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语文新课标内容

语文新课标内容

语文新课标内容
语文新课标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 课程性质:语文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

2. 课程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阅读是重点。

5. 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6. 课程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导向性,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 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注重教材的整体规划与系统性。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若需更准确全面具体的内容,建议查询国家教育部官网或者权威语文教辅资料。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 . 1、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二、语文的目标
读\写\听\说 人文精神的培养: 养成读书习惯 传承文化 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书与思考
1.观览第一章。 2.思考:1.语文的性质。2.性质与目标的关系。 谢谢!
思想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片面强 调思想性,忽视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中学),文 学课突出文学性,汉语可偏重知识性; “大跃进时期”只提思想性,置语文知识、 能力教育不顾;六十年代初期,又走向另 一极端,只提工具性、知识性,不提思想 性。
人文性
n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 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 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 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 人类自我关怀,
案例分析
另一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的军队,渡 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 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 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 个话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 意思。”
点评
张志公先生认为三位教师的修养都好,讲得都对;然而,又 觉得第一二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都不见得有多大的 好处。从测验的结果看,也证实了他的看法。于是,他委婉 地表示:第三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虽说得比较少,可是把 知识、道理结合在一起了。接着,张志公先生论述了“语文 是一个什么工具,怎样掌握它?”这一问题,又从理论概括 上分析了三位教师讲法上质的差异性:第一种讲法着重于讲 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而且发挥得有点过分,不注意语言这个 物质外壳本身;第二种讲法,只注意了语言这个物质外壳, 忘掉了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两种讲法从不同的侧面 忽略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第三种讲法之所以比较可取, 正是由于其讲法大体上符合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完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多,本节不纠缠于历史上的争论,而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来阐释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第二,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第三,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的“人文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第三,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改过去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面,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突显这两方面的功能.过去,语文教学曾因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弱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忽略了形象感染,轻视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文化魅力,语文教学陷入了“纯工具论”的泥潭。

现在,“人文性”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又开始淡化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整个课堂就围绕着此类问题让学生畅谈感悟,就像一场抒发感受的讨论会。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它是一门全面的课程,包含了语文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

语文不仅涉及汉字、词语的学习,还包括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可塑性的。

语文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开放性的。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包含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四,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的。

语文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进行演讲等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启发性的。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可塑性、开放性、实践性、文化性和启发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
❖ 认识到语文所识到语文学科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统一。
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描述
❖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 工具。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 化载体。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个人的说话行为和结果称作“言语”, 个人的说话行为是“言语行为”,个人 说话的结果是“言语作品”,言语就是 对语言的运用和运用的生成物。
❖ 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 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 结果。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性的。
❖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 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人化的。
不同理解
语言文字 语言文章 语言文化
言语 华语
语文的本质
❖ “语文”是语言,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 言的合称;
❖ “语文”是个综合体,“语言”是根本; ❖ “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语言和言语
❖ 言语,指人们说的话写成的文,它们不 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符号系统,而 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言语作品, 即人们运用语言符合系统进行交际的行 为及结果。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 究》、西北师大、云南师大、辽宁教育学院 等大学的学报为阵地展开的。是建国以来语 文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论争最激烈的一次。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鸣
❖ 于漪老师《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 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指出:
❖ 近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 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 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 训练语文的例子,学 生在知、情、意方面有 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与《大纲》的要求相 距甚远。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思想启迪、道德熏陶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这种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有普遍的共同美,也有各自个性特色美。

这种内涵,是内隐的,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去认真体验。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方面,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方面,要求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意思明白、感情真实的文章。

同时,还要求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多了解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多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注重整合与贯通。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各种资源,贯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注重创新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并学会制定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要点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即从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训练、道德说教、课文讲析转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象感知、熏陶体验、语言实践。

工具性是指为事物而用,使语文作为工具作用于人。

但是,语文作用于人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实现的,我们必须要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而得以体现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是孤立于文本的说情感,这样的情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说,这样的情感获得方式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

2 .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纵向的最高目标叫“总目标”。

接下来的目标叫做“阶段目标”(低段目标、中段目标、高段目标、初中段目标)。

横向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

每一课书都要在横向和纵向目标之间找准一个点,才能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

(2 )课程总目标体现出的课程理念突出人文性、主体性、现代性、实践性、发展性(3 )目标的组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显性知识)过程和方法(隐性知识和策略知识):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语文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美。

第五章语文课程性质、功能

第五章语文课程性质、功能

说明: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作品本身的 情感价值观,工具性的一个核心体现就是阅读 理解能力。本段教学,紧扣关键词句“不耐 烦”“诡秘”“感受而充满皱纹的圆脸”分析, 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理解文本,重词句分析 法。而语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生价 值观,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应给予同情,对 人应真诚而不是不怀好意,这些话虽没有说出 来,但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自然就感受得到 这些。这正与刘国正所说:“工具性发挥出来 就是人文性。”
E、90年代末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因 为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引发的应试教育 愈演愈烈,追求语文的标准化科学化;另一 方面整个社会掀起一个人文思潮,出现了排 斥甚至否定“工具性”,而提倡或者弘扬文 学性的极端论调,这是违反文道统一原则的。 2001年新课标(实验稿),2011年确定稿 都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 本质上说,它与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界经过长 期的理论跋涉和实践探索达成的基本共识是 一致的。
2、精神奠基功能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立言”来“立人”。通过听、说、读、 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受到文化的熏陶,不断发展和完 善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生长即“立人”的过程。 中小学语文学科选择的多为一些包括丰富文化内涵、渗透浓厚 人文精神、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为语文教育教材 的语言对学生的精神感染和文化熏陶是十分深远而且有效 的。
(2)、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及实施: 首先,我们历来十分关注的课文内容以及在 语文教学中对他们所做的阐释、评价,或 者说由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 的“什么”来体现的。 其次,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本身,汉民族的文 化意识。 此外,听说读写以一种什么姿态方式去做本 身就带有人文性,当然,我们选择一种什 么样的人文去对待这一切,是由一定的价 值观决定的,我们应该站在价值观的高度 去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关于文化的一切都以文字的方式传承着,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课程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文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其次,语文课程性质是教育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是传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体会文字之美。

另外,语文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最后,语文课程性质还是实践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义,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字的美妙,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性质是文化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它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并学会欣赏文学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语文学科性质
8、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多种属 性的基础学科,工具性是本学科的主要属
9、从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来说,它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辩证统一的基础 学科,语文学科的从属属性有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
10、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 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 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
14
思考与练习
语文有哪些属性? 有人说语文科是工具学科,有人说语文科是人
文学科,你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为什么? 正确认识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对于语文教育 有什么重要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10
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实用功能、实践性 人文性 人(人性):人的本能 需要 个性 创造潜能 文(文化): 文明化 社会化(人经过教育获得行
为规范 ,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的人)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
-
8
语文学科的性质
之所以产生以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理论不同,教育经 验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另外,语文学科 自身的丰富性、复杂性也使人们对其性质不容易识别和 肯定。 然而,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又是十分重要的。 至今,汉语文教育界依然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争论不 休的问题。
-
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
-
6
语文学科的性质
5、语文学科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也是具有知识 性和技能性的学科;是语言学科,也是思维学科;语文 学科同时还是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性的 综合性的学科。
6、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的学科,这是它的 本质属性;同时,它又是兼有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 等从属属性的学科。 7、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学的基础课,具有明显的知识性、 工具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怎么教 语文课程的目标—教的怎么样(学 的怎么样)
-
1
语文课程独立设置的诞生
中国的语文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这两个世纪之交的孕育与催生。以康有为、梁启 超为首的维新派力主废八股、停科举,是为艰巨的前哨 战;洋务派与世界教育新潮呼应,兴办新式学堂,则为 颁布现代学制、启动现代学科教学奠定了基础;而通过 癸卯学制的教育立法,确保了以分科教育为特征的中国 现代教育的兴起 ,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就成了中国现代 语文教育发端的重要标志。
-
2
设科伊始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科目名称
词章 ( 1902 《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文学 (1903《奏定学堂章程》)
国文
(1906 始于梁启超)
国语、国文(五·四运动后)
语文(1949)
-
3
语文的含义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仁之意,以为
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
11
工具性
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2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一是语文课程所选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大量人类文化的精华;
二是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形象和内容,同样的事物,作者因其主观认 识的不同,其感受的角度不同,表达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作者的个人色彩;
-
15
-
5
语文学科的性质
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50余部语文教育专著中,归纳出以下 10种观点。 1、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 2、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3、语文是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 4、语文是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强烈的思想性,以及知识性、文学 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一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
重……
----叶圣陶
-
4
语文的内涵
┌语─语言─ 口头┐


语文┤ ┌文字┐ ├┐
│ │文章├书面┘│
└文 ┤文学┘

└文化 ←───┘
语文=(口头+书面)(语言+言语)
┌口头──语言
语│
文│
└书面──言语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 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 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 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 的角度进行考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 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 在的价值。
三是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可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无法交流),同样,由于个人 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认识角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完全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感受,所 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四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
1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