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疗法PPT课件
![针灸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0bc11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7.png)
14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中医灸法PPT课件
![中医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90eb5d376baf1ffc4fadc4.png)
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 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15
2.艾条灸
(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 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 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5
一、灸法的作用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 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 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等。
6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 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 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 (mild moxibustion)、雀啄灸(bird— pecking moxibustion)和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
16
2019/10/23
17
(1)悬起灸
①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 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 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 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 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 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 止烫伤。
15
2.艾条灸
(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 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 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5
一、灸法的作用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 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 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等。
6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 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 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 (mild moxibustion)、雀啄灸(bird— pecking moxibustion)和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
16
2019/10/23
17
(1)悬起灸
①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 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 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 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 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 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 止烫伤。
常用针灸疗法ppt课件
![常用针灸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f251b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5.png)
15
第三节 穴 位 注 射 POINT INJECYION
穴位注射,即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内来
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将药物作用及药物 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 冠心病等病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常用 药物:中成药如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 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 维生素B1、B12、胎盘组织液、肌生注射 液、5%-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 餐、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8
2 气胸(Pheumothorax):在针刺胸背、锁
骨上窝等处的穴位,不能过深,否则会刺破胸 壁造成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憋气、咳嗽等 症状。体检或胸透可确诊。
处理:轻者经休息、抗感染治疗可愈,重者
需进行穿刺抽气。
预防:针刺背部、胸部、锁骨上窝等处的穴
照片
艾 条 灸
33
温 针 灸
34
3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主治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回阳固脱 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防病益寿
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 腹痛、痛经、久泄 遗尿、遗精、虚脱 晕厥、脱肛、崩漏 疖肿未化脓、溃疡 久不愈等。
36
第七节 其它疗法
三棱针
刺络放血 适用
实症 热症 淤血症 急救
位,要严格掌握深度,并注意Fra bibliotek针期间针体不 能滑动。
9
3 滞针 (Stuck needle) 针身被肌纤维缠绕
而使针体不能拔出。
处理:相反方向捻转针体,顺势拔出,
若仍不行,可在其近处再刺一针,前一 针即可拔出。
预防:捻转针体时注意要适度,特别是
朝一个方向转时,不能太过。
第三节 穴 位 注 射 POINT INJECYION
穴位注射,即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内来
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将药物作用及药物 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 冠心病等病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常用 药物:中成药如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 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 维生素B1、B12、胎盘组织液、肌生注射 液、5%-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 餐、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8
2 气胸(Pheumothorax):在针刺胸背、锁
骨上窝等处的穴位,不能过深,否则会刺破胸 壁造成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憋气、咳嗽等 症状。体检或胸透可确诊。
处理:轻者经休息、抗感染治疗可愈,重者
需进行穿刺抽气。
预防:针刺背部、胸部、锁骨上窝等处的穴
照片
艾 条 灸
33
温 针 灸
34
3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主治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回阳固脱 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防病益寿
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 腹痛、痛经、久泄 遗尿、遗精、虚脱 晕厥、脱肛、崩漏 疖肿未化脓、溃疡 久不愈等。
36
第七节 其它疗法
三棱针
刺络放血 适用
实症 热症 淤血症 急救
位,要严格掌握深度,并注意Fra bibliotek针期间针体不 能滑动。
9
3 滞针 (Stuck needle) 针身被肌纤维缠绕
而使针体不能拔出。
处理:相反方向捻转针体,顺势拔出,
若仍不行,可在其近处再刺一针,前一 针即可拔出。
预防:捻转针体时注意要适度,特别是
朝一个方向转时,不能太过。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310ad0aeaad1f347933f25.png)
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
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 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 法
49
额中线
•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 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 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 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 鼻塞、目赤、咽痛等头、 鼻、舌、眼、咽喉病等
34
• 补法 能够扶助经气,使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 泻法 能够疏泄邪气,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35
单式 补泻 手法
按闭针孔 •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
• 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 转即可出针
为临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11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12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13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14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 项背、肩部的腧穴
15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 颈侧、耳部的腧穴
16
烧火山
透天凉
42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 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出针法
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 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 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43
44
45
46
47
48
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
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
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 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 法
49
额中线
•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 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 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 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 鼻塞、目赤、咽痛等头、 鼻、舌、眼、咽喉病等
34
• 补法 能够扶助经气,使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 泻法 能够疏泄邪气,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35
单式 补泻 手法
按闭针孔 •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
• 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 转即可出针
为临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11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12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13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14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 项背、肩部的腧穴
15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 颈侧、耳部的腧穴
16
烧火山
透天凉
42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 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出针法
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 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 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43
44
45
46
47
48
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ppt课件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1f6aa6f705cc1754270922.png)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作用及适应 症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 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 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 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 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 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 用拔罐法。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 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
•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 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 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 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 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 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 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 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 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 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 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 化脓灸两种。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运用方法
(1)单罐法 在相应的部位拔一个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 较小的病症。
(2)多罐法 即一次吸拔数个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留罐法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 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作用及适应 症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 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 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 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 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 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 用拔罐法。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 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
•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 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 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 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 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 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 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 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 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 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 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 化脓灸两种。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运用方法
(1)单罐法 在相应的部位拔一个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 较小的病症。
(2)多罐法 即一次吸拔数个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留罐法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 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ppt课件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097949e314332396893a1.png)
8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9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10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刺法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1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2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3
一、毫针刺法
4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36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37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38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18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19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9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10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刺法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1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2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3
一、毫针刺法
4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36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37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38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18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19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刺灸总论ppt课件
![刺灸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05e3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4.png)
•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光 针、磁针等。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灸法ppt课件
![刺法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09630ded630b1c58eeb506.png)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c73b84376baf1ffc4fadcd.png)
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 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 种灸法。
(1)化脓灸(瘢痕灸)
艾炷灸-直接灸
操作:
① 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 ② 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
汁液,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 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
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 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④ 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 适应病症: 顽固性疾病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艾绒的制作 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艾绒的保藏 注意防潮、防霉、防蛀。
《孟子》有“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 之说。
化脓灸图
(2)非化脓灸
① 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 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② 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 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 炷再灸;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 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 症。
艾炷灸-直接灸
2.间接灸法 (1)隔姜灸
① 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 厚0.2~0.5cm,直径约 2cm,中间用针穿数孔;
温和灸
距离相对固定, 2~3 厘米,灸10~ 15 分钟 ,局部红晕为 度。
适应症:慢性病、 虚证。
艾条灸
雀啄灸
对准穴位,上下 移动,如雀啄食。
适应症:急性病、 实证。
艾条灸
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 平行移动或左右旋 转。
适应症:筋脉 痹阻、风湿痹痛。
(1)化脓灸(瘢痕灸)
艾炷灸-直接灸
操作:
① 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 ② 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
汁液,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 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
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 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④ 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 适应病症: 顽固性疾病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艾绒的制作 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艾绒的保藏 注意防潮、防霉、防蛀。
《孟子》有“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 之说。
化脓灸图
(2)非化脓灸
① 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 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② 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 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 炷再灸;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 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 症。
艾炷灸-直接灸
2.间接灸法 (1)隔姜灸
① 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 厚0.2~0.5cm,直径约 2cm,中间用针穿数孔;
温和灸
距离相对固定, 2~3 厘米,灸10~ 15 分钟 ,局部红晕为 度。
适应症:慢性病、 虚证。
艾条灸
雀啄灸
对准穴位,上下 移动,如雀啄食。
适应症:急性病、 实证。
艾条灸
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 平行移动或左右旋 转。
适应症:筋脉 痹阻、风湿痹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0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
41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 捻转补泻 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
42
其他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针灸学
刺灸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沈卫东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微信:shenweidong1018 微博:中医针灸沈衛東医师
.
1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
2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作用 催气、行气
.
37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
38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
39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
26
针刺的方向
依腧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
27
针刺的深度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
28
五、行针与得气
广义 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 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
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
33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
34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
35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 行气
.
36
飞法
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
3
第一节 毫针法
.
4
教学要求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 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5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
8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
7
规格
长短规格
寸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区分广义与狭义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 捻转
.
43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补法
天:提插/捻转补法 1 人:提插/捻转补法 2 地:提插/捻转补法 3
.
44
透天凉—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
29
行针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
30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插法提下针进与退插 的针 操结 作合 方法,对穴(3-位5分施)行上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
31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捻转法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
32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13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
14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
15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 面
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注意: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
16
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2.医生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
.
20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
21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 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
22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
9
三.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选择 2.体位 3.消毒
.
10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前侧面)腧穴
.
11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
12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
23
提捏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腧穴的进针
.
24
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
25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17
四、进针法
刺手: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
18
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提捏法 夹持法 舒张法 指切法 3.管针进针法
.
19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