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新闻学重点名词解释

新闻学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考研专业课新闻学新闻结构形式与主题2009-08-10 10:39:1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倒金字塔结构:1特点:a完全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2.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新闻事件,间接地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流观点的主导地位。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的过程。

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特定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受众参与度更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产生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

以某企业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承认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并评价其传播效果。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缓解社会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需要媒体加强信息审核和引导。

结语传播学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会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人”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休眠”效果: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

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成为“休眠”效果。

尽管“休眠”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新园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

沉默的螺旋:1965年联邦德国议会选举中发生选民的“雪崩现象”引起了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诺依曼)的研究,她发现: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说。

(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主要内容是: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造舆论。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提出:1968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民众的影响做了一项调查。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XXX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XXX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XXX(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蜚语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群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理想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序言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举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序言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群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了解现代传媒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导论,其背景、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背景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通常被概括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传播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传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传播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成为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

二、目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传媒都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等重要组织机构也需要有效地运用传媒来宣传其活动和产品,影响世界的舆论和思想趋势。

大众传播学导论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和工具,以便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三、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在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其中包括:1.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各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机构,通常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这些媒介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商业和政治目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信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相联系,来处理他们从大众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3. 媒介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格式和方式均会对其受众产生影响。

媒介影响理论研究了传媒如何影响受众,以及受众如何在其影响下行动。

四、总结大众传播学导论研究了现代传媒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人”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休眠”效果: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

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

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成为“休眠”效果。

尽管“休眠”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新园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

沉默的螺旋:1965年联邦德国议会选举中发生选民的“雪崩现象”引起了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诺依曼)的研究,她发现: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说。

(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主要内容是: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造舆论。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提出:1968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民众的影响做了一项调查。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一)传播学界说
一:什么是传播学?(选择)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来说,传播学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概括来讲,传播学从人类传播的社会作用出发,利用社会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传播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在于提高传播效果,更好的发挥传播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而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之为大众传播学。

二:传播学的起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俊杰雇佣一批学者,让他们从心理学,宣传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一方面用来提高本国士兵的士气,另一方面用来抵消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治宣传的影响。

美国重要的政治学家,传播学5个W公式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以及著名的新闻学家威尔伯*施拉姆,他们后来成为大众传播的”五大先驱”.
三:产生的原因:(简答)
1.社会发展的需要(A军界:丑化对方的形象,提高本国士兵的士气;B经济方面,树立
企业形象;政党竞选方面,进行包装宣传)
2.科技发展的推动。

3.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
四:传播学研究流派(论述:各自的观点和区别)
传播学分为两大流派;经验学派即美国传统学派批判学派即欧洲批判学派
(一)美国传统学派
1.代表人物
(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家,传播学五个W的创始人)
1932年提出四个因素;。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

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大众传播学复习

大众传播学复习

大众传播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不具有保密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是受众。

受传者是大量的、隐匿的、分散的各不相同的。

所传信息是由职业把关人把关,信息经过净化、优化处理之后,再提供给社会以满足受众的多元要求,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信息传播速度与效果直接受制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

同时,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众传播方法: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宣传产品或服务。

新闻发布:通过新闻媒体发布重要信息,以引起公众关注。

社交媒体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产品或服务。

公关活动:通过公关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

博客或在线文章:通过撰写有关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博客或文章,向目标受众传播信息。

视频营销:制作和发布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视频,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子邮件营销:向目标受众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电子邮件,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量。

线下活动:组织线下活动,如展览、研讨会或路演,以吸引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

口碑营销:通过客户评价和推荐,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

联盟营销:与其他公司合作,共同推广产品或服务,以扩大市场份额。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

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力图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被孤立的处境。

而且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很少有人理会或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比如列举现实当中的例子:在A 和B同时选举班长时,在竞选前很多人认为A的获胜可能性比B大,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者是支持B的人会渐渐地认为A 更优秀或者是保持沉默,在最后投票的时候,A豪无意外地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

培养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也称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和提示向民众传达社会现实,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所想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这种影响不是小而短暂的,而是巨大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经常接触爱情剧的女孩同时有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得男性往往最后赢得芳心,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

女孩最终选择的是自己头脑中描绘的“意中男子”,也就是“主观现实”。

这正是“培养”的结果。

这就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知识沟理论:它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有钱、权、势,所以有便捷的信息渠道,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缺乏这些条件,获得信息的渠道自然很曲折,显而易见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虽然大众传播的信息活动对这两个都会带来知识的增加,但是因为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都大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知识的鸿沟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关注的贫富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因为没钱学习和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就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报刊的四种理论: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韦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他们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了全球环境下有关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维埃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不能出现有侮辱、诽谤等对当权者不好的新闻报道,大众媒体应该要统一步调为国家所用,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服从者以报刊经营权利,颁发出版许可证;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简单讲就是有创意、新颖的思想会得到承认,而恶劣的思想就会失去作用,不能剥夺报刊的言论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

报刊要报道最真实的、有意义的事件,宣传社会美德,对公众、国家、社会有着种种义务,不要因金钱而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坚决不辜负公众的信任。

苏维埃理论是集权主义的变体,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他们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睡眠者效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受众忘记了信息传播的来源,比如说话者、说话具体内容、时间、地点等相关的详细信息,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但是这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话者是一个权威者,当时可能影响很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受众会忘记说话者,只记得大概内容,结果影响明显有了降低;而如果说话者是一个没什么权威的人,那么,当时的影响是很低的,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同样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影响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前者降低后者提高的影响效果都是少去了说话者威信低所产生的情感效应。

拟态环境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只能通过新闻机构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去了解外部世界,人的行为作用的对象不再是客观环境,而是新闻机构构成的某种“拟态环境”,这种环境就是由大众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所以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一对一的、真实的描摹,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它与现实环境会存在这一定的偏离,但是也并不是说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是完全分割的,它还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的。

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魔弹论:它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风行一时的传播效果理论,又被称为“皮下注射理论”,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

它认为传播具有极其强大的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受众就好像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感冒患者,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针头准确地插入病患手背上的经脉血管,随着药水的注入,会产生种种强大而神奇的效果。

传播者只要使信息对准受传者,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传者的脑海中,迅速使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

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这种观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宣传部门的推崇和鼓吹运用而影响甚广,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传播的强烈的主观意志而忽视其他传播要素,尤其是蔑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深陷于泥潭之中,时至今日,这种理论已基本被人们抛弃。

有限效果论:传播活动是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每个受众具有不同的特点,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众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理论中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所以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

比如说,在一份报纸中有关于对农民工的负面形象进行了报道,群众看了之后并不会第一时间都觉得农民工是不好的,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看,得到过农民工帮助的自然是不赞同这篇报道的,于农民工有过过节的自然是赞同,而一些不了解的中立的人呢,则各自会根据自身的心理倾向去判断,并不会全都赞成报道的内容。

传播学名词解释2012-10-10 10:38:10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