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

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

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 "礼仪之邦 " ,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

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

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 " 。

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 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 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 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 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 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外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 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 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 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 应当 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 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 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 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孟子·离娄下》)他 这样回 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
• 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 们都不听从他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 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孟子》后来被推祟 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 义的一翼。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往下就可以明白。
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 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 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 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 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 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 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 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 人为地加上的东 西,即所谓"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一、关于墨子之考证1.墨子墨子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

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

但《史记》对于墨子之记载,极简略。

直至清末以后,研究墨学之兴趣,始渐兴起;关于墨子之考证,亦始渐加多。

2.墨子生平之考证(1)《史记》谓:“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在孔子后,今已为定论。

(2)孙诒让作《墨子年表》,起周贞定王元年(西历纪元前四六八年),迄安王二十六年(西历纪元前三七六年)。

(3)钱穆先生作《墨子年表》,起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即孔子卒年,迄安王二十一年(西历纪元前三八一年)即吴起卒年。

3.墨子学子来源之考证(1)墨子之学说墨子反贵族而因及贵族所依之周制,其学说多系主张周制之反面,盖对于周制之反动也。

因儒家以法周相号召,故墨子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

盖当时传说中之禹,本有节俭勤苦之名,故墨子乐以此相号召也。

若必谓墨子法古或法夏,则“非愚则诬”。

(2)与孔子有关至其学之来源,《墨子》书中,引《诗》《书》处不少。

孔子聚徒讲学,开一时之风气。

墨子既为鲁人,则其在此风气中,学《诗》《书》,受孔子之影响,乃当然应有之事。

(3)与宋有关据《左传》,襄公殁后,华元向戌皆以止兵为务。

墨子出,始讲守御之法,不如《九败解》所讥。

墨子实宋大夫。

其后宋粒亦墨徒,欲止秦楚之兵,言战不利。

4.墨子名之考证(1)旧说墨子姓墨名翟。

近人始有谓:“古之所谓墨者,非姓氏之称,乃学术之称也。

”(2)墨乃古代刑法之一,刑徒乃奴役之流。

墨子生活刻苦,又与劳工同。

故从其学者,当时称之谓墨者,意谓此乃刑徒奴役之流耳。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1.战国后期古书体裁(1)古书之为私人著作者,最早为《论语》。

《论语》为记言体,其记言体又极简约。

(2)及《孟子》《庄子》书,遂由简约的记言进而为铺排的记言,更有设寓的记言,此乃战国诸子文体之初步。

(3)及此以后,则有舍去记言之体而据题抒论者,如《荀子》之一部分是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圣才出品】

第18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一、思想的统一1.秦朝对思想的统一(1)始皇帝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李斯的建议目的是想确保一个天下(国家),一个政府,一部历史,一种思想。

2.汉朝对思想的统一(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其中“六经”又占有统治地位。

(2)儒学在取得“独尊”地位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由此树立起来的儒学和东周时孔子自己的思想已大不相同。

(3)董仲舒鼓吹“大一统”思想,按照他和公羊学派的看法,“大一统”是孔子作《春秋》时为他理想中的新朝代制定的纲领之一。

3.秦汉两朝统一思想的不同(1)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

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

(2)汉朝对私人传授其他各家思想,没有刑罚措施;只是任何人想从政做官,必须学习儒学和六经。

官学以儒学为宗,这成为此后中国历代开科取仕的基础。

二、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1.“六经”汉代尊崇孔子,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奉为孔子所作,称为“六经”。

2.“纬书”(1)“纬书”是汉朝的著作,假托为孔子所作。

(2)在“纬书”中,孔子被抬到他在中国历史上顶峰的地位。

把孔子推上神的地位,认为他可以预知未来。

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1.“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1)“古文学家”这部分儒学家声称找到了“秦燹”(燹,音显,指兵火)之前的古籍,是以古文写成,这种文字到西汉末年,已成绝响。

(2)“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是与“古文学派”相对立的董仲舒追随者,他们尊崇以汉代通行文字写成的经书。

2.两派的争论(1)古文学派是对今文学派的一种抗议性反应,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思想革命。

(2)西汉末年,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刘歆以巨大的热情支持古文学派,以至后来今文学派的追随者指控他一手伪造了古文学派所依据的古文经书。

3.作者对两派争论的看法这两派对立可能要追溯到秦以前,儒家内部思想分歧的两翼,今文学派可能是源自以孟子为首的一派,而古文学派可能是源自以荀子为首的另一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3-16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一、人的地位1.荀子荀子(大概公元前298至前238年之间),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山西南部)人。

《荀子》一书共32章,其中许多篇论述详赅,逻辑周密,大概出自他自己笔下。

2.荀子的理论主旨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3.“知天”(1)在孟子看来,人要成圣,必须“知天”。

(2)荀子认为:“惟圣人为不求知天。

”4.天、地、人的作用(1)天和地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2)人的作用①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②人与天地合参,就应该恪尽职责,如果人不尽自己的职责,而想与天地合参,那只是空想。

二、关于人性的学说1.人性恶(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2)人性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3)先天和后天同等重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2.人之恶端(1)按孟子的看法,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可以成圣;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倒相反,生来就有恶端。

(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认为涂人皆可以为大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三、道德的起源1.社会组织的需要产生道德(1)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

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2)荀子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3)需要有礼来杜绝社会、思想的混乱,凡建立“礼”的地方,就形成“道德”,这是荀子论述道德和善的起源的一个论点,它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墨子的思想很相近。

2.人的需要产生道德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

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2.人之设 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 人而设。 (1)提出“和”“同”之异,以说明礼乐及各种制度之所以须丰繁。 (2)此外说礼乐政刑之起源及其功用者。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4)此反对子产之公布刑法,虽为守旧的见解,然固能与刑法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也。 (5)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亍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亍人之能摹仿天地。 (6)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2.解释宇宙的阴阳之说 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 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帝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范蠡所说之天,为自然之天,其言 颇似《老子》,恐即《老》学之先河也。
四、人之发现 1.帝之则 至亍社会中之种种制度,人初亦以为系天帝所制作。“帝之则”即上帝所制之礼教制度 也。古时希腊诸国之制度,其人亦以为系神所制作,盖古人大都有此种见解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1.原始时代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神能降福、受享、 能凭降亍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 民则”,则神之丼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
2.夏商以后 (1)至亍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 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 (2)文献记载屡言百神,可知神之众。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亍“亿宁 百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七章孟子思想一、“仁政”学说1.背景孟子是孔丘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

他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他的言论思想保存在《孟子》中。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亲亲、仁爱的原则。

所以孟子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上)孟子自己就以“距杨墨”为己任的。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反对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2.仁政”学说在经济上的体现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

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地主阶级激进派推行的“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而提出来的。

①主张实行“井田制”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招徕劳动力等变革措施表示反对。

他认为,这样就会造成互相争夺,出现“私肥于公”的情况。

所以,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

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具体来讲,即每平方里划分为九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余八百亩为私田,分给八家农民,每家种一百亩,八家共同耕种一百亩公田,先把公田种好了,然后才能种自己的私田。

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

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杨朱之考据(1)“隐者”①在孔子时已有一种“避世”之人。

此等人有知识学问,但见时乱之难于挽救,遂皆持消极态度,不肯干预世事。

②消极的“隐者”,独善其身之人,对世事之意见,亦正即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也。

此等消极的“隐者”,即杨朱之徒之前驱也。

(2)杨朱之主张①孟子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②韩非子认为杨朱之徒,虽拔其一毛而以天下与之,彼亦不为。

此所谓“轻物重生”,所谓“不以物累形”也。

盖天下虽大,外物也;一毛虽小,亦己之形、己之生之一部分;故前者可轻,而后者可重也。

2.道家之初起(1)盖杨朱之后,老、庄之徒兴。

老、庄皆继杨朱之绪,而其思想中,却又卓然有杨朱所未发者。

于是杨朱之名,遂为老、庄所掩。

所以杨朱之言似消灭而实未消灭也。

(2)老、庄书中,杨朱绪余之论,依然存在;然此非老、庄最高之义也。

盖杨朱处此世界中,似只有一避字诀。

如“隐者”之“避世”,是其例也。

然人事万变无穷,害尽有不能避者。

(3)老子之学,乃发现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知之者能应用之,则可希望“没身不殆”。

老子之学,盖就杨朱之学更进一层;庄子之学,则更进二层也。

二、陈仲子1.简介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避兄离母,处于于陵。

”2.评价陈仲子弃富贵而居于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

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三、许行、陈相许行、陈相为《汉书·艺文志》所谓农家者流。

《汉书·艺文志》谓农家者流,“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此派学者对政治社会,均有极新理想制度,虽其言不多传,然据《孟子》所述,亦可见其大概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第15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一、《周易》起源及作者1.《周易》的起源筮法是周人所创,是用来替代或补助卜法。

筮法的兴起,解决了此前兆象繁多不易辨识,占辞繁多不易记忆的困难。

卦爻仿自兆而数有一定,每卦爻的下面又有一定的辞。

筮时遇何卦何爻,即可依卦辞爻辞,引申推论。

与龟卜相比,实在简易。

《周易》之名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2.《易传》的作者《易传》的作者不止一人。

《易传》是赋予《易》的卦爻及卦辞爻辞以最大的涵义,以使《易》成为一有系统的哲学书。

所谓《十翼》非孔子所作,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所著的《易传》,不知是否即在现有之《易·十翼》中。

二、八卦及阴阳1.八卦《周据易》的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来类推其他事物的来源。

宇宙间最大的是天地,而天上最惹人注意的是日月风雷;地上最惹人注意者是山泽;人生最切用者为水火。

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的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的关系,而推定其间的关系。

2.阴阳《易·系辞》中的两仪似指阴阳。

《易传》既采用老学道的观念,又采用阴阳之说,以之配于乾坤。

使之为道或太极所生的二宇宙的原理。

关于此二原理的性质,也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据,来类推万物的来源。

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事实,类推而定为“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的原理。

天地是乾坤阴阳的具体代表,此二原理,一刚一柔,一施一受,一为万物之所“资始”,一为万物之所“资生”。

3.乾、坤乾阳为主,坤阴为辅。

坤阴自为先,则“迷而失道”,从乾阳后,则“得主而有常”。

所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天地是乾坤的具体的表现,而乾坤是天地所代表的抽象的原理。

男女必须交合而后能生子,阴阳也必须交合而后能生万物。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因乾坤的交感,而产生万物,进而才有发展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秩序,永久进行。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看着那不算薄的厚度,心里还真有点犯嘀咕。

但当我真正翻开它,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奇妙世界的大门。

冯友兰先生以他那清晰而又深入浅出的笔触,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明明白白。

在书中,我看到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再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近代哲学的演变。

这一路走来,中国哲学就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汇聚着各种思想的溪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景象。

就拿先秦诸子百家来说吧,那真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

儒家的孔子强调“仁”和“礼”,他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规范秩序来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就像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老师,教导着人们要做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

而孟子呢,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孟子的言辞犀利而又充满激情,仿佛在为正义和善良大声疾呼。

再说说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不应该过多地干预,而是要顺应自然。

这种思想让我想起了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自由自在生长的花草树木,它们没有经过人工的刻意修剪,却依然展现出了一种自然而又和谐的美。

庄子则更加逍遥自在,他的“逍遥游”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想象一下,像一只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冲破云霄,遨游于天地之间,那是多么畅快淋漓的感觉啊!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墨家的弟子们就像是一群充满正义感的侠客,为了天下的和平与公正奔走呼号。

法家的商鞅、韩非,他们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社会,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虽然手段有些严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些古代的哲人们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我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
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
(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
(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4)政治上至高之位,必以最大之德居之。

所谓天子,必圣人乃可为之。

故尧舜禅让,成为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2.孟子之理想的经济制度
(1)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

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
家之性质,非如农奴为地主服役之性质。

(2)依孟子之意,国家须使人有恒产,解决其生活问题;且应设教育机关,教育人人皆能生活,“养生丧死无憾”,不过为“王道之始”。

必人人皆育,“明人伦”,然后方为王道之完成。

此亦孔子“富之教之”之意也。

四、性善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此即仁政之所以必须行也。

人既皆有此心为仁政之根据,此即仁政之所以能行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也。

2.四“端”
四“端”即仁义礼智。

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

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

3.人伦
(1)盖儒家以为人之四端之表现于社会组织者,即所谓人伦。

故云:“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


(2)人皆有善端,所谓圣人,不过将此善端扩而充之,至于“人伦之至”而已。

故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4.人性之自由
(1)孟子极重视个人,故亦注重个人之自由。

至于所谓礼者,若人认为不合,可以否认之,改革之。

(2)孟子则较注重于个人性情之自由。

盖孟子既主性善之说,以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则个人之道德判断,当然可重视矣。

5.孟子反功利
墨家之攻击儒家厚葬久丧,主节葬短丧,纯从功利主义立论。

而孟子则纯不从功利主义立论。

厚葬久丧,对社会固亦有利。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从功利主义立论以主张厚葬久丧者也。

然孟子则但谓厚葬为“尽于人心”,此儒家之精神也。

6.天、性及浩然之气
(1)孟子之所谓天,有时似指主宰之天,如“尧荐舜于天”之天。

有时似指运命之天,如上所说者。

有时则指义理之天。

(2)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

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