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合集下载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第四章则探讨了“兼爱”和“非攻”思想。这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强调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中,“兼爱”和“非攻”思想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摒弃以暴 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们应该尝试通过沟通、 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因情绪失控或利益纠纷而采取过激行 动。
3、鼓励创业
政府可以鼓励创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 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机会,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 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 新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个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等方 式来缓解失业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研习课文: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无法实现全部就业的状态。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 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工作机会不足等原因导致 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及 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老子四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修习人生 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品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老子四章》所倡 导的“道”、“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兼爱”和“非攻”等思 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第一篇: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老子》书中的五处“自然”都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大自然”。
“道法自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而 这个总根源和总根据又以自然为效法的对象。
“自然”是这种终极关切所寄托的最高价值。这种最高价 值所向往的是人类社会本体上或根本上的自然而然的秩序、 自然而然的和谐,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总体和谐与自然宇宙 也必然和谐。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常人所说的道理。 第二个“道”指言说。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 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老子专有的“道”之名。
古代有老姓,没有李姓。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李耳。 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苦县在春秋时期归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一
般说老子是楚国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5
(一)老子身世之谜 第二位: 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42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 首先,道玄奥不可知的本体、“无为”的特质启示人
们寻找新的生存支点,这是道的最根本意义。 其次,道给人们展示出一种规则和生存技巧。
43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 作为最高真理的道不是直接把法则、规律呈现在
人们面前,而是启示人转换“视”、“听”、 “思”、“言”的方式。 自然之道的玄奥神秘,使人觉得一切既有的知识、 经验、思想全都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彻底改变过 去的习惯,寻求可靠的生命支点。 这样一个抛弃旧的知识经验,寻求新的存在支点 的过程,是哲学反省的过程。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道”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分别对老子“道”和“自然”的内涵及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关系“道”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分别对老子“道”和“自然”的内涵及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老子思想“道”和“自然”的内涵。

(一)老子思想“道”的内涵。

“道”是什么?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 开泰.道德经详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等文献资料将“道”的内涵总结为:“道”,是浑沌而成,先天地生,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它,独立存在,无处不显,周而复始,对立转化,是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主宰;它,空虚不盈,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养育万物,除旧迎新;它,“常无名”,“隐无名”,质朴醇厚,玄妙幽深。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具体概念化的,只能的勉强的称之为“道”。

(二)老子思想“自然”的内涵。

“自然”是什么?在我国先秦时期,“自然”一词并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将“自然”的内涵总结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是不同于近代自然界的自然,是具有形容词意义的名词。

它是老子所推崇、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在《道德经》之中,“自然”总共出现了五次,分别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以上这五处里面所说的“自然”一词并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都是代表“道”或“万物”自身的本然状态,它所强调的是依据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来存在和发展。

所以笔者比较认同:“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它不同于近代自然界的自然,是具有形容词意义的名词。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老子》第四章。

本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道”是万物之源,无形无象,无始无终。

2. “道”的作用是调节阴阳,万物。

3. “道”与“名”的关系是,有名是万物之始,无名是万物之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老子》第四章。

2. 讲解:详细讲解《老子》第四章的内容,包括“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3. 例题:引用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更好地理解“道”的概念。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写出《老子》第四章的。

2. 在下方列出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3. 在板书的右侧列出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并思考。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四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请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字命名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经典的老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一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二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之要。

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与自然之道

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与自然之道

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与自然之道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道教作为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之一,与自然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视为一种倡导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道教与自然之道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与自然之道的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追溯到先秦时期。

它的理论基础是“道”和“德”,其中“道”象征着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万物的本源,而“德”则指代人们在世界中的行为和修养。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理念。

道教倡导人们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道,与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之道是一种关于宇宙运行规律和万物生长变化的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类应该依靠自然之道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自然之道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二、道教对自然之道的理解与表达道教视自然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崇尚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

道教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在自然的指导下修身养性。

道教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有着大量关于自然之道的描述和思考,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

道教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或征服自然。

通过观察自然、借鉴自然,人们能够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之道。

例如,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即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做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的发展。

三、道教与自然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与自然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倡导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使得中国古代人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资源的使用。

道教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与现代环保意识相契合。

因此,在现代中国,道教的影响仍然可以见到,许多人将环保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努力保护自然环境。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

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道德经观后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被誉为“道家经典”的代表之一,作者为老子。

我最近阅读了道德经,并对其中关于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道德经中,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描绘了自然之道。

他认为自然宇宙是无为而治的,万物皆随着自然规律运行,而不是被人类的力量所驱使。

人们常常忽视自然之道,过度干预和控制自然,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而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之道,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在人生之道方面,道德经也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道德经强调了谦逊、无欲、自省等品质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

当我们过于功利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时,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了内心的宁静。

老子倡导的谦逊和无欲,提醒我们要深思自己的欲望和目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此外,道德经中还提到了非攻与无私的思想。

非攻是指不以武力或强权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和平、宽容和智慧来化解冲突。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和国际关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无私则是提醒我们要以社会整体的利益为重,放下个人私利,追求社会的共同福祉。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从自私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经中关于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与人性的平衡,追求物质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只有回归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我个人生活中,我会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我也会努力放下对物质欲望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会以非攻和无私为准则,努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他人的利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道德经所传递的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是中 国道家创始人老 子的哲学思想。 是指宇宙万物, 众生灵各有其生 存之道,万物并 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不同的道在宇宙 中自由的生长演 述其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仅 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 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 解,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 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 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 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 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 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 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 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 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 了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一 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 信任自然,要信任自然的 指引,而不能信任那些"规 矩",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 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 自然面前要谦然提出"道"的伟大和深 邃,人在自然的原则面前要谦 卑,但他并不是要贬低人,他 认为人应该担当起伟大的使命, 人是了不起的,人的生命是了 不起的,他的伟大的潜力恰恰 来自自然的禀赋。信任自然, 不是为了贬低人,信任自然恰 恰是为了打破"规矩"的蔽障, 打破习俗的蔽障,回归到人原 始的伟大的可能性上,这是我 理解老子思想里边最有原创价 值、对后来人最有启示的一点。 人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处境,人 是很容易自大的,人创造了文 化,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制度, 看上去很辉煌,很巍峨,老子 提示人回到根本处,想一想自 己的处境,想一想自己的立足 地究竟在哪儿?那是对自然的 一种深刻理解。
老子提出自然之道,他主 要的目的还不是只谈一个 自然哲学,他主要的目的 不是想去给你描述自然的 法则是什么样子的。他也 描述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源 是什么,生成万物的过程 怎样。但他主要的兴趣不 在这儿。他主要的兴趣是 什么?是想以自然之道,是 想以自然世界这样一个伟 大的示范来纠正人类的错 误。人类的错误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 的政治,一个是人类的日 常的生活。

《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知足之足,常足矣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 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 《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 之道。
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不出户,知天下。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 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 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 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 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 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 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函谷)关令尹 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 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大家讨论的“道”到底是什么呢?当时黄河流域贵族的讨论很热烈,这种对“道”的讨论,后来凝聚在孔子的思想里边。他们主要的思路就是认为古代的信仰崩解了,现在需要重新找到指导政治和社会的原则,他们就相信这个原则要到历史文化里边去找,到古代圣贤的传说里边去找,他们认为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文化的厚重力量中,有指引我们后人重建政治和人生的根本原则,这是古代黄河流域对道的理解,也是后来孔子讲的道的主要的意义。
我们明白了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但是仅仅说它是自然之道,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这个概念后来会有那样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来继承它,在其中挖掘智慧。“道”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仅是说要以自然来指导我们,而且它对自然也有一种特殊的理解,老子实际上是在自然里建立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人类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这也就引出了老子,也是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的信念—人要信任自然的指示,而不能信任文化的规范,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自然是伟大的示范,自然的深不可测通过种种的迹象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老子》、《庄子》、《管子》这些书里都提到种种自然现象。日月、风雨、山河,天地万物,并没有一个有意识的神或者人在安排,它们如此和谐,如此完美,这种和谐完美不是人的智力能够窥测万一的,在这样伟大的智慧面前,人凭什么还相信自己渺小的智慧,渺小的计划能力、预测能力、行动能力?要信任自然,要谦卑,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则。
老子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道”。他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呢?他不是在历史的文化积累里边寻找一个原则来指引我们的行为,而是找到了自然世界里边的道,他认为在一个混乱的崩溃的时代,这才是人们可以由此来重建政治、重建合理人生的最好的凭借。相反,如果相信文化,相信历史上建立起来的那些规矩,人类就要出大毛病。老子提出的“道”,之所以后来在古代思想史上影响这么大,就在于它的主要的特点是:自然之道。

老子自然之道

老子自然之道

老子自然之道自古以来,自然之道一直是人们所探索和追寻的对象。

老子自然之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自然之道的核心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老子看来,自然无虚与无尽,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原初本质。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在自然面前,人应该放空自己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流动,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解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和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和观察自然的规律,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老子的自然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他认为,通过顺从自然的规律,不做无用的干预和人为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之道。

老子提倡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去人为地干预和控制。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人才能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平衡。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过度追求成功和胜利,而忽视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适时放下,接受事物的流动和变化。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更美好的社会。

三、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老子提倡人们以心境的平静和自由为最高目标。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以求得真正的自由。

在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名利禄,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纷扰之中,而忽略了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真正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各种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忽视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摆脱功利主义的思维束缚,重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道法自然:《老子》ppt课件

道法自然:《老子》ppt课件
(《 22章》) ☺这是相辅相生的智慧原则。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老子相辅相生的的智慧法则和处事之则最典型体现于: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警惕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22章》) “夫惟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22章》) ☺善守柔弱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不为而成”。(《 4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 无败,无 执故无失”。(《 64章》)
☺这是无为而为的智慧原则。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这些以自然无为不刻意而争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信仰模式的有效确立显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法自然
——《老子》与现代管理的智慧
一、老子其人其书
1、作者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 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
于是,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究竟何为“反 自然”的行为?在企业管理领域里“反自然” 的行为有哪些?你能列举多少?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其实,推崇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 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
管理学界为此已经有“无为管理学”的诞生。(殿 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
这正是新道家成为“显学”的现实根据。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之道,又不仅仅是以自然来指导我们,他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信仰,他认为自然世界就是我们的文化规范。

人类的社会习俗以外的那个世界,是深奥不可测的,是充满活力的,这个自然的深奥,自然的活力,远远超过人的智力和理解力。

这就引出了老子,也引出了后来所有道家思想家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人要信任自然,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能信任那些“规矩”,特别不能信任自己的智力,不能自高自大,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这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老子的自然之道,它最重要的灵魂,就是要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对自然世界本身的活力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

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习俗、传统规范等条条框框的障碍,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

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

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

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

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

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

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

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

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

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

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

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六年级】走近老子 认识自己

【六年级】走近老子 认识自己

【六年级】走近老子认识自己老子,古代伟大的中国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许多人。

老子的思想充满智慧,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都有很多深刻的见解。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珍宝。

在现代社会,认识老子和了解他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修养。

走近老子,就是要去了解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生平和传世之作《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道、德、无为等方面的内容。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是无形无象的,超越人们的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深层次的领悟和体悟来认识。

对于“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方式,来实现道德的修养和治理。

他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和处世之道,可以陶冶性情,养育个性,达到君子之境。

认识老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处世态度,检讨自己的修养和品行。

走近老子,也是要学会借鉴他的智慧,吸纳他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

老子的思想主张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坦然。

他主张谦逊谨慎,顺应自然,坚守本心,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从老子的思想里,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守正修身,怎样顺从天命,怎样以善行慈悲,怎样取舍自如。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加从容淡定地对待名利成败,更加从容淡定地修养内心的素质和品行。

走近老子,更是要认识自己,检视自己,寻求自己的内心信仰和生活方向。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至善至美的,是各种事物的本原。

人们应该通过领悟“道”来修养自己的境界,找到自己的内心向往,勇敢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道德的成就。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要轻浮、不要浮躁,不要被人间的名利、利益所迷惑,要坚守本心,培养自己的美德,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坦然。

通过认识老子,我们可以更加审视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老子与自然之道
1
学习老子的智慧
1.生活智慧 暴风骤雨、出生入死、大器晚成、根深蒂固、功成身 退、涣然冰释、金玉满堂、被褐怀玉、轻诺寡信、慎 终如始、受宠若惊、天长地久、委曲求全、无中生有、 虚怀若谷、自取其咎、自知之明、视而不见、天网恢 恢、疏而不漏
2.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刚毅有余 柔和不足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常人所说的道理。 第二个“道”指言说。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 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老子专有的“道”之名。
汉墓出土。
16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竹简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
国楚墓出土 分为甲、乙、丙三组 有些文字和今本不同
17
18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二)道的特点:柔弱、不争、无为 (三)消除对老子道论的误解
19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21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 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 “名”。“道”的空无带来语言表达的困难,但老子 还要用“道”来说事,只好勉强叫做“道”。
22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 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
11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3、著《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
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2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三种《老子》:传世本,帛书本,竹简本。 帛书本《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从成书时代说,竹简本最早,帛书本次之,传世本最
古代有老姓,没有李姓。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李耳。 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苦县在春秋时期归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一
般说老子是楚国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5
(一)老子身世之谜 第二位: 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
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23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二)道的特点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江淮地域的宗教文化
信仰有密切关系。 对水的重视,对女性的尊重。
24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自强有余 包容不足
内容提要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四、道与政治及社会人生 五、老子之道的两种发展路向
3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三个老子: 第一位:老聃 第二位:老莱子 第三位:太史儋
4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老子,姓李,字聃,人称老聃。也有学者认为老聃姓老,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 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他。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 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为有道的人说: “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 才配做天下的君主。”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
译文: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 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 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 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 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 怨咎。
25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 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 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晚。
13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传世本, 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 早在唐玄宗时代,高僧
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将 《老子》翻译成梵文。 西方学人翻译外国典籍, 最多的是《圣经》,其 次就是《老子》。
14
15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帛书本《老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 其修道而养寿也。 第三位:太史儋: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6
7
8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
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2、孔子问礼于老聃 3、著《道德经》,即《老子》
9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 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
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执掌天文历法。 向周天子进言。10一、 Nhomakorabea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2、孔子问礼于老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