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f166d2524de518964b7d5e.png)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第一章旅游地学概念体系、发展与研究任务1、旅游地学概念与相关体系旅游地学的定义:1985年,第1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给出第一个定义——“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迹、遗址,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为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旅游地学相关体系:旅游学——是基础,包括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地质学——两大主要地学支柱;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天文学、大气学即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堪舆学等。
2、旅游地学的发展历程(一)孕育萌芽时期(1)时间:20C70S-20C80中(2)主要事件:1985年,“旅游地学”术语被提出,并给出了最早的定义;自1986年,我国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地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二)成长发展期(1)时间:1985年-至今(2)主要事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进行了大量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和区旅游规划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申报和预研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发表《长白山宣言》(1999年),确立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地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加强旅游地学的学术队伍建设。
3、旅游地学主要研究课题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②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地学背景);③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④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⑤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⑦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⑧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⑨地质公园的建立与分类;⑩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11旅游地形象设计;○12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1、地学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系统以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近地宇宙星空为对象(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系统固态文明:城市、农村、古建筑、古工程、居住环境、宗教环境等动态文明: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2、地学旅游资源自然成因分类系统的确认按自然资源成因分类,分类系统为三个级别(层面),第一级别——风景域、第二级别——风景类、第三级别——景观型。
旅游地理学期末复习
![旅游地理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befb60581c758f5f71f672f.png)
第一章一.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①“旅行主体”论:皮尔斯(供应需求的空间模式、旅行空间模式、客源地、目的地、旅行通道)②“旅旅客体”论:郭来喜(旅行地因由、旅行者的地区散布、旅行与环境的关系)③地理学者将旅行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
④旅行由三个主要的成分构成,即旅旅客源地、旅行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通道。
二.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1. 旅行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行者行为规律3、旅行需求展望4、旅行通道5、旅行资源评论 6 、旅行地演化规划和重要旅行地研究7、旅行环境容量8、社区旅行9、新兴旅行10、旅行开发的地区影响11、旅行规划第二章一、中国旅行地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学说)1.1979-1989 :【理想主义阶段】: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以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家从头重视科学发展等为时代背景,旅行地理学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关注外国理论前沿,反省自己发展不足,拥有鲜亮的自由探究的理想主义色彩,只管研究成就、研究方法不行熟,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研究框架- 关注外国研究- 教书育人 - 着重社会实践-增强合作等方面。
特点和意义:稚嫩阶段,成就范式不规范,但“求知”和自由探究精神难得可贵。
2.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
——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促使了中国旅行业的发展,但在必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形成过分关注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
旅行规划主力军- 学科学术意识降落- 视线狭小国际关注度不足- 学术贡献不够。
适用性和功利性的研究取向是我国旅行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外国差距更大,但也不可以忽略其学科建设的影响。
3.1999 到现在:【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知识分子内审后的觉悟,旅行地理此刻的发展进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的理性回归,但旅行地理的将来发展仍需要制度层面的完美、价值观的从头梳理。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308b46d1711cc7931b71637.png)
旅游地理一、简答题1.旅游者决策行为P5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而非客观环境的限制。
2、最大效益原则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做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是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1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2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年龄、学历、职业等●普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
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假如他愿意牺牲其他方面的享受,将更多的钱投入旅游,则可达机会沿X轴向右侧增加;假如他期望得到更大的旅游满族,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敬礼进行信息搜索,则感知机会沿Y轴向下扩大。
反之则现实机会局限在实线方框所构成的信息区内。
王家骏(1997)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到性的调查结果表明:1. 旅游者的可到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剧衰减2.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的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
2.RBD(游憩商业区)和CBD(中心商业区)P164一、RBD的概念: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二、RBD与CBD的关系CBD: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
城市和区域的中心地带,它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可达性和拥挤程度,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区别:1)在区位的选择上,CBD一般在城市中心地段;RBD经常介于旅游点中心和该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有“异心性”。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a0b86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e.png)
旅游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闲暇: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刻、睡眠时刻、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刻之外剩余的时刻。
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在闲暇时刻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局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局部。
4.滨水区域: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都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
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都市陆域空间,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
5.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6.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全然特征,是指特定时刻内特定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
7.全然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8.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落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9.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能够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10.可持续开展:指在不牺牲今后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的开展。
11.旅游节点:由相互联系的吸引物聚拢及旅游效劳设施组成,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开展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游的规格和开展格局。
12.旅游目的地区域: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刻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一般包括以都市为依托,进行节点“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到达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
13.乡村景瞧意象:是指乡村景瞧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具有鲜亮特征的景瞧意境图式。
包括乡村景瞧背景、乡村聚落和乡村生活。
14.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那么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猎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145618c5da50e2524d7f4d.png)
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2、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地文景观: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由山岳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火山等构成景观。
最具魅力的景观。
4、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利用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建筑艺术品。
5、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
由于地壳大规模隆起。
岩层发生断裂、节理,再经过侵蚀、切割和重力崩塌的综合作用,形成悬崖陡岩、孤峰、峰林等地形。
6、旅游商品:是指由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处于非商业目的购买的有形商品,主要包括地方风味饮食、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而以旅游纪念品为核心。
7、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的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
8、旅游区划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所需的基础设施。
9、自然旅游资源:指天然赋存的旅游资源,有观赏功能或科考功能的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
云、雾、虹、雨、雪、冰、凇、冷、暖等。
有强烈吸引力。
10、喀斯特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11、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12、旅游地:是旅游者停留并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地域综合体。
13、旅游点:指以一定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并具有相应旅游服务功能,供旅客直接开展游乐活动的集结性场所。
地理7《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地理7《旅游地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6a4a1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c.png)
地理7《旅游地理》复习提纲一、旅游地理:概念建构
(一)旅游地理概念
1.定义
2.构成要素
3.特征
(二)旅游地理学之发展
1.发展背景
2.发展历史
3.发展机遇
二、旅游地理:理论基础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
1.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旅游环境对旅游活动的作用
3.空间构建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融合
(二)旅游行为与旅游地理的相互关系
1.旅游行为的影响
2.旅游地理对旅游行为的作用
3.行为构建中的文化、心理、技术等融合
三、旅游地理:研究内容
(一)自然旅游地理
1.自然旅游地格局
2.自然旅游资源与功能
3.自然旅游地开发利用
(二)人文旅游地理
1.人文旅游地格局
2.人文旅游资源与功能
3.人文旅游地开发利用
(三)旅游度量与评价
1.旅游空间格局分析
2.旅游功能分析
3.旅游产业评价
四、旅游地理:实践应用
(一)旅游地理信息技术
1.旅游信息系统
2.旅游空间数据管理
3.旅游空间数据分析
(二)旅游地理规划技术
1.旅游地理规划策略2.旅游地理规划对象3.旅游地理规划技术(三)旅游管理技术1.旅游空间管理。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78f4ff676a20029bd642d37.png)
1旅游资源的的质量评价答:(1)特色与特性:奇特珍稀古老优美体量等(2)价值与功能: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3)规律性特征:季节性等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的评价答:(1)规模与密度:集中程度(2)类型组合:人文与自然组合各单体要素组合与协调单体聚集程度(3)环境容量:自然经济空间社会3.开发条件的评价答:(1)区域条件(2)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动物和植被等(3)市场环境条件(4)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经济水平(5)旅游开发投资环境条件:政治局势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战略4定性评价(1)一般评价:(黄辉实)美古明特奇用(2)美感质量评价法(3) 美学评分法(4)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应:经济社会环境六大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景物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资源市场条件5.疏载的原因(1)资源开发条件和环境特色不突出(2)地域的开发方式单一(3)宣传促销力度不够(4)产品周期律影响6.调控的作用(1)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吸引力大的生态旅游产品(2)充分实现资源和环境价值的综合开发(3)加强宣传促销(5)加快产品更新(6)以热带冷全面开发7名词解释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旅游;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8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者资源环境发展(TRED)9.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1)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3)具有很强的运用性10.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法(2)类比法(3)实地调查法(4)计量方法(5)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11.现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1)综述研究(2)旅游资源研究(3)旅游区划研究(4)旅游者行为研究(5)旅游目的地研究(6)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7)旅游环境研究(8)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研究(9)研究方法研究1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学术期刊(一)地理学核心期刊1.《地理学报》2.《地理研究》3.《地理学科》4《自然资源学报》(二)其它地理学类核心期刊1《经济地理》2.《人文地理》3《地域研究与开发》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5.《干旱区地理》6.《热带地理》(三)旅游学核心期刊1《旅游学刊》2.《旅游科学》1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有待解决2运用价值夸大和非生产过程研究淡化的状况有待改善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关系有待商榷4.正确处理学术研究和运用实践之间的关系5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6跨学科合作和跨国际交流有待加强14.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三个阶段1.1978~1989 理想主义阶段2.1990~1998 现实主义阶段3.1999~2008 理想主义的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15.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1旅游服务因素2社会支持因素3个人心理因素4群体支持因素5个人社会经济因素6其它因素:身体健康家庭状况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距离旅游地的消费水平知名度居民素质政策法规亲朋好友的旅游推荐旅游广告宣传等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在其内在动机个人偏好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所面临的众多旅游机会抉择的过程16 .旅游流(一)概念: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二)旅游流的形成首先,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过程,也是资金流动的过程其次,旅游客流与旅游物流不可分割再次,伴随着旅客的旅游活动,还会产生能量流动国内旅游流的发展趋势(1)国内旅游流规模渐趋扩大(2)国内旅游流的流向特性:从旅程长度来看,国内旅游流流向以近地短程旅游为主,中程次之,远程长线最少从旅游目的地流向来看,1992年之前,中长距离的旅游线路多集中在旅游热线区,流向是由北向南,1992年以后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有热线向温冷线转移的势头,国内旅游热点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以及内地西北偏远地区东北地区的品牌旅游线路产品上17.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一)经济不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由于这些地区的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首先要解决旅游交通问题和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2.资源也各有差别,有资源价值高的也有低的,针对这两种资源开发形式也应有所区别3.自然资源尤其丰富,而而且保护状态比较原始,所以自然资源的开发是资源开发的一大方向4.由于资金不够充裕,企业投资热情不可能够,在资源开发中应该对招商引资进行重点论证规划,构建一个好的模式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滚动发展5.必须为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吸引一部分当地劳动力,充分考虑社区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分配机制(二)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强势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因此在资源开发中也应该追求精品,实现资源的高品位开发,深度挖掘资源的内涵、2.走全方位路线3.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生活方式比较前卫,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厌倦一成不变的事物,所以开发时要实现动态开发,不断为旅游资源注入新的活力18.旅游资源开发程序与内容(一)开发程序1.可行性论证三方面内容: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2.旅游资源规划:市场定位、功能分区与项目设置、游览组织安排3.旅游规划实施:以规划文本为指导出现矛盾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二)开发内容1.景区景点规划建设2.旅游配套设施规划与建设3.旅游交通系统建设4.客源市场定位及营销5.人力资源开发6.旅游环境培育(三)旅游资源规划规划类型:1.按性质划分:总体规划专题规划2.俺规划深度: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3.按时间划分:远期(一般在10年以上)中期(5~10)近期(2~5)短期(年度内)规划程序与内容 1.任务确定阶段2.前期准备阶段:人员准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市场调查3.规划编制阶19.中国旅游地理资源(一)中国旅游资源特点1.数量丰富,类型众多2.历史悠久,文化深厚3.季节明显,地域差异4.自然人文,相互融合(二)分布规律(P140)1.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形阶梯的过度地区2.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区3.人文类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遗存类的资源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4.民俗资源遍布全国,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边境和偏远地带5.现代人造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大城市周围39、欧洲由东南西北中欧5个旅游地区组成。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f0f584964bcf84b8d57b5c.png)
旅游地理学第一章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2)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P4)2.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来研究。
从地理学的观点看,旅游由3个主要成分,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服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如图:第三章一、中国对旅游者的定义(P43-P44)1.游客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即人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2.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3.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4.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游客包括国内(过夜)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5.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6.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7.出境游客(出境旅游人数)指我国(大陆)公民因公或因私出境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人数(即出境游客)。
出境游客包括出境(过夜)旅游者和出境一日游游客。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5860b0179563c1ec5da714c.png)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
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用于恢复人们的体力与精力。
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的旅游活动的一部分,本质特点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后返回。
休闲活动、旅游活动与游憩活动三者的关系游憩是指在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较近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主要包括非竞技性的运动、娱乐、户外散步、游览、游戏等等。
与“游憩”相比,“旅游”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居住地和工作地)而进行的活动,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是益智,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愉悦身心。
可以认为旅游是游憩的一种方式,旅游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而“休闲”与“游憩”在基本内涵上相似,两者有时很难区分。
游憩活动更倾向于户外的活动,更着重于它的游玩、健身和放松心情的功能。
§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地说,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e64eb320c22590103029d50.png)
一填空题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1。
闲暇和游憩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1221d43b307e87101f6960f.png)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1、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休憩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类体验,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产业,同时是一种地理现象。
2、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三个组成部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
4、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5、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
(注意判断哪些是旅游者)6、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湖北兴、替代性、可行性。
7、旅游决策行为:在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作出决定的过程。
影响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应原则和旅游偏好8、最小旅游时间比:当从居之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作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
9、旅游空间行为:是指人们在区域上旅游和游玩的过程。
10、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的特征:力图到级别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11、小尺度空间旅游行为特征: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12、游行为研究意义:不仅揭示出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而且一次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接待设施的选址,可以得到许多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进行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
13、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每一旅游资源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与其他个体类似的共性。
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独特性大则共性小,反之亦然。
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近邻效应。
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1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旅游地理复习
![旅游地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27c881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8.png)
旅游地理复习cliang旅游地理学复习名词解释:1旅游时间比:在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的时间的比值。
2闲暇时间: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来的时间可由个人自由支配。
3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4旅游(环境)容量: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5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地容纳旅游活动量的限定值,在此限定值内,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恶化、退化,或在短时间内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自我调节,能从已退化的状态恢复原状或原貌6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7旅游影响:由于旅游活动导致的目的地、客源地以及其他相关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有形的或无形的变化8旅游扶贫:它是指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使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脱贫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简答论述应用一: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旅游环境,感知距离2最大效益的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信息收集量3旅游偏好:居住环境,年龄,职业,学历二: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规律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高级别的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1“三三六评价法”(1)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2)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六大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施工难易条件2“六字七标准法”(1)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指标:六字:美,古,名,特,奇,用-1-cliang(1)独特性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决定着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2)独特性可以使旅游资源具有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以此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大都具有较强的同类竞争优势应用:(1)选择独特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案例:罗马废墟(3)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4)避免邻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雷同:案例:巴南区温泉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五:旅游资源遭破坏的原因1自然破坏(1)突发性破坏: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爆发、水灾、火灾、飓风、海啸等(2)缓慢性破坏:风化;盐、碱、酸雨侵蚀;沙尘暴;水、大气污染:风化的云冈石窟某些动物(老鼠、白蚁、鸟类等)造成的破坏: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地基不均匀下陷:比萨斜塔2人为破坏:(1)战争造成的破坏:故宫,圆明园(2)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破坏:中国历史上的“毁佛”,“文革”中的破“四旧”(3)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破坏:富营养化的滇池(4)旅游活动造成的破坏:损毁的故宫地砖(5)“保护性破坏”:泰山经石峪石刻的快速风化,黄山“梦笔生花”的消失六:喀斯特洞穴生命周期的特点,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特点:1无探查、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未开发前,洞穴游览危险性较高,没有游客进行探查和参与2孤立洞穴巩固、停滞阶段短,很快进入衰落阶段:因游客量太少而关闭洞穴3位于旅游热线或著名风景区内的洞穴,巩固、停滞阶段较长,不会很快衰落:分流旅游热线和著名风景区的部分游客而得以维持措施:(1)同一地域出现多个喀斯特洞穴时,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2)在洞穴游客量下降时,不宜进行高投入的再开发(3)洞穴游客量低于门槛值时,应关闭洞穴七: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的特点1遍在性:名山分布广泛2共性大个性强:同一岩性的名山共性较大;但具体到某一座名山,又具有强烈的个性3功能差异较大:有的名山旅游功能单一,有的同时具备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教育、其它等功能;具备多旅游功能的名山重游率较高八: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优越性1创造就业机会的成本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构成较低,创造就业机会所需的资金较少2受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小:3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旅游业的综合性使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为低学历、低职称的妇女和青年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4创造间接就业机会多5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较小-2-cliang九: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1造成目的地居民生活的不便:(1)拥挤(2)生活日用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3)旅游开发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目的地部分工矿企业被强制性关、停、并、转)(4)居民被迫迁出2导致旅游目的地犯罪率上升:(1)营造出适宜犯罪的环境(2)游客畸形需要催生目的地的犯罪(3)不良示范效应的内在催化3目的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目的地文化的商品化,舞台化,庸俗化,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危机4目的地社会结构的不利变化:(1)职业构成的变化(2)语言的变化(3)传统习俗的改变(4)家庭结构的变化(5)人际关系的改变(6)社会心理的变异:自卑感上升;滋生排外情绪十:计算旅游容量1面积法A测算模型:CZAoC:旅游地日空间容量A:空间规模(游览面积)Ao:基本空间标准Z:周转率案例:泰山岱顶游览面积31360㎡,基本空间标准26㎡/人,每日可游时间12小时,游人在岱顶平均逗留时间2小时。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89b25e7580216fc700afdfd.png)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说明:1.闲暇: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刻、睡眠时刻、小我和家庭事务活动时刻之外残剩的时刻。
2.游憩:一样是指人们在闲暇时刻所进行的各类活动。
3.旅行:是在闲暇时刻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必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4.滨水区域:意为水边、海边、湖边,作为都市与江、河、湖、海交界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的边沿。
其空间范畴包含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都市陆域空间,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畴。
5.旅行流:以旅旅客流为主体,包含旅行信息流、旅行物流、旅行资金流、旅行能流等在内的复杂体系。
6.旅行情形容量:旅行情形容量又称旅行容量或旅行情形承载才能,是旅行情形最重要的全然特点,是指特准时刻内特定旅行地所能遭受的旅行活动最大年夜值。
7.全然空间标准:单位应用者所需占用的空间范畴或举措措施量。
8.旅行感知容量:旅行者在某地从事旅行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前提下,该地区所能容纳的旅行活动最大年夜量。
9.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行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崇奉、平易近情风气、生活方法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本地居平易近能够遭受的旅行者数量。
10.可连续成长:指在不就义今后几代人须要的情形下,知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须要的成长。
11.旅行节点:由互相接洽的吸引物集合及旅行办事举措措施构成,是旅行目标地区域形成和成长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行的规格和成长格局。
12.旅行目标地区域:指旅行者为了度过美好的闲暇时刻所选择进行旅行活动的区域,范畴一样包含以都市为依靠,进行节点“一日游”旅行活动所能达到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住宿特点。
13.村庄景不雅意象:是指村庄景不雅在人们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完全的、具有光鲜特点的景不雅意境图式。
包含村庄景不雅背景、村庄聚落和村庄生活。
14.区域旅行合作: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合地区之间的旅行经济主体,在必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订协定、章程、合同,将旅行资本和各类体系要素在地区之间从新设备与优化组合,形陈范畴更大年夜、构造更佳、品牌有名度更高的旅行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猎取最大年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行经济活动。
旅游地理学复习
![旅游地理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c9b1563f242336c1eb95ec6.png)
简答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二、1989,阎守邕等分区方案:1.东北温带湿润景观2.黄河中下游名胜古迹3.长江流域山水风光4.华南热带亚热带景观5.云贵高原奇山异水风土民情6.塞外草原荒漠7.西北丝绸之路8.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旅游资源区
9.旅游宾馆选址
一、旅游宾馆宏观选址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用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来考虑宾馆宏观选址,有下列几种模式:1.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选址。
3.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游憩商业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4.中心商业区,城市和区域的中心地带,它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可达性和拥挤程度,人际和息交流量,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第2/4页
交通条件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也即可进入性要好 远程交通 城际交通;市内交通;公园选址。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影响投资规模;②影响游客的消费水平。投资规模:主题公园为高投入旅游项目,一般而言,作为企业行为的主题公园开发,只有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具备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力,否则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是政府行为代替企业行为,将财政收入集中高投入。而区域经济背景是决定游客消费水平的关键。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498f4b69eae009581bec54.png)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1.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学,又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其他边缘交叉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2.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3.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4.旅游: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者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5.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的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6.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方法:1.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法2.类比法3.实地调查法4.计量方法5.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
7.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旅游地理学研究最早、最发达的国家。
1931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论文在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议上被宣读。
1946年第一篇地理学硕士论文公布。
1949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博士论文发表。
1964年旅游地理学专著推出。
1974年美国地理学者协会设置了旅游地理学特设委员会。
分为三个阶段:(一)萌芽阶段(二战以前)代表人物麦克默里1930年在美国地理者协会会刊《地理学评论》登载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二)初步发展阶段(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三)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1.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8.国外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旅游吸引物2.旅游者行为3.旅游空间分布4.旅游影响5.旅游地理发展9.中国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综述研究2.旅游资源研究3.旅游区划研究4.旅游者行为研究5.旅游目的地研究6.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7.旅游环境研究8.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研究9.研究方法的研究10.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渡过至少一夜的游客。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9fcf8e2844769eae109ed1b.png)
第一章绪论一、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类体验,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产业,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组成。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四、研究内容简析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规划五、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2.统计调查法3.旅游图表法4.景区分类法5.定性分析法 6. 定量分析法六、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6.保护旅游环境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第三章旅游者行为一、旅游者定义重点掌握国际旅游者和中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一、客观题部分:(填空)★考核知识点: 我国四大道教名山附1.1 (考核知识点解释):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考核知识点: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附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考核知识点: 长江干流流经地附1.3 (考核知识点解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考核知识点: 黄河干流流经地附1.4 (考核知识点解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考核知识点: 长江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流经我国的特大城市附1.5 (考核知识点解释):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考核知识点: 我国古代五大名泉附1.6 (考核知识点解释)济南趵突泉、镇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考核知识点: 植物的装饰作用附1.7 (考核知识点解释):植物堪称是山水的肌肤、风景的容颜★考核知识点: 植物的装饰作用附1.8 (考核知识点解释)古人云:“山之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 ,“山得草木而华”、“得树而妍”。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名木古树附1.9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被列入世界三大“活化石”的稀有树种是:水杉、银杏、鹅掌楸★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四大国宝动物附1.10 (考核知识点解释):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七大古都附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考核知识点: 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附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北京的明清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山东泰安的岱庙★考核知识点: 我国江南三大名楼附1.13. (考核知识点解释):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考核知识点: 我国岭南的四大名园附1.14. (考核知识点解释)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十二石斋、番禺余荫山房附1.15. (考核知识点解释):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考核知识点: 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三绝附1.16. (考核知识点解释):福建脱胎漆器、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考核知识点: 旅游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附1.17.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互作用★考核知识点: 旅游流得以实现限制性因素附1.18. (考核知识点解释):可达性是旅游流实现程度的最终限制性因素★考核知识点: 旅游流产生的基本动力附1.19. (考核知识点解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旅游流产生的基本动力★考核知识点: 什么是旅游流附1.20.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者群体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连续空间移动称之为旅游流★考核知识点: 旅游交通的重要性附1.21.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考核知识点: 旅游区的组成附1.22.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点和旅游地是旅游区构成的基本成分★考核知识点: 旅游点的概念附1.23.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点是旅游设计和旅游区构成最基本的地域单元★考核知识点: 旅游地的概念附1.24.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地是以旅游点为基本单位发展壮大而形成,一般由若干个旅游点构成★考核知识点: 旅游地的属性附1.25.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社区★考核知识点: 黄山四绝附1.26. (考核知识点解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考核知识点: 雁荡山自然景观特色附1.27. (考核知识点解释):奇峰、怪石、幽洞、飞瀑为主,尤其以奇峰、飞瀑、怪石之胜见长★考核知识点: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海岛名山附1.28. (考核知识点解释):普陀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中唯一的一座海岛佛教名山★考核知识点: 阿里山的四大著名景色附1.29. (考核知识点解释)云海壮观、擎天神木、日出奇景、艳红樱花附1.30. (考核知识点解释):日出、云海、圣火、宝光★考核知识点: 张家界致胜的自然景色附1.31. (考核知识点解释):张家界的自然景色,以“奇”制胜★考核知识点: 塔尔寺有三绝附1.32. (考核知识点解释)酥油花、壁画、堆绣★考核知识点: 中国第一古刹附1.33. (考核知识点解释):洛阳白马寺★考核知识点: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附1.34. (考核知识点解释):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考核知识点: 我国第一个近代公共博物馆附1.35. (考核知识点解释)南通博物馆★考核知识点: 鼓浪屿的美称附1.36. (考核知识点解释):钢琴之岛附1.37. (考核知识点解释):美丽宝岛★考核知识点: 重庆市的别称附1.38. (考核知识点解释)山城、中国雾都★考核知识点: 昆明市的别称附1.39. (考核知识点解释):春城★考核知识点: 腾冲的别称附1.40. (考核知识点解释)地热之乡★考核知识点: 拉萨的别称附1.41. (考核知识点解释):日光城★考核知识点: 长春市别称附1.42. (考核知识点解释)森林之城★考核知识点: 吉林市别称附1.43. (考核知识点解释):江城★考核知识点: 哈尔滨市的别称附1.44. (考核知识点解释)冰城附1.45. (考核知识点解释):榕城★考核知识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附1.46. (考核知识点解释)中国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在旅游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关于区域旅游地理研究的学问★考核知识点: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最基本的地理背景附1.47. (考核知识点解释):辽阔的国土和多样的自然地带是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形成与分布的最基本的地理背景★考核知识点: 我国岩溶景观分布附1.48. (考核知识点解释):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为我国岩溶景观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地区★考核知识点: 我国境内古人类一致集中分布的地区附1.49.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化石最齐全、最多的一处是北京的周口店,西安半坡则是古人类居住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人类文化层最多的一处。
★考核知识点: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附1.50. (考核知识点解释)城池和长城★考核知识点: 衡量旅游流的两个最基本指标附1.51. (考核知识点解释):流量和流向★考核知识点: 旅游线路的含义附1.52.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线路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连结的纽带,是实现旅游者旅游欲望的重要手段。
★考核知识点: 旅游区的构成附1.53.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点和旅游地是构成旅游区的基本成分★考核知识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附1.54.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考核知识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与学科缺陷附1.55.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旅游地理学是以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成果缺乏理论背景、理论研究研究尚不够系统化。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概念附1.56.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是一国或一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前提。
★考核知识点: 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布附1.57. (考核知识点解释):从我国发现的史前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来看,中华民族主要发祥于古地理环境优越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考核知识点: 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附1.58.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总体上是自然旅游资源组合结构以山水风光为主体,人文旅游资源组合结构以历史古迹及民俗风情为突出。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风景河溪分布附1.59.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以碧波清流、风景奇秀著称的风景河段与溪流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及东北地区。
★考核知识点: 民间建筑的民俗意义附1.60. (考核知识点解释):最能显示民族风情的是民间建筑,它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考核知识点: 我国国内旅游客源地的分布规律附1.61.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国内旅游的客源地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区,以及东部人口稠密区。
★考核知识点: 旅游地的含义附1.62.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地可以理解为具有特殊功能的社区,旅游业作为其重要的产业,极大地影响着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主观题部分:(名词概念、简答、论述、综合应用)(一)、名词概念★考核知识点: 旅游地理学的含义附2.1.1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考核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含义附2.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凡是能够直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行为,并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一定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任何旅游地吸引因素,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
★考核知识点: 原生性旅游资源的含义附2.1.3 (考核知识点解释):经过漫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对于现今而言是先天赋予的旅游资源。
★考核知识点: 萌变性旅游资源的含义附2.1.4 (考核知识点解释)通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投资因素新营造出来的认为旅游吸引因素。
★考核知识点: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含义附2.1.5 (考核知识点解释):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地貌现象。
★考核知识点: 丹霞地貌景观附2.1.6 (考核知识点解释):从侏罗纪到第三季以来发育的富含红色氧化铁,以砂砾岩及页岩交互成层的陆相红色岩系。
★考核知识点: 峡谷地貌景观附2.1.7 (考核知识点解释):富有审美和旅游价值的狭而深的河谷。
★考核知识点: 雅丹地貌景观附2.1.8 (考核知识点解释)河湖相堆积物地区发育的大规模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平行排列的风蚀地貌。
★考核知识点: 风蚀城堡附2.1.9 (考核知识点解释):指水平岩层经风蚀和暂时性流水冲蚀后形成的断垣残壁状城堡式山丘等特殊地貌景观。
★考核知识点: 名山附2.1.10 (考核知识点解释):具有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基础上,渗透人文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
★考核知识点: 五岳附2.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源于远古以来人们对“山神”的敬畏和天地信仰而形成的历史名山。
★考核知识点: 雾凇附2.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又名树挂,是在潮湿、低温的气候条件下,雾气在低于零度的附着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絮状冰粒,漫挂于树丛、树林、似绽开的繁盛而精致的银花。
★考核知识点: 蜃景附2.1.13 (考核知识点解释):即海市蜃楼奇景,是太阳光线经远距离折射,将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海面上空的一种幻境。
★考核知识点: 风景附2.1.14 (考核知识点解释):特定地域以大自然为基础的狗景要素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考核知识点: 风景名胜区附2.1.15 (考核知识点解释):以自然景观构景要素为基础,同时渗透人文因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并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观光地域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