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物简介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fd724c2b160b4e767fcfa1.png)
二、弗洛姆的性格论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 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 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 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 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 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
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 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 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 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 要。
2、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 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 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 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 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 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https://img.taocdn.com/s3/m/7f3a71c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4.png)
1 弗洛姆其人埃里希•弗洛姆,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统治时期迁居美国,先后在各个著名大学任教。
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
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做出各种解释,被人们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个体,他提倡精神分析,进行“灵魂的治疗”,使人从奴役达到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
由于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2 《逃避自由》的写作背景《逃避自由》一书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弗洛姆本身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又遭到纳粹的迫害,流亡到美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肆虐全球,同时法西斯主义对个人价值尊严、社会秩序以及人类文化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促使弗洛姆关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德国纳粹兴起的根源问题。
3 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弗洛姆将心理因素视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如果忽视了它的作用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同时,人也在持续不断的创造社会。
《逃避自由》一书是围绕人的心理因素而展开的。
他认为要考察社会变迁过程,必须先剖析个人的心理动态过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就是现代人的性格结构,而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又是现代人所处的特殊困境所造成的。
弗洛姆认为逃避孤独是与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精神需求,人总是想与自身之外的世界发生关系。
现代人的特有困境就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倾向,这也是法西斯崛起的心理基础。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f8619f6ad51f01dc381f115.png)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弗洛姆讲稿
![弗洛姆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0f57115f0e7cd184253621.png)
其次,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发现异化是精神错乱的病态 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永恒现象。
2.异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1)生产领域的异化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最高利润,而不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2)消费领域的异化 人们的消费欲望与真正需要相脱离,人们不是为 了满足自身的真实需要而消费,而被更多更新的 东西所迷惑,为了占有、为了消费而消费。 (3)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与死的矛盾。
其次,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的矛盾。
最后,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
3.人的需要
(1)关联的需要
(2)超越的需要
(3)寻根的需要
(4)认同感的需要
(5)目标与献身的需要
4.人的自由
(1)自由的界定 自由:一般意义上,指不受外在因素的约束与限制, 凡事能够自己做主。 ★弗洛姆:自由具有双重含义——积极自由,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人能够作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个体通过爱 与创造性的工作,建立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 消极自由: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障碍与束 缚的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 那些屏障的能力, 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的本质特性是一种给予, 而不是接受。
②爱的基本要素 首先,爱蕴含着关心, 它是爱的最突出的特征。 其次,既然爱者关心他所爱的对象, 那么他就要有责任感。 再者,尊重是爱的第三个要素, 它是防止责任蜕变为支配 和占有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最后,爱还必须包含了解这一要素。
(三)未来历史发展的设想
1.社会性格——人行动的内在动力
(1)社会性格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绝大多数社会 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 (2)分类 ★生产型性格(完美的健康的理想性格)体验到自己 是其力量的表现者和行动者,是自主的而不受任何外在 力量所支配。 ★非生产型性格(不健康的非创造型性格)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f298e0524de518964b7d2e.png)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第五节 弗洛姆的人
![第五节 弗洛姆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576c39d5360cba1aa811da1b.png)
主讲:丁振兴 08应用心理学本(1)班
弗洛姆的简要生平
弗洛姆(Erick Fromm, 1890-1980)是生 于德国的犹太人.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 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30年发 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 — 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1934年为逃避纳粹 迫害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他从事广泛的教 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 伦比亚,耶鲁等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 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 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7年回美国,在密 歇根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授.1980年在瑞 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三)现代人性格和潜意识 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艰难的处境下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 潜意识.法西斯主义国家常采用施虐,受虐和破坏的方式, 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常采用迎合的方式.19世纪资本主 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 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则是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的 结合.现代人被机械的东西深深地吸引,发展各种大规模 的杀伤性武器,这是恋尸癖混合着自恋的倾向.人们迷恋 高科技的享受,就象婴儿依恋母亲,这是成人的乱伦倾向. 因此现代人患上了堕落综合症.
(三)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在《人之心》(198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 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这两 种性格类型.前者是爱死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 固着的结合体.后者是爱生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的结 合体.恋尸癖,自恋和共生----乱伦的固着三者的极端形式 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堕落综合症.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 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导地位.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 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弗洛姆爱的对象
![弗洛姆爱的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364ee3ed4693daef5ff73d07.png)
2011年,在耶鲁大学完成了经济 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取得文科 学士学位。
26岁,秦玥飞从耶鲁毕业后,却 来到湖南一个小山村,走上一条进基层、 当村官的实干路。
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 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寻找 ''最美 村官 '' 大型活动中,荣获"最美村官"称号。 2014年1月17日,在衡山县第十二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衡阳市第十 四届人大代表。 2015年和其他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 2017年2月8日,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 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 基石。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 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 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 背了上帝。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 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 价值。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 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村里准备修水渠,因为涉及各自利益,几个 村民小组争得不可开交。秦玥飞自己掏钱买了几 包烟,一次次上门做工作,张口一声伯伯,闭口 一声叔叔,最后说通了。 "农村社会的复杂性超乎我的想象,但我觉得 这是个大课堂,我不能把它看做是不正常的现象。 在村里做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只要学会去适应、 学习、分析,就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秦玥飞说。 除了修水渠,秦玥飞所做的事还包括敬老院改造、 街道硬化和照明、为村里几所学校搭建信息化教 学平台。他说,任何一个项目都会做好详尽的预 算和规划。他不自作主张替村民做任何决定,但 只要是村民要办的事,绝不允许自己办不到。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7df09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d.png)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的著名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师,他对人性和人格的透彻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使他成为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逃离自由》、《爱的艺术》、《有无之境》等中,弗洛姆展示了他对理想人格特征的思考和描绘。
根据他的观点,理想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理想人格拥有独立性和自由意识。
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渴望自由,但面对自由的选择和责任时,却感到不安和恐惧。
理想人格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传统和群体意识的束缚中解放自己,独立思考并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理想人格拥有合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与他人和平共处,而且主动追求合作和共同进步。
他们有意识地超越自我利益,以达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目标为导向。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有益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环境。
此外,理想人格具备创造性和好奇心。
弗洛姆认为,理想人格不仅能够思考和分析问题,也能够创造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持有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他们能够从固定的模式和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创造性的思维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最后,理想人格具备自我实现的意愿和能力。
弗洛姆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发展和发挥个体潜能,并使之与社会需求相融合。
理想人格能够在追求个体成长的同时,满足社会责任和个体幸福之间的平衡,并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既强调了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又注重了与他人的合作与关怀,同时也关注了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这样的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追求幸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
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
![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00d47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5.png)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在20世纪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是他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s Mission)等中。
以下是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的主要观点:1.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弗洛姆认为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期望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结构。
2. 社会性本能和生物性本能: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性本能和生物性本能的概念。
社会性本能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的需要,而生物性本能是指满足个体基本的生理需求。
他认为,当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个体就会面临心理问题。
3. 逃避自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探讨了个体在面对自由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他认为,虽然人们渴望自由,但在社会中的自由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责任感,使一些人更倾向于逃避自由,寻求权威和安全感。
4. 权威与爱:弗洛姆认为,个体对权威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权威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家庭、宗教或其他社会组织中的。
他强调了建立在爱和尊重基础上的权威,而非仅仅是出于恐惧的权威。
5. 社会性别角色:弗洛姆关注社会性别角色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施加的期望和角色分工会影响个体的性格发展和心理结构。
总体来说,弗洛姆社会潜意识学说强调了社会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与责任、权威与爱的关系,以及社会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这些观点为理解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提供了有趣的框架。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e768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7.png)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7b6cbfd058f5f61fb7366698.png)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姆与现时代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是本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他总是热切地关注着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试图以其创立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达到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的目的。
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22岁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和心理学,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任教。
1930年在弗洛伊德主办的(意象)(1mage)杂志上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
1934年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纽约并入美国籍。
在美国,他从事了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本宁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
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5年任该系系主任。
1957年回美国,先后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教授。
1980年80寿辰前夕在瑞士死于心脏病。
弗洛姆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他在20世纪生活了80年。
他在学术生涯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曾经概略地描述过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时代的标志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的执著的趋向。
”其中,战争和生活方式的机械化趋势对人的影响是弗洛姆所特别关注的问题。
笫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少年弗洛姆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萌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促使他走上了探索人性与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道路。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深刻地影响了弗洛姆,他被迫流亡美国,并在1941年出版了主要研究纳粹主义的心理学问题的<逃避自由)一书,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战后的西方经济逐步恢复过来,进入了一个持续的繁荣时期。
弗洛姆哲学家名言
![弗洛姆哲学家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61766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4.png)
弗洛姆哲学家名言艾瑞克·弗洛姆简介:弗洛姆(全名艾瑞克·弗洛姆,1900年-1980年)美籍德国犹太人,著名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心理分析师。
毕生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代表的著作有《精神分析社会学》、《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等。
名人名言-句子语录1、了解得越深,爱得越深。
——《爱的艺术》2、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弗洛姆3、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逃避自由》4、爱是一种能够产生爱的力量。
——《爱的艺术》5、创造力需要放弃确定性的勇气。
——弗洛姆6、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爱的艺术》7、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爱的艺术》8、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
9、爱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也是一个承诺。
——《爱的艺术》10、吊诡的是,独处的能力决定了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11、拥有的多并不算富有,给予的多才算富有。
12、若我拥有所有,若我失去所有,那我是谁?——弗洛姆13、爱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一个人的自恋。
14、只有在自由地变得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
15、爱情是两个无法忍受孤独的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手段。
16、贪欲就是无底洞,无尽的欲念,让努力的人精疲力尽。
17、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
18、爱是对人类之存在这一问题唯一明智而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19、现代的人往往不追求幸福,又或以为欲望的满足便是幸福。
20、只有当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思想的权利才有价值。
21、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独立性,依附于庞大的经济帝国的官僚阶层。
22、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
23、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逃避自由》24、尊重就意味着要努力地让对方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爱的艺术》25、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
——弗洛姆26、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弗洛姆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弗洛姆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e501e650e52ea551898ba.png)
—独 与顺从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 特性。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 独立性。
献
—•±… 与
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 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理性的。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示、 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Your company slogan
对弗洛姆的评价
二、弗洛姆理论的局限与问题
尽管弗洛姆的理论对心理学以及哲学、伦理学有不可磨灭的重 要的贡献,但纵观其学说,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与问题的 . 首先,弗洛姆像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他人物一样,在重视社会环 境对心理影响的同时,往往认为是社会使人变得病态、人性恶 化与堕落。而弗洛姆又把人的病态归咎于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 ,这样就把属于全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对立了起 来,不仅模糊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有鼓吹社会 退化的嫌疑。 其次,关于弗洛姆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归属问题,美国学者 宾克莱指出,弗洛姆有时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其实他应列 入人本主义心理学。
8组 弗洛姆
![8组 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3014c216a76e58fafab003f1.png)
《为自己的人》
这是《逃避自由》的 续篇。这两本书概述了 弗洛姆的人性论.而这些 理论则是起源于他的人 本主义思想。
《爱的艺术》(1956)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 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 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 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 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 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 才能"堕入"爱的情网”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
校 纽约分校,直到1965年退休
1974年他搬到瑞士,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主要著作
• 《逃避自由》
(1941):这是他的 第一本开创性的著作。 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现 代社会人和自由的关 系。书中描述了人作 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 人和社会群体存在的 矛盾。
第二,性格理论也是他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
第三,对心理学争端作伦理学解 释他 始终没有忘记价值判断,他的工作具有 确定目的性,即实现人本主义的理想。
第四,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取向。他对 社会比对个人怀有更浓的兴趣。弗洛姆 心理学的创造性在于:他在广阔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 注重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中的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的主要 思想
1、心理革命——培养健全人格 (1)发展理性的力量 (2)掌握爱的艺术 三种对爱的误解: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 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 而不是能力问题。 ◇人们认为“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 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
2、社会变革——建立健全社会 弗洛姆指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健 全的标准,是看这一社会是否有利于 人的自我实现,人的精神是否健康。 他认为现在西方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需要变革。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https://img.taocdn.com/s3/m/38826ad833d4b14e85246810.png)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一、弗洛姆的简介(一)弗洛姆的家庭弗洛姆生于1900年,享年80岁。
生长在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个中产阶级正统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
他的祖父母是犹太学者,父亲也是个犹太学者,母亲则是个著名犹太学者的侄女。
弗洛姆的童年时期并不完美。
据他自己的回忆,他有着“非常神经质的父母”,而他大概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小孩”。
他的父亲是个息怒无常的人,而母亲则有抑郁症倾向,这使得他对异常行为非常感兴趣。
此外,他还生长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传统而地道的犹太人世界,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分裂存在造成的紧张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促使弗洛姆养成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的习惯。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孩提时期,弗洛姆曾跟着几位著名的学者学习旧约全书。
这些宗教思想提倡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在弗洛姆12岁时,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父亲死后不久便自杀了。
当时,在弗洛姆看来这位女邻居既漂亮又有才能,而他的父亲又老又丑。
但是,她自杀后的留言条上却说希望同她的父亲葬在一起。
这让年仅12岁的弗洛姆百思不得其解,不能理解她的愿望,也不能理解她的行为。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弗洛姆的心中,这也使得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
后来,弗洛姆将年轻女性对父亲盲目的依赖解释为一种非生殖性的象征关系。
3、一战的爆发:弗洛姆亲眼目睹了一战的爆发。
失去理性的德国民主主义,以及英法同样失去理性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当一战结束时,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类会集体失去理性行为,这些问题困扰着弗洛姆。
他热切的期望和平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一战结束后,弗洛姆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
1922年在海德尔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
弗洛姆
![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ab6f143f67ec102de2bd8938.png)
四、社会潜意识论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 ◆语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 确的意识; ◆逻辑,丌合逡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乊外,而丌同 文化有丌同的逡辑; ◆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 乊丌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社会 潜意识和社会性格一样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 节。就个人来说,它们都是个体为逃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 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24
四、社会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 似亍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 潜意识戔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概 念。 弗洛姆主张一种功能上的概念,它们都 只是主观状态而已。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 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乊觉察丌到的 就是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 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8
一、论人的处境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 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 境包括三种: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 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 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讣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殌不无力 将它们全部用亍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乊间的矛盾 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18
三、社会性格论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堕落综合症
死之爱(恋尸癖) 自恋 共生—乱伦
成长综合症
生之爱(恋生癖) 人之爱 独立性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 导地位。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19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
![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1ba1503da32d7375a4178089.png)
•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自我 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 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 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 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 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 的模式
简介
• 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 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致力于修改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 西方人精神处境。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 的奠基,为家中独子。 父亲喜怒无常,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 • 14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亲眼目睹非理性席 卷了他的日耳曼祖国,这令他十分恐惧,因而产 生了理解人们非理性行为的本质和根源的愿望。
著作
• 逃避自由 • 为自己的人 • 爱的艺术
主要理论
• 一、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1、心理健康的关键是社会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到何种 程度 2、病态的社会制造病态的人 3、所有人都有先天的对于健康的追求
二、论人的需要
•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要摆脱孤独就 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主动创造自己 的生活 •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生根的理想 的方式是建立起与同类的兄弟情谊,这是 一种热爱、关心和参与社会的感觉,团结 的感觉
论爱之人:弗洛姆
![论爱之人: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f91ce570daef5ef7bb0d3cd7.png)
论爱之人:弗洛姆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20年第18期文/本刊记者杨皓埃里希·弗罗姆(德语:Erich Fromm,1900.03.23—1980.03.18),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他试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师承阿尔弗雷德·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卡尔·雅斯贝斯和海因里希·李凯尔特,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至1930年间,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在1943年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年,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任教授,并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另一方面,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从1962年起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65年弗洛姆退休,然后在1974年搬到瑞士穆拉尔托。
1980年,弗洛姆在80岁生日前五天于家中去世。
弗洛姆一生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圣经《旧约》中的一系列故事对弗洛姆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在弗洛姆童年时代的印象里,羔羊与雄狮和平地相处、宇宙万物完满和谐的美景就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埃里希·弗罗姆
关于爱情
1922年他的第一任 未婚妻离开了他, 与他青年时代的朋 友莱奥-洛文达走到 了一起。
1923年他认识了比他 年长11岁的心理学家 费丽塔-莱希曼。1924 到1928年,他和费丽 塔一起在海德堡开设 了一个治疗诊所。在 这个过程中,弗洛姆 爱上了他的心理分析 学家,并在1926年同 她结婚了。但这一婚 姻两年后就走到了尽 头。
埃里希· 弗罗姆
批判不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 个人简介
• • • • • • • • 中文名: 埃里希· 弗罗姆 出生地: 法兰克福市 性别: 男 民族: 德国犹太人 国籍: 美国 出生年月: 1900年3月23日 去世年月: 1980年3月18日 职业:人本主义哲学家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 •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作品颇多
• • • • • • • • • • • • •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 《自为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人心--他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 《被遗忘的语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 《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 《健全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 《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 《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 《心理分析和禅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 《人性会占优势吗》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 《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关于母亲
• 弗洛姆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24岁了。在家里拥有发言权。 她的母爱是主动的,也是紧抓住儿子不放的,但对儿子来 说,特别是作为唯一的孩子,要摆脱这种爱是很不容易的。 弗洛姆也承认,她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和 科学家。 • 这么强烈的理想主义首先会使弗洛姆产生一种巨大的自我 意识,弗洛姆在三十和四十年代非常自信和傲慢,有的人 甚至把这归结于她母亲充满自恋的爱。 • 而事实上,弗洛姆也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大努力,力图 摆脱这一牢牢抓住他不放,把他理想化的母爱。
• 《基督教义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 •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 • 《像上帝一样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 • 《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术》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 • 《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 • 《心理分析的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 • 《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一项社会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 • 《人的破坏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 • 《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 (1976) • 《弗洛伊德思想的伟大和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 of Freud's Thought (1979) • 《关于不服从》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1984) • 《生存的艺术》The Art of Being (1993)(死后由Rainer Funk整理发表) • 《听的艺术》The Art of Listening (1994) • 《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
1931年,弗洛姆得了肺结核,必须在达佛斯的一个疗养院里 进行封闭治疗。1934年4月当他的身体已经恢复时,他的家 乡已经被国家社会主义者统治。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社会分 析研究所的成员回到德国将会遭到迫害,他决定流亡美国。 到了美国后,他同比他年长15岁的心理分析学家卡伦-霍妮 的友谊渐渐又多了一种关系,然而这一关系没有走到婚姻。 同卡伦的爱情关系一直保持到1941年,并以一场激烈的争吵 宣布结束,从而也导致了他们共同创建的心理分析组织的分 裂。 和卡伦分手后,弗洛姆认识了与他同岁的海尼-库尔兰德。 1944年,弗洛姆与这位出生在德国的报刊摄影师结婚。1947 年,他们一起在佛蒙特的贝尼通盖了自己的房子。他们刚刚 搬进新屋不久,海尼就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卧床不起。 弗洛姆取消了一切工作安排,为的是照顾海尼,不让他一个 人呆在家中。出于对海尼的爱,1950年他同她一起搬到墨西 哥。那里的气候据说能减轻她的疼痛。弗洛姆愿意为她做一 切,照顾她一生,尽管如此,他的痛苦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 少,因为海尼的情况越来越严重。1952年6月他发现海尼死 在浴室。
• 当弗洛姆发表《爱的艺术》时,可以说, 他是第一个研究爱和爱的能力的学者。爱 的话题经常出现在宗教中,也出现在哲学 和文学作品中。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 书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引发了 人们对爱情这 弗洛姆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出生时父亲 已经三十岁了。他是浆果汁酒商,生性胆 小,有很强的自卑感。他把所有的希望都 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弗洛姆有一 天能继承犹太教法典学者的祖传家业。父 亲对弗洛姆的是一种温柔的爱同时充满着 焦虑的关怀。当才华出众的弗洛姆22岁已 经在海德堡大学参加博士学位考试时,他 父亲仍然相信,他的儿子会通不过考试, 然后自杀。
• 第一本开创性的著作 • 《逃避自由》初版于1941年,弗洛姆的作 品的突出性在于既是社会政治的诠释又是 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 第二本开创性的著作 • 《自为的人》初版于1947年,为<逃避自由> 续篇。这本书概述了弗洛姆的人性论.而这 些理论则是起源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 最流行的一本国际畅销书 • 《爱的艺术》,初版于1956年,重申《逃 避自由》和《自为的人》等弗洛姆其他许 多重要著作坚持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予以发 展和作出新的诠释。
•
在美国的一个大学里,有几个学生向他们的老师请教: 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授微微一笑,什么也 不说,就把他们带进一间黑暗的房间。在他的引导下,学生 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老师 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此时,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 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很深很 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有好几条正高高地昂着 头,朝他们“嘶嘶”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 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 现在教授再次让他们走过这座木桥,他们犹犹豫豫的 站出来,战战兢兢的踩上木桥,身子不由自主的颤抖,有位 同学干脆弯下腰,慢慢地爬过去。 • 教授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并 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 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 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 故事中的这位教授就是埃里希· 弗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