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作者:江秀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自己的知识与实践进行反思性研究,实现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对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研究者;实践者;统一二十世纪初我国实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课程权力得到了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从理念上有了新的定位,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以研究者身份参与设计和开发课程,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旁观者,等待专家和学者编制课程方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课程研究。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不单以授课者的身份存在,同样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身份审查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上,教师一直担任着传道授业的角色。
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增进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教学方案,将规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一线教师因为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欠缺,很少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辅助,配合他们进行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上世纪60年代由斯腾豪斯提出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
也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也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是当今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本单位实施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从实施背景、教师自身努力、学校采取措施等角度来进行全面阐述,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校本研修效率、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阅读者研究者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在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由几千年流传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
这是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
但是,从当今的国际教育形势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光是一名“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是一名“阅读者”,进而发展成为一名“研究者”、“行动者”。
其实,“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我国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也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几年前,我们慈溪市宗汉街道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上确立了今后三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而且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拥护。
近几年来,我街道所属各校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现以本单位的“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为载体,谈谈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则是教育质量的生命之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从大局来看,如今教师学术地位不高,传统的教育制度又把许多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定位上。
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只能长期地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
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让教师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课件
04
CHAPTER
教师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研究的基本策略
确定研究问题
教师需明确自己的研究 问题,这通常与教学实 践中的困惑或挑战相关
。
收集资料
教师可以通过文献回顾 、课堂观察、学生和同 事的反馈等方式收集资
料。
分析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 析,寻找模式、趋势和
关联。
形成结论
基于分析结果,教师得 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合作与交流
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同行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开展英语角 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案例二
某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
案例三
某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的文化素养。
05
CHAPTER
教师研究的实践与案例
优秀教师研究的实践经验分享
持续学习
优秀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更 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
养。
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教师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优秀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 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
02
CHAPTER
教师研究的重要性
教师研究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01
02
0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深入 了解学科知识,提升教学 技能,增强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研究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 我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 题,寻找改进方法,有助 于教师的成长。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
教师成为研究者
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 进一步提出
(一)“U-S联合”模式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U-S联合”模式,
即“大学—中小学联合”的行动模式,主张理论者与
发生了什 么事情?
问题是什 么?
这是应当 发生的吗?
应当如何 面对这些 事情或问
题?
怎样解决 这一问题?
哪一种解 决问题的 措施更有
效?
(四)思考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教师能否扮演好研究者的 角色,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发现问题。
教育研究离不开作为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自身 对实践的体验、反思与改进。
第三节 教师开展研究的实 践路径
实践者联合起来,各取所长,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教
育实践的发展。
(二)“U-S联合”模式的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具 有号召力的口号和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就我国而言,“教师成为研究者”因大学——中 小学合作而逐渐在实践中扎根。
(三)“U-S联合”模式在我国的探索
大 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 事 教育”项目组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记
✓ 扩大中小学的影响和地位。 ✓ 完成任务或实现某项指标。 ✓ 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 ✓ 探寻某种规律或理论。
(二)教育研究的目的受教育 观念影响
观念: • 教育研究以实践为中心。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则在于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
• 教育研究以学习为中心。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像以往专业研究人员一样 是某种理论的产出者,而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08021413 王微亚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
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
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
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
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
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
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合作,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幸福之路”;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践证明:唤醒科研意识,激发教师研究潜能;搭建学习平台,创设交流环境;编制课题研究指南,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是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师发展;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6-0077-03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争创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名校何以“成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
中学因有名师而扬名。
名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
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改进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教育的创新者,进而达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
如何才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呢?一、唤醒科研意识,激发研究潜能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就是希望教师对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或事实追问“何以如此”“将该如此”等问题;就是希冀教师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预先假设推到个人理性的“审判台”;就是期待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
论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作者:于洪林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13期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科研活动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这无论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还是对广大教师来说都是好事,但在大力推广教育科研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两种极端现象的存在。
一种是教育科研的神圣化。
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为教育科研的事情而烦恼,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有一种神秘感,甚至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己无关;还有一些人对教育科研怀有一种恐惧感,觉得教育科研高不可攀。
教育科研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应该定位于广大教师均能理解和接受的位置,说得再直白些,就是让大家能够量体裁衣,“有多大劲干多大活”。
另一种是教育科研的庸俗化,在这里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伪科研,似是而非;另一种是功利性科研。
极端的表现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现实中的实用主义助长了教育科研庸俗化的发展,在评优、晋级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活动中,在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评比中,往往都会出现教育科研的影子,由此导致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出现。
如东拼西凑的“拼盘式”,年初立项年末出成果的“速成式”,以及只立项不研究、结题时草草收场的“糊弄式”,等等。
有人形象地对此进行了描述,“开题前大张旗鼓,开题后偃旗息鼓;结题前紧锣密鼓,结题后敲锣打鼓。
”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这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想到的一个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前提,那就是开展教育科研首先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用研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是大有帮助的。
二、教育科研的定义教育科研就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里的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
由此可见,教育科研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观,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课件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
育改革和发展。
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 学术性,能够推动学科
发展和学术进步。
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 际问题并产生实际效益
。
社会影响
研究成果对社会产生积 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 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成为研究者》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与重要性 • 教师研究者的素养与能力 • 教师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 教师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应用 • 教师研究者的发展与展望
01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与重要 性
教师研究者的定义
教师研究者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积 极参与研究,通过反思、观察、 实验等方法探究教育现象、解决
教育问题的专业人员。
他们具备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研 究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
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研究者可以是中小学教师、 高校教师或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
。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改革
教师通过研究,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 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 习成果。
教师作为实践者,通过研究能够发现 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教 育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参与教育政策制定
引领教育创新
教师研究者应关注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教师研究者应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引领教 育改Hale Waihona Puke 的方向和进程,推动教育的持续发 展。
02
教师研究者的素养与能力
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
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
随之,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
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
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
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2、研究方法
通常有文献研究法、调
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 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叙
事研究法等。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目标、任务和 操作策略。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 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 依据。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 事实依据,并提出具体对策,明确研究的主 攻方向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一、明确教师科研的性质
1、教师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3、科研是教师情感意识的深度“唤 醒”;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和教育意义的 深刻体验和理解。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 的同义词,他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
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
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感悟主要凭借经验,而经验是 人们分析、提炼的感性认识的沉淀,特别是表象性认识的
结晶。人的感悟是高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但是感悟与感性
认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表象性认识的升华。感悟即 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即是感性认识的终 结点,也是理性认识的发端。 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它是研究方
案的主体,回答研究 什么的问题。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课题研究的阶段时间划分、阶
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成等。
每个阶段的表述均要从上述四个维度来进行:研
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内 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必须对应进行方法的选 择和设计。
习过程中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所表述的,是通过具体而确定的方式解决具体而 确定的问题,而不是全部问题:在规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在 确定的程度或层次上解决问题;在特定的方向上或角度上解决 问题;选择独特的过程与方式解决问题。研究目标作为一种研 究结果状态的表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理论性目标,描述的 是理论研究的结果状态;实践性目标,描述的是实践研究的结 果状态;中介性目标,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二者兼有的结果 状态。追求什么:有思想,以体现先进理念;有个性,以突出 研究特色;有选择,以显示研究重点。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进步,要有教育成效,就必须边教边学,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
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
做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目标。
近些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开展。
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教师是变化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第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第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发生。
不使用统一规格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
第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第四,教学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第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
分数逐渐被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
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在这种充满多样性、变动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不能再是一位执行者和旁观者,而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
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
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创设新案例”分析思路
设想与设计; 方案的实施与效果; 问题的再思考; 进一步的设想与设计; 新方案的实施及其效果; 反思与讨论
三、问题研究
(一)流程
问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 问题的发现和界定。 这项工作往往与问题的成因分析交织在一起; • 问题的成因或症结。 即通过调查、咨询或文献研究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 问题的解决。 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方案的实施,搜集 系统的证据说明教育措施的具体效果。 • 反思与讨论。 自我反思,与同事的讨论,吸纳他人的意见。
(三)问题研究的特点
教师“在教育中”研究教育。
教师“通过教育”研究教育。 教师“为了教育”研究教育。
第十二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 宁虹著:《教师成为研究者:国际运动、理论、路径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 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刘良华著:《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陈慧邦著:《教育行动研究》,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年版。 5. 施良方主编:《中学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对策:U-S联合
为了确保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 西方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的“U-S联合”模式,即“大学-中小学联合” (University-School joint)的教育科研和发展模式,主张大学教师与中
小学教师联合起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四)依旧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
主编◎胡惠闵 王建军
第十二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源头;
◆ 了解教师开展研究的内容;
◆ 掌握教师开展研究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 教师成为研究者思想的提出
第二节
•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实意义解读
第三节
• 教师开展研究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思想的提出
第一,在有些中小学教师看来,“教学” 是自己的事情,“研究”则是专业研究人 员的事情。 第二,即使有些中小学教师想自己独立开 展些教育科研,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 感。
第三,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我们有时比较 多的用理论研究的思路与规范来要求教师, 认为他们的研究缺乏理论性。
第四,师傅专业发展上的自我意识,在其与徒 弟的交往与指导之中给徒弟以或多或少的影响。
非常有限,教师还没有成为研究的主体,也不是完全的研究伙伴,而 主要是研究成果的被动接受者。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正式提出
(一)正式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正式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 的口号。 这一口号在后来许多行动研究的倡导者那里几乎成为“教育行动研究” 的代名词。如埃利奥特提出了“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凯米斯提出 “教师即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等。
紧跟潮流。有的中小学或教师为了追求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会不管自身的特 点与条件,盲目地“赶时髦”、“追潮流” 。 追随他人。有的中小学或教师跟随一些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有影响成果的中 小学,别人研究什么,我们也研究什么。 课题围着立项转。什么课题比较容易,就研究什么课题。 轻视自身的实践问题。有的中小学或教师习惯于或倾向于做一些“大”一点 的、“新”一点、“有价值”的课题(而不管这些课题离自己的实践有多远)。 追求做一些他人从未做过的课题。有的中小学或教师在确定课题时特别在乎其 他人是否做过类似的课题,认为别人做过的课题自己再做意义不大。
(二)如何正确地选择课题
教育研究的课题主要应来自教师们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作为 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 的研究课题,是其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三)如何发现问题
反思是发现教育实践问题的起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 师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促使自己对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构想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正式提出
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进一步推广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构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早在1908年就已 经出现了使教师从事研究的努力,两年后这个话题开始在专业杂志中 出现。
(二)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布克汉姆
(二)教育研究的目的受教育观念影响
观念: • 教育研究以实践为中心。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则在于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 • 教育研究以学习为中心。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像以往专业研究人员一样 是某种理论的产出者,而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者。
目的:
应当将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行为放在首位。
(三)以改善教师为目的的研究过程
(二)问题研究中的集体研讨
在问题研究过程中通常也伴随着集体研讨。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围绕“个案归类”所提炼的专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发 言提纲。 第二,根据所确定的一系列专题与框架,可举行专门的研讨活动。 第三,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实践、研讨中的收获,以上述的“问题研究”
程序为线索,完成问题研究报告。
他在代表作《为教师的研究》一书中,围绕“教师作为研究工作者” 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表达了教师应该作为研究者的思想。 布克汉姆重新定义了研究,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提供了理 论基础。
(三)局限性
虽然教师开展研究受到鼓励,但在20世纪上半叶,“教师成为研
究者”还主要停留在观念层面。事实上,当时教师的研究类型和水平
所发生的现状进行反思 。
应当如何 面对这些 事情或问 题? 哪一种解 决问题的 措施更有 效?
发生了什 么事情?
问题是什 么?
这是应当 发生的吗?
怎样解决 这一问题?
(四)思考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教师能否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关键还在于 教师能否发现问题。 教育研究离不开作为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自身对实践的体验、反 思与改进。
在我国,80年代以后专业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越来
越频繁, 存在的问题: 合作研究的一方多停留在中小学领导层面上。 多数合作研究实际上仍是一种以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研究。
二、教师开展研究的目的
(一)学校本位的教育研究目的
扩大中小学的影响和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成任务或实现某项指标。
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 探寻某种规律或理论。
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U-S联合”模式的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具有号召力的口号和 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就我国而言,“教师成为研究者”因大学——中小学合作而逐渐在
实践中扎根。
(三)“U-S联合”模式在我国的探索
大 事 记
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项目组开 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始与上海市打虎 山路第一小学、无锡扬名中心小学合作开展研究。
第三节 教师开展研究的实践路径
一、行动研究
二、案例研究 三、问题研究
一、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大致历程
对问题进行确认 形成一般的想法 制定总计划 行动及对行动的监察 对行动的反思、评价与酝酿新的计划与行动
二、案例研究
(一)案例研究的四个阶段
案例描述 案例分析 案例归类 新案例创设
以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行为的改善作为研究的目的,研究过程
主要围绕以下环节进行: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步,实施行动方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方案? 第四步,反思行动过程:问题解决了吗?
三、教师开展研究的内容
(一)现实中教师选择课题时的常见现象
(二)案例描述的基本要求
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
事件经过要翔实。
反映事件发生过程中自己的原始想法。 用事实具体表达教育效果。
(三)教育案例分析思路
案例报告呈现类型 报告程式一 实践与研究过程
1.现象 2.原因 3.对策 4.结果与反思
报告程式二
1.现象与观察 2.诊断与分析 3.措施与效果
(二)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要改进教育实践关键
要靠真正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的问题、 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使教师得 到发展,扩大他们的自主性。
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进一步提出
(一)“U-S联合”模式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U-S联合”模式,即“大学—中小 学联合”的行动模式,主张理论者与实践者联合起来,各取所长,共同
从研究开展地点来说,现场研究的发生地在 中小学,而中小学教师一直生活在中小学现 场之中。
从研究内容上说,现场研究是以实践、事实 为指向的,主要研究教师自己而不是他人在 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从研究方式上说,现场研究具有研究与实践 一体性的特点,通常研究者与实践者是合而 为一的。
(二)中小学教师研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十余名大学教师走进了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 区的几所中小学,开始创建中国的首批教师发展学校,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育 教学研究。
第二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实意义解读
一、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
二、教师开展研究的目的 三、教师开展研究的内容
一、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
(一)中小学教师成为学校研究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