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诗歌教学

又 如 , 运 用 多媒 体 的 音 画 之 黄 . 有 利 使 心惊 。 春来 了 .鸟 语花 香 ,本 来应 该 欢笑
诗歌 是想 像 和激 情 的语 言 它 或寄 情于 于 导 人课 堂 学 诗 氛 围 ;播 放 范 读 .有 利 于 愉 快 ;现 在 由于 尉家 遭逢 丧 乱 .一家 流 离分
中提 高理 解能 力。
诗 歌 本 是 用 于 歌 唱 的 , 是 人 类
同时 .在平 时 的教 学 中.应 让学
生 积累 常用 意囊 具有 的 象征 意义 。如 月 ( 月 、残月 、新 月 ) 表达 离愁 明 多
情感 的载 体 。诗 歌 所特 有 的 鲜 明 的节 奏 、 和谐 的 音韵 ,只有 通 过 朗 读或 朗 诵才 能 体 会 出来 。 因此 .教 师 在教 学
抓 住秋 风 、过雁 、黄花 、梧 桐 、细雨
训 练 学 生 的 鉴 赏 能 力 . 更 有 利
于 丰 富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提 高 学 生的
综合 能力 。 因此 .在 教学 中 ,把新 课 标 主动 探 究 等理 念 有 机地 融 人 到课 堂 里 , 以期 丰 富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提 高 学生 的综 合能 力。
中就 该 重 视 和运 用 这 种方 法 通过 期
别 苦 .渲染 悲寂 氛 围; 斜阳 ,多 表现 昏 黄暮 色中 愁思 万千 ; 杜鹃 ,以 它的
读 ,体 会 出诗 人 或 喜 或悲 或 怨 或怒 的 情感 .便 学生 自然 而然 地 获 得 与诗 人
感情 上 的 共鸣 。 如 杜 甫的 “ 日胜 歌 白
哀啼来表达哀怨、凄凉和思归的情思
等。
2 诗 眼 抓
须纵 酒 .青春 作 伴 好还 乡” 是 喜悦 , 而 “ 时 花溅 泪 .恨别 鸟 惊 心 ”是 忧 感 思 ;李 内 “ 能 摧 眉折 腰 事 权 贵 使 安

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

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

介 。能欣 赏 诗 的人 们 不但 对 于 其 他 种类 文学 可 有 真 确 的 了 引导 下 就 可作 多样 化 地 理 解 。 多学 生 读 后 . 出 自己的见 许 提
解 , 且 也 决不 会 觉得 人 生 是 干枯 的 。 ” 观点 , 见 , 日 而 等 可 全 制 普 通 高 级 中 学教 科 书 ( 修 ) 文 第 一 册 在 第 一 单 元 里 为 必 语 生 对文 学 的 兴趣 。提 高他 们 的文 化 品位 和丰 富他 们 的 心 灵
新课标 的诗欷教学
吴 冬 元
( 民勤 县 西 渠 中学 甘 肃 武 威 730 ) 3 36
我 国著 名美 学 家 朱 光潜 先 生 在 < 读 诗 与 趣 味 的 培养 > 究 诗 歌 内蕴 的 多义 性 。着 手训 练他 们 思 考 问题 的广 度 和 深 谈

文 中提 到 :一 切纯 文 学 都要 有 诗 的特 质 ” 诗人 的本 领 就 度 , “ “ 以增 强学 生 的探 究 意识 和兴 趣 。 诗 歌文 本进 行 多 元 化 对

诗歌 教 学 是 弓 导 学 生 思 索人 生 。 富情 感 的 过程 f 丰
个 人 的情 感 潮 己 又 学
歌 教 学应 引 导 学 生 重 “ ”教 师 不 应 对 之 作 过 多 的理 性 分 悟 。 的知 识 储 备 和 情 绪 体 验 。 入 恩 索 、 味 诗 歌 的 巨大 空 间 。 析 , 弓 导学 生 在 诵 读 、 味 、 悟 中获 得 某 种感 动 和 喜 悦 。 进 品 应 l 品 感
从 而感 受 到 诗 歌语 言 的 巨大 张 力 。 歌 是 含 蓄 的艺 术 , 蓄 新课 标 把 语 文教 育提 升 到 审美 教 育 的 高度 。是 具 有 深远 意 诗 含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练,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练,意境深远。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融情于读,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

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新课标诗歌教学要求

新课标诗歌教学要求

新课标诗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能够:1.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诗歌;2.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如韵脚、格律和修辞手法;3.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并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老师将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山水田园诗等。

同时,对于各种诗歌的基本要素,如韵脚、格律和修辞手法,也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2. 诗歌欣赏学生将观看和听取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音频、视频和实地参观等形式。

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将培养对于诗歌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分组合作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

每个小组将被要求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通过分组合作,学生将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将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伴和老师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5. 比赛和展示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和诗歌展示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作成果。

同时,通过参加比赛和展示,学生将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诗歌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和讨论能力。

2.诗歌解析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诗歌解析论文,分析和解读一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创作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新性等方面。

4.诗歌朗诵比赛和展示评价:对学生在比赛和展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表达、情感和形式等方面。

5.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学生将被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并互相评价同伴的表现和作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古诗词新教学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古诗词教学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真正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
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诗人的生平、诗词的传世意义等
方法,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古诗词的朗诵比赛、课堂诗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欣赏和表达的过程中,增进对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从而
培养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二、加强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形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应该不断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形式,使古诗词教学更加多元化、有趣化。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歌赋大赛、古诗词微电影制作、古诗词主题手抄报等方式,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
代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媒体课件、诗词配乐等形式,增强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感悟古诗词。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诗歌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诗歌的学习,可
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

2. 新课改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
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各种形式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
自己创作和表达。

3. 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朗读、解析、背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可以通过情境
营造、图像展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可以通过创作、演讲等方式来培
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评价和反思:在诗歌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评价要全面、客观和有效,不仅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批判思
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同时注
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死,一是教得太活。

教得太死这种教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

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

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

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2004年的中考试卷,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名句填空为主,而且还是最最常见的一些名句。

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了,2004年的中考试卷上还有八家在考。

我们不是说这首诗不该考了,因为学生每年都是新的,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古诗文就那么几分,学生到时背背就解决问题了,平时无需下那么大的功夫。

下了功夫,学到了能力,在这种题目上也无法表现出来。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老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于草率,只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

2004年的中考试卷中,也有两三家出了鉴赏类的题型,题目也只是对课文注释的翻版,学生平时稍加留意,答对没有太大的难度。

和中考相比,高考的古诗文题目全是选自课本以外的诗歌,题型以鉴赏居多。

学生读起来难度较大,似懂非懂。

学生答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好在大多是选择题,最后可以任选一个了事。

其实,要做到对这类题型有把握,非一日功夫所能达到的。

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多的古诗文,要背到原文,那种量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还会出现一些本来就让人很难看懂的“朦胧诗”。

所以学生也很清楚,就那么二三分,需要花上那么大的功夫吗?何况还有其他学科在争时间。

一些学生就抱着很乐观的态度,看懂了更好,看不懂就蒙,蒙不对也不会影响大局。

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策略。

首先分析了诗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并指出了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

随后探讨了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等具体策略。

最后总结了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的重点策略,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对教师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诗歌教学、策略、多元化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审美能力、情感、思想、教师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诗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性诗歌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情感情操的培养,文学修养的增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诗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时代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也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诗歌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诗歌教学要求的分析,提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并从中总结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诗歌教学策略,为教师们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借鉴。

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教师的启示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诗歌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朗诵、讨论等方式去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全文)【摘要】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下。

诗歌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学,这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抓住诗眼,把握诗歌的“情”与“志”,引导学生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加强鉴赏实践,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技巧能力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它具有音乐性、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等特点,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诵读诗歌可以让读者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对诗歌产生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体验诗歌的韵律之妻、形象之美,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然,这种诵读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生的自由朗、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起到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朗读时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句子的停顿、情感的把握等方面作必要的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总之,务必让学生多诵读,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感情,读出作品独特的神韵。

2 抓住诗眼。

走近,把握诗歌的“情”与“志”闻一多在《冬夜评论》里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古语说:“诗言志。

”可见,诗不仅缘情而且言志。

在教学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理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2.1 注重析字析句,找出诗歌的闪光点,挖掘诗歌的感染力凝练含蓄地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经典的作品中常有极富表现力并透露诗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我们称之为诗眼。

它们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诗文的精华。

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 三) 善用“ 读 — — 品—— 写” 三 位一 体 的教 学 方

在语文 诗歌教学 中 ,新课标提倡 的 “ 以学生为 主” “ 注重学 生的个体感受 、 直 觉感受 ” 等, 并非 让学 生 自己组织课堂 、自学诗歌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 者 、引导者 ,必须 引导学生运用新颖有效的学习方 法。 在实 际教学 中, 引导学生“ 读” “ 品” “ 写” 是非常重

清朝 王闯运说过 : “ 无所感则不能诗 ,有所感而 不 能微妙 , 亦不能诗 。” 这就说 明诗歌 的语言和情感 是 蕴藉 的 、 含蓄 的、 隐晦的 、 灵动又微妙的。 诗歌 中的 意象和意象 群常常呈 现于读者脑 中 , 往往只可意会 、 难 以言传 , 因此 , 诗歌欣 赏存在很多合 理的 、 极富个 性 化的解读 。 与之相应 的 , 诗歌的鉴赏也 就更 注重个 体对 诗意的体悟 。 反 映在课堂教学 中, 就是教师要注 重学生 的直觉 、 个体感受 , 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 想 。只有这样 , 才能让学生通过个体直觉 的感知 , 感 受诗歌 的美 , 并学会欣赏美 , 进而达到对诗的深层解 读, 并形成独特 的审美情操 。
( 三) 教学方法太“ 活”
语文教学提倡教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下 的先进 理念和教学方法 ,但有许多教师在实际 的诗歌教学 中没能真正理解新课 标 中的“ 以学生 为主 ” 的 内涵。 认 为“ 以学生为主 ” 就是课 堂要 “ 活” , 要完完 全全把 课堂交 给学生 , 从而忽略了教师作 为组 织者 、 归纳者 的作用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 , 让学生不断地诵读 、 交 流从 网上下 载或课外摘抄 的有关诗歌 的赏析 , 教 师 只作简单粗糙 的讲解 。 这样的诗歌教学课堂 , 看似 气 氛热烈 、 文采飞扬 , 但却忽 略 了教师 “ 教” 的作用 。 诗歌教学在课堂上要“ 活” , 要 以学生 为主 , 但更要 以 教师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归纳为前提。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国家教育部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文化自信心和复杂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深度魅力,成为了一大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课程背景和认知层次,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充分理解古诗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紧密相关。

教师应该从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古诗文,启发学生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幅员辽阔性和历史厚重性,引导学生从文化自信和思想启蒙的层面理解学习的意义。

其次,教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既要对古诗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要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的文本,让学生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情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媒体和创意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再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指标。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并发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文化模式、价值观和历史风貌。

通过了解和理解古诗文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后,教师应开设古诗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中应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产生认识、了解和欣赏,从而养成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育国家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培养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

新课标下初中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探究
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探究
现代诗歌在新课标下,在中学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有效的教学是推动学生学习掌握现代诗歌的关键。

然而,怎样能够提高现代诗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在现代诗歌欣赏中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呢?
首先,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是提高现代诗歌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若干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技术、互动式口语活动、考查性练习、模拟情境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起了解现代诗歌的新视角。

其次,及时概括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也是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诗歌,更容易在分析、欣赏问题
上取得胜利。

最后,通过丰富的活动,丰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连锁式”的理解能力,既能够从诗的精神价值与气息上了解,又能够从诗的形式结构上深入探究。

总之,现代诗歌是一门有趣又重要的学科,有效的教学是促进现代诗歌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课标下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让现代诗歌教学更加有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诗歌教学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特点的有效途径,同时,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把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课堂里,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

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

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探究摘要:诗歌是用来表现美好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既讲求展现美的意境,又力求能够真实客观地体现其所要表现的事物和感情,在初中阶段语文的诗歌教学上,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探究诗歌语文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09-01新课程讲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倡导积极乐观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针对初中语文中诗歌的学习,教师应当积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另外,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适时进行一些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诗歌的概述(1)诗歌的起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度,“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瑰宝,几千年来,诗歌以其唯美的意境、动人的旋律哺育了华夏儿女的成长,诗歌源自古代人民劳动时的吆喝声,表达了古代人民在集体劳动时的热情和蓬勃向上的朝气,是一种集体劳动的产物。

诗歌最初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一种简单的情绪,是不带有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随着后来人们在这种呼声中加入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诗歌就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表达内容。

随着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不断地提高完善,诗歌的内容也逐渐复杂化起来,到最后这种劳动的呼声慢慢衍变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而语言思想慢慢占据了诗歌的主题地位。

(2)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形式上来看,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从诗歌的题材上来看,诗歌又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类型,从诗歌表达内容的不同来看,诗歌又可以分为爱情诗、讽刺诗、送别诗、哲理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不同类型,各种类别的诗歌,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又有所涉及,如在语文课本中教材很多取材于中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旧体诗,也有“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现代诗,另外对外国著名诗人的散文诗也有收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中学诗歌教学

新课程中学诗歌教学
在 他 看 梦 》的 时候 , 介 绍 了写 作 背 景 :“ 东 坡 1 岁 时 ,与 年 风 , 古 道 上 缓 缓独 行 ; 走 过 缠 满 古藤 的 老树 , 到 即 先 苏 9
方十 六 的王 弗 结 婚 。 弗 年 轻 美 貌 , 侍 亲 甚 孝 , 王 且 二人 恩 将 归巢 的 乌鸦 在 一 棵 老 树上 跃 动 ; 走 过 横 架在 溪 流 上 他
/ 学 园地 / 教
新 课
教 学
诗 歌 是 中华 文化 史 中一 颗 璀璨 的 明珠 ,它 在语 言 的凝练 与 准确 、韵 律 的优 美与 和 谐及 意 境 的深 邃 与广 阔方 面 ,
远非 现代 文可 比。如 何让 课堂 教学 灵气 飞扬 ,让学 生尽 情领 略 诗歌 之美 呢 ?
后 , 逢 凶年 , 于 处 理 政 务 , 活 上 困苦 已极 。1 年 后 生 领 恬 了诗 歌 的 意 境 ,陶 冶 了学 生 的性 情 ,从 而 提 高 了 又 忙 生 0
的一 个 夜 晚 , 轼 在 密州 作 了~个 梦, 见与 亡 妻 往 日的 学 生 的审美 鉴赏 能 力 。 苏 梦
课 的时 间, 出一套 有针对性 的古诗词试 题 。 通过 这样 的一些 同— — 孤 高 淡 泊 、超 群 拔 俗 、不 同于 金 翠脂 粉 的 女性 形 措施 , 本保证 学生对预备 时 间所学 诗词 的记忆 。 基
象 ,那 人 便 是 诗 人 理想 人 格 的化 身 ,寄 托着 作 者政 治 失
缠 绵 , 来 不 禁 泪 下, 了这 首 有名 的 《 城 子 ・ 卯正 醒 作 江 乙
( 者单 位 :河 北省 内 丘县第 四 中学 ) 作
2 1年 3 上 第 7 ( 第1 3 ) 00 月 期 总 9期

新课标诗歌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标诗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诗歌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本方案旨在设计一节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以《静夜思》为例,进行诗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静夜思》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诗歌分析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李白。

2. 诗歌内容分析:(1)理解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诗歌表现手法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诗歌主题探讨:思念家乡。

(三)诗歌鉴赏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以“思”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思”的诗歌,如《登高》、《江雪》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创作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诗歌创作的质量。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歌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诗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相信学生在诗歌教学中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文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精品文档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精品文档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诗歌(shīgē)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古典诗词教学,正是贯彻这一理念和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

那么(nà me),如何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sòngdú)。

发挥其主动性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讲究押韵,平仄组合,节奏感强。

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诵读是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能感受古典诗歌美的手段,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白居易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西、低、泥、蹄、堤,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前后呼应的回环美,令学生耳目一新,体会到诗歌语言音韵的和谐美,这样就初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奏,而节奏是有章可循的,如上面所举诗歌便可按“二二三”式划分节奏。

划分节奏后,诵读起来更显抑扬顿挫,既可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更可进一步体会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声情并茂的诗歌最初(zuìchū)给学生施加影响的,是它的音乐美。

因此,诵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其主动性的有效手段。

二、鉴赏(jiànshǎng)诗歌语言的凝练美,让学生背诵积累,丰厚其文化底蕴诗歌语言(yǔyán)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能激发学生的联想。

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许多诗句句式富有特点,形式优美,含义丰富,深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并背诵,能高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摘要:开展语文诗歌教学,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所占的比重较大,但由于其本身内容较生涩隐晦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诗歌教学必须走向多元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化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人文性,使诗歌教育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究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语文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目标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再到培养时代新人。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是“以人为本”的新方式。

在初中开展诗歌教学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并且强调了将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保证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获得提升,经典文化得以传承。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相结合的高效途径,注重将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性和文学性与具体教学内容相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前首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时代发展的需求。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时,便可以为学生搜集这首词的歌曲,其中有儿童版本,也有流行版本,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多种版本,进而能够使得他们听不同版本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延伸和解读,从而能够多个角度思考“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创设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夜雨寄北》的音乐歌曲,从而能够直观且深刻地抒发情感,使其能够深刻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摘要:在诗歌单元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来组织、实施教学。

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揣摩语言领悟意蕴。

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

关键词:课程目标整合价值观鉴赏·领悟Abstract: in the poetry unit teaching design, I strive to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course goal to organize and implement the teaching.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learning poetr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ffective,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the breed, conside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connotation. In the teaching, we continu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thinking to explore, develop their hab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to explore.Keywords: objective integration values appreciation · understand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成了我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

如何充分挖掘这一课程资源中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因子就成了我们教材处理的重点。

高中新课程必修课1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在单元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来组织、实施教学。

我把总体目标中的三个目标列为这一单元教学的目标。

一、积累·整合1、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死,一是教得太活。

教得太死这种教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

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

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

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2004年的中考试卷,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名句填空为主,而且还是最最常见的一些名句。

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了,2004年的中考试卷上还有八家在考。

我们不是说这首诗不该考了,因为学生每年都是新的,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是咏唱就比背诵记的牢固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感觉也未必就是。

我们到练歌房唱歌的时候,不是经常只会哼乐曲而不会唱歌词吗?而我们所能哼的乐曲至少是某个时代刻骨铭心的作品吧,那歌词怎么就不能记住,因为我们平时用得太少啊!古代的诗歌不是流行歌,会对学生产生那么大的诱惑。

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地记住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流行歌的歌词,却背不下几首古诗;能说出各国足球明星的各自爱好,却搞不清苏轼就是苏东坡……这也是让教育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啊!再说给古诗谱曲的问题,我们是根据什么就能把那首诗定格为那种的曲调?定为那种的曲调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还是在表达曲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一个人对一首诗的理解,定格为一首诗就应该如此理解,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吧。

如果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谱子唱《敕勒歌》还能让人接受,但用“新年好”的谱子去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而且是童声齐唱,你还能感觉妙处吗?还有一些老师自己给诗歌谱曲,弄的歌不像歌诗不像诗,学生唱也不是,背也不是。

这对学生理解诗歌还有帮助吗?拓展型。

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适当的拓展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一些古诗文课,已被拓展的让人感觉没了边际,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孔雀东南飞》,整堂课就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

学生的思路是放开了,想象的原因五花八门。

但这课的重点在哪?学生讨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还有人能根据“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判断出陶渊明眼睛的斜视。

这种避重就轻的拓展,除了引得学生的哈哈一笑,还能有什么价值?《中学语文教学》上曾刊登一位老师的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短短的一节课,涉及古诗文鉴赏方面的名作二十多篇,而且都是近阶段较有影响的著作。

有人说过,就那些著作,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要用上一个学期才能看出一点名堂。

我们的学生真的就有那样的水平了吗?我们中学的古诗文教学用得上作那么高深的探究吗?学生探究后,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就能培养出来了吗?鉴赏型。

诗歌的内容讲解的很粗糙,然后就是学生轮流上台朗读从网络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词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

气氛热烈,文采飞扬。

殊不知,学生读完之后还是学生。

下载和抄袭永远不是创新。

有的老师还把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之为比较阅读。

然后就有学生能写出神采飞扬的赏析文章。

作家生平的叙述,作家思想的研究,作家内心感受的揣摩,甚至作家艺术风格的归纳,俨然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的探讨。

我们的学生真的有了这样高的鉴赏水平吗?那就得问问上那一堂课的老师了!事实上,初中生只有一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形成,高中生有一点古诗文欣赏的模糊认识,也还不能形成独立的欣赏观。

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多见一点就会尽早成熟他们的欣赏观。

但我们要说的是,学问是有其阶段性的,人的认识也有阶段性,如果像前面那样,我们的学生还要去上大学吗?我们的大学还要开设“中文系”吗?新课程标准也只这样要求的:“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我们有些老师不是在培养,而是在运用。

如此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好的效果吗?教得太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得太活,让学生难以适从。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两种不良倾向呢?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点睛──加强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学生的古诗文的基础很薄弱。

从小学到高三,学了这么多年的古诗文,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

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

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出现这类试题,但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老师的强化训练记住的,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类知识。

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古诗文学习最基础的东西。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曾用对对子作为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可见其重要性了。

我们现在还去做吗?也许有人已经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薄弱,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中有时也能看到这类试题。

也许是分值太少,还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古诗文的平仄就更是没有几个学生懂了。

像这样在空中建造楼房的教学方式,其效果能怎样呢?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古人作诗是怎么一种做法吧。

积累──加大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首,高中也不过60首左右,这加在一起的100多首诗,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的。

但从学生实际背诵的数量上看,就少的可怜了。

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

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

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

我没有作过普遍性的调查,就我教过的几届学生来看,能熟练完整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最好的也就五六十首,最差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

学生的背诵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背诵不了,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听说古代的先生有戒尺,学生背不掉书能把手心打肿的。

也许迫于先生的板子,那时的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比现在的学生要多得多。

现在没有哪个老师敢那样做了。

有些专家提出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不反对这种主张。

但在背诵古诗文上,好像这种主张只适应一首诗或几首诗的处理。

要想用被老师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解决要背的所有古诗文恐怕就有难度了。

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

不是我们背过的东西就永远能记住的。

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续的七次,而是遗忘后再去记。

所以,背诵诗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不用我说了吧。

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反复抓,抓反复,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

要有让他们把古诗文记得熟烂于心的构想,那我们的古诗文的教学就是另外一种情状了。

2004年,我进行了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实验。

就是把一首诗,或几首诗规定背诵的时间。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规定的时间是20秒。

教学效果不错,你可以一试。

归纳──巩固背诵成果诗歌的背诵不是一日的功夫,需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反复背诵。

我们通过对所学过的诗歌的归纳,不仅能起到复习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同样是写伫立形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象完全不同。

应该说后者比前者的心情更复杂,后者除了有前者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友人的羡慕和说不出的嫉妒,因为武判官此次去京也可能有好运,而作者却还得留在那天冷地寒的地方,什么时候能离开,谁也没底。

这种想象不能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就有了。

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已经注重对这方面的考查,南京市让学生写出带“鸟“字的诗句。

河南省让学生写出古代诗人咏花的诗句。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诗,还要会归纳。

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前面我已说过,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

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歌的。

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活动,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是永远提高不了的。

活动可以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歌的感受。

如何开展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

古诗歌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

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我们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我们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次两次,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古诗歌的教学活动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歌,我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我们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歌……古诗歌的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老师的检查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作用黎迎萍诗歌,是一种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作品中艺术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饱和,艺术想像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美的体现。

诗歌的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如果学生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甚或犯一些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诗歌的爱好者,我真心希望能够还学生一片诗意的天空!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诗歌教学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情。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

学诗歌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