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教案学习资料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教课目:掌握本章的、虚及特别句式方法目:掌握、析古文的方法,提高水平感情目: 1、领会庄子散文想像奇异的特色2、追求崇高境地,不停提高个人的涵养安排:一内容与步一、入:人的展,常常会遇到多要素的影响而生化,种要素,有些是极的,有些是悲观的,擅长学的人会及自己的不足,而且及去正它,进而获得更大的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添境地,在《海之大》篇文中,河伯就是一个人,正是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因此河伯懂得了好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地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一)朗文(分朗)(二)梳理内容:要求:合注自,不懂的字句内沟通,一位同学解第1::按灌:流入尽:全旋:,少、:形容做意,⋯⋯ 极少,⋯⋯ 很:以尽以莫己若者:前置句吾笑于大方之家:被句,介短后置句,⋯⋯于:被⋯⋯第2:拘:限制于:被虚:所境盈:溢出虚:减少:超:用数: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齐集又奚以自多:前置句(三)研究1、河伯和海神假如一个什么的人?明确:河伯:知能改,擅长正自己不足的人。
海神若:虚不自的人。
2、海神若的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自,而是要不断地取,不停地去未知的域,去未知的世界,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地,才能跟上代展的步伐。
3、活用:(1)秋水至(名用作状,“按季”)(2)流而行(方向名用作状。
“向”)(3)面而(方向名用作状。
“面向面”)(4)我常少仲尼之(形容的意用法,“以之少”—小“看”)(5)而伯夷之者(形容的意用法,“以之”—把⋯看—“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次,将一段区分次,领会庄子行文清楚的思路。
第一:从“秋水至”至“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黄河的壮。
第二:从“ 流而行”至“不水端”:海洋的广。
第三: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末:河伯的悟。
望洋笑大方自知之明4、合我的学生活,寓言故事的理解第一、学上不停研究,求新的知域去提高自己,展自己。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先秦诸子思想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解读,辅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揭示先秦诸子思想的内涵,确保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描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东海之大乐》中的关键论点,理解其哲学意义。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如阅读经典篇章、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
-在拓展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4.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引入相关史料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东海之大乐》的先秦诸子思想。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内容:
(1)选择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东海之大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A.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东海之大乐;2. 学习东海之大乐的起源、演奏形式和乐器;3.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3.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4. 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东海之大乐的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1.讲解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介绍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向学生介绍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包括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3.讲解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包括节奏、音色和演奏技法等。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欣赏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东海之大乐进行欣赏和分析;2. 学生学习演奏东海之大乐的乐器,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3. 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合作演奏一段东海之大乐,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热爱;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于东海之大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结果,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感受。
教学资源:1.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2. 东海之大乐的乐器实物或图片;3. 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4. 乐器演奏指导视频或教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他方面。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特点和表现主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提升音乐欣赏水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东海之大乐》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2.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表达对音乐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海之大乐》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缘起,引导学生了解该曲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习主体(30分钟)a.播放《东海之大乐》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观察音乐中的编曲手法和乐器运用。
学生可以跟着音乐旋律摆动身体,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韵律。
b.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讨论曲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c.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作品的曲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展开讨论并汇总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3.拓展延伸(30分钟)a.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首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用类似的方式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发掘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
b.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演奏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其音乐表达能力。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学习《东海之大乐》这首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古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来感受文化的厚重和价值。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京剧、川剧等戏曲形式在与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中,吸收了其他民族音
乐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当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世界音乐节的兴起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地的音乐节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音乐节汇集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跨国音乐合作项目的涌现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文本背景
本文是《东海之大乐》的导学案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东海地区的 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作 者的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XXX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 和作家,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多部著作 出版。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东海地区 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东海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结论 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对东海地区未来的展望。
参加东海之乐的演出活动,了解东海之乐的表演艺术,积累演出经验 。
学习计划4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探索东海之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尝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东海之乐作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CONTENT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音乐艺术鉴赏与体验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 • 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活动设计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东海之大乐》简介
课程名称
《东海之大乐》
适用对象
跨国音乐合作项目成为当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些项目汇集了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音乐家,通过共同创作和演出,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5-3东海之大乐导学案学生版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课题:3东海之大乐设计人姚志长审核人万永梅审批人王和平授课时间 4.9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学习第1则;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3.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解庄子“大境界”思想,及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庄子·秋水》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
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庄子在本文当中是怎样表达他的这些见解呢?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启迪?【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正音。
早读时朗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结全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
完成《三维设计》本课的“知识必备”。
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三维设计》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和老师同学探究。
二、导学探究(一)学习第1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则寓言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说理的?2.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东行的?此时的心态如何?3.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的可贵之处?4.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6.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二)学习第2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 文中为什么要写到井鱼、夏虫和蝌蚪等小生物?2. 为什么要写青蛙“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3.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三)补充:1. 第1则选文中对比的运用: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自作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2、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难点】1、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自主思考(思)】一、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泾.流() 两涘渚..崖之间()() 尾闾.()自以比.行于天地()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礨.空()稊.米()五帝之所禅.()2、整理文中通假字:不辩牛马:拘于虚也: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始旋其面目:(4)至于北海:(5)大方之家:(6)睹子之难穷也:(7)计中国之在海内:(8)尔将可与语大理也:4、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东面而视:(4)我常闻少仲尼之闻:(5)而轻伯夷之义者:5、特殊句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又奚以自多/莫吾能若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尔出于崖涘/莫大于海/而受气于阴阳:闻道百:6、虚词:之: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于:吾长见笑于大方家:拘于虚也:今尔出于崖涘:莫大于海: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7、成语积累: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8、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也。
5、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海之大乐教案定稿版
东海之大乐教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
2. 学习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调和节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2. 学习一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如《东海渔船唱晚》。
3. 练习演奏乐器和合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引入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包括其特点和演奏方法。
3. 分享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调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乐曲学习:4. 学习一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如《东海渔船唱晚》。
教授曲目的曲调、节奏和歌词。
5. 分组练习演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6. 教授歌曲的合唱部分,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表演与欣赏:7.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演奏《东海渔船唱晚》并合唱歌曲。
8. 学生互相欣赏表演,评价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巩固与拓展:9. 鼓励学生尝试其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或自行创作音乐作品,展示个人才艺。
10. 提供相关音乐资源和学习材料,供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乐器演奏和歌曲合唱。
2.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了解他们对于东海地区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
2. 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供学生练习演奏。
3. 乐谱和歌词,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曲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文化展览,进一步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
2.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音乐团体来学校进行音乐表演和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乐器和曲目,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5Word版含解析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巧用寓言,善用比喻,生动活泼的特点。
4、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
2、参考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段主旨,能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述。
3、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觉得很得意。
后来被贬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很羞愧。
二、关于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讲课教案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顺应自然 “逍遥游”
在提升自我方面,作者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1)制约因素: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 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③至.于.北海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古义:__到__达________________ ④百川灌河. 今义:河流 古义:__黄__河________________ ⑤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a.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b.(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古义:_懂__得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__道__理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思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考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
三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品读第二则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 止境,境界无限”的?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
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
思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
考 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
一
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 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 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他既没有认清 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 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 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 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意识到 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 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 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 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东海之大乐
《东海之大乐》教学参考一、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则。
2、用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二、选文解读《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选文第1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东海之大乐》课件1资料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 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 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 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 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 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 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2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
4我常闻少仲(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之为
尼之闻
少”—“小看”)
5而轻伯夷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
义者
把…看轻—“轻视”)
特殊句式
•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吾 Nhomakorabea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肯定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一片风景”。
为什么是“秋水”,而不是“春水 ”?
• 秋水,指人成年之后的后天道物,水比道 ,秋比年长成人之后。因年长后视听言动 大增,又加酒色财气欲念思虑,巨细皆来 烦扰,后天道物需求甚多,故用浩浩秋水 比之。
•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 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 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 达的地方都有人,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 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 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 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 不过如此而已。
东海之大乐优秀教案41页文档
东海之大乐优秀教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5.3 东海之大乐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1.积累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识,能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追求大境界的思想,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3.学习体会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技巧。
1.字音字形①泾.流(jīnɡ)②两涘.(sì)③渚.崖(zhǔ) ④殆.(dài)⑤尾闾.(lǘ) ⑥礨.空(lěi)⑦稊.米(tì) ⑧牟.(móu)⑨汒.然(mánɡ) ⑩喙.(huì)⑪井(hán)○12甃.(zhòu)⑬蹶.(jué) ⑭跗.(fū)⑮虷.(hán) ⑯絷.(zhí)⑰逡巡.(xún) ⑱潦.(lǎo)⑲適.適然(tì) ⑳商蚷.(jù)○21跐.(cǐ) ○22口呿.(qū)2.通假举要①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⑤汒.然异之:“汒”同“茫”,模糊不清⑥公子牟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⑦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知”通“智”,智慧;“竟”通“境”,界线⑨反.于大通:“反”通“返”,返回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转②野语..有之曰:俗语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④笃.于时也:固⑤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乡曲⑥尾闾..泄之:传说中海水外泄的地方⑦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小土堆,也有人说指小窟窿⑧蹶.泥则没足灭跗:踏⑨且夫擅.一壑之水:占有、据有⑩而右膝已絷.矣:绊⑪于是逡巡..而却: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⑫不足以举.其大:全、尽⑬十年九潦.:雨水盛大的样子⑭適適然...惊:恐惧的样子⑮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踩、踏⑯是直.用管窥天:仅仅、只不过⑰公孙龙口呿.而不合:张开 ⑱乃逸.而走.:逸:逃跑。
〖2021年整理〗《东海之大乐》优秀教案1
《东海之大乐》【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二)梳理内容: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教师强调重点字词两涘()渚()崖之间不似礨(空三、阅读研讨小结1、实词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
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变化。
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轻,认为少/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墟",处所。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赞许。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受气,禀受自然之气。
之:野语有之曰。
说法,代词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的,助词2、虚词: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被。
拘于虚也。
于,被。
今尔出于崖涘。
于,从。
莫大于海。
于,比。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于,在。
3、句式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四、探究五、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六、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之大乐教案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
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
“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莫若己者。
“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
“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
“少”和“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
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
可他死后,叔齐让于伯夷。
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
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通过河伯的感悟,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
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盈:溢出虚:减少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
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
“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
“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
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
“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
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
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
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小结这则寓言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的局限和对自我的偏执,跳脱这些局限,超脱对自我的偏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五)参考译文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
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
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
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三、探究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四,总结: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
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
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时一、朗读第一则寓言二、分段学习第二则寓言(一)第1段1、朗读2、补充注释少,年轻。
长,年长。
明,懂得。
行,德行。
“然”1和“可”1,都是意动用法。
困,穷尽。
方,术,道理。
3、参考译文公孙龙问魏公子牟说:“我公孙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