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其他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形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2.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
4.汉代砖石建筑技术也有巨大进步。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
12.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佛塔。
1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5.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
17.唐代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19.唐代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
20.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公元78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
于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21.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先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
24.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引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的根本变化,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
制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5.北宋时颁布《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木
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的重要例证。一些单体建筑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隆兴寺)。26.宋代流传至今的木构殿堂不少,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等。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
28.辽代现存最着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
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唯一的楼阁式木塔,高67.31m)。
31.元代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砌上明造及
减柱法。宗教建筑盛行,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35.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
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
38.宋《营造法式》中记载有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
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是用了斗口制。
54.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定型化,标准化。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编着规范并附有图
样的材分制(即古代的模数制)。材分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已不再用材分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
61.大木作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于铺作构件。其余是柱,额枋,梁,替木,
檩,阳马(角梁),椽子飞子。
65.清代官式建筑抬梁式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等级较高,多用斗栱。
66.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至
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的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
69.石作与瓦作主要指台基,墙壁,屋顶等部位的结构或构造做法。
70.木构建筑墙体完全采用砖砌大约从明初开始,明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
71.庑殿顶演变自四坡顶。唐代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庑殿顶实例。歇山顶出现晚于庑殿顶,南
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实例。悬山顶主要用于民间建筑。硬山顶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普遍。
72.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多用陶瓦(筒瓦和板瓦)和琉璃瓦作为屋面材料。
73.琉璃瓦的正式使用于屋面是南北朝时期。宋之后使用渐渐广,明代进入高潮期。
75.古代室内屋顶有彻上明造和设置顶棚两大类,后者又有天花,藻井,卷棚等形式。
76.小木作的栏杆是指木质栏杆。
99.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具体部位又有柱头斗栱(宋称柱
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栱和支撑在檩枋之间的斗栱等。
100.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107.栱的名称根据部位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挑出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叫瓜栱(宋称瓜子栱),第二层叫万栱(宋称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宋称令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叫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第二层叫正心万栱(宋称慢栱)。
108.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叫单栱,二层栱的叫重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111.翘或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计)。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出四跳九踩(七铺作)。
112.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就是指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为四铺作。
如此类推,出二三四五跳,自身为二三四五铺,加上栌斗,耍头木,衬头木各一铺,相应为五六七八铺作。
130.屋顶做法:包括檐口曲线,屋面曲线,屋脊曲线。屋角起翘(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但起翘的做法有不同,如苏州地区就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131.屋面材料一般有陶瓦和琉璃瓦。
134.清代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135.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庙坛的主殿,堂,门。
136.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137.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138.原始聚落是早期城市产生的基础。
139.唐代虽然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
3.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
遍出现。斗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也有歇山和屯顶。
5.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6.汉代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墓穴地上也出现了石阙,石兽及
石墓表等石建筑。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8.石窟主要可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成就是琉璃瓦的出现。
10.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进一步中国化(“舍宅为寺”是重要动因之一),不仅把中国的庭院
式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11.南北朝时期,中国形成了建康,洛阳南北两个佛教中心,当时规模较大的佛寺有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14.魏晋南北朝时山水审美的自觉时期,这极大的促进了自然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
16.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都城大兴城(隋文帝建,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东都洛阳(隋炀帝建),
京杭大运河开通,长城修建,以及仁寿宫离宫遗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跨度37m,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
18.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
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