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20200701005806)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诵串词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诵串词
古今诗人,所处时代虽然有虽不同,而无一例外的却都是在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歌唱着身内身外的多样人生,走出大唐杜甫仁者情怀的天空。
十指连心寸寸疼,谁料命运坎坷路;外表看,我只留下了残损的手掌,内心中,我依旧对一切满怀希望,我用残损的手掌为家、为国奉献仅有的余温,那激情燃烧的是我的中国心,经久不息。
接下来我们一起聆听“雨巷诗人”戴望舒,那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请大家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例及分析作者:张绪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12期张绪凤《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诗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描写出沦陷区和解放区截然不同的景象,加之诗人巧妙的运用一些冷暖色调的词语,含蓄而深刻的流露出自己的对敌人的愤懑之情和对“辽远的一角”那种朝气蓬勃而有尊严的新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诗人的爱憎之情分明,诗人的痛惜之情与向往之情交织。
所以,引导学生咀嚼诗歌语言是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最佳抓手。
而对于诗歌的写作背景,20世纪的少年们已经是渐行渐远的陌生,学生情感上难以很快与作者对话,故此,巧妙地抓关键词进入文本,制造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好奇心的同时,还能通过一条主线阔开一个面,既能体现教师的引领又能生成很多。
一、教学思路根据“手掌的动作”——“手掌的冷暖”——“有形手掌与无形手掌”为教学引导的主线,引领学生品析、感悟、朗读,达到品析语言,体悟感情,探究写法的目的。
二、教学实录(一)教师有层次地板书课题并发问,激趣导入。
师:(板书:手掌)这个词同学们都认识也都明白他的意思吧?生全体:是的。
师:(添加板书:残损的手掌)同学们看到这个短语有哪些疑问?生1:这是谁的手掌?生2:这手掌是怎么残损的?师:(添加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你又有怎样的疑问?生3: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师: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手掌,至于他的手掌为什么会残损,以及他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请大家走近他的诗中去探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品读
或者:手掌都残破了,自身身处险境,还要抚摸广大的土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地爱。
你能饱含爱意地读一读吗?3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已”说明早已变成灰烬,不是现在,“只是”说明除了血和泥,没有其他东西了。
说明国家被蹂躏之深。
你能理解作者的痛苦了吗,谁能读出作者的痛苦?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强调这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现在不是了,被敌人占领了。
师:家乡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想一想(只有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是陈述句,把“该”字去掉,把这句诗换为反问句或者感叹句试试。
生: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生: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生:这一片湖不像我的家乡啊!师:再读原句,为什么诗人不直接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而要用这样一个陈述句呢?(生读)生:这样写我感觉感情更压抑。
试着读一下,读出压抑的感觉。
6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7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说明这是回忆中的家乡而不是现实的,回忆很美,回忆越美现实就越惨烈,越能体现诗人的悲愤。
让我们把这种理解换成朗读表达出来。
8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9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10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1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12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当年细软的禾草和现在田地里除蓬蒿没有别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敌人对祖国的破坏之深。
此情此景,作者应该是悲愤的,你能读出来吗?1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说明对祖国蹂躏之深”具体那个词语?(寂寞,为什么?荔枝花应该是香气四溢,游人如织的。
)现在没有游人如织,没有孩童玩闹)现在只有(生齐读这句话)14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1、尽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因为诗人看到在最南方依然被敌人侵占2、没有渔船说明不仅仅是陆地连海上也被敌人占领,体现诗人的悲伤3、“苦”字强调了敌占区人们的生活全是痛苦,没有一点幸福。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
【知识考点归纳】
1、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要能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了解诗歌所采用的比喻、对比等手法。
3、会评析诗歌关键语句。
【典型考题分析】
例题:请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诗句进行品味点评。
探究思路:欣赏诗歌语言,这是诗歌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做好这类题,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注意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
第二,要设身处地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遇等特定因素去找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
因此,对这一诗句,可进行这样的品评:在敌人的铁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我用残损的手掌(录课课件)
作者与背景
1942年,戴望舒因在报 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 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 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 屈服。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 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细读品味,把握情感
细读课文1-16诗行,体会:
请结合一两个诗行说说诗人触摸祖 国大地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 那里,永恒的/中国!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 你能借助一些意象,运用适当的修饰词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试一试。 • (比如写:思念、欢喜、悲伤、友谊、母 爱、父亲· · · · · · )
• 速读17-26诗行,思考: • 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又是一块 怎样的土地?诗人对她怀有怎样的情感? •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永恒 • 向往 热爱 寄与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 · · · ·
• • • •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提感?)
日寇的铁蹄下,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 那一角 这一片 · · · · · · 尽那边
已经:支离破碎 千疮百孔 尸横遍野 血流成 河 了无生机 大地荒芜 江河悲泣 · · · · · · 触目皆是断壁残垣 四处弥漫血雨腥风
细读品味,把握情感
日寇铁蹄下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整体感知
齐读 再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重音节奏 要求: 细读课文,品味深沉情感
品读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戴 望 舒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读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读设想:1.紧紧抓住诵读这一主线进行教读探究——以读起始,以读收束;以读为手段,以读为目的。
2.在描写摸索家乡和解放区的感觉句上,深挖细掘,细磨慢研,精雕细刻,品出语文味,力图“出彩”。
教读过程:㈠导入——激情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艾青借助一只嘶哑的鸟歌唱土地,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爱,今天我们学习一位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土地,来表达对祖国的爱。
(板书题目)㈡吟诵——入诗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手掌为什么“残损”的?——穿插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腑腔里沸腾。
◎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
◎有人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板书:恨—爱悲—怜愁苦—希望)㈢对话——入情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搜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3-14行:①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引导学生分析:“已、只、该、()”的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doc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感受世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小组讨论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水渠自今年网络上爆出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后,许多网友纷纷调侃。
有的人看着地球仪,有的人看着世界地图,有的人说“钱包那么小,谁也走不了”,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也想看看,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他们哪里知道,早在多年前,戴望舒已经用他残损的手掌,将他爱得热烈的中国摸了个遍。
不同的是,他哭着,网友笑着。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替他擦干泪水,去痛疗伤吗?二、观星台请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朗读本诗。
要求放慢速度、大声地、自由地朗诵,不要齐读,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免受他人影响。
抽一名同学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肯定?否定?是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注意到感情的起伏)三、吟诵阁1.读准字音锦幛(jǐn 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蝼蚁(lòu yǐ)憔悴(qiáo cuì)蘸(zhàn)着灰烬(jìn ) 堤上(dī)蹂躏(ròu lìn)2.把握词意锦幛——精美的幛子。
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蝼蚁——蝼蛄和蚂蚁。
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
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节奏划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助于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重视字词教学。
抓住情感线索。
训练朗读能力。
体会对比的效果。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一角:灰烬
面
那一角:血和泥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五、激情吟咏,齐读全诗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狱中题壁》《雨巷》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投影: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初三下册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初三下册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三下册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初三下册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鉴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由当代诗人熊德启所作的诗歌,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首诗歌的鉴赏:首先,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共鸣。
诗人在描绘自己残损的手掌时,用了“瘦骨嶙嶙骨瘦如柴”以及“死了十个手指”的形象比喻,将他的身体状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表达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他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表达。
而且,在诗歌末尾,诗人也使用了“我让这残损的手掌”这样的主动语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这首诗歌还揭示了它所在的社会背景,展现出一些社会问题和对生命的思考。
例如,在这首诗歌的开头,诗人提到了“工厂、采石场和采煤场”,这些描述暗示了一种比较坚苦的工作环境,也反映了一些工人阶层的生活状态。
此外,诗人进一步谈到了“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显露出诗歌所处的农村环境,也反映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简单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将一个残缺的身体、一个坚强的灵魂,以及一些社会、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和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这首诗歌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特点,也包含着一些抒情和意象化的元素。
比如,诗中“残损的手掌”就是一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挫折和磨难。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具象的形象,如“工程车、手钻机,碎石车、拖车轰鸣声”,并通过这些细节刻画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整首诗歌有一定的押韵,如“柴”与“掌”、“土”与“步”等,使诗歌表现出一些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中部分行还出现了对偶句和排比句,如“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以及“泥深、草高、蚂蝗多、蜜蜂黑、麻雀胖、鸟窝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1.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虽然《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的诗歌,但其中也蕴含了一些哲学思考。
例如,诗中提到了“人活到几时,手练到几时”,这显露出诗人对生命和劳动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2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对比 沦陷区
灰烬
表达了对侵略
血和泥 者无比的痛恨
像牲口一样 ,对祖国支离 活,像蝼蛄 破碎的惨状无 一样死。 比痛心。
解放区
太阳
表达了作者对解
春
放区的无比向往
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因为她是民族 的希望。
自由发言
①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土为了改 变祖国受欺辱的命运,不惜以抛头颅、 洒热血的代价来奋力抗争。请列举其中 你所知道的一些人和事,和大家交流一 下。 ②在戴望舒的身上,你要学习他的什么?
统领句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饱尝艰难困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诚挚 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手掌是残损的
土地是破碎的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
沦陷区
诗人在狱 中的想象
触觉 嗅觉
触摸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口头说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 ,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 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几句富有 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如忧 伤、喜悦等)。
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感觉
诗人看到破 碎的山河感 到心寒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
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 衰败的景象,表达 出痛苦的内心。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用拟人的 方法写出 诗人的痛 苦和山河
的破败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
戴望舒留法期间,曾去西班牙旅行。
受西班牙诗人洛尔迦、阿莱桑德雷以及法国诗人艾吕雅影响很深。
这几位诗人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抨击法西斯的不朽诗篇,给戴望舒以深刻启示。
“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大地”这一中心意象的确立,便是戴望舒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民族愿望与情绪的一次成功尝试。
2、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3、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回到了家乡。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4、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8、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9、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10、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
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
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1、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
(在音乐声中范读。
)2、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注意,自己读自己的。
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
3、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
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
(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二、品才子情(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屏显:摸索这一角那一角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那辽远的一角)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技巧、节奏、手势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伸左手,掌心向上)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伸右手,掌心向上)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伸右手,掌心向上)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慢落右手)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慢落左手)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慢落)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慢落双手)
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
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
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
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左手放于胸前)
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伸向前上方)!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朗读指导
朗读这些诗句,要在诵读的同时,脐于里再现其形象,还要把断续的画面连缀成连续的画面,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领悟诗句的内涵,才能使朗读声情并茂。
朗读中,一般把语调设计为三种:平调、升调和降调,表颂扬、赞叹、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悲哀、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叙述性的句子要用平调。
就速度而言,交代性的内容,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得稍慢些;紧张、欢快、愤怒、恐怖的气氛要读得急促些。
诗歌前半部分充满凄凄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表示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读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左手,掌心向下作“摸索”状) (伸左手,掌心向上) (伸右手,掌心向上)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伸右手,掌心向上)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慢落右手)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左手由胸前划向左前上方)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右手举向右前上方,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读“你”时,左手放于胸前)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慢落左手)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伸右手于右前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慢落)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慢落双手) 只有那辽远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读“我”时,左手放于胸前,后读“轻 抚”时,手心向下慢划向前方作“轻抚”状) 像(左手划向左前方)/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读“我”时,右手放于胸前)
贴在上面(右手举向右前上方),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太阳,是春,
将/驱逐暗,带来苏生,(两手均伸向前上方)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左手放于胸前)
蝼蚁一样死(左手落)”那里 (右手举向右前上方),永恒的/中国(双手均 伸向前上方)!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
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
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
一角/只是血和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