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必考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财政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1.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5.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 乘数: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7.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投资边际效率:由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R,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
(表示投资和利率间关系)8.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9.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 流动偏好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11.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12. 挤出效应(对投资或消费的挤出):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13. 财政体系: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部分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运动.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4、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区间范围的不同,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5、边际效用: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6、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且不再变的一种状态.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函数值最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MU1/P1=MU2/P2…MUn/Pn=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理论条件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是RCS12=P1/P2.消费者均衡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等都给定的基础上的.当消费者收入或商品价格等等发生变动时,消费者均衡也随之变动.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8、预算约束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工具之一.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约束条件,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P3X3=M.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线上的点和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而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9、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这些不同的商品数量组合的效用水平对消费者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负斜率;2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不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5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10、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中,两种商品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由此可以得到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RCS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RCS12=-X2/X1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相反数,RCS一般具有递减的趋势.11、价格消费曲线: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是价格消费曲线.1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14、吉芬物品: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学家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加以解释.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15、生产函数: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反映了一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与生产者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的关系,并随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16、边际产量:在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用公式表示为MPL=TP/L,其中MPL为要素L的边际产量,TP和L分别为总产量的增量和要素L增量.17、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相似,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18、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如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19、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它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在存在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即长期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用产量最大或在其产量既定时使成本最小时所需要=w/r使用L和K这两种生产使用的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RTSLK要素时的情况20、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2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的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另一方面,工资率提高以产生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消费者会增加所有正常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如果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22、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指对于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善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善变坏,则后者相对于前者,资源配置状态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得到了增进.23、私人成本:私人成本就是私人行为者所承担的成本.社会成本是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总成本.当存在着外在性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是不相等的.一般来说,当存在消极的外在性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24、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期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即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2GDP是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3GDP是一定期间内往往为一年年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如2005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25、消费函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认为,社会的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26、线性消费函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表示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成线性函数关系.以c 代表社会总消费,y代表社会总收入,则有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27、储蓄函数:是指总储蓄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储蓄函数说明,总储蓄取决于总收入,与总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函数可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2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投资乘数是大于1的,且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29、税收乘数:是指总收入变动带来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之间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总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30、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变动之间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为正值,其值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31、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i=ir.一般地,投资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32、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33、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几何图形即为IS曲线.34、流动偏好: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也称货币需求.35、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36、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37、财政制度的稳定器:是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39、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0、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41、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当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一般地,需求总水平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关系.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IS -LM模型来求得.42、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模型建立在新古典生产方程体系之上.强调了在一个封闭的没有政府部门的经济中储蓄、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增长的作用,它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其基本假定是:1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2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4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5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43、资本-产出比: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该社会的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一比例被称为资本-产出比.如果K代表资本,Y代表产量,则资本-产量比为V=K/Y.这一比率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技术装备程度.44、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s=S/Y.45、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4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47、完全竞争市场: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或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异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4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48、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种.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通的市场组织.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的规模经济;行业中几家企业对某些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政府扶植和支持.4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MR=MC.50、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RQ=QTRQ/Q,其中MR表示边际收益,TR表示总收益,Q表示产品.。
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以现期价格[Current Price]或可变价格[Variable Price]计算的GDP;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通货膨胀率+100%6.均衡产出: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7.乘数: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8.重置投资——为补偿资本折旧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追加资本的投资。
总投资——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组成。
9.现值:将来的一笔现金或现金流在今天的价值。
10.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即净现值为零。
又称内部收益率11.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
12.投资需求曲线:表示投资的总数量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3.流动偏好: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
14.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15.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AD=C+I+G+(X-M)16.总需求函数: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经济学原理第6版—曼昆)微观部分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17.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8.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9.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20.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21.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2.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23.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4.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25.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26.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7.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8.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9.竞争市场:有许多买着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是市场。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
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效用论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西方经济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一)
西方经济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一)凯程晶晶老师整理了西方经济学常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分享给考研有需要的同学们。
1、富有价格弹性(Priceelastic):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那么商品的需求就是富有价格弹性。
2、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化1%导致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习惯上通常以正数表示)。
3、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supply):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化1%导致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4、最低限价(Pricefloor):最低限价是指政府对某种商品所规定的最低价格。
例如,联邦农业计划规定了小麦和玉米的最低价格。
5、缺乏价格弹性(Priceinelastic):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那么商品的需求就是缺乏价格弹性。
6、价格领导者(Priceleader):价格领导者是指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制定价格并且其他厂商愿意跟随的厂商。
7、价格系统(Pricesystem):在价格系统下,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价格,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价格执行一个经济系统的基本职能(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以及一个国家的增长率应该是多少)。
8、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problem):由于经理或工人可能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即便这样做会减少企业所有者的利润,从而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
经理或工人是为所有者工作的代理人,所有者是委托人。
9、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囚犯困境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此时两个人(或厂商)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是每个人都觉得不合作符合他的利益,因此每个人的状况都要坏于如果他们合作时的境况。
10、私人成本(Privatecost):私人成本是指单个使用者为了能够使用某一资源而带来的费用。
11、先动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s):先动优势是由于在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所拥有的优势。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息:息的充分和息的对称。
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内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阐发:按照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阐发方法。
他考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彼此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况的特性。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稀缺性:经济学中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
机会成本: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的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且指定分配规则的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制度:指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混合而成的经济制度。
微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指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行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学科。
第二章供求分析概述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表指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与相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序列表。
需求函数指Q D表示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求量,以P表示商品的价格,则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可以表示为Q D=D(P),这一函数就表示了消费者对某种特定商品的需求,称为需求函数。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就是需求规律。
需求量变动指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动。
需求变动指由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在每一可能价格下所有需求量的变动。
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表是表示各种可能的价格与生产者相应的商品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序列表。
供给曲线表示由所有可能的价格与相应于这些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的组合点描绘出来的一种曲线。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
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则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平衡。
2.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其中资源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而非政府干预。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数量,以实现最高效率的资源配置。
3.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在消费者决策中,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时,其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分析是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意程度,并决定是否购买或消费更多的产品。
4.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一个决策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机会。
因此,机会成本是衡量做出某种选择所面临的代价。
5. 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它可以是正面的,如生产活动带来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的污染物。
外部性经常需要政府干预来调节。
6.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当供应过多的货币追溯相对稀缺的商品和服务时,价格就会上涨。
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并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7.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未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它是衡量经济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就业市场的健康状况。
8. 毛利润(Gross Profit)毛利润是指企业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种指标,通常用于评估企业在没有考虑其他费用和开支的情况下的盈利水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一.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1.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指消费者对其他商品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2.科斯定理: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并且界定产权而发生的协商或谈判等活动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在具有外部性的市场上,无论初始的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3.显示偏好强定理: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如果(X1,X2)是(Y1,Y2)的显示偏好(直接或间接),且(X1,X2)和(Y1,Y2)不同,则(Y1,Y2)不可能是(X1,X2)的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4.纳什均衡.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
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5.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6.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7.逆向选择: 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8.需求价格弹性: 简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9外部经济: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没有通过价格而给另一个行为主体带来成本或收益的经济现象.10.道德风险:是市场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行动的情形.11.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的配置,以求满足人类无穷欲望之最大满足的一门科学.2.稀缺性: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3.实证分析: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的这一类的问题.4. 规范分析:着眼于建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判定现有的经济状况应该怎样.5. 均衡分析:假定外界诸因素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这里的均衡指的是:各个经济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6. 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到利己之心的趋势,通过对各种可能方案的理性选择,以便寻求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利益的方案.7.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8.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供求理论市场:是某种商品与服务的一群买者与卖着。
9.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10.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11. 供给名词解释:卖着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12. 供给定理名词解释: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13.平衡名词解释: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是指价格达到供求水平的状态。
均衡分析考察均衡形成和变化的条件。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无限需求而言,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2、选择性: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而又有效的分配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求。
3、经济人:又称为理性人,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经济利益。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之一。
4、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资源在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化: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2,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3、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4、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 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市场出清:市场上供求相等的状态。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6、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可相互替代以满足某一种欲望。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某一种欲望。
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是指在西方国家和社会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体系。
它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重视效率和经济自由,提倡个人和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西方经济学中常用到的名词解释: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产、供、需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以自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交换,市场被视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2.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指的是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价格也就达到了市场均衡价格。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当选择一种行动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方案所需的成本。
它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是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的一项因素。
4. 效率:效率指的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即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效率有时分为两类: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完美,导致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不理想,甚至导致市场无法有效运行。
市场失灵的例子包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公共物品等。
6.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指的是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采取的干预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修正市场失灵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7.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产生的额外效果。
在边际分析中,经济学家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优的决策。
8.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并寻求稳定经济增长的方法。
9.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如果外部性是正面的,人们往往会低估其价值;如果外部性是负面的,人们可能会低估其成本。
因此,政府往往需要干预以纠正外部性问题。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
价格歧视:以不同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寡头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引致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失灵。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映的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信心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 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 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他们。
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西方经济学必背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elasticityof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fixed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variable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
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又可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劣等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效用论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单位: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效用函数:某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等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
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诗,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风险:在消费者知道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第四章生产论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短期:只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劳动的总产量TP 至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第五章成本论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会计成本: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开支,作为已支出的货币额,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因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已获得更高利润)。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短期固定成本(F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VC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FC/Q,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 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 VC )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