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标准)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十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简称MD),是由疱疹病毒科α亚群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以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肿瘤为特征的禽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立克氏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诊断。

2.1 流行病学鸡是主要的自然宿主。

鹌鹑、火鸡、雉鸡、乌鸡等也可发生自然感染。

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

6周龄以上的鸡可出现临床症状,12~24周龄最为严重。

病鸡和带毒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成熟型病毒可随着羽毛和脱落皮屑散毒。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

2.2 临床症状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4个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最早症状为运动障碍。

常见腿和翅膀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表现为“劈叉”式、翅膀下垂;嗉囊因麻痹而扩大。

内脏型:常表现极度沉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有的病鸡表现厌食、消瘦和昏迷,最后衰竭而死。

眼型:视力减退或消失。

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

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

皮肤型:全身皮肤毛囊肿大,以大腿外侧、翅膀、腹部尤为明显。

本病的病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因感染的毒株、易感鸡品种(系)和日龄不同,死亡率表现为2%~70%。

2.3 病理剖检变化神经型:常在翅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处发生病变,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2~3倍,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精心整理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准。

2诊断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2.3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

2.4实验室诊断2.4.1变态反应诊断变态反应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法、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法、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法,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法(见附件)。

2.4.2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见附件)。

该方法为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区分鼻疽阳性马属动物的类型,可检出大多数活动性患畜。

2.5结果判定无临床症状慢性马鼻疽的诊断以鼻疽菌素点眼为主,血清学检查为辅;开放性试验。

344.2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肺鼻疽鼻疽结节大小如粟粒,高粱米及黄豆大,常发生在肺膜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是一种常见的马类传染病,由鼻疽假单胞菌引起。

这种疾病对马匹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判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鼻疽的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帮助兽医和农民更早地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

一、临床症状
1. 渗出物:感染马鼻疽的马匹会出现鼻腔和鼻孔的渗出物,通常是脓液或粘液。

2. 鼻部肿胀:感染的区域会出现肿胀和红肿的情况。

3. 食欲减退:马匹可能因为不适感或发热而食欲减退。

4. 呼吸困难:因为感染区域的肿胀或渗出物影响呼吸,马匹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二、诊断技术
1. 细菌培养:从疑似感染的马匹的鼻孔或鼻腔分泌物中取样,进行细菌培养鉴定,从而确认是否存在鼻疽假单胞菌感染。

2.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鼻腔分泌物中的鼻疽假单胞菌DNA,该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马鼻疽。

3. 血清学检测:检测马匹的血清中是否存在鼻疽假单胞菌的抗体,可以帮助确认感染情况。

三、判定标准
1. 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若从疑似感染的马匹的分泌物中分离出鼻疽假单胞菌,可确认感染。

2. PCR检测的阳性结果:若PCR检测发现鼻腔分泌物中存在鼻疽假单胞菌的DNA,可以确定感染。

3. 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当马匹的血清中检测到鼻疽假单胞菌的抗体时,可以确定感染情况。

马鼻疽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培养、PCR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对于鉴定感染,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上述诊断技术的结果。

一旦发现马匹感染了鼻疽假单胞菌,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严重影响马匹的健康。

马鼻疽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防治

马鼻疽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防治

动物生产 572023.11马鼻疽的临床症状与诊断防治马 宁1,邢 欢2(1.吉林省德惠市城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吉林 德惠 130300;2.吉林省德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 德惠 130300)1 流行特点马鼻疽的病原是鼻疽假单胞菌,易感染马属动物,常见于3~4岁的马,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初次发病为急性暴发,在常发地区为慢性扩散。

健康马与患病马使用共同的食槽、饮水桶或舔咬病马病变部位,都可感染该病。

马厩空间小、通风不佳,以及长期圈养、营养不良、创伤以及感冒都是马鼻疽的发病诱因。

2 临床症状马鼻疽有数周到数月的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受病马的免疫力、感染方式和病原毒力影响。

2.1 急性马鼻疽病马鼻腔内有脓液,呼吸急速,心率增快,体温增高至39~41℃,精神萎靡,进食量减少,身体消瘦,病情进展后,结节坏死、溃疡,鼻黏膜和声门水肿,呼吸困难,时常干性短咳,鼻腔内黏液带血,身体各器官和淋巴明显肿胀,大多数病马会排出脓性带血鼻汁,淋巴管会形成索状肿胀和串珠状结节,有时索状肿胀会破溃。

病马食欲废绝,快速消瘦,经7~12天死亡。

2.2 慢性马鼻疽慢性马鼻疽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孔流出脓液,鼻黏膜糜烂,四肢和前驱有结节生成,随病情进展,鼻腔脓液量增多,结节破溃,溃疡多次反复后慢慢自愈,形成放射性瘢痕。

病马食欲严重下降,明显消瘦,病情恶化后死亡。

有的病马无明显可见症状,只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

有些病例甚至可以潜伏多年无症状,还可能自行痊愈。

3 诊断方法3.1 鼻疽菌素点眼试验我国规定检疫马鼻疽的方法为鼻疽菌素点眼试验,即将用生理盐水提纯的马鼻疽菌素,点入眼结膜正常的一只眼内,另一只作为对照,在点眼后的第3、6、9、24小时各观察一次,若眼结膜发炎浮肿,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在灰白黏液眼中混有脓性则为阳性;眼结膜发红,浮肿,非脓性灰白色黏液性眼,为可疑病例,6天后在同一只眼睛再次进行试验,若仍为可疑也确诊阳性;只有流泪、结膜轻微充血或是没有反应则是阴性,适用于大批马属动物的检疫。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758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758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2.3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马属动物鼻疽的临床症状与预防

马属动物鼻疽的临床症状与预防

2 临 床 症 状
潜 伏期 约 4星期 至数 月 , 可分 急性 和慢 性 2种 。
急性 鼻疽 多见于骡 和驴 ,表 现为体 温升 高到
3 9 ~ 4 l ℃, 颌下 淋 巴结肿 胀 。重症 病 畜 由于心 脏衰 弱 ,
见到鼻 中隔穿孔 。肺脏的鼻疽主要是鼻疽结节和鼻 疽性 肺 炎 。新 发生 的结 节 为渗 出性鼻 疽结 节 , 随着病 程 的发展 , 或吸 收 自愈 , 或 变为增 生性 鼻疽 结节 。
在胸 膜 、 四肢 下部 呈 现浮肿 。部分 病 马还可 患 滑液 囊
炎、 关节炎 、 睾丸炎及胸膜炎等 , 并呈现相应 的症状 。
病 畜红 细 胞 及血 红 蛋 白减 少 ,血 沉 加快 ,白细 胞 增 多, 核左移 , 淋 巴细 胞 减少 。根 据 临诊 症状 可分后两者经常向外排 菌, 故称开放性鼻疽。病马一般常以肺鼻疽开始 , 后继发 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 肺 鼻疽 。家 畜 除有 上述 症状 外 , 主要 以肺 部患 病 为特点 , 常突发鼻 出血 , 咳 出带血粘液 , 常发干性无 力短 咳 , 呼 吸次数 增加 , 肺 部可 听到 锣音 。 鼻腔鼻疽 。家畜病初鼻黏膜潮红 ,呈泛发性鼻 炎, 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汁。家畜 鼻 黏膜 上 有 小米 粒 至 高粱 米粒 大 的小 结 节 ,突发 于 黏膜 面 , 呈黄 白色 , 其 周围红晕 , 其结 节迅速坏死崩 解, 形成溃疡 , 边 缘 不整 齐 , 稍隆起 , 底部 凹陷 , 溃 疡 面呈 白色或 黄 白色 , 后 形成 放射 状或 冰 花状 疤痕 。家 畜鼻腔发病的同时 , 同侧颌下淋 巴结肿胀 , 初期能移 动, 有痛感 , 之后 变 硬无 痛 , 表 面 凹凸不 平 , 若 与周 围 组织 愈合 , 则 不能 移动 , 一般 很少 化 脓或 破 溃 。 皮 肤 鼻疽 , 本 病 主要 发 生 于家 畜 四肢 、 胸 侧 及 腹 下, 尤 以后肢较多见。病初 , 在病畜局部突然出现热、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马鼻疽是一种由皮肤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马匹的鼻部。

该疾病对马匹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马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马鼻疽防治的技术规范,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马具消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严格的实施规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马鼻疽的发生和传播。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马鼻疽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国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马主人应定期将马匹接种马鼻疽疫苗。

具体的接种计划可以根据马匹的年龄和疫情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马匹出生后的3个月开始首次接种疫苗,然后每年接种一次。

接种疫苗前应对马匹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合接种。

3. 环境卫生管理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治马鼻疽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3.1 马舍清洁马舍应定期清洁,尽量减少粪便和尿液的积聚。

使用干净的工具和消毒剂清洁马舍表面和地面,以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清洁过程中,要注意妥善处理废弃物,避免污染其他区域。

3.2 马具和设备消毒定期对马具、马具房和其他设备进行消毒是防治马鼻疽的重要环节。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符合相关标准。

消毒后,干燥马具和设备以避免滋生细菌。

3.3 水源管理马鼻疽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水源传播,因此对饮水设施的管理至关重要。

保持饮水设施干净,并定期清洗和消毒水槽和喂水器等设备。

使用新鲜的、无污染的水源,确保马匹的饮水安全。

4. 饲养管理健康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马匹的免疫力,减少马鼻疽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4.1 合理饲喂合理的饲喂使马匹获得充足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

根据马匹的年龄、体重和工作强度,合理制定饲料种类和喂养量。

避免饲料受潮或变质,确保饲料的新鲜和质量。

4.2 室内饲养室内饲养可以减少马匹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提供适当的通风和光照条件,确保马舍的干燥和清洁。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马鼻疽是一种由于条件致病菌拉希异毛细胞杆菌(Rhodococcus equi)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马匹呼吸系统,严重威胁马匹的健康。

随着马匹养殖业的发展,对于马鼻疽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以期对马匹饲养保健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马鼻疽的临床症状1. 慢性马鼻疽患马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呕吐、气促、体温升高、活动度减退、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等。

病程较长的慢性马鼻疽患马还可能出现肺炎、体重减轻、肿胀、贫血等症状。

2. 急性马鼻疽患马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咳嗽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较高。

二、马鼻疽的诊断技术1. 临床检查:包括观察患马的临床症状、测量体温、观察粪便、检查血液等。

2. 呼吸道分泌物样本检测:提取患马的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通过细菌培养、PCR扩增等技术检测拉希异毛细胞杆菌的存在。

3. 血清学检测:采集患马的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对拉希异毛细胞杆菌特异抗体的检测,可以辅助诊断马鼻疽病情。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患马的肺部情况,及时发现病变。

5. 组织样本检测:对患马死体进行病理解剖,提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测,确诊马鼻疽。

三、马鼻疽的判定标准1. 临床症状判定:根据马匹的临床症状,包括呕吐、气促、体温升高等,结合病程长短、病情发展速度等,进行初步判定。

2. 实验室检测判定: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结合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专业评估,确认拉希异毛细胞杆菌的存在。

4. 影像学检查判定:通过X光、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对病变的位置、性质等进行评估。

5. 组织病理学检测判定:在马鼻疽患马死亡后,通过病理学检测,观察肺部组织情况,确定拉希异毛细胞杆菌引起的病变。

通过对马鼻疽的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的探讨,可以对马鼻疽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提供重要指导。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是一种由鼻部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临床症状
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常用的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临床症状:马鼻疽的临床症状包括鼻腔分泌物增多、粘稠黏液、溢血和溃疡等。

鼻腔可能出现潮红、明显肿胀和疼痛感。

在临床
症状方面,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马的鼻腔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马鼻疽。

2. 细菌培养:马鼻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通过对鼻腔分
泌物或溃疡等患处进行细菌培养,可以鉴定是否存在马鼻疽。

鉴定方
法包括对分泌物涂片染色,以及培养分泌物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3. PCR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以对临床样本中的细
菌DNA进行扩增和检测。

PCR检测方法对马鼻疽病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马鼻疽的诊断结果。

4. 血清学检测:可通过血清中的抗体检测来确定马是否感染了
马鼻疽。

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CFT)等方法。

根据以上诊断技术的结果和不同的判定标准,医生可以对马是否
患有马鼻疽进行诊断和判定。

综合分析临床症状、细菌培养、PCR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结果,可以提高马鼻疽的诊断准确性。

同时,与临床
症状相结合,可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马鼻疽是一种由慢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在马的鼻部或口腔内形成溃疡性病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及早诊断并及时治疗马鼻疽对于控制疾病传播和保障马匹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科学家和兽医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马鼻疽诊断技术和判定标准。

一、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1. 病史与症状观察:马鼻疽的患病马匹通常会呈现鼻涕、打喷嚏、食欲减退,甚至拒食、体温升高等症状。

兽医在诊断时需要认真了解马匹的病史,对病马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症状记录。

2. 临床检查:兽医会对患马进行口腔检查,观察口腔黏膜、鼻腔分泌物情况,并检查患马的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

3. 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采集患马的病变组织或分泌物样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原体特征。

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通常依赖于兽医的临床经验和手工操作,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先进的马鼻疽诊断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1. PCR方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敏感、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扩增和检测微生物DNA或RNA片段。

在马鼻疽的诊断中,可以利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马鼻疽致病菌的存在,且对样本来源要求不严格,只需较少的病原体DNA即可进行检测。

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qPCR是PCR技术的改进版,它可以实现对PCR 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对疾病致病菌的数量进行精确测定,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 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存在,对于马鼻疽这类复杂的感染性疾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这些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马鼻疽致病菌的存在,为兽医提供了更为客观和可靠的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学检查,可以实现对马鼻疽的全面、快速诊断。

三、诊断标准的制定为了提高对马鼻疽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国际兽医协会和疾病防控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包括:1. 临床症状与病理学改变的标准化描述:明确马鼻疽患马的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对病变的描述进行标准化,以确保诊断的一致性。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马鼻疽是由一种名为疽疹杆菌(Rhodococcus equi)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马匹,特别是新生马匹和年轻马匹。

此疾病主要通过吸入感染或食入污染食物引发,导致呼吸系统和胃肠道发炎,并在严重情况下可引起肺炎、淋巴结病变和败血症。

马鼻疽严重危害马匹健康,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马鼻疽的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兽医科学家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马鼻疽的临床表现常常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医生和兽医师需要仔细观察患马的症状并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2.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肿胀等;3. 一般症状:发热、体重减轻、活动力下降等;4. 其他症状:淋巴结肿大、皮肤病变等。

二、诊断技术1. 细菌培养和鉴定:通过采集患马的呼吸道分泌物、淋巴结组织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以检测疽疹杆菌的存在和生长。

传统的方法包括通过培养基培养样本,观察培养物的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生物化学特性,以鉴定疽疹杆菌。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疽疹杆菌的DNA,以实现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

PCR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样本中的病原体进行定量和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 免疫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马鼻疽的特异性抗体,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等,以便间接地检测疽疹杆菌的感染情况。

三、判定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对马鼻疽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史等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定。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标准:1. 典型临床表现:患马呼吸系统和胃肠道症状的存在,结合一般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

2. 阴性对照检测:经过细菌培养、PCR或免疫学检测后,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病原体,如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马鼻疽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方法 - 种养技术

马鼻疽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方法 - 种养技术

马鼻疽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方法-种养技术1 临床症状急性鼻疽:患畜体温39~41℃,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

可视黏膜轻度潮红并黄染,呼吸迫促,颌下淋巴结肿胀,低头困难,胸腹、四肢下端浮肿,部分发生滑膜囊炎、关节炎、睾丸炎、胸膜肺炎等。

关节炎时肿大甚至破溃,跛行。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肺鼻疽:患畜常突发鼻衄或咳出带血黏液,常发干性无力短咳,呼吸增数,听诊有干、湿啰音,如肺炎病灶较大或空洞时,叩诊呈半浊音、浊音或破壶音。

鼻腔鼻疽:患畜鼻黏膜充血,随后出现粟粒大或高梁粒大的黄白色结节,四周有红晕,不久破成溃疡,与附近溃疡融成边缘不正、指甲大的隆起溃疡.愈合后形成星状瘢痕,有时可能发生中隔穿孔,流脓性或混有血液的鼻液,有腐败臭,因鼻腔狭窄而呼吸困难。

颌下淋巴结肿胀,初有痛并可移动,后变硬无痛,表面凹凸不平不能移动,很少化脓破溃。

如抵抗力增强、溃疡不再发展,结成瘢痕,转为慢性。

皮肤鼻疽主要发生于四肢、胸侧及腹下,而以后肢为多。

局部初突发炎性肿胀,3~4天消肿,肿胀中心出现结节,破溃后形成深陷的溃疡,边缘不整、呈灰红色、中央凹陷、易出血,底部有肥肉样的肉芽组织,不能流出灰黄色或混有血液的脓液,很久都不能愈合。

结节沿淋巴管向附近蔓延形成串珠状肿,患肢出现浮肿而成为橡皮腿,跛行。

慢性:由开放性、急性转来,当抵抗力减弱时,又可转为急性或开放性。

2.病理变化鼻腔、喉、气管黏膜、皮肤可见到鼻疽结节、溃疡、瘢痕,新发生的结节为渗出性,触摸有硬实感,在结节中发生豆腐渣样坏死,周边肉芽组织包围,呈灰白色,结节硬实,常突出于肺面。

鼻疽肺炎有三种情况:鼻疽小叶性肺炎;有时多数病灶融合形成融合性肺炎;继续发展化脓,脓液排出形成空洞。

抵抗力强时结缔组织增生形成鼻疽性硬结。

3诊断要点患畜体温39.5~41℃,颌下淋巴结肿胀,有硬结,无热、无痛、不可移动。

鼻腔鼻疽黏膜有结节、溃疡、星状瘢痕。

有浆性、脓性带血腐臭鼻液,呼吸困难。

(技术规范标准)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2.3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马鼻疽是一种由于梭菌属细菌引起的马医学疾病,此病对马医学和马医药业来说具有极大的危害。

对于马鼻疽的诊断技术和判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马鼻疽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技术以及判定标准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马鼻疽的临床症状马鼻疽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在马鼻部的溃疡、浸渍和溢液。

患马会出现流脓、鼻涕、打喷嚏、鼻衄、呼吸困难等症状。

还有的患马会出现食欲下降、体温升高、乏力、消瘦等症状。

由于马鼻疽的症状较为明显,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1. 细菌培养:通过鼻腔拭子和病灶溶液进行培养,梭菌属细菌能够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特征性的菌落。

2.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患马体内的细菌DNA,以确定是否患有马鼻疽。

三、诊断技术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诊断技术,可以对马鼻疽进行初步判断。

在临床诊断技术方面,可以进行以下操作:1. 临床表现观察:仔细观察马匹鼻部以及呼吸系统的症状,如溃疡、浸渍和溢液等。

2. 鼻腔拭子:采集患马鼻部的拭子样本,并送实验室检测梭菌属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

3. 病灶溶液检测:对病灶溶液进行检测,如果有细菌生长则需进一步检测,判断是否为马鼻疽。

四、判定标准1.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疑似或患有马鼻疽的马进行隔离和治疗。

2. 确诊马鼻疽的标准为:鼻腔拭子及病灶溶液检测结果阳性,并结合临床症状明显。

对于马鼻疽的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及时隔离和治疗患马。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研发出更加准确、快速、简便的诊断技术,为马鼻疽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更大的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

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

2.3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肺鼻疽鼻疽结节大小如粟粒,高粱米及黄豆大,常发生在肺膜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

鼻腔鼻疽鼻中膈多呈典型的溃疡变化。

溃疡数量不一,散在或成群,边缘不整,中央象喷火口,底面不平呈颗粒状。

鼻疽结节呈黄白色,粟粒呈小豆大小,周围有晕环绕。

鼻疽斑痕的特征是呈星芒状。

皮肤鼻疽初期表现为沿皮肤淋巴管形成硬固的念珠状结节。

多见于前驱及四肢,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

2.4 实验室诊断2.4.1 变态反应诊断变态反应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法、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法、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法,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法(见附件)。

2.4.2 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见附件)。

该方法为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区分鼻疽阳性马属动物的类型,可检出大多数活动性患畜。

2.5 结果判定无临床症状慢性马鼻疽的诊断以鼻疽菌素点眼为主,血清学检查为辅;开放性鼻疽的诊断以临床检查为主,病变不典型的,则须进行鼻疽菌素点眼试验或血清学试验。

2.5.1 具有明显鼻疽临床特征的马属动物,判定为开放性鼻疽病畜。

2.5.2 鼻疽菌素点眼阳性者,判定为鼻疽阳性畜。

3 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 疫情处理4.1 发现疑似患病马属动物后,畜主应立即隔离患病马属动物,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检查、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2 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

4.2.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马属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散养情况下,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自然村(屯)。

疫区由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封锁按规定对疫区实行封锁。

疫区封锁期间,染疫和疑似染疫的马属动物及其产品不得出售、转让和调群,禁止移出疫区;繁殖马属动物要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配种;种用马属动物不得对疫区外马属动物配种;对可疑马属动物要严格隔离检疫;关闭马属动物交易市场。

禁止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疫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

4.2.3 隔离当发生马鼻疽时,要及时应用变态反应等方法在疫点对马属动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马属动物群分为患病群、疑似感染群和假定健康群三类。

立即扑杀患病群,隔离观察疑似感染群、假定健康群。

经6个月观察,不再发病方可解除隔离。

4.2.4 检测疫区内须对疑似感染马属动物和周围的马属动物隔离饲养,每隔6个月检测一次,受威胁区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鼻疽菌素试验)监测,直至全部阴性为止;无疫区每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测。

4.2.5 扑杀对临床病畜和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畜,均须在不放血条件下进行扑杀。

4.2.6 销毁处理病畜和阳性畜及其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按照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焚烧和掩埋的地点应选择距村镇、学校、水源、牧场、养殖场等1公里以外的地方,挖深坑将尸体焚烧后掩埋,掩埋土层不得低于1.5米。

4.2.7 消毒对患病或疑似感染马属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等严格进行消毒;污染的垫料及粪便等采取堆积泥封发酵、高温等方法处理后方可使用。

4.2.8 封锁的解除疫区从最后一匹患病马属动物扑杀处理后,并经彻底消毒等处理后,对疫区内监测90天,未见新病例;且经过半年时间采用鼻疽菌素试验逐匹检查,未检出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的,并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它物品彻底消毒后,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合格,由原当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原发布封锁令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5 预防与控制5.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等基础性防疫工作,提高马匹抗病能力。

5.2 检疫异地调运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出售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出售前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证明马属动物装运之日无马鼻疽症状,装运前6个月内原产地无马鼻疽病例,装运前15天经鼻疽菌素试验或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结果为阴性,并签发产地检疫证后,方可启运。

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连续两次(间隔5~6天)鼻疽菌素试验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运出县境的马属动物,运输部门要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运输检疫证明承运,证明随畜同行。

运输途中发生疑似马鼻疽时,畜主及承运者应及时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经确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就地监督畜主实施扑杀等处理措施。

5.3 监测稳定控制区每年每县抽查200匹(不足200匹的全检),进行鼻疽菌素试验检查,如检出阳性反应的,则按控制区标准采取相应措施。

消灭区每县每年鼻疽菌素试验抽查马属动物100匹(不足100匹的全检)。

6 控制和消灭标准6.1 控制标准6.1.1 县级控制标准控制县(市、区、旗)应达到以下三项标准:A、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临床病例。

B、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检查,每年抽检200匹(不足200匹全检),经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率不高于0.5%。

C、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全部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

6.1.2 市级控制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控制标准。

6.1.3 省级控制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控制标准。

6.1.4 全国控制标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控制标准。

6.2 消灭标准6.2.1 县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A、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病例。

B、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鼻疽菌素试验检查,每年抽检100匹(不足100匹者全检),全部阴性。

6.2.2 市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消灭标准。

6.2.3 省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消灭标准。

6.2.4 全国马鼻疽消灭标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消灭标准。

附件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1 总则1.1 为统一马鼻疽(以下简称鼻疽)检疫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并提高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的准确性,特制定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1.2 对马、驴、骡进行鼻疽检疫时,统一按本标准规定办理。

1.3 本标准以鼻疽菌素点眼反应为主。

必要时进行补体结合反应、鼻疽菌素皮下注射反应或眼睑皮内注射反应。

1.4 凡鼻疽临床症状显著的马、骡、驴,确认为开放性鼻疽的,可以不进行检疫。

1.5 各种检疫记录表(见7 附件),须保存2年以上。

2 鼻疽菌素点眼操作方法2.1 器材药品:2.1.1 鼻疽菌素、硼酸、来苏尔、脱脂棉、纱布、酒精、碘酒、记录表。

2.1.2 点眼器、唇(耳)夹子、煮沸消毒器、镊子、消毒盘、工作服、口罩、线手套。

注意:在所盛鼻疽菌素用完或在点眼过程中被污染(接触结膜异物)的点眼器,必须消毒后再使用。

2.2 点眼前必须两眼对照,详细检查眼结膜和单、双瞎等情况,并记录。

眼结膜正常者可进行点眼,点眼后检查颌下淋巴结,体表状况及有无鼻漏等。

2.3 规定间隔5~6日做两回点眼为一次检疫,每回点眼用鼻疽菌素原液3~4滴(0.2~0.3mL),两回点眼必须点于同一眼中,一般应点于左眼,左眼生病可点于右眼,并在记录中说明。

2.4 点眼应在早晨进行,最后第9小时的判定须在白天进行。

2.5 点眼前助手固定马匹,术者左手用食指插入上眼睑窝内使瞬膜露出,用拇指拨开下眼睑构成凹兜,右手持点眼器保持水平方向,手掌下缘支撑额骨眶部,点眼器尖端距凹兜约1cm,拇指按胶皮乳头滴入鼻疽菌素3~4滴。

2.6 点眼后注意系栓。

防止风沙侵入、阳光直射眼睛及动物自行磨擦眼部。

2.7 判定反应。

在点眼后3、6、9小时,检查3次,尽可能于注射24小时处再检查一次。

判定时先由马头正面两眼对照观察,在第6小时要翻眼检查,其余观察必要时须翻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