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本单元重点概念:化学键、分子、离子、离子键、共价键等。

2. 复习本单元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3. 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复习内容:
1. 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
2. 分子和分子的性质
3. 离子和离子键的形成
4. 共价键的形成及性质
三、复习方法:
1. 常规复习:通过课堂讲解、习题训练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复习;
2. 实验复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复习;
3. 综合复习:通过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

四、复习习题:
1. 如何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请描述一下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 请解释一下离子的性质?
4. 用实验方法证明氯气分子分子式为Cl₂。

5. 请问在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复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确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对于分子、离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也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复习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

整理好课堂讲义及笔记,有意识地回顾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及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提高课程整体理解和掌握水平。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六单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以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性质2.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3.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4.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酸碱盐的性质:讲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分析反应原理。

4. 复分解反应: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应用。

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方程式。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反应规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活动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活动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二、活动准备:
1. 实验器材:燃烧烧杯、试管、火柴、碳酸氢钠、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溶液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3. 相关化学方程式的复习资料。

三、活动步骤:
1. 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和回顾。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3.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行拟定化学方程式,并进行讨论和检查。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加深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四、活动延伸:
1.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更多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实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应用。

3. 拓展: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和发现新的化学反应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五、活动评估:
1. 考察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程度,包括实验操作、反应观察和方程式拟定等。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六、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为将来更深入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实践和启发,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2020化学新课堂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全单元教案

2020化学新课堂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全单元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碳的单质和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部分主要包括:碳单质的种类(包括金刚石、石墨、C60和无定形碳)、结构、物理性质和由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各类碳单质的用途;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部分主要研究了碳与氧气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这两点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由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所决定的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性质认识其不同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2)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事实明白碳的化学性质的活泼和稳定都是相对的。

(2)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学科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1)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碳与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难点:(1)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他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设计一碳的单质环节一、引入新课【师】出示金刚石、石墨制品的几张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什么吗?【师生讨论】都是碳的单质,一种是金刚石,一种是石墨。

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两种碳单质。

环节二、交流认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金刚石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体现了金刚石有什么性质?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讨论交流)【生】金刚石用在玻璃刀刀头裁割玻璃,钻探机的钻头开凿坚硬的岩石,说明金刚石很坚硬;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实验准备】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讲授新课: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现象:红色褪去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碳元素组成石墨(两种单质)(一种元素)(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例如:3、C60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时教案教学内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硬度等;2.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活泼性和腐蚀性等;3. 理解金属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 金属的活泼性是如何影响其化学性质的;2.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实验观察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灯泡、铜片、铝片等;2. 展示物:各种金属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金属的种类,并谈谈金属的特点。

二、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15分钟)1. 导电性:通过实验展示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能够产生的效果;2. 导热性:通过实验展示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够产生的效果;3. 延展性和硬度:通过实验展示不同金属的延展性和硬度。

三、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15分钟)1. 活泼性:通过实验展示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对氧气和酸的反应;2. 腐蚀性:通过实验展示不同金属在酸中的腐蚀性。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2. 探讨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结构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检测(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金属的哪些物理性质是它们的共性?2. 金属的活泼性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3.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如何发生的?六、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金属的性质和应用;2. 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报告写作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金属的性质。

后续可以引导学生对金属的应用和加工进行深入探讨,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3. 知道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实际生产。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3. 化学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2.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实际生产。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白
两种变化的区别。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物的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等重要概念。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并观察反应物
和生成物的变化。

4. 拓展: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化学反应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验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
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
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O+CO2HCO3H+Ca(OH)2CaCO:2CO+O22CO:CuO+CO Cu+CO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 ①先通入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通常状况下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O+CO2H CO3H2 CaCO(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Ⅰ.纸花变红;Ⅱ. ;Ⅲ.纸花不变色;Ⅳ.(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

(3)该同学进行4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文字叙述)。

O+CO2H葡萄糖(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

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③优化建筑设计,推广节能建筑答案:(1)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工业上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2)光合(3)②、③点拨:(1)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工业排放的废气含大量二氧化碳及大面积地破坏森林和植被。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拓展延伸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小,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它难溶于水,因此可用排水法收集。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CO中毒B.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都很坚硬C.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杂质D.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CO、CO2答案:D点拨:CO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A错误;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金刚石很硬,但石墨很软,故B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颜色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故C错误;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因此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正确。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此外,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变化等,但尚未系统地学习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3)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5)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反应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测量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3. 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如何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2. 如何理解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反应容器、试剂、温度计、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演示等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二、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解释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测量反应速率。

2. 展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过程。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0分钟)1. 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2. 解释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

五、讨论和练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提高一种特定反应的速率?2. 练习: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展望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内容。

七、课堂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思考下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好预习准备。

教学反思:1. 实验设计是否足够简单清晰?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环节的表现如何?3.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2020年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2020年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CO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通过实验探究了解CO的化学性质。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5.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氧化碳一、导入新课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

这是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开汽水、啤酒瓶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讨论交流: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做课本P117实验6-3,6-4。

课堂讨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归纳总结: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提出问题(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了,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2)CO2能供给呼吸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CO2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但对某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CO2中燃烧。

初中化学六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教案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3.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生成的基本原理;4.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计算问题;5.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基本写法;3. 化学反应的平衡与生成的原理;4. 化学计算问题的基本解法;5. 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2. 演示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化学反应;3. 讲解化学反应的平衡与生成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4. 演示化学计算问题的解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计算方法;5. 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结合演示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2. 合作探究法和问题导向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3.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设置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 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为化学六单元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 60等)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结构:立体网状结构(sp 3杂化,正四面体构型),每个碳原子与另外四个碳原子相连,在空间构成连续的、坚固的骨架结构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不导电、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用途:透明、规则结构→装饰品 不导电、导热性好→芯片 硬→裁玻璃、切割大理石等 拓展提高:(1)确定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燃烧金刚石→测定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2)石墨金刚石(3)CH 4 金刚石(4)CCl 4 + Na 金刚石高温、高压、催化剂低温、低压700℃2、石墨:结构:层状结构(sp2杂化,平面构型),每个碳原子与另外三个碳原子相连,在空间成平面层状排列性质:(1)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鳞片状固体;(2)熔点高、耐高温;(3)层状结构→软、滑(4)层间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用途:(1)软、不透明→铅笔芯(2)滑、熔点高、耐高温→高温润滑剂(3)导电→电极、电刷3、C60:足球烯、富勒烯结构:6个碳原子构成一个C60分子,形似足球,为笼状结构,内部有较大空间性质:稳定用途:稳定,笼状结构→可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4、无定形碳(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碳单质(1)木炭:结构:疏松多孔;性质:具有吸附性;用途:可作除味剂知识拓展:黑火药制备:S+2KNO3+3C K2S+N2↑+3CO2↑(2)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比木炭的表面积更大性质:具有很强吸附性用途:可做防毒面具、脱色制白糖制备方法:木炭经活性炭高温处理(3)焦炭:用途:用于冶金工业,做还原剂;制备方法:煤高温干馏;(4)炭黑:用途:制造油漆、油墨等填充剂;制备方法:烃类不充分燃烧或热解5、其他碳单质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二、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1、常温下不活泼: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用碳素墨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初中化学六单元课题1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课题1教案

初中化学六单元课题1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热性质,掌握物质的热膨胀、热传导和热容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的热传导和热容的概念、热传导的原理、各种物质的热容系数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热膨胀现象来引起学生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介绍物质的热性质的基本概念;
2.讲解热传导和热容的概念及原理;
3.介绍不同物质的热容系数。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深入理解热性质的概念,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热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1. 热性质:热膨胀、热传导、热容
2. 热传导原理
3. 不同物质的热容系数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讨论与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对热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巨人教师教案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 C60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 ) 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 )知道C 6o 的分子结构及其部分用途; 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一、 碳的几种单质1. 金刚石(C )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 石墨(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1)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电刷等。

注意:铅笔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2) 无定形碳: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

活性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3. C 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 和CQ 的化学性质 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 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 碳具有可燃性 :C+Q^^CQ 2 (充分燃烧)2C+Q 2亠亠2CQ (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 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2020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全章教案

2020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全章教案

第2课时神奇的合金特性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合金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合金的性质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物观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的方法,归纳合金的主要用途。

(2) 学会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方法,知道一些重要和新型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合金和其组成纯金属性质的比较。

2.合金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硬铝片(铝合金)、铝片、焊锡、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材料,知道了金属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那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制品是纯金属制成的吗?究竟什么是合金?为什么要生产和使用合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P5回答。

【交流回答】1.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制品大多数是合金。

2.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大多数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合金和纯金属性能有哪些差异性?【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5实验8-1,填写课本P5实验报告。

【归纳总结】1.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颜色鲜艳。

2.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

【阅读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讨论部分的内容及P6表8-2,然后交流讨论填好表中启示,分析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金属制品大多数为合金?【归纳总结】1.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组成它的纯金属。

2.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一般强于组成它的纯金属。

3.合金的性能比纯金属优越,日常生活中应用更广泛。

【提出问题】钛和钛合金有哪些优越性能?广泛应用于哪些场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回答)P6【交流回答】钛和钛合金具有熔点高、密度小(钛的密度仅为4. 5g/cm3)、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等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与价值观(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实验准备: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小结: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教材第104页小结: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现象:红色褪去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碳元素组成石墨(两种单质)(一种元素)(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例如:3、C60阅读课本第105页小结: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2、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讨论: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1、常温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6-6,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讲解: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

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1)可燃性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解: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点燃C + O2 ==== CO2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点燃C + O2 ==== CO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小结: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

2)还原性实验:演示[实验6-2]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

现象: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原理:C +2CuO === 2Cu +CO 2 ↑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讲解: C +CO 2 === 2CO (吸收热量)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

总结: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作业:教材P109:2、4、5、6 教学反思: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高温高温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及多媒体实验准备:器材:锥形瓶试管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在第二单元我们制取过氧气,今天再来探究制备二氧化碳,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

投影: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石灰石等)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木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现象,说明CO2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在标况下,CO2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5、CO2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活动探究: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难于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瞬间结束,不便于收集。

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板书)投影: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固体和固体反应气体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应发生液体和液体反应装置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气体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装置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

投影:各种仪器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活动:各组修改各自的装置。

总结:学生小结作业:教材P112 :1、4教学反思: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及多媒体实验准备:器材:锥形瓶试管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讨论: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二氧化碳,需要哪些步骤?三、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板书)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入药品3、制取收集气体。

思考: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讨论总结:四、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板书)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由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学生活动:制二氧化碳并检验、收集一满瓶二氧化碳。

(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是什么?总结:1、选择反应原理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作业:写出本次的探究活动报告。

教学反思: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讲授新课:一、二氧化碳(板书)(一)物理性质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塑料瓶变扁了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4、干冰的升华: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

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板书)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与水反应活动探究: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的分解:H2CO3==CO2↑+H2O3、与石灰水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讨论: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点燃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如C+O 2== CO 2 CO 2+Ca(OH)2=CaCO 3↓+H 2O(三)CO 2对生活影响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 人工降雨3、工业原料(四)CO 2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1)产生: CO 2 、臭氧(O 3)、甲烷(CH 4)、氟氯代烷(2)危害(3)防止措施:阅读课本总结:学生小结作业:教材P119:1 ,P120:3、4、7教学反思: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导入新课: (情景设计)从一氧化碳的毒性导入3、讲授新课: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一、一氧化碳的性质(板书)1、物理性质(板书)提问:一氧化碳具有哪此物理性质?小结:列表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2、化学性质(板书)(1)可燃性(与氢气、二氧化碳比较)展示:多媒体动画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观察: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