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类编
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周年了。
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
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1914)和《xx契待问编》(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
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书籍
以下是对一些典型的古文字字形表书籍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到你。
《金文编》:是一本工具书,共收古文字(含金文、陶文)六千七百个,于民国十三年印行,编撰者为朱芳圃。
全书分二十二类,以部首分类,每类各举若干字,依笔画多少及次序排列。
该书收字最多,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甲骨文编》:这是一本工具书,收甲骨文约三干六百个,编撰者为王襄,于一九五九年出版。
该书以单字为编排顺序,按部首分类,并注明出处,每字下略论其本义及假借义。
《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这本书收录了殷墟甲骨文四千五百多个单字及一千多个合文(一个字由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成),并配有单字的拓片图像。
此书具有工具书的查找功能和学术研究的功能。
它不仅是一部实用的甲骨文识字字典,而且通过对甲骨文合文的研究,对甲骨文语法、形义关系、构形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甲骨文选释》:这本书对北京大学科学社影印出版的《甲骨文合集》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注释、解说。
主要内容包括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义、卜辞的断句、卜辞内容及书契特点的说明等。
《古文字类编》:这本书是一部大型的古文字资料汇编。
全书共分十二类,包括金石、陶文、玺印、货币、量器、度量衡、吉语、哀策、木简、帛书、文字学著作引文及未分类等,收录了从商、周至秦汉的古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大量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
此书既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以作为研究古文字的资料使用。
《古代汉语字形表》是一套全面介绍汉字字形演变的大型工具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古代汉语专家编写。
该书按照字的部首分类编排,共分14个大类,每个字头下设有“字形描述”、“字形分析”、“同义字”、“近义字”等栏目,内容丰富全面,分析深入浅出,既有知识性、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您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籍。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2、《语文常谈》吕叔湘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11、《汉语语法学》张斌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15、《语义论》石安石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19、《训诂学原理》王宁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26、《说文释例》 [清]王筠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壹、阅读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二、专著一:这部份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和补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有几种是材料书或兼属材料书。
1、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3、郭在贻《训诂学》4、齐佩瑢《训诂学》5、音韵学1种6、许慎《说文解字》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8、《尔雅》及郭璞注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古文字类编》1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13、李玲璞《甲骨文文字学》14、张涌泉《汉语俗字学导论》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16、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8、徐国珍《仿拟研究》1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三、专著二:这部份阅读的目的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可以根据计划的研究趋向选读,但是阅读量应该在书目的1/2以上。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
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
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
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
即: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
《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
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
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
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
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
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
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信息检索1.工具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根据工具书的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可分为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文摘,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
(2)根据工具书的主要职能可分为:①语言性工具书,主要包括字典、语文词典;②检索性工具书(或称线索性工具书),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③参考性工具书,主要包括百科全书、专科词典、类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
2.简述字典、词典的概念、特点和组织结构。
★★★答:1. 概念:字典是汇集单字,按某种方法编排,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是汇集词语,按某种次序编排,逐条加以释义或提供有关信息的工具书。
2. 特点:①以条目为基本单元;②检索的专指性性;③解释简明、规范。
3. 组织结构:字典、词典一般由正文、辅助说明、目录、索引和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
补:掌握常用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使用方法。
★★★答:详见教材P2-13.3.现代的字典、词典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1. 字典可分为普通字典和特种字典两类。
普通字典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种字典如《同源字典》《汉语俗字字典》。
2.词典的分类:①按照词目和释文是用同一种语言还是两种或更多种语言,可以分为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②按照规模和篇幅,可以分为大型词典、中型词典和小型词典;③按照正文词条编排的方法,可以分为形序词典、音序词典和义序词典;④按照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着重点,可以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
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同义词词典,成语词典,谚语词典,俗语词典,歇后语词典等。
专科词典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经济大辞典》《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简明物理学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
古文字学纲要_陈炜湛_唐钰明————————————————————————————————作者:————————————————————————————————日期:古文字学纲要(修订)序古文字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高等学校开设“古文字学”课程,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
1934至1935年,唐兰先生第一个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课,所著《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为古文字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唐先生在“自叙”中写道:“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无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学,结果,文字学和古文字的研究是分开的,文字学既因语言音韵学的独立而奄奄待尽,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没有理论和方法,是非漫无标准而不能进步。
”唐先生认为,要打通这一层隔阂,就必须把自己所持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写出来,和学者们共同讨论,才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五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看来,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确有两大功劳:一是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来改造传统文字学,使文字学因注入新的理论和新的材料而获得生机;二是把当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来总结研究,第一次把偏旁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作为方法论的原则提出来,使古文字学摆脱了猜谜、射覆的习气,而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上。
所以,《古文字学导论》一直成为大学里讲授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绝非偶然。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古文字学导论》仅仅是唐兰先生计划“唐氏七书”中的一种,书中对于古文字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缺乏具体材料的诠释和说明,初学者难以掌握。
特别是三十年代以来,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已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统文字学由于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古文字学的成果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古文字学也因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如语言文字学、历史考古学、文献考据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吸收这些学科的成就而发展成为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甲骨文的历史)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37张)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可参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地理、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
汉字中以女旁构形的字由来以久。
根据高明《古文字类编》记载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女旁汉字40多个。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始设女部,收字258个(后段玉裁增一个,如把散见于它部的统计在内还要多出几个)。
而据《汉语大字典》统计共有女部汉字956个,其中包括繁体,古文,异体字257个,这比《说文》整整多出三倍。
这说明由古到今,女旁汉字一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部分字字形和字义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着重讨论部分女旁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上的改变,并以此为契机探讨社会文化的变革。
一、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女旁汉字字形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二是由女旁汉字演变为非女旁汉字。
下面试以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说明这两个现象。
㈠由非女旁汉字演变为女旁汉字1、“”到“奴”变化古文“奴”是从人从女即“”,是奴兼指男女奴隶。
原始社会的奴隶主要来源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由此得来的奴隶固然有男有女,所以最初的字形则是“”字,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相符的。
在甲骨文中“奴”字写作“”,这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一个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有三个来源:一是氏族后期用女儿作欠债的抵押即所谓的奴婢,二是战争中的俘虏,三是本族的犯罪者。
《说文》对“奴”的解释为:“奴,奴、婢,皆古罪人《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
”郑玄注:“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
……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各。
”可见“奴”字的字义并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兼指男女,但字形却发生了变化,其实正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反映。
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奴”字的出现正表现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日趋低下,完全成了受蹂躏侮辱的对象。
2、“惏”与“婪”,“”与“嫌”的更替“婪”,义为“贪”,徐锴认为“女性贪”,故从女。
古文字
在甲骨上进行的钻凿大致分三种 情况:
1、钻凿并用; 2、只钻不凿; 3、只凿不钻。 有钻的甲骨必须在钻处施灼,无钻的甲骨则在靠近凿 的一边施灼。 钻和施灼在凿的左侧,正面兆枝的方向向右;反之, 钻和施灼在凿的右侧,正面兆枝的方向向左。 以龟甲的中脊为准,分左右两侧,左半部兆枝的方向 一律向右;右半部兆枝的方向一律向左,原则是左右两边 的兆枝都向中脊。 胛骨兆枝的方向,一般是左胛骨的兆枝向左,右胛骨 的兆枝向右。
四、刻辞
甲骨刻辞主要记录占卜的内容,故亦称“卜辞”。 卜辞内容分做四部分: 1、叙事:主要是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人的名字; 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3、占辞:卜兆所示对所问事情的成败和吉凶; 4、验辞:记载应验与结果。 在卜辞中像叙事、命辞、占辞、验辞四项俱全者为数 不多,一般皆无验辞。 有验辞的卜辞,记录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 很具体,不像贞卜所得出的结果,好似在事情发生以后的 追记。
全 字 数 的 四 分 之 一 , 所
能 识 读 的 甲 骨 文 尚 不 足
内 容 甚 难 理 解 。 目 前 所
言 , 由 于 时 间 相 隔 太 久 ,
商 代 遗 留 下 来 的 书 面 语
甲 骨 文 是 三 千 多 年 以 前
卜辞语法的研究
胡光炜 《甲骨文例》 上卷《形式篇》 下卷《辞例篇》 管燮初 《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 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
二、钻凿
1、钻,是在甲骨的背面钻一个圆形的槽。 2、凿,是在钻槽的一侧凿一椭圆形的凿穴。 3、经钻凿的槽穴,底部较原来的甲骨变薄。它 的作用: (1)在占卜施灼时,因槽穴底部较未经钻凿 的地方薄,一经灼烤,必然在较薄的槽穴底部发 生爆裂; (2)由于凿在钻的左侧或右侧,按一定位置 排列,经施灼爆裂的兆痕必然限制在钻凿范围之 内,而且按一定方向显现兆纹。
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补订版)F 甲骨类编
()7778 甲骨金文字典[日]林冰他编 日本 年月不详7779 殷虚书契待问编罗振玉 孴古丛编 影印本 1916年6月 又单行本 1916年6月 又收入商承祚编著殷虚文字类编 决定不移轩石印本 1923年 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第3册 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1970年4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780 古籀篇[日]高田忠周 百卷共五册 说文楼藏版 1919年3月 又日本东京古籀篇刊行会木刻本5册 1925年 又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1982年9月7781 簠室殷契类纂王襄 正编14卷,附编、存疑、待考各1卷 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 1920年12月 又增订本2册 1929年12月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线装本一函四册 1988年3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782 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 14卷,附待问编13卷,内收罗振玉著殷虚书契考释1卷,殷虚书契待问编1卷 决定不移轩石印本六册 1923年 又删校本6册 1927年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71年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7783 殷契卜辞文编瞿润缗 与殷契卜辞合 哈佛燕京学社石印本 1933年5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7784 甲骨学·文字编朱芳圃 14卷,附录2卷,补遗1卷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二册 1933年12月又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年四版7785 甲骨吉金篆籀文字统编姜亮夫 河南大学石印本 1934年7786 古籀文汇编马德璋 上海中国书店石印本 1934年7787 甲骨文编孙海波 14卷,附合文、附录、检字、备查各1卷 哈佛燕京学社石印本五册 1934年10月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58年5月 又增订本 列为考古学专刊乙种第14号 中华书局影印本1册 1965年9月 又再版本 中华书局 1982年6月 又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2年7月~1982年9月四版7788 古籀汇编徐文镜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十四册 1935年 又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3册1981年12月 又上海书店影印本 1998年4月7789 古文声系孙海波 北京来薰阁书店石印本二卷四册 1935年1月 又台北进学书局影印本 1968年7790 续甲骨文编金祥恒 正编14卷,附录一合文及甲词举隅,附录二待问编,检字表一、二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59年10月 又收入金祥恒先生全集第五册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0年12月7791 角川汉和中辞典[日]贝塚茂树 藤野岩夫 小野忍 日本东京角川书店 1959年4月7792 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 14卷,附补遗、存疑、待考,全8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1965年6月 又再版本 1970年10月 又1974年10月三版 又北京光华书店翻印本8册 1983年7793 汉字语源辞典[日]藤堂明保 日本学灯社 1965年7794 殷墟卜辞综类[日]岛邦男 日本东京大安书店影印本 1967年11月 又增订本 日本东京汲古书院 1971年 又再版本 1977年 又台湾大通书局(泰顺书局)翻印本 1970年12月(书后收入李棪《读<殷墟卜辞综类>与岛邦男博士商榷》) 又北京中国书店翻印本 1979年(要目: 本文 附五期的称谓世系 先王先妣祀序 贞人署名版 通用假借同义之用例 帝辛时甲日之祀谱 本书所引甲骨著录书目 部首检字索引 释字一览 汉字索引)7795 说文新义(总16卷、别卷)[日]白川静 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 1969年7月 -1974年6月 又再版本 日本神户五典书院 1976年 又收入白川静著作集别卷 日本平凡社 2000年 7796 古代汉字汇编[日]小林博 日本东京木耳社 1977年1月7797 古文字类编高明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0年11月 又再版本 1982年3月7798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纂组 14卷,附检字表,引用参考书目 四川人民出版社影印线装本3册 1981年8月 又标准本1册 1981年8月 又增订本 1981年12月7799 漢字の话 (汉字的故事)[日]藤堂明保 第一编、第二编植物编 日本朝日新闻社 1980、1981年9月7800 金文诂林补(十四卷 附录二卷)周法高编撰 手写影印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2年7801 中文字根孳乳表稿周何等编 国学整理小组编辑 台北中央图书馆发行 1983年7802 字形汇典陈新雄 台北联贯字形汇典编纂委员会 1983年7803 字统[日]白川静 日本东京平凡社 1984年8月25日 又普及版 1994年3月至1997年1月共三版7804 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逸群公司中国文字丛书编辑组 台北逸群 1984年7805 新定说文古籀考周名辉 武汉古籍书店 1985年6月7806 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6月7807 上古汉语词典钟旭元 许伟建 海天出版社 1987年11月7808 常用古文字字典王延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8月(pp.806,柯昌济序)7809 甲骨学小词典孟世凯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12月 又再版本 1991年2月7810 字训[日]白川静 日本东京平凡社 1987年 又普及版 1998年7811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 共14卷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8年11月7812 五体篆书字典[日]小林石寿 日本东京木耳社 1988年7813 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赵诚 中华书局 1988年1月至1999年11月四版7814 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全二册)姚孝遂主编 肖丁副主编 中华书局 1988年2月7815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全三册)姚孝遂主编 肖丁副主编 中华书局 1989年1月7816 中华七体大字典郑孝淳 台北天工出版社 1990年7817 汉字部首字典王延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0年1月 7818 甲金篆隶大辞典徐无闻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1年7月 又1996年7月第四次印刷7819 商周古文字类纂郭沫若 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1991年7月7820 简明甲骨文词典崔恒升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年3月7821 新编甲骨文字典刘兴隆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年1月7822 甲骨金文字典方述鑫 林小安 常正光 彭裕商 巴蜀书社 1993年11月7823 甲骨文字字释综览[日]松丸道雄 [加拿大]高嶋谦一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3年3月26日7824 甲骨文虚词词典张玉金 中华书局 1994年3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825 古文字通典(上、下)罗文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7826 金石文字类编(上、下)傅家仪 张都陵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5年3月 7827 甲骨文字诂林(全四册)于省吾主编 中华书局 1996年5月7828 甲骨金文字典(上、下、别卷)[日]水上静夫 日本东京雄山阁 1996年7829 异体字字典李圃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年7830 字通[日]白川静 日本东京平凡社 1997年FA补遗:魏石经古文渊源考邱德修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第12期魏石经古篆字典邱德修 台北学海出版社 1979年10月中文字孳乳表稿邱德修 周何 中央图书馆 1982年12月简明甲骨文字典崔恒昇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又增订本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古字通假会典高亨 齐鲁书社 1989年殷墟甲骨文字表李宗焜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论文 1995年金石字典汤成沅编纂 台湾维新书店 1982年 又中国书店 1995年10月(1550) 增订《甲骨文字根总表》季旭升 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239-251)古文字诂林(第一—八册)李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3年()7831 殷虚文字集联叶尔恺 秦文锦 不详,据石叔明《甲骨文字的临本》所引7832 集殷虚文字楹帖罗振玉 上虞罗氏贻安堂影印本一册 1921年2月 又重订本 收入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 东方学会石印本 1927年 又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1985年3月7833 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罗振玉 高德馨 章钰 王季烈 东方学会石印本 1927年 又收入集契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69年6月 又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第13册 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1969年7月7834 商卜文集联·商卜文集诗丁辅之 鹤庐石印本一册 1928年 又收入集契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9年6月 又西泠印社 2000年7835 观水游山集丁辅之 墨缘堂石印本 1937年7836 甲骨集古诗联(上编)简琴斋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一册 1937年2月 又再版本 1937年4月 又收入集契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9年6月7837 集契集汪怡 董作宾 写本 1950年1月 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 1978年10月7838 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日]欧阳可亮 日本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 1961年7839 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日]欧阳可亮手书 日本春秋书院影印本 1961年7840 集契集外编祝祥 中国文字第8册 1962年6月7841 欧阳可亮题陶潜嗅菊图[日]欧阳可亮 中国文字第8册 1962年6月7842 商卜文集联梁乃予 台湾(按据丁辅之商卜文集联一书重新书过) 1967年7843 集契汇编严一萍编次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69年6月(按此书辑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商卜文集联、商卜文集诗、甲骨集古诗联四书而成)7844 甲骨诗对张志远 自刊本 台南县 1972年7845 甲骨集词石叔明 台湾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7846 甲骨文与诗石叔明 林翰年 台湾 1974年7847 集契集[日]欧阳可亮手书 日本春秋书院影印本 1976年7848 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安国钧 台北维新书局影印本一册 1978年10月7849 甲骨文集联陈其铨 台湾历史博物馆 1978年7850 甲骨文字书例安国钧 台北维新书局 1983年7851 甲骨金石古书方言字义联李澍庸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7852 展大甲骨文字精华[日]小林石寿编 日本东京木耳社 1985年7853 甲骨文墨场必携罗振玉编 [日]内山知也译注 日本东京木耳社 1986年10月7854 甲骨钟鼎文新编蔡松男 台北 1986年7855 篆真字典洪钧陶主编 文物出版社 1996年7月7856 甲骨文集句简释刘兴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年11月(胡厚宣代序、王宇信跋)7857 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歌)何崝 巴蜀书社 1986年9月 又1996年12月版 又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7858 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日]小林石寿 日本东京木耳社 1987年5月7859 龟甲兽骨文字集联孙常叙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12月7860 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刘兴隆 北京日报出版社 1989年5月(胡厚宣序、许顺湛跋)7861 大康学篆康殷 北京计量出版社 1989年7862 甲骨文名句选[日]水野静石 日本东京总合科学出版 1990年7月7863 新编甲骨文集联刘兴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7864 殷墟甲骨书法选徐无闻 黄任重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 又书法报社 1994年3月7865 上古书法图说沃兴华 浙江美术出版社 1992年9月7866 印典康殷 全四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年7867 柳学智甲骨文书唐诗一百首柳学智 北京龙门书局 1994年9月7868 成语、格言、对联、诗词选董玉京 殷商史的解谜者——董作宾百年冥诞特辑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4年12月7869 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选集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编 南京新华日报印刷厂 1998年12月7870 甲骨文游艺集袁德炯 台北 1996年7871 甲骨文非四字成语集董玉京 自书册页 1997年7872 印典精华康殷编纂 康默如、任鸿禹选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7873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江苏省甲骨文学会 书法艺术1998年10月增刊·甲骨文专刊(李学勤序) 7874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主编 南京甲骨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999年3月FB补遗:万象甲骨文诗画集董作宾 董敏 董灵 台北伟灵企业有限公司 1974年3月20日初版 1996年5月20日四版(pp.144)游华山诗丁辅之 书法1981年第6期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李其复 台北 1982年观水游山集·华山记游诗丁辅之 名胜书艺卷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年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安国钧 台湾 1983年甲骨文集诗联格言选辑修订本安国钧 人文科学丛书 台湾省立博物馆 1984年3月初版 又再版本 1987年8月 又三版本 1996年5月甲骨文诗轴二帧丁辅之 西泠艺报第30期 1987年11月20日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美]魏乐唐 1987年甲骨文纪游诗卷(一~四)丁辅之 西泠艺报第59、61、62、66期 1990-1991年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董玉京 台北 1992年刘兴隆书法篆刻集刘兴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年2月刘兴隆甲骨文集联刘兴隆 北京荣宝斋 1995年4月甲骨文游艺集安国钧 台湾 1996年四书选句集契安国钧 台湾老庄选句集契安国钧 台湾安袁契隶百联安国钧 台湾成语千句集契安国钧 台湾甲骨文字通假辑解安国钧 台湾甲骨文集易经句联金膺显 西泠艺报第127期 1996年7月25日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李聪明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编 1998年12月甲骨文书法艺术董玉京 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年4月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书法作品选登傅飞舟 河南广播电视报·安阳广播电视(安总第88期)1999年8月17日(9)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李卫东 王克文 刘志伟 侯亚非 安阳日报1999年8月27日(3)叶葓渔遗著天衣集叶玉森 南京图书馆藏稿本(集联100对,其中五言40、六言20、七言20、八言20对)自学甲骨文书法选高惠芬编 南京甲骨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7875 卜辞通纂索引[日]田中震二 卜辞通纂初版本所附 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石印本 1933年5月7876 甲骨地名通检曾毅公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39年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文献资料丛刊编委会编甲骨文文献资料丛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12月 又收入北京图书馆甲骨文硏究资料编委会编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年3月7877 卜人引得马汉麟撰 陈梦家校订 稿本 1948年7878 甲骨卜辞地名通检(一、二)[日]岛邦男 甲骨学第6、7号 1958年3月 1959年3月 又日本东京汲古书店甲骨学翻印合订本下册 1972年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879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纬文注解索引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 1961年7880 殷契萃编索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契萃编改订本所附 郭沫若考古论著之一 考古学专刊甲种第12号 科学出版社 1965年5月7881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日]永田英正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68年3月 又与甲骨文字研究合为一编(按即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之增订版) 日本京都同朋舍 1980年12月 7882 殷虚文字乙编丙编编号对照表(一、续)唐健垣 中国文字第31、52册 1969年3月、1974年6月7883 甲骨地名通检马宗薌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年9月(按此书为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39年版曾毅公编甲骨地名通检之翻印本)7884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s in the Ch'ien-Pien and Hou-Pien Volumes (《前编》和《后编》中甲骨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5卷3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Vol.xv,no.3,Taipei) 1974年9月 又叶保民英译中 古文字第5期 上海青年古文字学社暨上海商业二局电大中文班油印本 1984年 7885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Shells and Bones in the Yin-Hsu Shu-Ch'i Hsu-Pien (《殷虚书契续编》中甲骨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5卷4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Vol.xv,no.4,Taipei) 1974年12月7886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s and Shells in Six Early Collections of Oracle Materials (六种早期甲骨著录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7卷2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vii,no.2,Taipei) 1976年6月7887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s in Seven Collections of Oracle Materials Published in 1925-1933 (1925-1933年七种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8卷1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viii,no.1,Taipei) 1977年3月7888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s in Seven Collections of Oracle Materials Published in 1935-1939 (1935-1939年七种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8卷2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viii,no.2,Taipei) 1977年6月7889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s in Six Collections of Oracle Materials Published in 1938-1945 (1938-1945年六种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8卷4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viii,no.4,Taipei) 1977年12月7890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Shang Oracle Materials Seen in Six Collections Published 1946-51 (1946-1951年六种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9卷1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ix,no.1,Taipei) 1978年3月7891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 Materials in Hsiao-T'un 1:2,Yin-Hsu Wen-Tzu Chia-Pien (《殷虚遗址之一·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19卷3期(ChineseCulture Quarterly,Vol.xix,no.3,Taipei) 1978年9月7892 铁云藏龟——释字本文(飜刻).索引.字类[日]菅井时枝 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文学科)第43册 1979年7893 乙编、丙编对照表严一萍 中国文字新2期 香港艺文印书馆 1980年9月 又收入萍庐文集第一辑 严一萍先生全集甲编之十七(第十函)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年8月7894 An Index to Rejoinings and Sets in the Hsiao-T'un Ti-erh-pen:Yin-Hsu Wen-Tzu Yi-Pien (《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缀合片之索引) [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1卷4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xi,no.4,Taipei) 1980年12月7895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甲骨文字索引(一)[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4期 香港艺文印书馆 1981年7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896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甲骨文字索引(二)[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5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1年12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897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三)[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6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2年5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898 卜辞通纂索引傅学苓 卜辞通纂增订本所附 考古学专刊甲种第9号 科学出版社影印本 1983年6月 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 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1983年6月 又科学出版社再版本 2002年7899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 Materials in the Shih-Chui i,ii, Ching-chin Hsu-ts'um and Wei-Pien Collections (《拾掇》(初·二编)、《京津》、《续存》、《外编》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 (一·续完)[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4卷2、4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xiv,no.2、4,Taipei) 1983年6、12月7900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四)[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7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3年4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01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五)[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8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3年10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02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Shang Oracle Bones and Shells Seen in 14 Collections Published 1956-1972 (1956-1972年十四种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5卷3、4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xxv,no.3-4,Taipei) (按指饶日、巴黎、综述、丙编、汉城、海外、京人、陈零、本系、书道、中央大、冬饮、北美、欧美十四种甲骨集) 1984年7903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六)[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第9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4年9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04 殷墟文字丙编通检[加拿大]高嶋谦一(Takashima,Ken-ichi)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五 1985年12月7905 1977-1984先秦经济史论文索引郑志 先秦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3期7906 戬寿堂殷虚文字索引周一良 14卷10册 稿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7907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七)[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10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5年9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08 An Index to Books of Rejoined Shang Oracle Bones and Shells (商代甲骨缀合书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6卷3期(ChineseCulture Quarterly,Volume xxvi,Number 3,Taipei) 1985年9月7909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 Materials in Collections Published 1972-1984,Contd (1972-1984年所出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6卷1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ume xxvi,Number 1,Taipei) 1985年3月7910 An Index to Reduplicated and Rejoined Oracle Bone Materials in Collections Published 1972-1984 (1972-1984年所出甲骨集中重文和缀合片之索引)(续)[美]米凯乐(Stanley L.Mickel) 中国文化季刊(台北)第26卷2期(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Volume xxvi,Number 2,Taipei) 1985年6月7911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八)[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11期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6年6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12 先秦政治史论文索引(1979-1988年6月)范友芳 先秦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2期7913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九)[加拿大]许进雄(Hsu Chin-hsiung) 中国文字新12期 严一萍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 美国艺文印书馆 1988年7月 又收入宋镇豪 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7914 甲骨文通检·第一分册·先公、先王、先妣、贞人饶宗颐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pp.190+30) 7915 甲骨文通检·第二分册·地名饶宗颐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pp.467+46) 7916 甲骨文通检·第三分册·天文气象饶宗颐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5年(pp.547+37) 7917 甲骨文通检·第四分册·职官人物饶宗颐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5年(pp.339+51) 7918 甲骨文通检·第五分册·田猎饶宗颐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年(pp.326+39)()7919 甲骨文书籍目录容庚 中德学志德文增刊第3期 1940年7920 殷虚甲骨文字及书目王国维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之一节 学衡第45期 1925年9月 又收入卫聚贤撰中国考古小史(中)商务印书馆 1933年12月 又收入王静安先生遗书 静安文集续编 商务印书馆 1940年 又收入王国维遗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40年商务印书馆版 王静安先生遗书 1983年9月7921 甲骨类书目黄立猷 金石书目之一卷 1926年7922 甲骨金石书目分类略述黄仲琴 中山大学图书馆刊第2卷3期 1928年第3期7923 殷契书录陈振东 2卷1册 1930年8月7924 甲骨类目容媛 金石书录目之一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乙种之二 1930年 又再版本 1992年 又增订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6月 又日本东京大安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版 1963年(与金石书录目补编合)7925 殷契书目录陈准 图书馆学季刊第6卷1期、第7卷2期 1932年3月、1933年6月 又瓯风杂志第1、6、7期 1934年1、6、7月7926 甲骨文论著目录董作宾 北京大学讲义排印本 1932年9月 又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第2卷7期 1933年4月 又单行本7927 甲骨文类王幼侨等编修 续安阳县志·艺文志附刊金石录 木刻本 1933年8月 又台北市安阳文献编辑委员会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印本 1982年7月7928 甲骨文、Inscriptions on Stone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东洋文献参考类目 1934-1994年度7929 甲骨学目录并序李星可 中法大学月刊第4卷4期 1934年2月7930 殷虚学文献小志[日]石滨纯太郎 龙谷史坛第14号 1934年7931 甲骨书录解题邵子风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一册 1935年11月又收入甲骨学论著提要目录三种 台北县永和华世出版社 1975年7932 殷虚学文献小志补[日]石滨纯太郎 龙谷史坛第18号 1936年7933 国立中央研究院参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国展览会出土品目录梁思永 燕京学报第21期 1937年6月 又单行本 又台北东方文化出版社燕京学报影印本 1972年7934 甲骨之著录朱剑心 金石学所收 商务印书馆 1940年 又再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48年 又三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55年9月 又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1981年7935 甲骨学类目胡厚宣 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下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专刊之一 1944年3月 又香港文友堂书店影印本 1970年11月 又台湾大通书局影印本。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精品课http://211.82.247.131:82/index.php?mods=kcwz&kcmc=GDHY&nr=ckwx※1.《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1999.1(上、下)※2.《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5—12(上、中、下)△3.古代汉语,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2002.5△4.《古代汉语教程》(修订版),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5.《古汉语纲要》,周秉均,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16.《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1992.9 (上、下)7.《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4文字方面:※8.《说文解字》,汉.许慎,中华书局1963.12※9.《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0.《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1.10※11.《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出版社1988.8△12.《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0△13.《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6△14.《说文句读》,清.王筠,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3.7△15.《说文释例》,清.王筠,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3.9 (上、下)△16.《文字蒙求》,清.王筠,中华书局1962.10△17.《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齐鲁书社1987.121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2△19.《汉字学》,王凤阳,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2△20.《说文解字释要》,王梦华,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721.《类篇》,宋.司马光等,中华书局1984.1222.《玉篇》(宋本玉篇),梁.顾野王,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3.923.《古今字》,洪成玉,语文出版社1995.1024.《甲古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5.725.《金文编》,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友摹补,中华书局1985.726.《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1127.《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828.《说文笺识四种》,黄侃笺识,黄焯编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29.《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唐兰,齐鲁书社1981.130.《基础汉子形义释源》,邹晓丽,北京出版社1990.6音韵方面:※31.《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1980.2※32.《音韵学初步》,王力,商务印书馆1980.12※33.《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中华书局1956.5※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35.《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1977.12第二版※36.《反切释要》,殷焕先,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3△37.《广韵》(宋本广韵),宋.陈彭年等编,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2.6 △38.《中原音韵》,元.周德清,中华书局1978.6△39.《上古音》,何九盈,商务印书馆1991.11△40.《中古音》,李新魁,商务印书馆1991.11△41.《汉语音韵学》,李新魁,北京出版社1986.7△42.《反切概说》,林序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1△43.《汉语等韵学》,李新魁,中华书局1983.1144.《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56.745.《韵镜校证》,李新魁,中华书局1982.446.《切韵考》,清.陈澧,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4.747.《集韵》,宋.丁度等编,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3.748.《音韵学概要》,谢纪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1149.《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高本汉,商务印书馆 1994.850.《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词汇、训诂方面:※51.《古汉语词汇讲话》,何九盈、蒋绍愚,北京出版社 1980.10※52.《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出版社 1989.12△53.《古汉语词义分析》,洪成玉》,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11△54.《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1994.655.《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张双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56.《吕氏春秋词类研究》,殷国光,华夏出版社,1997.357.《古汉语词义简论》,苏宝荣、宋永培,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58.《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周光庆,华中师大出版社 1989※59.《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7※60.《训诂学初稿》,周大璞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7※61.《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8※62.《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63.《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7△64.《训诂学概论》,齐佩瑢,中华书局1984.5△65.《训诂学要略》,周大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10(二版)△66.《训诂学》,杨端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上、下)△67.《古书疑义举例》,俞樾,中华书局1956.1△68.《尔雅》(见《尔雅校笺》),(周祖谟)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12△69.《方言》(见《方言校笺》),扬雄(钱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70.《释名》(见《释名疏证补》),刘熙(王先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 △71.《广雅疏证》,王念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72.《训诂学纲要》(修订本),赵振铎,巴蜀书社,2003.1073.《训诂丛稿》,郭在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74.《训诂学导论》,许威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275.《中国训诂学》,冯浩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9(上、下)76.《训诂原理》,孙雍长,语文出版社1997.1277.《训诂学通论》,路广正,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1078.《汉语语源学》,任继昉,重庆出版社199279.《汉语语源义初探》,殷寄明,学林出版社1998.180.《十三经注疏》,清.阮元等编,中华书局1980.1081.《尔雅义疏》,清.郝懿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2.9(1—3册)82.《尔雅今注》,徐朝华,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783.《尔雅音训》,黄侃笺识,黄焯编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84.《经典释文》,唐.陆德明,中华书局1983.985.《读书杂志》,清.王念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786.《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787.《释名研究》,李维棻,台湾大化书局1969.988.《音训与刘熙释名》,方俊吉,台湾学海出版社1978.189.《经籍籑诂》,清.阮元等编,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2.3(上、下)△90.《同源字典》,王力,商务印书馆1982.10语法方面:※91.《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9※92.《文言语法》(增订本),杨伯峻,北京出版社1956.11第二版※93.《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3※94.《词诠》,杨树达,中华书局1954.11△95.《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北京出版社1985.5△9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商务印书馆1984.3△97.《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98.《文言语法基本知识》,张之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5△99.《汉语文言语法》,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6△100.《经传释词》,清.王引之,中华书局1956.3△101.《助字辨略》,清.刘淇,中华书局1954.10102.《古汉语特殊语法》,廖振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7103.《国文法草创》,陈承泽,商务印书馆1982.9104.《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中华书局1954.10105.《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孙良明,语文出版社1994.2106.《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中华书局1964.3107.《虚词诂林》,谢纪锋编纂,俞敏监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修辞学及其他:※108.《古汉语修辞简论》,赵克勤,商务印书馆1983.3△109.《汉文文言修辞学》,杨树达,中华书局1980.9110.《古汉语同义修辞》,李维琦、王玉堂、王大年、李运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 111.《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郑奠、谭全基编,商务印书馆1980.7※112.《古代文体常识》,许嘉璐,北京出版社1980.3△113.《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6114.《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上海书店1983.12115.《日知录》(见《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黄汝成),岳麓书社1994.5116.《古代汉语参考资料》,谢纪锋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12117.《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黄侃,黄焯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118.《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119.《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徐超,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6120.《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2112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5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122.《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6 (上、中、下)△123.《汉语史简论》,齐冲天,大象出版社1997.12△124.《汉语发展史略》,舒化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2125.《先秦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9126.《两汉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127.《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128.《隋唐五代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129.《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5。
集古文字研究大成的《古文字诂林》
为一编 , 说文解字 诂林》《 如《 、 甲骨文字 集释》《 、金
文诂林 》 ; 等 第二类是字形类 . 一类主要编 列古文 这 字字形 , 甲骨文编 》《 文编》《 如《 、金 、汉语古文 字字 形表》《 、古文字类编》 , 等 也有在古 文字字形下摹出 辞例的 , 殷虚 h 如《 辞综类》《 、殷虚甲骨刻辞摹释总
入的大量考释资料 。 当我们进行 比较 研究时可以随
这些不 同的观点 各有其 学术价 《 文字 》 它 值 古 诂林 将
这 时参考 。这—便利是《 汉语古文字 字形表》 《 和 古文 们收进来 . 自然就 为研究者提供 了大 量参考 资料 , 字类编》 所不具备的。 使研究丁 作能够深入 下去。 二 本书收 入的各种古文 字考释资料 ,从 汉代的
这 两方面而言 . 已可以称得上是古文字研究集大成
之作. 是古文字字书编纂的里程碑。我作为编委之
一
,
有 幸陆续得到 该书各册 , 已经开始使用。 和古代文化研究 的重大意义 , 同时产 生一些有关的想法。
一
、
搜 罗 宏 富而 又 全 面 。 学 术 研 是
古文字研究是十 分有 利的。 学术研 究的 一个 重要方 法是比较 ; 研究 、 考释 古文 字, 尤须重视字形的比较 。而《 古文 字谘林 》 在
何
崦
《 文解 字》到 当代的有 代表性的研 究成果 , 说 , 大体
上搜罗 无遗。 中. 其 有学术群视为定 论的观点 。 这样 的观 点及其 沦旺 , 古文字 考释的基本 部分 , 书 是 本
究 的 有 力 工 具
《 古文字 诂林 》金 书收入 古文 字考 释赞 料 达
10 万 字之多 ,超过迄 今为止任何一部古文 字工 50
古文字学阅读参考书目
阅读参考书目一、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 1965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 1979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 1971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 1956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 1981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80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 1985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 1985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 1983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 1988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 1959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 1985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 1929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58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 1959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5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7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1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 1983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释籑、纂、饡、纘、讚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 1938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 1964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 1976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1981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 1989战国“”(廩)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 1986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论“兵闢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2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释——兼释續、瀆、竇、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 1990、2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981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2、1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3、1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 1986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 1986、3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幣”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期 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 1983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 1898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 1928名原孙诒让自刻本 1905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 194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 1986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 1978、3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说王林沄《考古》1965、6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1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文字学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习题集训诂学一、文字学部分1、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简述《说文解字》。
3、简述古代文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4、简述金石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5、简述甲骨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6、熟记古代重要文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7、简述古代《说文》学历史。
8、试就原始社会晚期陶符能否看作汉字源头谈谈你的看法。
9、试就汉字应否改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10、任选一首唐诗、宋词作品,逐个指出各字的结构类型。
11、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字,并分别归类列成字表。
12、针对象形只能是独体字的说法谈谈你的意见,并思考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从《古文字类编》中找出一些“多形”的形声字,并说明这样认定的理由。
14、简析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现象的原因。
15、简析古人把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并列为六书之一的原因,并简略评价“四体二用”说。
16、试对三书说分析、评价。
17、查阅《古文字类编》和《简化字总表》,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形体简化的各种手段。
18、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分化、合并的各种途径。
19、查出《简化字总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繁简字关系的例子,例为字表。
20、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1、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假借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2、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狭义同形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3、试举出教材以外若干同义换读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24、查出《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异体字关系的例子,列成字表。
25、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古今字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二、音韵学部分1、简释下列术语: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韵部韵目韵类韵摄开合洪细等阴阳入对转旁转平仄舒促反切譬况读苦直音等韵图转内转、外转假二等、假四等同用、独用构拟2、简述音韵学的四个部门。
甲骨文的书籍
甲骨文的书籍罗振玉1914年编《殷虚书契考释》和1916年编《殷虚书契待问编》,王襄1920年《簠室殷契类纂》(天津博物院),商承祚1923年《殷虚文字类编》(决定不移轩自刻本)、1927年出了删校本、1971年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日本高田忠周1925年《古籀篇》(古籀篇刊行会),孙海波1934年《甲骨文编》(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1939年《甲骨地名通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金祥恒1959年《续甲骨文编》(中国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1965年《甲骨文编》、孙海波改订本(中华书局)、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1965年《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1967年《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1971出增订本),日本永田英正1968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赤井清美1974年《书体字典》(东京堂)和1976年《书体小字典》(东京堂),日本小林博1977年《古代汉字汇编》(木耳社),高明1980年《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徐中舒1981年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和1989年《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1985年《展大甲骨文字精华》(木耳社),1987年《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木耳社)和1988年《五体篆书字典》(木耳社),加拿大许进雄1981~1988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卷《中国文字》新四~十二期连载),日本高嶋谦一1985年《殷虚文字丙编通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孟世凯1987年《甲骨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赵诚1988年《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日本师春妙石1988年《古典文字字典》(东方书店),姚孝遂1988年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和1989年《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饶宗颐1989~1999年《甲骨文通检》(已出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与祭祀等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日本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1993年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京大学出版会),日本水上静夫1995年《甲骨金文字典》(雄山阁)、于省吾1996年主编《甲骨文诂林》(中华书局)等。
古文字学专著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自得其乐之二十四从李学勤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
李先生将此书与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并列,以为此二书"分栏列举不同时代字体,尤有助于学者通习文字的流变",从此记在心里。
后来邮购到《古文字类编》,好一阵高兴,一时就忘了这部《字形表》。
今天早上,天刚下过雨,清爽之气还没完全消退,路上的黄土被和成了湿泥,沾在地面上,不再随意飞腾。
我也乘时出去,在小摊上吃过早饭,便曲曲折折来到闸口。
闸口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旧货市场,就在运河边的小广场上,每星期日开市。
广场的国槐刚种上,叶子黄魇魇的,尚不能遮阴。
所以,这市场也很受天气的影响。
我来时,几个摊主正在摆布东西。
转到东侧的一个摊位,看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这时,摊主忽然又开始收东西。
这就怪了,问原因,用下巴指一指南边,一个穿制服的人,正一脸严肃站在那里。
"今天有检查的,不让出摊了。
"摊主悄声告诉我。
翻到版权页,看是2010年3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觉得一部新出的著作,应该更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没仔细看,赶紧买下了事。
书上标出的定价是88.00元,我出了35.00元。
自觉拣了个大便宜。
这部书在摊头上不知道待了多少个日子,一身的风尘是少不了的。
用手摸上去,沙沙的尽是黄土。
来到不远处的一家宣纸店,与老板相熟,承其提供便利,先用鸡毛掸子用力掸,再用干毛巾轻轻擦,最后再用湿巾小心揩。
先是封面,再及扉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终于拾掇得可以翻阅把玩了。
书为精装,硬壳外有封套。
封套上赭下白,书名竖写在白色的竖框内,为印刷颜体,看上去倒也大气;其下则为一青铜器的墨拓,似也靠谱。
书名右侧,有"天地宽"三个字,大篆,似为今人刘自椟先生所书。
刘先生作为书法家,当然甚有成就,但在古文字学界,恐怕影响不大,古文字学的著作封面上,印上当代书法家的书迹,好像有点古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类编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
783页。
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
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
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
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
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
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
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装帧平装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页数650页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作者徐中舒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作 者 李孝定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
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
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
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
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
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1内容介绍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
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
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
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
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
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
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
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沙坪壩。
1939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同年考取西南聯大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為著名音韻學家羅常培、丁聲樹。
1941年畢業,獲文科研究所碩士學位。
畢業後考入中央研究院,任語言組助理研究員。
1933年與董同龢赴成都調查方言。
抗戰勝利後,1946年隨史語所復員南京,同年兼任中央大學副教授。
1947年,與董同龢一起獲得中央研究院楊銓獎金。
1948年升為史語所副研究員。
1949年赴台,同年兼任臺灣大學教授。
1953年升為史語所研究員。
1955年,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歷時三年。
1962年,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1963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1964年至1976年,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主任、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部主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同年9月,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1年,被推舉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
1981年、1984年分別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第十二屆評議會評議員。
1985年,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同年應聘為臺灣東海大學講座教授。
1994年6月2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於台中東海大學寓所,享年八十歲。
周法高主要從事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音韻學方面,學士論文為《經典釋文反切考》、碩士論文為《玄應音研究》,進入史語所後陸續寫了幾篇音韻學方面的論文。
語法方面,根據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的語言理論,寫成《中國古代語法》,分造句編、稱代編、構詞編三冊,共約120萬字,堪稱中國古代語法之巨著。
文字學方面,所主編的《金文詁林》、《金文詁林補》和《金文詁林附錄》,是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主要著作:《中國古代語法》、《中國語文研究》、《金文詁林》(主編)、《周秦名字新詁匯釋及補編》、《顏氏家訓匯注》、《廣雅索引》(主編)、《廣雅疏證引書索引》(主編)、《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說文通訓定聲目錄周法高音》、《牧齋詩注校箋》等,有《漢學論集》、《中國語言學論文集》、《中國音韻學論文集》等;有論文一百餘篇,主要有:《廣韻重紐的研究》、《金文零釋》、《西周年代新考》、《西周金文斷代的一些問題》、《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等。
说文解字注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
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快速导航∙城市百科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类型字典意义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语言中文中文名说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目录∙1简介∙2特点∙3成书背景∙4内容精要∙5作者简介∙6专家点评∙7逸事1简介作者:段玉裁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2特点编辑《说文解字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
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於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
对《说文解宇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
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
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谓古之正音,或谓古之合音。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循而考之,各有条理。
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
《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
凡言“一日”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
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门。
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削之密。
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
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舆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
3成书背景《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
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
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
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
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
”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
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
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垅,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
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
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
这是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
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
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
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
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为维持生计,他以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