路的学习态度赞赏有加,他说:“子路问:‘夫子何如焉?’子曰:‘博学与审问,是为近道矣。
’”孔子之所以对子路赞赏有加,是因为子路具备了宽广的学问和好问的品质,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在《论语》中,对于子路的学问有很多记载,这展示了子路的学问能力和对学问不断追求的决心。
与此同时,子路也在努力践行自己的学问理念,他注重知行合一,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炼和提高。
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实践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最后,子路篇展示了子路为人处世的风范。
子路为人正直、务实,积极向上。
《论语》中记载了他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凡事都要深思熟虑,不贪图一时的享乐和安逸。
他具有很强的自省能力,知错就改,在人际关系中懂得处理,懂得互敬互爱。
子路同时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个性,他希望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
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和指导,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他的身为政治家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孔子对他有很高的期望。
综上所述,子路篇让我深入了解了子路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追求真理和道德的不懈努力,他对学问的培养和努力追求,以及他严谨的学问态度和对道德的执着追求。
读《论语子路》有感
读《论语·子路》有感读完《论语·子路》篇,我深有感触。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出自于《诗经》中的诗篇,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总是忧心忡忡。
那么,为什么孔子要讲这样的话呢?我认为,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
一方面是因为孔子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子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孔子的性格。
根据记载,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生活十分艰苦。
虽然如此,但孔子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向别人诉苦,反而还乐在其中,并时常教导学生,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孔子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有四大名教。
分别是儒、释、道和墨。
这四大名教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的哲学体系,而儒家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可以凭借知识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所以,古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贵族子弟。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古代的私学并不发达,因此,人们只能到官学中去学习。
然而,当时的官学,大多都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等。
于是,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让更多人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到了汉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太学的概念。
所谓太学,也就是指由朝廷出资兴办的学校。
由此可见,古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然,除了重视之外,古人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极其严格的。
正因如此,才使得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子路篇读后感
子路篇读后感《以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孔子的一次对话。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子路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道德修养的探讨,以及孔子对于子路的引导和教诲。
在《以子路篇》中,子路问孔子,“有人斯言乎?曰,‘斯言也,其有所不言也。
’”这句话表达了子路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寻。
他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和学习,了解到更多的道理和智慧。
而孔子则以“君子不器”、“吾尝终日不食”等话语回答子路,表达了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视。
通过阅读《以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学问和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弟子的引导和教诲。
孔子在对话中不仅传授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了子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告诉子路,“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被物质所束缚,而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提醒着我们不要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而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另外,孔子在对话中还提到了自己曾经一天不吃饭的经历,这也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寻。
他告诉子路,“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问的执着和对于真理的追求,他告诉子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这种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通过阅读《以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受到了他对于学问和道德的教诲。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学习者和追求者,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这种精神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子路篇读后感
子路篇读后感《以子路篇》读后感。
《以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的对话。
这篇对话中,孔子教导子路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读完《以子路篇》,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在对话中提到了“君子”这个概念。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功名利禄。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就算得到了外在的成功,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而不是只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其次,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被物质所左右,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名利和物质,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然而,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追求,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正义和道德,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忽略了正义和道德。
然而,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唯一目标。
最后,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世界和他人,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略了整个社会和世界。
然而,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世界和他人,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
通过阅读《以子路篇》,我对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深刻地意识到,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而不是只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子路篇读后感
子路篇读后感《以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篇章,它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之间的对话。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教导子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修身养性的宝贵教诲。
在阅读完《以子路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孔子在《以子路篇》中告诉子路“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有没有做得更好的地方。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有时候我们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及时纠正错误,改进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被物质所左右。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物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享受,他们认为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就意味着自己更加成功和幸福。
然而,通过《以子路篇》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他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被物质所左右,他会以道德和品德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最后,孔子在《以子路篇》中还告诉子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言语上应该谨慎,而在行动上应该果断。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善于口头上的许诺和承诺,但是却很少能够付诸实践。
然而,通过《以子路篇》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他说出来的话应该能够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以子路篇》的阅读,我对于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物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同时也意识到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
论语子路心得体会
论语子路心得体会论语子路心得体会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展现出一种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为政执政的理念。
其中,《论语》第五篇“子路篇”是对孔子弟子子路的记录,表现出子路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本文将从子路在修身、处事、为政、教育和学习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入手,探讨《论语子路心得体会》的主题。
首先,在修身方面,子路表示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说明子路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需警惕的问题,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注重克制欲望、戒除邪念。
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通过戒除色欲、暴力和贪婪等消极因素,保持心灵的纯洁,使自己得以完善和成长。
其次,在处事方面,子路认为“其行若见齐衰者,在己,则不彦也”。
这表明子路强调要正直守信,在面对苟且和不义的`情况时保持冷静和清醒。
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而能够像子路一样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感,做到处事公正,就能够立足于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信任的人。
第三,在为政方面,子路主张“君子恶居下流,恶称撞劳,恶得疾,恶言出于口,恶行出于行”。
这体现了子路对于领导者的高标准和要求,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勤奋工作,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言辞和思想。
子路的这种为政之道也是对领导者的一种教诲,告诫他们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使命,并且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第四,在教育方面,子路认为“不逆诸己,才能学也”。
即要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这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学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和后辈。
同时,子路还主张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子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向上进取,有所作为。
最后,在学习方面,子路提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子路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学习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果。
有关论语四则读后感
有关论语四则读后感《论语》四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下面请参考有关论语四则读后感有关论语四则读后感【1】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就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说:“怎样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孔子说:“要有鲁国大夫臧武仲的智慧,有鲁国大夫孟公绰的不贪心,有鲁国大夫卞庄子的勇敢,有冉求的多才多艺,然后,在用礼乐加以规范才能臻于完美,成为一个完人,否则可能走向反面。
”子路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孔子说:“见到财利就想一想这个利益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在危急关头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也能算完美的人了。
”本章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少欲望、勇敢坚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在礼的约束下、乐的修饰中完善言行。
退一步讲,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在利益面前考虑该不该取,符合道义者取,不符合道义者不取;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危急关头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见危授命”;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在“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时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如果是这样给子心宝贝讲的话,她肯定听不懂也不爱听,于是我只好又采取了顺毛捋的赏识式的教学方法,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先要有臧武仲一样的聪明智慧”。
首先,我问子心:“丫丫你是不是也跟臧武仲一样的聪明智慧呀?”丫丫点点头,妈妈接着夸——恩,对了,丫丫也有聪明的一面,比如说,XX年11月29日晚上外面在下雪,妈妈和丫丫没有出去玩,我们两个就在家里玩游戏,拿两杯温水,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块冰糖,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勺白砂糖,丫丫用勺子在每一个杯子里搅拌了几下,观察了一会,妈妈提问:“哪个杯子里的糖先溶化了”,丫丫说:“白砂糖”,妈妈问:“问什么白砂糖先溶化了呀?”丫丫回答:“因为冰糖太大了,白砂糖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可不说,《论语》是一部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
这个假期,我诵读了其中的十余篇。
接下来,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几个片段来浅谈我的感想与发现。
《论语·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子路认为孔子重视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阐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民无所措手足。
”图片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诲,虽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却环环紧扣,观点鲜明,估计子路听后也大有收获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欧洲的一首小诗: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与孔子的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故“一步,一步,步步谨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
《子路篇》第四部分讲樊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想学习农事而孔子表示反对。
樊迟出门后,孔子感叹道:“小人哉,樊须也!”樊迟
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却称他为“小人”,可见“小人”的含义不全是“道德败坏的人”,还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这一类的意思。
诚如是,则许多语句的意义都可以重新进行解读(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句,应该是不懂“道”,不豁达的人,才会经常忧愁)。
这种观点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从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许多人奉为信条,应该是良好的品质,而孔子却说这种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说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诵读《论语·子路篇》,不仅让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还令我获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浅”了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