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大河,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下边是我给你梳理的黄河的资料介绍,期待对你有效!黄河简介大河,我国北边江河,约长5464千米,水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
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云贵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子山的扎曲,锦东庭园的卡日曲,和二十八宿福建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型。
自东向西各自流过青海省、四川、甘肃省、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州),最终注入渤海湾。
大河上游以山坡地为主导,中上游以平原区、丘陵地形为主导。
因为江河中区流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而带入了很多的细沙,因此它也被称作全世界含砂量数最多的江河。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线给人类发展史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
每一年都是会生产制造类似十六亿吨细沙,在其中有十二亿多吨注入海洋,剩余四亿多吨长时间留到黄河下游,产生丘陵地貌,有益于栽种。
黄河历史变化大河的创造、问世、发展趋势受限于地史期限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造成的地质构造为外营力,以水文水利自然地理标准下自身造成的腐蚀、运送、沉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时间全过程中,健身运动不断,开拓创新。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黄河下游的细沙沉积在远古时代地质时期就在开展,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危害与日俱增。
依据各个方面的科学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趋势环节: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十万年)古黄河问世发展期。
晚更新世(距今十万年~一万年)大河产生深海水体。
历史时期大河在上中游平原区流域,河堤也曾经历演化,有的变化还非常大。
如内蒙古自治区河套流域,1850年之前磴口下列,关键分成两只,北支为流行,走阴山下称之为乌加河,南支即今大河。
1850年香山嘴往北乌加河中下游堵塞断流约15千米,南支遂变成流行,北支已变成后套灌溉工程的退水沟。
【黄河简介及资料】关于黄河的资料和诗句
【黄河简介及资料】关于黄河的资料和诗句黄河自古被誉为母亲,可见黄河的宽阔与厚爱。
自古文人也多为黄河作诗吟诵,有关黄河的诗句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一、有关黄河资料黄河简介黄河,是中国北部的一条大河,全长共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是世界的第五大长河,中国的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是以山地为主,中下游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及发展。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有关黄河的资料 (3)
有关黄河的资料一、黄河概述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沱沱河口,总长约5464公里。
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二、黄河历史黄河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自古以来,黄河一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然而,由于其泥沙淤积和频繁的洪水,黄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害。
据历史记载,黄河的堤坝曾多次决口,造成大面积的洪灾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中国历代各朝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时期的“引黄入海”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的水位得以控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流经的地理环境多样,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平原地带,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
1. 青藏高原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这一段属于青藏高原地区。
这里地势较高,河水湍急。
由于地势较高,冰雪融水和降雨形成的河水较多,所以黄河在这段流程中的水量较大。
2. 黄土高原段黄土高原是黄河流经的主要段落,它覆盖了陕西、山西等地。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低,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一区域经常受到黄河的泥沙淤积,因此黄色的河水是黄河的标志。
3. 平原段黄河的最后一段是平原段,流经河南、山东等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黄河在这一段的水量较小,但泥沙含量依然很高。
由于地势平坦,黄河的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
四、黄河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1.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指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包括黄帝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黄河简介: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最著名的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在宜川县城以东35公里,吉县城西45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有关黄河的古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关的谚语:【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成语:【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资料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流经9个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的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望洋兴叹】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
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黄河资料PPT课件
一样,你像烧着漫天大火,在烧着。 所以,黄河啊!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弃 了,但你所流经的
.
3
黄河简介
• 脚印,却都会有沧海桑田之感,你有时像个活泼的小孩在自由自在的穿梭在 壶口瀑布之间。我黄河雄浑博大的身驱突然被痉挛收缩,黄河似地下奔突出 来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黄河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带着生命 的重负,跳荡中完成与病魔生命的格斗。 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 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了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 慈爱的老母亲,把很多人养育成人,而你却在岁月中渐渐地衰老了。 俗话说 的好“岁月不饶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母亲 河——黄河 她的汹涌澎湃,让我为之振奋;她的温柔缠绵,让我难以忘却。 正如“诗仙”李白所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还”。黄 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又以雷霆万钧之速,奔腾过来,咆哮而去, 万浪翻腾,一泻千里。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 的黄河流域,演绎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 黄河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 黄子孙,也是所有的海外华侨为之骄傲。 “风在轰,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这雄伟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 的英雄气概。 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奔流不 息的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的格斗。 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
了
.
2
黄河简介
• 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把很多人养育成人,而你却在岁月中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资料收集(比较全)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历史贡献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
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
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
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4、奉献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壶口瀑布
三、黄河的忧患(过)及治理
上游
荒漠化严重 ——退耕还草还林
中游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造林
下游 “地上河”,洪水、改道
断流
——加筑堤坝、疏通河道 ——节约用水、南水北调 ——科学监测、及时爆破
凌汛(上下游)
上 游 峡 谷
上游水电站
中 游 水 利 枢 纽
三门峡
小浪底
河南/山西
思考:为什么黄河是该流域重要的灌溉水源?
——退耕还草还林
资料一:“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 千克,高峰上达到570千克。黄河每年输 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古人称黄河是 “一石(担)水,六斗泥”。如果把这 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 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修筑堤坝,疏通河道
70年代 80年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断流长度千米 135 179 683 —— 704 ——
断流时间天
断流起止月份
11
121
133
226
137
5月—6月
2月—11月
——节约用水,南水北调
地上河
黄 河“ 地 上 河”
“地上河”动画演 示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 毁林毁草
——植树造林
水土流失
资料二:“痛苦的记忆”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000多年间, 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 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 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南下,冲进淮河, 淹没了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 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 变成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资料
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资料黄河,位于中国,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的源头在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约5464千米。
黄河是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母亲河”之称。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系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黄河也是中国最具挑战性的河流之一。
由于黄河的泥沙含量很高,河床容易淤积。
在历史上,黄河经常发生洪水,造成严重的灾害。
黄河的洪水是中国古代四大灾害之一。
为了控制黄河的洪水,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治理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代工程师郭守敬设计的“大堤工程”,这个工程有效地保护了黄河流域的农田和居民。
黄河也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的水被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黄河的水量逐渐减少,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黄河。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以减少对黄河的压力。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农业灌溉系统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保护黄河。
总的来说,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黄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包括洪水和水资源的压力。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黄河,并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将继续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
关于黄河的资料简介水文特征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东南端,向东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80.3万平方公里。
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出水量、悬移质含量、输沙能力和年际变化等方面。
首先,黄河的出水量非常大。
黄河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河流,每年输送的水量约为59亿立方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黄河发源地附近有丰富的雪水和冰川水源,加上流经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所以其出水量较大。
其次,黄河的悬移质含量较高。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经过灌溉农田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后,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了水的透明度。
另外,黄河流域内地貌起伏较大,河床上有大量的砂砾,使得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使其水色呈现黄色。
黄河的输沙能力也非常强大。
由于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河床比较平均,水流湍急,进而形成了较大的输沙能力。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最多的河流之一,每年输送约2.3亿吨沙砾,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
此外,黄河的年际变化较大。
黄河的水文特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年际变化较为显著。
例如,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黄河的降水量和水量,造成其年际变化。
另外,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农田灌溉,也会对黄河的水文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
尽管黄河的水文特征较为复杂和多变,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河沿岸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形成于黄河的流域中。
然而,由于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开发,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保护和管理好黄河的水资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河的水文特征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产业基地之一,许多城市和农田依赖于黄河的水资源。
因此,黄河的水文特征变化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黄河的资料
河
资
料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 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 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 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 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 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 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 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基本资料:
长度5464 千米,源头海拔4675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积 752442平方公里,源头 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 界点:旧孟津。发源地:巴颜喀拉 山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
黄河--俗语
丌见棺材丌落泪,丌到黄河丌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丌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丌看川,黛眉归来丌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丌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巟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 目,巟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巟。小浪底 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 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 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巟程。 黄河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 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 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 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 豪华气魄。 黄河小浪底景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西起八里 胡同,东至黄河西滩,长50公里。距古都洛阳40公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 萃,大河滔滔,气势磅礴,沟壑纵横,坡谷相映,峰奇峦秀,姿态万千,构成独 具特色的黄河旅游景观。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有夫子 崖,王母洞不黄河大佛等。 小浪底巟程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最后一道峡谷口,有83%的巟程量集中在 济源境内,它丌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巟程中的杰作,总投资 额400亿元人民币,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六项中国之最。建成后将形成272平方 公里的浩瀚水域,港湾交错,山水交融,构成一幅山青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关于黄河的资料第二个资料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有关黄河的资料
2、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长度 5464 千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黄河的简介资料
黄河简介资料
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咱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这黄河啊,可不是一般的河,它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那地方美得很,但咱们一般人可不容易到。
不过,黄河沿路的风光,那可是美不胜收。
黄河水啊,有时候清有时候浊,但都带着一股子劲儿,像是咱中国人的性格,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你知道吗?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
这平原啊,可是咱中国的好地儿,种啥收啥,养活了多少人。
说到黄河,就不得不提它的历史。
这黄河啊,可是见证了咱中国的兴衰更替。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频繁,但每一次都像是给咱中国人上了一课,让咱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处。
现在啊,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这可是咱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啊,不只是条河,它还是咱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那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咱中国的历史长河。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这黄河啊,都把它们孕育得那么好。
现在啊,咱中国人对黄河的保护可是下了大力气。
生态廊道、节水行动、水质改善,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让咱的母亲河更加美丽健康。
咱也得出一份力,让这黄河永远流淌在咱中国人的心中!
总之啊,这黄河啊,就是咱中国人的根,咱中国人的魂。
咱们得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²,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
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干流: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上游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
河源当地称玛曲。
“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
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
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
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
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
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
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
有最长的峡谷拉加峡、最窄的野狐峡、比降最陡的龙羊峡。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
本河段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
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
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
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
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为8.4‱。
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
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
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
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²的支流有56条。
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
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
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
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
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
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
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
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
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²。
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
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
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
其中,三门峡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
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
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
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下游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
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
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
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
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
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
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
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
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
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
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
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
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