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概览
• 部落联盟制的政治制度
• 尧舜禹等先贤的文化传承
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 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商朝历史的重构
• 世袭制、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 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与百家争鸣
01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
• 分封制的瓦解与诸侯国的争霸
•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现
• 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贡献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整合与传承
• 隋唐时期的文化变革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04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与文明繁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唐朝的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统一
•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国家统一
• 隋炀帝的暴政与政权灭亡
•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唐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影响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的发展
• 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
• 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历史故事还可以培育我们的推断力和分析力量,关心我们更好地理解简单的社会和人类行为。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1】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闻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
桓温见了非常快乐,说:“这里的甘蔗特别出名,大家都尝一尝。
”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
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有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
顾恺之也没留意,就开头啃了起来。
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四周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称赞自己。
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大家看他这么仔细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头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终就反胃了。
而我从尖子开头吃起,到最终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2】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势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打算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名史观后感
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名史观后感去看了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展览或者介绍之后,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超级神秘又超级厉害的古代世界的大门。
一进去,看到那些良渚的文物,首先就被那些玉器给震撼到了。
那玉琮啊,看起来就像是来自外星的神秘物件儿,四四方方的,上面刻着奇奇怪怪又超级精美的花纹。
你想啊,五千年前的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些高科技的工具,是怎么把玉雕琢得这么精细的呢?这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谜题。
我当时就站在那儿想,那些古代的工匠是不是有什么超能力啊?说不定他们都是被神选中的雕刻大师呢!再说说良渚的城市遗址。
哇塞,五千年前就有这么大的城市了,有城墙,有宫殿,还有各种功能分区。
这让我感觉我们老祖宗可太聪明了。
他们那时候就知道怎么规划城市,哪里是住人的,哪里是做祭祀的,井井有条。
我就忍不住想象,那时候的良渚人每天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
早上起来,去集市上换点东西,妇女们在河边洗着衣服,男人们去田里或者出去打猎,孩子们就在城里到处玩耍,到了祭祀的时候,大家都穿着特别的衣服,拿着祭品,一脸虔诚地走向祭坛。
这画面感,简直就像一部大型古装生活片在我脑海里播放。
而且啊,良渚的文明能够延续和发展,肯定是有一套自己的智慧在里面的。
他们的社会管理肯定也很有一套,不然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的人口,怎么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呢?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管理一个城市,要考虑交通、治安、教育等等各种问题,五千年前的良渚人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他们却能处理得这么好。
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像是一个响亮的声音在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文明可不是吹的,那是有真凭实据的,五千年呢!”以前总是听人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没有这么直观地感受过。
现在看了良渚的这些东西,就像是实实在在地摸到了这五千年文明的脉络。
这就好比你一直听说有个超级宝藏,现在终于看到这个宝藏闪闪发光的样子了。
从良渚文明中,我还能感觉到一种传承的力量。
我们现在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说不定在良渚那会儿就已经开始种下种子了。
国庆节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国庆节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是庆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日子。
国庆期间,人们热衷于出行观光、参观各种文化遗址,其中博物馆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座记录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宝库。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一、迎接国庆的游览热潮国庆期间,博物馆常常迎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人们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踏入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浸与文化的魅力,这也成为了许多人难得的文化体验。
二、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博物馆以丰富的藏品和展览为游客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机会。
博物馆中分门别类、系统有序地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让游客对中国古代的人文风貌有更直观的了解。
首先,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将游客带入古代的时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老、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博物馆中的文物展览为游客展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在观看青铜器展览时,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智慧的结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美感。
其次,博物馆中的展品常常富有艺术品位。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绘画、陶瓷、还是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在博物馆中得以展示。
游客们在观赏这些艺术品时,常常会被它们的美感所深深吸引,感受到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活动。
这些展览活动以其独特的主题或新颖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游客们除了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外,还能了解到当今社会的创新成果和发展前景。
三、博物馆展示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1. 社会生活展示博物馆中的社会生活展示通常通过生活场景的重现、文物图片的展示、音频视频的播放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了古代中华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婚礼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2. 科技发展展示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亦见证了科技的发展。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华文明史上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例如古代的造纸术、火药等,这些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加骄傲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中华文明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被喻为“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文化一直都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美。
中国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那时,古蜀国建立了第一个有记载的文明帝国。
古蜀国拥有卓越的宗教、农业、建筑、商业、测量、服装、财富和制度,还制定了一套形式完整的法律,使古蜀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政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封建政权之一。
随着书面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家,如《诗经》中的佚名、《楚辞》中的刘歆,以及后来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度。
此外,它还为世界拓展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概念,丰富了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系统之一,其影响力和深度可以直接与古希腊一样。
而以章太炎为首的明末清初名士,在国学研究方面,他们创造出来的“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对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研究,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宝库,从早期的彩绘壁画、山水画、书法和雕刻,到如今的雕塑、摄影、水墨画等,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充满魅力,跨越了数千年,为世界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如端午节的“端午艇”、火药、电磁技术、印刷术,以及古代中国人发明的计算机“算盘”。
万里长城、欧亚结盟,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为世界经济、文明发展贡献了许多。
总之,自公元前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五千年来的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了那“五千年的文明”的精髓。
它以难以置信的范围和深度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它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所得到的文明礼物。
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实锤
良渚文化遗址惊现人间良渚,义为水中美丽的小洲,这是一个充满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名字。
的确,和其他江南一带常见的小镇一样,它是一个山清水秀、物阜民康的地方。
近几十年来,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受到越来越多考古学家的关注,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将其视为古文化圣地,“良渚”也从一个小镇的地名成为文化遗址的名称,乃至史前文化的一个类型。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说起。
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出土的一些石器,引起了当时一些考古学家的注意。
同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了试掘。
据文献记载,此次试掘开探坑3个,仅获石器6件、陶片3块,另采集石器10余件。
但这可以看作是良渚遗址发现的开端。
当时,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参与了此次试掘,他的家乡就在良渚镇。
他发现,出土的石器看上去很熟悉,过去在家乡似乎见到过类似的器件。
于是,他便在良渚镇一带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并采集到石铲、陶片以及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
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间,施昕更先后3次代表西湖博物馆对良渚镇附近的棋盘坟、横圩里等6处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
此后,他根据那次发掘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撰写。
后来,由于日寇入侵、连年战乱,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迫中断。
·文苑品一札载满阳光的书卷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
但是,这种说法也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和国外学者的质疑。
因为,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成熟国家是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而夏朝大约处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距今只有4000多年。
同时,由于中国的神话传说被认为是神话的历史化,这使得许多学者对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不过,随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逐步发掘,这些质疑逐渐消解,“良渚文化遗址”也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能够证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
中华五千年的变革与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变革与发展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时代。
这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华五千年的变革和发展。
农耕文明的兴起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限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于是,人类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逐渐进入了农耕时代。
在中华大地上,农业文明兴起的时期是距今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具体来说是在黄河流域的长江流域。
农耕文明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也促进了城市、商业、制度等方面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阶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他们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对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另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诸侯割据的局面经常发生,不同地区之间的战争频繁,导致这个古老的国家内部十分分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始皇开始了大规模的战争和统一行动,把分散在各地区的中国各个部落割据的武装力量都征服,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规定法律、称制货币、征种租庸调、修建官道、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
此外,秦始皇还将中国境内的小行省统一为耕读学校,全国实行一元化的货币制度,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结构。
这些改革最终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保证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稳定。
中国的传统思想与哲学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哲学贯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程。
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中最为深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强调的是跟随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它认为,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而不是去反对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修行,提倡寂静、清净。
五千年文明PPT教学课件
9
10
楷书
隶书
金文
甲骨文
篆书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 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 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 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 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 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 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 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 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 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 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 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 弟子们多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 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 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 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 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 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 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2
•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②国家的落后③外国 侵略者的侵略。 • 百年沧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要进步、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对外开放才能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民族精神支撑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
61
中
华
民
族
•\
历 来
是
一
个
有
着
顽
强
信
念
和
不
屈
精
神
的
民 62
族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古代数学:商高 定理、勾股定理 等,领先于世界 水平。
天文学:浑天仪、 简仪等,对天象 进行了精确的观 测和记录。
古代建筑:长城、 故宫、颐和园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的卓越成就。
中华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中华艺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 地位,对世界艺术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中华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 表现形式,丰富了世界艺术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和创新
添加标题
传承: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于我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添加标题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中华文明也不断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活力和进步。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上 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唐宋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代表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元朝实现 了民族大融合,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则实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变革。
中华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炎黄二帝:传说中的中华民 族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5000多年 前。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著名 的青铜器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 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并形成了著名的汉文 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启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意义和启示在于,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保持 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指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结论:1. 考古学证据:通过对古代遗址、墓葬、文物等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古代社会生活、文明发展的实证。
例如,在中国各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商贸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实物证据,从而验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2. 历史文献和史书记录: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可以获得对中华文明的实证。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可以从中得到关于古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国家兴衰等方面的实证。
3. 语言文字研究:通过对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使用、古代文字的解读,可以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例如,古代篆书、隶书、楷书的变迁,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化。
4.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家族制度、礼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中华文明的实证。
例如,对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观念等。
5.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对古代人骨、动物骨骼、植物花粉、土壤等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得到古代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实证。
例如,通过对古代人骨的DNA分析、对古代植物花粉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研究古代居民的遗传关系、饮食结构、农业发展等。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获得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际证据,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进。
这些实证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历史理论论证,也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简介
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简介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简介: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创造了青铜器文化和龙的图腾。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甲骨文”和“商代风格”的文物,末年被西周灭亡。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天子”称号的王朝,典礼、秩序和政治文化都有提高。
4.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分裂态势的战国时代的开端。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造了中国历法和简化文字。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时代”。
7.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相互斗争和联合,魏国最终统一三国。
8.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共有16个朝代,北朝为魏、北齐、北周,南朝为宋、齐、梁、陈。
9.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隋文帝杨坚建立,推行“科举制”和“均田制”,创造了古代交通基建的高峰。
10.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黄金时期,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1.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唐朝灭亡后,历经王朝分裂和国家更替,共有五个王朝和十个国。
12.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开创了科技哺育文化、士人崛起的新时代。
13.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有察合台汗和忽必烈固国之治,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14.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自洪武以来,发扬军事和文化产业,实行“科举制”和民族政策。
15.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是清朝政权执政的时期,实行“封建科技”,产生了“皇帝”文化和“八旗”制。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以五千年文明为主题,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1. 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风雨兼程。
五千年前,“中华”一词就已被使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古老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和永恒魄力。
2. 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德贯穿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
仁者爱人,义者行义,礼者秩序,智者明理,信者守信。
这些价值观贯穿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传承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探索和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还注重孝道、礼仪、文明,强调家庭、尊老、敬师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
4.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
在历经磨难和风雨洗礼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不断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5. 五千年文明的当代价值五千年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应当继承和发扬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应当以五千年文明为主题,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提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作出贡献。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的文化遗迹就证实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究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揭示其中的变与不变、传承与创新。
先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吧。
夏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共有17代君主,历时约439年。
商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共有32代君主,历时约790年。
周朝是中文文明的第三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907年,共有15代君主,历时约791年。
在上述三个王朝中,周朝是最长久的一个王朝,这也表明文化的长期传承。
在夏商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不仅形成了古代先进的农业经验,还发展了卜辞、礼仪、典章等形式,并以此形成了农历、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等世界著名的文化符号。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时代,文字的产生和推广更促进了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古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发明并不少,如农业五联套、鱼鳞纹理砖等,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随后,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
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其思想精华也被称为“百家争鸣”。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众多的思想流派相互较量,成为了人们思考社会和人性的主要方向。
在思想领域的探险中,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扬。
在此背景下,孔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著名人物在文化、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中国进入了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留下了《论语》《道德经》《易经》《红楼梦》等经典书籍,并形成了将军、刺史、亲王等多层级制度。
两汉时期的技术创新也非常厉害,如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纸张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等,为历史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唐宋元明清一直都被外界称为中国的“文化丰碑”,而且一点都不夸张。
唐朝时期,大量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时期,则是各种民族文字交流和文化互动的阶段,十分开放;宋朝时期,则以经济繁荣、文化隆盛著称;明清时期,则是中国的“黄金时期”,在哪里有着单口相声、曲艺、诗歌、绘画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一部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的历史读物。
作者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一直到现代的改革开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部读物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宏伟史诗,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精神丰碑。
读完《中华文明五千年》,我深受启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五千年的文明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这是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我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明历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明,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精华,不断完善自身,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对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中,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如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底线。
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我对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读完《中华文明五千年》,我深感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信心相信中华文明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读物,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宏伟史诗。
通过阅读这部读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读物,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概览
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概览古代中国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一个概览。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为您介绍中华五千年的古代历史。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有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等故事。
商朝则是夏朝的继承者,商代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周朝继商朝之后,周武王发动了“东周”的战争,实现了新的政权更迭。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段动荡的时代。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之间争霸不休,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在这个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治局势。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4. 隋唐宋时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而宋朝是质朝的继承者,南宋时期以文化繁盛、广州发达而闻名。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唯一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复杂。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实现了对元朝的推翻并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简要概览。
历史是一部长卷,其中涵盖了世代兴衰、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
每一个时期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风雨变迁,铸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炎黄子孙:公元前2677年,黄河流域孕育出中华文明两大英雄,黄帝和炎帝,他们在如今河北涿鹿怀来一带,联手打败了蚩尤,统一了部落,从此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
往后的数年百年里,部落首领都采取“禅让制”,由有能力的人充当,比如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
夏朝: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有功,划九州,铸九鼎,成为天下共主,开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大禹死后,本来通过禅让制传位于东夷首领伯益,但大禹儿子夏启通过篡位,成为了夏朝的首领,自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消灭夏朝昏君夏桀,建立商朝,商朝建立后,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使得商朝前期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史称“九世之乱”,内乱使得商朝在往后300年时间里,五次迁都,史称“盘庚迁殷”。
公元前1250年,在商朝武丁统治年间,大量甲骨文和金文被使用,青铜器制造工艺相当成熟,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衣裳,殷商文化逐渐传播到了长江流域。
西周:公元前1130年,封神榜故事正式上演,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在牧野之战中消灭商纣王,一统中原,建立周王朝,西周建立后,论功行赏,分封了71个诸侯国,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创立礼乐制,宗法制礼仪,形成大一统王朝的概念。
公元前771年,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当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并没有诸侯前往,最终周幽王被杀于骊山。
东周:周幽王死后,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到洛邑(现河南的洛阳市),开启东周历史,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做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五个诸侯相继称霸。
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
这一文明历经沧桑,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哲学、科学、艺术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
从大约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华文明便开始形成,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演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朝代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宋等。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的历史文物被留存下来,成为了后人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素材。
如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和兵马俑,都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杰出代表。
其次,中华五千年文明还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道、法等思想体系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些思想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道德风尚。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自由,倡导“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对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法家思想提倡法治和权力集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度,使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中华五千年文明还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发现和成就。
中国的古代科学家在数学上发明了九九乘法表和勾股定理;在天文学上使用了地动仪和天文望远镜;在医学上创造了针灸、推拿和中药等独特的疗法。
这些科学成就都为世界科学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华五千年文明还在艺术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绚丽面貌。
中国的古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书法以“行、草、隶、篆”为主要体裁,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气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中国的古代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在画面意境和笔墨运用上都有独特之处,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
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国历史自盘古开天辟地,经厉了,原始时期、皇帝、虞、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29至1559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至1046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至256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新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
东汉:公元25至公元220年。
三国: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
晋朝: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西晋公元265至316年)、(东晋公元317至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
隋朝:公元581至公元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79年。
宋朝:公元960至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至1127年);南宋(公元1127至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2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
中华五千年故事
中华五千年故事中华五千年,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历史长河。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数英雄豪杰、圣贤智者留下了无数令人感慨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传奇故事,感受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比如伏羲、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探索和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期。
商朝的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周朝的文王伐纣、武王伐纣等故事,无不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故事不仅是史实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期。
孔子、老子、孟子等众多思想家的言论和故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弟子争食、老子的骑牛南游、孟子的梁惠王等故事,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时期。
秦始皇焚书坑儒、修筑长城,汉武帝的文景之治等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
同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南越等故事,也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和包容。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
隋文帝的大运河、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的女皇帝等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强盛。
同时,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歌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为后人传颂不衰。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宋太祖的岳飞抗金、元世祖的忽必烈征南宋、明成祖的永乐大典、清太祖的满洲入关等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
同时,文学家、艺术家如苏东坡、米芾、文征明、郑板桥等的故事,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今天的中华大地,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新的发展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航天员的太空漫步、奥运冠军的金牌夺取等故事,正在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新传奇。
中华五千年文明.
《上》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来龙去脉中华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完善、连续和有深刻内涵的。
六十年前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与今天大陆人不同。
不同的基点在于中华文化是神创还是人创。
五千年来直到六十年前,主流人群都是自豪和虔诚的将中华文明理解为神传神创。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得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来源说起。
中华文明是从三皇即女娲、伏羲、神农到黄帝正式开始,经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五帝时期,再经三王时期即夏朝、商朝、周朝,再经大秦、大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隋、大唐、五代十国、大宋、大元、大明、大清皇帝朝代时期,再经民国共和直到现代,历时五千年。
在五千年历史的上半场即二千五百年前,神的创造和文化传授能够被世上的人用肉眼看到。
比如三皇直接在人间展现神通、神迹治理天下乃至天上,所以被称作“皇”,皇又称“天皇”本意”大神”。
“帝”之本意为“神袛”但是比之“皇”所展现的神力要缩小,也就是人间神的显现要越来越封闭。
为什么?这是有目地的,因为五千年文明的尾声就是今天,人要在迷的状态下选择善恶、明辨正邪,从而决定人的未来:毁灭还是回天国。
这期间没有现代“政治”的概念和行为。
天子和大臣的职责是教化万民重道、重德、敬神、符合人伦。
那么这三千年间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器物和如何做人的文化,被不同时期的神转生成人时,瞬间创造。
被流传记录下来的神迹,随着岁月被人们淡忘,但是今天还能知道很少的一些历史,比如神传神创的:汉字、舟、车、历法、婚嫁、伦理、中医、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等等;还有如:女娲造人、神农辨百草录药性、万民瞩目的黄帝桥山乘龙飞天、颛顼绝地通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神力治水等等。
现代人由于信神的底线极低,才会把庄严神圣的神传文化,污蔑亵渎为“古人编造的神话故事”。
古人为了“信”可以牺牲生命,神传神创在人间直接显现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武王伐纣、人神大战、子牙封神。
这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之后神迹隐藏,不再如二千五百年前那样大面积显现,但是神传神创的文化不但没有减弱,相反更加紧锣密鼓的演化和积奠!在人类历史过半大约二千五百年时,儒、释、道几乎同时在人间登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帛画人物御龙图(战国)
此画于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从共存器物的组合判断,应是战国中期作品。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图正中画一男子,有胡须,侧身直立,神情潇自若,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特御一巨龙。
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冲风扬波。
所绘当为墓主乘龙升天,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
龙尾上立一鹤,圆目长喙,昂首仰天,古时种鹤为神乌,高踞于天国,并供神人骑乘。
人物上方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有鲤鱼,似在为龙舟前导。
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
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帛画龙凤仕女图战国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四周均为毛边,是当时用以“引魂升天”的铭旌,占画面主要位置的仕女,侧身而立,
面向左方,细腰长袍,衣长曳地,下摆向前后分张,衣上饰卷曲的云纹图案。
仕女脑后挽垂髻,两手向前伸出,合掌作揖。
仕女头上,左前面飞翔着一只凤鸟,头向上,两翅上张,两脚一前曲一后伸,似在振翼奋起。
鸟的前面有一龙,势若扶摇直上,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由于原画刚出土时为污垢遮掩,致使最早的摹本有若干失真之处,如龙被添了两角,又少了一足。
郭沫若曾根据早期摹本认定为“夔”,后湖南省博物馆对原画进行了精心处理,清除污垢,显现原貌,龙体两侧的足已清晰可见,原摹本龙头上的两角,确系误加。
这样对其内容和主题便有了新的解释。
龙凤仕女帛画是现存两幅最早的帛画作品之一,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与“人物御龙帛画”比较,龙凤仕女帛画的笔触显得较为古拙和简劲。
古代王图·司马炎唐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
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
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
本书选印其中晋武帝司马炎一幅。
作品没有名款,长期以来一直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
根据史籍记载,现在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的。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
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邻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玄宗),恰是:“嘉陵山川,帝乘赤缥起三骏,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驾,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
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
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用青绿。
该画传本较多,此图虽可能为宋代传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父子画
派的风格。
李昭道,字建,盛唐人,李思训之子,亦工着色山水,于其父同享盛名;官至太子中舍,画史亦称小李将军。
他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为历代所称颂,《唐朝名画绿》则称他画的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
他生活于唐玄宗时代,有可能画安史之乱时明皇避难入蜀的题材,《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二李画派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徵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匡卢图五代荆浩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传为荆浩名作。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说:“中挺一峰,秀拔欲动。
而高峰之右,群峰瓒集,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
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方悟华原(范宽)、营邱(李成)、河阳(郭熙)诸家,无一不脱胎于此者。
”对此画评价极高。
画中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冥、飘渺尽得其当。
画法皴染兼备,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图上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孙承泽认为是南宋高宗构的笔迹),上钤“御书之宝”印,有元韩屿、柯九思等题诗,并有清梁清标收藏印和乾隆诸玺。
荆浩,字浩然,隐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
沁水人(今山西),生活于唐末至后梁(约公元889-923年间)。
博通经史,善属文,书法学柳公权,擅长山水画。
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写松树“凡树万本”,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对后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极大,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各类飞禽,昆虫,龟等二十余种。
形象准确生动,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看出写生功力之深。
构图无一定章法,乌虫互不呼应,画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宝习”,当为传子习画范本。
《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黄筌的作品经《宣和画谱》著录时还有349件,但流传至今只此一件。
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965的(宋乾德三年)。
五代西蜀时任翰林待诏,权院事(皇家画院的主管人员)等职。
善画山水,人物,龙水,尤以花乌为最著名,画法精工富丽。
又曾从光胤,孙位,李升学画,善于吸取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对北宋和以后的花
鸟画有重大影响。
其子黄居采,黄居宝承继了家法。
珊瑚笔架图北宋米芾
纸本墨笔纵27厘米,横24.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字无章,号海岳外史,任内廷画学博士。
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镇江北固山。
他的书法很有名,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是文人画派的创道人之一,所创“米家坛山”在山水画中独辟一径。
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他的画品。
《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行文当中信笔所及,附于“珊瑚贴”之后。
此笔架的笔法纯用书法笔意,画柱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画档是由左至右,颤笔而行,中间略有补笔,以取圆润和实抱柱之意。
下边底座发笔肆意飘洒,错落有致。
笔架的形状被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而轻重缓急,顿挑飞白,裹笔涩笔,使转纵横,书法的意义也表露无遗。
此贴见于《墨缘汇观》《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等书著录。
卷后有米友仁,谢在子,郭天锡等人题跋。
雪窗读书图南宋无款绢本设色纵49.2厘米,横31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图绘雪景。
崖前坡后茅屋两幢,旁有青竹,柴门紧闭,左侧山崖高峻,崖上枝叶苍茂。
远山如带,朦朦胧胧。
此幅左侧下部
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为后添,这幅作品布景严整,山石用大斧劈破,但笔法见散乱,似系南宋时期宗法李唐者所作。
本幅及纸边钤明“张孝思赏鉴印”及清高宗弘历的印章数方。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