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

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

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2.三长制:北魏实行的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的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图解历史】南北朝至隋朝政权更替

【易错提醒】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正确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加快鲜卑族融入汉族群体的速度,促进北魏政权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鲜卑统治阶层的统治。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

升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合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结构图示】北魏教文帝改革措施

主题全面认识均田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①: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魏书》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②。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1.史料一记载了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及内容。①是指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2.史料二体现了北魏统治者为安定社会实行均田制。②表明推行均田制督促和勉励农业生产。

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提示措施:均田制。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5)局限性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主题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史料研读]

史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①,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②。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史料一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及采取的汉化政策。①是说孝文帝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2.史料二表明孝文帝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②于是才能开创出空前的大唐盛世。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2.结合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