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教案_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一、教学目标本章教材对应《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 了解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

4. 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5. 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6. 能用降水量柱形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7. 能熟练的利用降水量柱形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8. 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9. 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并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二)过程与方法1. 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图片等)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

2. 让学生动手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

3.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4. 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其读图分析能力。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与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差异和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常见的天气词汇描述天气情况,了解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与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

2. 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3. 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

2.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展示不同气候和天气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气候与天气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候与天气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3. 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描述天气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气候和天气图片,唤起学生对气候与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2. 引入新知:向学生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定义,并通过示例加以说明。

3. 梳理概念: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4. 探究关系: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天气的相互关系,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解释其重要性。

5. 拓展研究:组织学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并用适当的天气词汇描写现象。

6. 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总结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差异和相互关系,并强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观察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并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记录和描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评估:评价学生对气候与天气概念理解的程度和描述天气情况的准确性。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气候与天气的定义、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2. 天气图片:展示不同天气情况的图片,用于引发学生的观察和讨论。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候与天气的知识。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组织学生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评价能力。
5.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地典型天气现象的图片,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台风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天气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天气变化,预测短期天气趋势,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5.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此外,通过学习天气与气候知识,让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初一地理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章节——《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天气现象,关注气候变化,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以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候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天候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掌握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天气和气候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30分钟)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0分钟)-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区别。

2. 天气现象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等,并让学生描述每种天气现象的特点。

3. 气候类型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如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理解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拓展应用(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查找该地的气候类型,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布置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并掌握了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调研和分析,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在评价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爱地球的良好品质。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4.讲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增强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直观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3. 理解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 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掌握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4. 活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压计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介绍并回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0分钟)通过比较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特点、时间尺度和影响因素,向学生解释两者间的区别。

探究天气形成的原因(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20分钟)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带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25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理气候有所了解。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将会研究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家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 可组织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测量温度、气压等,增强对天气和气候的实际认识。

参考资料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相关多媒体资源。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了解天气、气候的涵义,针对某些常见的大气状况能分辨出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几种气温。

了解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的涵义。

初步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天气和气候,气象要素。

天气和气候的涵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知道作为组成环境因素之一的大气与生物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失去了大气的保护,则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大气的状况及其变化就开始了认识和研究。

讲授新课(板书) 1。

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天气:某个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

(如冷暖、干湿、风雨阴睛等)(投影)某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如下:①某地区上空有中低云系覆盖,局部会出现雨夹雪②在东海地区有4 5级偏北风③由于冷空气南下,受高气压控制,杭州晴,气温-1℃ 8℃请分析:以上哪些用语是用来描述天气的?(板书)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温度和云、降水、风向和风速等,由于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就对多年的观测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某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2)气候: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天气特征。

(如冬暖夏凉、四季湿润等)请学生说出本地区的气候牡丹征,后设问:如说昨天本地区的天气,那又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后评价。

提问:通过以上例子,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板书)(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示大气状况的时间性。

(天气指短时间,气候指多年)由此,我们可看出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学们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那天气与气候是否有联系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板书)联系:天气与气候在某个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

同学们已知道,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大因素,而在所有的气候特征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哪些?(板书)2。

气温阅读课本P105气温这两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气温?表示大气冷热情况的气温有哪些?(2)如浙江电视台某日对杭州的天气预报:杭州晴0 9问其中的0与9分别指的是什么气温?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两个气温?(气象工作者对于观测地点和时间是有统一规定的)(3)气象上常用什么来表示某地一天和一年中气温变化大小的?气温的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其中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收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习人们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有用的理念。

二、重点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三、难点
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或现象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同学们能力
4、通过问题探讨、分组讨论与总结、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图片。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作业:
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预报都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语:。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天气与气候(通用)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天气与气候(通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天气图。

③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学会读卫星云图图、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对环境保护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和讨论教学法、启发式读图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法:
读图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一、天气与气候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三、大气环境质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涵盖了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与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像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收集天气预报、气候数据等实际案例资料。

3.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和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分析我国南方的雨季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学生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联系生活实际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渗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歩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读懂卫星云图。

【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把图片、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的指导: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又不知道带什么衣服去,哪位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呢?为什么呢?(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去的前一晚,我买好票,带了各种必需品,但我又担心一个问题,明天到那会不会下雨呢?此时还要关注什么?(天气预报)。

天气与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板书: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的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的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的运用。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与“气候”。

2、常见的天气符号。

3、空气污染指数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风的符号的运用
四、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视频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来看图说天气,来说一说分别是哪些天气。

生:雪天,大风,雾天,雨天
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生:晴天……
师: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了解天气。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多变的天气》
七、教学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初识天气
区分天气与气候、天气的影响
二、预知天气
卫星云图
常见的天气符号
三、保卫天气
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复习第一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会阅读卫星云图。

2、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4、会阅读和绘制年降水量分布图,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导入:
检查《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题中选择题17、18和综合题的完成效果
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
三、学生独立复习全章内容,概括知识要点。

四、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一:等温线的判读
出示经典例题(课件)
例1.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 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
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
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例3.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
比B 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
学生解答,总结方法,跟踪训练,带出一个知识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以及影响要素。

(二)重难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
出示经典例题(课件)
1、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A、赤道附近的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
C、两极地区
D、温带大陆东岸
3、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4.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5.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6.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7、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
A、降雨
B、降雪
C、降冰雹
D、雾
8、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10 5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毫米)
(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
少,降水季节变化。

(2)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冬夏季节降水用少雨和多雨表
示,应是夏季,冬季。

(3)用表中数据绘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9、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如图3.3-7所示回答:
(1)该地最热月是月,气温约℃,
最冷月是月,气温约℃,年较差
为℃,该地位于五带中的带。

(2)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是月,降水量约毫米。

学生解答,总结方法,跟踪训练,带出一个知识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及影响要素五、总结全课
天气的特征
气候的特征
天气预报
气温与气温分布规律
降水与降水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与分布
六、完成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