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丹霞地貌_形成原因_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国土资源导刊

几万公里,足迹几乎遍及我国已发现的所有丹霞地区。其中考察最多的1997年,他在外长达半年之久,共考察103处。

1999年至2002年,黄进又以古稀之年对中国丹霞地貌进行了10次考察,历时569天,新考察丹霞地貌306处,重复考察73处,否定丹霞地貌40处,对中国丹霞地貌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多项新发现推动了丹霞地貌的继续研究。

黄进认为,丹霞地貌很特殊,它是中国人发现、命名并作系统研究的一种地貌,前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后人有责任继承研究,让全世界都知道和认可“丹霞地貌”。

终于,“丹霞地貌”历史使命的完成定格在崀山,也再次出现了陈国达的身影。

1992年,80岁高龄的陈国达先生拄着拐杖考察了崀山风景区,眼前的一切就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丹霞地貌。当看到崀山雄奇伟峻的丹霞地貌后,他感叹说:“我来晚了,当初如果

百 科

不是先到广东的丹霞山而是湖南崀山,那么世界地质史上就无丹霞地貌而只有崀山地貌了”。

然而,一切都已定型。随后,陈国达挥笔写下崀山景区总体规划意见。

2011年,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山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其中,有个危险的插曲。在巴西申遗讨论会上,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但此建议遭到彭华的反对,他说:“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更重要的是,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

以申遗促学术,正是黄进、彭华等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

“丹霞地貌”成功申遗后,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将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

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封面Cover

摄影/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