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
《神奇的货币》教案
教案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二)、货币的本质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
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创意无限: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三)、货币的基本职能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神奇的货币(高二政治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商品、货币、纸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步骤一:完成基础知识梳理,检验预习成效;步骤二:考点导航全面把握货币的本质(一)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三)货币的基本职能(四)纸币的发行(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步骤三:重点讲解(一)商品的基本属性1.什么是商品?①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肯定不是商品;然后再看是否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正确区分商品、物品、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相互转化(要看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即是否用于交换)。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常见词有:商品的品质,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探究题:1.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神奇的货币》教案.doc
《神奇的货币》第一课时“…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商品的含义⑵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⑶理解货币的本质⑷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⑸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量的限度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⑵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本节的难点是:1.货币的本质一-一般等价物的含义2.货币的基本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分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启发探究法、讲解法四、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一种拜金主义的观点,同时让我们看到,货币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那么货币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㈡、课堂主题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话,概括出商品的含义。
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第四页第一框的问题,一会儿找学生回答。
得出:构成商品的两个条件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知识检测:下列选项中,属于商品的是(C)A.原始森林B.自产自用的粮食C.商店里卖的电器D.援助灾区的物资2.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5页第一框的内容,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并举手回答。
得出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对商品的价值的含义进行点拨。
知识检测:⑴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判断(V)⑵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V)3.以讲解的方式介绍货币的产生过程,引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揭示货币的本质4.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分析,区分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例:一台笔记本3000元.3000元即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不需要实际货币,只需观念上的.知识检测:⑴流通于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于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C)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 一种价值符号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 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货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货币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金融领域的探索欲望。
####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语文基础。
####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PPT、视频资料、实物货币样本、图片等。
- 设计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环节。
2. 学生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
- 准备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货币故事或趣闻。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好奇心。
- 提问:什么是货币?货币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 讲解货币的产生、发展历程。
- 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特点。
3. 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同学们收集到的货币故事或趣闻。
- 每组派代表分享,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 实践操作:- 教师发放实物货币样本,让学生观察、比较。
- 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货币的演变。
#####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货币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货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 例如:货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货币与经济发展等。
3. 展示与分享:-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 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货币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货币,提高金融素养。
刘晓汇-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角度,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1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与人民币相关的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难点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 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交易的媒介,它作为一种交换工具,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便利交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将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形态以及货币的发展历程。
一、货币的基本概念1.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一种由国家或政府发行、具有法律地位、广泛流通并被用作交换和储藏的商品。
2. 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中介和价值储藏。
3. 货币的特征:货币必须具备普遍承认和流通、稀缺性、易于携带和分割、可储藏和流通媒介等特征。
二、货币的形态1.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物品的形式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如金银、贝壳、动物等。
2.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指以信用形式发行的货币,如纸币、电子货币等。
三、货币的发展历程1. 商品交换阶段: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以实物进行物物交换,即商品交换。
由于商品交换存在着可比性和不便利性的问题,逐渐催生了货币的发展。
2. 货币形式的演变:在货币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等形式的演变。
金属货币: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金属,如黄金、银元等。
金属货币具备了稀缺性、易于分割和携带的特点,成为了人们交换的媒介。
纸币: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代替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纸币具备了便携性和可分割性的特点,使得交易更加方便。
电子货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换媒介。
3. 货币的发展趋势:在未来,货币将朝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加密货币成为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也将推动货币向全球流通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货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形态以及货币的发展历程。
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货币的重要性,认识到货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设计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预期假设,使学生意识到:维护人民币的形象和信誉是每个国人的职责。
(2)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一国货币若得以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将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于此相对应也应尽必要的义务和责任。
(3)通过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强调:维护信用在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4)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能力(1)通过比较当今黄金与原油价格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黄金所担负的贵金属货币的角色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成品油价格提高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 知识重心突出对货币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讲解,明确商品及其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汇率这些基本经济学概念。
二、教学知识结构设计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设计原则1、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统一2、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相统一3、问题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统一4、知识提供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六、教学策略设计1、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2.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3.关注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七、课堂评价建议理论预设:假设人民币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现实调研:组织学生调研当年超市物价的变化趋向。
八、教学资源设计(一)、图表类:菜百黄金首饰价格变化区间图原油价格变化区间图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区间图(二)、文本资料:化工产品价格月报原油价格上涨势头可能维持。
6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WTI均价较5月继续上涨了6.53%,并在7月3日最高达到145美元/桶,之后原油价格略有回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截至6月底,美国原油库存下降而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
神奇的货币教案
(二)外汇与汇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自我介绍)因为缘分我们相聚这里,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政治老师。
我们高考政治主要是四本必修加上少量选修内容,我们学习以四本必修为主,后期会为大家整理选修里的常考知识点,大家不要担心。
好,首先请大家拿出来经济生活这一本书。
经济生活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础背景和舞台。
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即基本逻辑线索:
生产什么(生活的体验,消费者)怎样生产(生活的创造)为谁生产(生活的规划,管理者)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生活的舞台,建设者)
下面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第一单元第一节神奇的货币。
(播放第一张PPT)相信大家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出门消费,大家说是不是也喜欢说这几句话?老板,可以支付宝转账吗?可以微信转账吗?可以刷卡吗......等等,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实在是太fashion太了不起了!手机在手,。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货币的定义和种类;2. 掌握货币的基本特征;3. 学会识别和使用不同货币;4. 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货币吗?”并征求他们的回答。
2. 概念介绍: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货币的定义和种类。
3. 特征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货币的基本特征,如可流通性、稳定性、持有性等。
4. 练习:给学生发放不同货币的图片,让他们辨认并归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结果。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货币的定义和特征,并提出他们对货币的疑问。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货币的定义和种类。
2. 讲解: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货币种类,如纸币、硬币、电子货币等。
3. 练习:给学生发放不同货币的实物或图片,让他们辨认并说明使用场景。
4.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讨论其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5.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货币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资源:1. PPT和教案;2. 不同货币的实物或图片;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2. 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3. 学生的反馈问卷。
教学拓展:1. 可以邀请银行工作人员或金融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的了解货币和金融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货币设计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3. 走访当地货币博物馆或金融机构,亲身感受和了解货币的历史和发展。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篇一: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
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1. 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
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word教案
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价格的含义。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懂得外汇的含义。
○理解汇率的变化。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教案标题:神奇的货币教案目标:1. 了解货币的定义、作用和历史背景。
2. 掌握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符号和汇率。
3. 理解货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对货币的价值和使用的认识。
教案步骤: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
2.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货币的作用和重要性。
讲解(15分钟):1. 介绍货币的定义和作用,包括方便交换、衡量价值、储蓄和投资等。
2. 讲解货币的历史背景,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3. 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符号和汇率,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活动(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进行研究。
他们需要了解该国货币的名称、符号、汇率以及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兑换关系。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国家货币,并解释其特点和重要性。
3. 模拟货币交换: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货币交换的场景,练习使用不同货币进行兑换和计算。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货币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货币,培养对货币价值的认识。
3.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国际货币市场的运作和影响因素。
作业:1.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虚拟国家的货币,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该货币的名称、符号、价值和特点。
2. 鼓励学生观察和收集不同国家的货币,形成一个货币收藏册,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
2.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用纸和铅笔。
4. 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用于学生研究不同国家货币的信息。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货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监听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达和解释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银行职员或经济学家来班级做一个关于货币和金融的专题讲座。
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
【导语】⽇常⽣活中,⼈们的⾐⾷住⾏都离不开货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的信⽤⼯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的必然性。
(3)初步运⽤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活中⼈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钱。
(4)运⽤初步掌握的信⽤⼯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具在现代经济⽣活中的作⽤。
2.能⼒⽬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的必然性,培养学⽣的⽐较、归纳能⼒。
(2)通过从具体⽣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抽象概括的能⼒。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运⽤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使学⽣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钱的⼒量,树⽴正确的⾦钱观。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课 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情景导⼊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图⽚展⽰:⽕爆车展场⾯。
各类车型,多个价位。
李先⽣要买⼀辆五⼗万左右的标致车,如何付款?列举常见的付款⽅式。
从学⽣⾝边⽣活现象出发,引出对货币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场景再现:如果李先⽣⽣活在古代,他能享⽤的交通⼯具不可能是汽车,可能是马、车、轿⼦等,如何得到?1.学⽣头脑风暴,发挥想象⼒。
(⽼师引导:⾃⼰饲养制作,交易市场交换得到) 2.描述古代的买卖场景。
(影视剧、⼩说中的描述也可)商品的含义。
货币的多种形态。
认知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扩⼤的物物交换再到以⼀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最后引出货币产⽣的必然性。
说明货币的产⽣是商品交换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能力目标(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
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学生:书籍,文具,衣服…)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
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
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
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
(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
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有形商品就是消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衣服、书籍、文具等,而无形商品指的是我们购买的服务如理发、乘车、看电影等。
同学们拿什么去购买商品呢?(学生:钱,人民币)钱的书面语是货币。
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一看货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就是将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两只羊= 一把石斧拥有羊的人不只是需要斧头,他还有可能需要布匹、盐等等,他可以用盐羊和许多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交换商品的种类扩大了,这时商品交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两只羊={一把石斧一匹布一斤盐……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交换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就会出现课本第四页方框的那种现象。
要想将自己手头拥有的商品,交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时人们想到用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中间的媒介物,实现商品交换的顺利便捷的进行。
因而商品的交换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盐} {石斧珍珠=两只羊= 布匹一般等价物实现了买和卖的分离咖啡项链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盐} {石斧珍珠=金银= 布匹咖啡项链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我们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叫做货币。
而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货币的产生过程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商品一商品)(商品一一般等价物一商品)为什么金银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拓展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
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
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
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案例分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
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
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
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用针来交换。
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
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
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1.在故事中,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物物交换)3.如果你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二、货币的职能前面我们了解到货币可以以购买各种商品,除此之外货币还具有哪些用途呢?情景分析: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一个人在卖菜,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他需不断的回答,白菜两块五一斤,西红柿三块一斤……最后是在不耐烦了,干脆写上了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就不用再多问了。
(1)那种猜的价值大,怎么判断?货币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西红柿;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用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2)这个过程,有没有看到真是的货币?表明什么?(没有;表明货币可以衡量某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时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我们并不需要在商品的旁边放上实实在在的货币,而只是标注就行。
(3)三块一斤表示的是什么?(一斤西红柿的价值为三元)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决定价值﹦﹦﹦﹦﹦价格(商品价格高低一般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反映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图片上面呢,是人们将布卖出去换回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来购买棉花(卖布——钱——买棉花)下面则是一位卖菜的将菜卖出去换回货币,再用得到的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衣服。
(卖菜——钱——买衣服)思考: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这里商品交换中有卖和买两个环节,商品卖出去得到一定的货币(商品——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货币——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同学们想一想,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商品——货币,货币——商品哪个更难?是把把东西卖出去更难呢,还是拿着钱去买东西更难?(学生:商品——货币)马克思称这一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看课本第6页下面的方框,课本上说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答: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条件就是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得货币。
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就不能换得货币,就难以实现购买自己所需商品的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商品——货币”的跳跃不能顺利实现,“货币——商品”的跳跃就不能顺利完成,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
这种情况下,着急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所有者)。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生产者想把东西卖出去户的更多的钱,我们消费者也想兜里多揣点钱多买点东西,那还不简单,让银行多印点钞票不就得了。
可以吗?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我国生产了15吨大米,引发了60万人民币,那么就是4万元买1吨大米:大米的总量没变还是15 吨,我们多印点人民币变成了90万人民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6万元买1吨大米。
以前只需要4万元,现在需要6万元,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钱不值钱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
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相反带来的物价上涨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货币量为多少合适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上面的的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职能以外,还具有其他职能。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的相关链,接过两分钟我请三位同学概括一下货币的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三、纸币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得以产生,货币早期是金属货币以金银为主,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比如我们古装剧里面用的银子,清朝的铜币等。
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
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我们现在基本上用的都是纸币,同学们想一想,纸币同金属货币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学生:a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 b 纸币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那么,什么是纸币呢?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只有国家才有权发行纸币,但也不能任意发行。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量超过这个限度,也就是说发行的纸币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在前面我们曾经以大米的例子分析过,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也就是纸币发行量过少你,那么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就很少,只能购买有限的商品,于是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