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弹塑性力学-第七章
弹塑性力学第七章
r
E
1 2
( dur dr
ur ) r
E
1 2
(ur r
dur ) dr
d 2ur dr 2
1 r
dur dr
ur r2
(1 2 )
E
fr
0
d dr
1 r
d dr
(rur )
(1 2 )
E
fr
0
2020/3/3
24
§7-2 轴对称问题
( r)= Alnr+Br2lnr+Cr2+D
2020/3/3
33
§7-2 轴对称问题
其中A、B、C、D为任意常数,D可去掉。
将 (r) 代入应力分量与应力函数的关系式,
可得平面应力、平面应变问题应力表达式:
r
1 d A B(1 2 ln r) 2C
)
x
ur r
1 E
(
r )
y
将应力分量表达代入几何方程的第二式,得
2020/3/3
36
§7-2 轴对称问题
ur
r E
(
r )
1 E
(1 )
A r
Br3
r Fr
(在
s
上) )
2020/3/3
28
§7-2 轴对称问题
7.按应力函数求解
当无体力时应力法基本方程为:
d r
dr
r
r
塑性力学基础
过B点,BC段应力和应变同步增长,称为强化阶段,段内任
一沿点平旳行斜于率OAE旳1称直为线强途化径模回量到。E在点段,内产任生一塑点性(应如变D p点;)卸载, 将
再从E点加载,将沿ED直线途径, 到D点后再次屈服。
D点相应旳应力值s称为后继屈服
极限。可了解为二次加载旳屈服极
s
DC
限,故又称加载应力或加载点。
对于单向拉伸,其屈服条件显然是 s 。
为便于数学体现可改写为 s 0
f ( , k) 0
称为屈服函数,其中 是应力状态(系变量随外荷载变化),
k 是控制参数(系常量是材料旳固有属性,在此 k s )。
对于复杂应力状态ij,物体上某点旳屈服显然是由六个应
力分量共同作用之成果。其屈服函数仿上可写为 显然,s s ,屈服极限升高, s
故称强化。但其升高旳程度取决于
塑性变形程度(即加载变形历史)。
D点旳应变
p e
E
O
p
e
对于压缩试验,假如在屈服后
无卸载,与拉伸性质相同。 对于无明显屈服阶段旳材料(如 s
合金钢),可取 p 0.2% 时旳应力值作为初始屈服极限。
(4)反向加载与鲍辛格效应
假如在屈服后(如D点)卸载,并反向加载,对于某些材 料,反向屈服极限将有所降低。 s s s s 2s (绝对值)
为何?各分量旳作用怎样?
2. 加载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旳变化过程是否是加载过程旳准则。 仅判断出某点处于塑性状态不足以判断之后旳应力应变关 系应选用塑性关系或是弹性关系,需判断其过程是加载还是卸
载。对于单向应力状态仅需用 d or 0 判断之。
3. 强化条件
用以判断某点应力状态是否是再次屈服旳准则。
弹塑性力学 第07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ϕ 改变,即与 ϕ 无关。由此可见,凡是轴
对称问题,总是使自变称的 物理量不能存在。
考擦应力函数 U 与 ϕ 无关的一种特殊情况,即轴对称, 此时极坐标形式的双调和方程变成常微分方程 ⎛ ∂2 1 ∂ 1 ∂ 2 ⎞⎛ ∂ 2U 1 ∂U 1 ∂ 2U ⎞ ⎜ ⎜ ∂ρ 2 + ρ ∂ρ + ρ 2 ∂ϕ 2 ⎟ ⎟⎜ ⎜ ∂ρ 2 + ρ ∂ρ + ρ 2 ∂ϕ 2 ⎟ ⎟=0 ⎝ ⎠⎝ ⎠ ⎛ d2 1 d ⎞⎛ d 2U 1 dU ⎞ ⎜ ⎜ d ρ 2 + ρ dρ ⎟ ⎟⎜ ⎜ dρ 2 + ρ dρ ⎟ ⎟=0 ⎝ ⎠⎝ ⎠
τ ρϕ = τ ϕρ
∂ ⎛ 1 ∂U ⎞ 1 ∂ 2U 1 ∂U ⎜ ⎟ =− + 2 =− ⎜ ∂ρ ⎝ ρ ∂ϕ ⎟ ρ ∂ρ∂ϕ ρ ∂ϕ ⎠
¾极坐标系中边界条件的处理: ①、对于由径向线和环向线所围成的弹性体,其边界面通常 均为坐标面,即ρ 面(ρ 为常数)和 ϕ 面(ϕ 为常数),使 边界的表示变得十分简单,所以边界条件也十分简单。 ②、对于应力边界条件,通常给定径向和切向面力值,可直 接与对应的应力分量建立等式(注意符号规定) 应力边界条件:
¾平面问题极坐标形式的几何方程
ερ =
∂u ρ
∂ρ u ρ 1 ∂uϕ εϕ = + ρ ρ ∂ϕ 1 ∂u ρ ∂uϕ uϕ + − γ ρϕ = ρ ∂ϕ ∂ρ ρ
平 面 应 变 问 题
⎧ 1 ⎪ε ρ = (σ ρ −ν 1σ ϕ ) E1 ⎪ ⎪ 1 ⎨ε ϕ = (σ ϕ −ν 1σ ρ ) E1 ⎪ ⎪ 2(1 +ν 1 ) γ τ ρϕ = ⎪ ρϕ E1 ⎩
¾平面问题极坐标形式的物理方程 平 面 应 力 问 题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时间和空间离散化为网格,每个网格点上的物理量 由其周围网格点的物理量通过差分方程近似计算。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处理动 态问题和偏微分方程,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边界元法
总结词
边界元法是一种基于边界积分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它 通过将问题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并利用边界积 分方程近似描述边界上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
描述弹塑性力学中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增量理论是基于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而全量理论则是基于应力全量和应变全 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这两种理论在弹塑性力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适用于不同的分析场景。
03
工程弹塑性力学的应用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是工程弹塑性力 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金属 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塑 性变形行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这些单元通过节点相互连接。通过将每个单元的 解表示为节点解的线性组合,可以形成整个求解域的解。 这种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和应力分布,并且可以 方便地处理非线性问题。
有限差分法
总结词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基于差分原理的数值模拟方法,它通过将连续的时间和空间 离散化为有限个离散点,并利用差分方程近似描述物理量在这些离散点上的变 化规律。
VS
详细描述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涉及对金属材料的 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包括弹性极限、 屈服点和强化阶段等特征。通过弹塑性分 析,可以预测金属材料在不同受力条件下 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为金属结构的优化设 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弹塑性_塑性力学基本方程和解法
在加载过程中物体各点处的偏应力分量 sij 保持比例不变。在工程允许精度下,也可推
广应用于稍为偏离简单加载的情况。
以上各种理论中涉及的一些假设,例如:塑性应变偏量的增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等假设,都得到了常用金属材
料大量试验的验证。
z 强化规律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材料一旦屈服,其应力状态点在主应力空间中就落在屈服
变形, Hα 也不变,于是
∂f ∂σ ij
除等向强化外,有些强化材料表现为随动强化(图 7.7b),即,在强化过程中,屈
服面的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只随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在应力空间中平移。还有些材料
在强化过程中随动强化与等向强化同时发生,称为混合强化。
由于在应力和强化参数空间中,表示应力状态的应力点只可能位于后继屈服面
(或加载面)上或其内,不可能位于曲面之外,若加载面是一个正则曲面,则有
⎯2⎯
研究生学位课弹塑性力学电子讲义
姚振汉
⎧ε = 0 ⎨⎩σ = σ s
当 σ <σs 当 ε >0
(2)
图 7.5 理想弹塑性和刚塑性
当考虑材料强化性质时,可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线性强化 弹塑性模型来近似:
⎧σ = Eε
⎨⎩σ = σ s +E1 (ε − εs )
当 ε ≤εs 当 ε >εs
(5)
⎯3⎯
第七章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其中 k 可由单向拉伸或其它材料试验测得的σ s 确定, k = σ s 2 。当不能确定主应力的 排序时,在以三个主应力为坐标轴的应力空间中,由特雷斯卡条件所包围的弹性状态 的应力空间为
σ1 −σ 2 ≤ 2k, σ 2 −σ 3 ≤ 2k, σ 3 −σ1 ≤ 2k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 录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 工程应用实例 • 工程弹塑性力学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 性极限和塑性极限内应力、应变 行为的科学。它广泛应用于工程 领域,为各种结构设计和分析提
供理论基础。
有限差分法
将物体的位移表示为离散的点的 差分形式,通过求解这些点的位 移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位移。
边界元法
将物体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单元的力 学行为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边 界力学行为。
03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塑性力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达 到屈服点后,发生不可逆 变形时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
边界元法
通过在边界上离散化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可以减少未知数的数量 ,提高求解效率。
有限差分法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得到近似解。
04
工程应用实例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桥梁结构稳定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分 析桥梁在不同载荷下的弹塑性响应,评估其承载能力和安 全性。
总结词
材料非线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中的材料多为金属或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弹塑 性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 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变形和破坏。
总结词
结构优化设计
详细描述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汽车工程
在汽车制造中使用弹塑性力学来 研究车辆的碰撞行为和材料的变 形特性。
地震工程
应用弹塑性力学来分析和评估建 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和破坏。
案例研究
1
桥梁设计
运用弹塑性力学原理设计一座跨越大河的桥梁,确保其在不同载荷下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2
汽车碰撞测试
通过弹塑性力学分析汽车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变形和能量吸收能力,从而改进汽 车的安全性能。
3
结构破坏分析
应用弹塑性力学来研究建筑物在地震等灾害中的破坏机制,以提供改善设计和建 造的建议。
关键点和要点
1 弹塑性行为
材料在受力下呈现弹性和塑性共存的变形行为。
2 本构关系
描述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3 工程应用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取。
总结
通过本课件,我们了解了弹塑性力学的定义、区别、主要原理、应用领域、 案例研究,以及关键点和要点。希望这些知识能为你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工程弹塑性力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工程弹塑性力学》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弹塑性力学 的定义、区别、主要原理、应用领域、案例研究、关键点和要点,以及总结。 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加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的学科。它涉及材料的弹性 变形、塑性变形、弹塑性变形以及其他复杂力学行为。
区别
1 弹性
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可逆变形,即去除载荷后能恢复原状。
2 塑性
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不可逆的形变,需要施加外力才能复原。
主要原理
哈密顿原理
通过最小化系统的作用量来 推导出力学方程。
本构关系
第七章弹塑性断裂力学简介详解
; xy =0
5
sx =s y =s
a 2r
=
K1
2p r
; xy =0
对于平面问题,还有: yz=zx=0;
sz=0 sz=(sx+sy)
则裂纹线上任一点的主应力为:
平面应力 平面应变
s1 =s 2 =
K1
2p r
;
s3=20 K1/
2p r
平面应力 平面应变
塑性力学中,von Mises屈服条件为:
sys
B A
假定材料为弹性-理想塑性,
D K
屈服区内应力恒为sys,应力分
o rp
x
布应由实线AB与虚线BK表示。 a
与原线弹性解(虚线HK) 相比较,少了HB部分大 于sys的应力。
8
TAhBeHs区im域pl表e a示na弹ly性sis材as料ab中o存ve在is
sy H
n的ot力st,ric但tl因y c为or应re力ct 不be能cau超se过it屈was
(s1 -s 2 )2 + (s 2 - s 3 )2 + (s 3- s1)2=2 sy2s
6
将各主应力代入Mises屈服条件,得到:
K1 / 2p rp = s ys (1- 2)K1/ 2prp = s ys
(平面应力) (平面应变)
故塑性屈服区尺寸rp为:
rp=
1 2p
(
sKy1s)2
rp = 21p(sKy1s)2(1-2)2
线弹性断裂力学给出的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趋于 无穷大。然而,事实上任何实际工程材料,都不 可能承受无穷大的应力作用。因此,裂尖附近的 材料必然要进入塑性,发生屈服。
2
工程弹塑性力学题库及答案
,而应变
,试证明当体积不变
证毕!
5.3 对于线性弹塑性随动强化模型,若 (1)、已知给定应力路径为 (2)、已知给定应变路径为
,试求 ,求对应的应变值。 ,求对应的应力值。
(1)解: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2)解:①、 , ;②、
,
③、 ,
;
④、
,
⑤、 ,
5.4 在拉伸试验中,伸长率为
Mises 屈服条件:
故有
6.5 试用 Lode 应力参数 表达 Mises 屈服条件。 解:由定义:
即 Mises 屈服条件为 将上式代入,得:
即:
6.6 物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为
,该物体在单向拉伸
时
,试用 Mises 和 Tresca 屈服条件分别判断该点是处于弹性
状态还是塑性状态,如主应力方向均作相反的改变(即同值异号),则对被 研究点所处状态的判断有无变化? 解:(1)Mises 屈服条件判断
6.8证明下列等式: (1)、 证明:(1)、右边
(2)、
=左边
证毕!
(2)、
证毕!
6.9 设 、 、 为应力偏量,试证明用应力偏量表示 Mises 屈服条件时,其形式为
,提示:
证明:Mises 屈服条件:
,
,
又 又
证毕!
第七章 塑性本构关系
7.1 塑性全量理论的成立条件: 解:(1)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是重合的,即应力 Mohr 圆与应变 Mohr 圆相 似,应力 Load 参数 和应变 Load 参数 相等,而且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主方向
力为多大,并求此时塑性应变增量的比。
解:设扭转剪应力 入 Mises 屈服条件,得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 参考答案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1 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 答:请参见教材第一章。
2. 答: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比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是几何尺寸和形态都不受任何 限制的物体。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不同。
3. 答:弹塑性力学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否同属固体力学的范畴,它们各自求解的主要问题都是变形问题,求解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相同的。
这一基本思路的主线是:(1)静 力平衡的受力分析;(2)几何变形协调条件的分析;(3)受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分析; 4. 答:“假设固体材料是连续介质”是固体力学的一条最基本假设,提出这一基本假设得意义是为利用数学中的单值连续函数描述力学量(应力、应变和位移)提供理论依据。
5. 答:请参见本章教材。
6. 答:略(参见本章教材)7. 答:因为物体内一点某微截面上的正应力分量 σ 和剪应力分量τ 同材料的强度分析 问题直接相关,该点微截面上的全应力则不然。
8. 答:参照坐标系围绕一点截取单元体表明一点的应力状态,对单元体的几何形状并不做 特定的限制。
根据单元体所受力系的平衡的原理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
研究它的目的是: 首先是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进一步了解该点的主应力、主方向、 最大(最小)剪应力及其作用截面的方位,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解决材料的强度问题。
9.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 10.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11.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 这样分解的力学意义是更有利于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
12.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纳唯叶 (Navier) 平衡微分方程的力学意义是:只有满足该方程的应力解和体力才是客观上可能存在的。
13. 答:弹塑性力学关于应力分量和体力分量、面力分量的符号规则是不一样的。
它们的区别请参见教材。
14、答:弹塑性力学的应力解在物体内部应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和相容方程(关于相容方程详见第3、5、6章),在物体的边界上应满足应力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第七章屈服条件
其他领域中的屈服条件应用
生物医学
在生物医学领域,如人体骨骼、牙齿等组织 的力学性能分析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屈服条 件。
能源工程
在核能、太阳能等能源工程领域,相关设备的材料 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其屈服条件。
环境工程
在环境工程领域,如土压力、岩石压力等问 题的分析中,需要利用屈服条件来评估结构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R.Von Mises 提出Von Mises屈服条件,成为弹塑 性力学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屈服条件之 一。
现代屈服条件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不 断发展,现代屈服条件的研究更加深 入和广泛。
目前,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更加精确和 实用的屈服条件,以适应各种复杂材 料和工程应用的需求。
弹塑性力学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工程结构和材料在承受外力 时,其变形行为既不是完全弹性也不是完全塑性,而是介于 两者之间。因此,理解弹塑性行为对于准确预测结构的响应 和保证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屈服条件的概述
屈服条件是弹塑性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材料在应力达到某一特定值时开始发生屈服(即 塑性变形)的条件。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屈服条件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了屈服条件的定义,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屈服条件类型, 如按材料性质、应力状态等。
屈服条件的物理意义
解释了屈服条件在材料力学行为中的物理意义,包括材料内部的微 观结构变化、应力分布等。
屈服条件的应用场景
列举了屈服条件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结构稳定性分析、材 料强度设计等。
混合阶段中,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非线性,材料同时具有弹性和 塑性行为。
加载和卸载路径的影响
在混合阶段,材料的响应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应力状态,还受到之前 加载和卸载路径的影响。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七章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极坐标系解答
d dr
( r
)
dur dr
r
或
d r
dr
r
4. 物理方程(两个)
5
平面应力问题
r
1 E
(
r
) ,
或
r
E 1
2
( r
)
,
平面应变问题时弹性系数替换。
1 E
(
r )
E 1 2
(
r )
5. 按位移法求解
——(b)
考虑位移单值性比较(a)和(b)式:
4Br-F=0 B=F=0
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和位移解为:
r
A r2
2C ,
A r2
2C ,
r
0
ur
1 E
(1
)
A r
2Cr (1
)
,
u 0
A、C 由两个力的边界条件确定。
对于无体力圆盘(或圆柱)的轴对称问题,
(rur )
(1 2 ) E
fr
0
相应边界条件:轴对称问题边界 r=r0(常数)
位移边界条件:
ur ur
在 su 上
力的边界条件:
r Fr
在 s 上
平面应力问题的力边界条件用位移表示:
1 2
E
( dur dr
ur r
)
Fr
在 s 上
当 ur 由基本方程和相应边界条件求出后,则相应应变、应力均
但圆环或圆筒为复连域,除了力的边界条件满足外还要考虑位移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实验设备与实验原理介绍
实验设备
弹塑性力学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压力机、拉伸机、压缩机 、弯曲机等。
实验原理
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基 本概念、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准则等。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实验操作
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包括试样制备、加载方式选择、数据采集等。
数据处理方法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 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 弹塑性力学实验与实践教学 • 总结与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定义与分类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相互作用的学 科。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屈服条件方程、流动法则方程、 强化法则方程等。
弹塑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本构关系
描述材料在弹塑性状态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
弹塑性稳定性理论
研究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稳定性 问题。
弹塑性极限分析
确定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极限承 载能力。
03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02
弹性力学基础知识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包括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等。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塑性力学的基本应用
包括屈服条件、流动法则、强化法则 等。
包括压力加工、材料强度、结构稳定 性等。
弹塑性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I-4) (I-5)
★ 关于求和标号,即哑标有:
◆ 求和标号可任意变换字母表示。
◆ 求和约定只适用于字母标号,不适用于数字标号。 ◆ 在运算中,括号内的求和标号应在进行其它运算前
优先求和。例:
aii2a121a222a323
(I-12)
(ai) i2(a 1 1a22 a3)3 2 (I-13)
aibjk cijk
(I-21)
◆ 张量乘法不服从交换律,但张量乘法服从分配
律和结合律。例如:
( a i j b i) c j k a i c k j b i c k j; 或 ( a i b k j ) c m a i( b j k c m )
(I-22)
C、张量函数的求导:
◆ 一个张量是坐标函数,则该张量的每个分量都
◆ 绝对标量只需一个量就可确定,而绝对矢量则需
三个分量来确定。
◆ 若我们以r表示维度,以n表示幂次,则关于三维
空间,描述一切物理恒量的分量数目可统一地表 示成:
Mrn (Ⅰ—1)
◆ 现令n为这些物理量的阶次,并统一称这些物
理量为张量。
当n=0时,零阶张量,M=1,标量; 当n=1时,一阶张量,M=3,矢量;
(I-25 )
4.张量的分解
张量一般是非对称的。若张量 aij的分量满足
aij a ji
(I-27)
则 aij 称为对称张量。 如果 的分aij量满足
aij aji
(I-28)
则称为反对称张量。显然反对称张量中标号重复的
分量(也即主对角元素)为零,即 a11a22。a330
第二章 应力理论
七应变莫尔圆4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塑性力学的附加假设42常用简化力学模型43弹性本构方程弹性应变能函数44屈服函数主应力空间常用屈服条件47塑性本构方程简介静不定问题的解答1静力平衡分析平衡微分方程2几何变形分析几何方程3物理关系分析物理方程表明固体材料产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以及应力率与应变率之间关系的物性方程称为本构方程关系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有图)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殷绥域李同林编!)~中国地质大学·力学教研室二○○三年九月》目录弹塑性力学习题 (1)第二章应力理论.应变理论 (1);第三章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6)第四章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基本解法 (8)第五章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 (9)第六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11)第七章柱体的扭转 (13)]第八章弹性力学问题一般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14)第九章* 加载曲面.材料稳定性假设.塑性势能理论 (15)第十章弹性力学变分法及近似解法 (16)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极限分析定理与塑性分析 (18)第十二章* 平面应变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解 (19)`附录一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下标记号法.求和约定 (21)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 (22)>前言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与许多工程技术问题都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
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能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受载时其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能为工程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工程类各专业的重视。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是专为《弹塑性力学》(中国地质大学李同林、殷绥域编,研究生教学用书。
)教材的教学使用而编写的配套教材。
本习题集紧扣教材内容,选编了170余道习题。
作者期望通过不同类型习题的训练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弹塑性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解题困难等特点,本书对所编习题均给出了参考答案,并对难度较大的习题给出了解题提示或解答。
本习题集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绥域老师编写的弹塑性力学习题集,由李同林老师重新修编,进一步充实而成。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多届教学使用。
为保证教学基本内容的学习,习题中带“*”号的题目可酌情选做。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2003年9月@弹塑性力学习题"第二章 应力理论·应变理论2—1 试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直径为1cm 的圆杆,在轴向拉力P = 10KN 的作用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σ及与横截面夹角︒=30α的斜截面上的总应力αP 、正应力ασ和剪应力ατ,并按弹塑性力学应力符号规则说明其不同点。
弹塑性力学总复习
《弹塑性力学》课程第一篇 基础理论部分第一章 应力状态理论1.1 基本概念1. 应力的概念应力:微分面上内力的分布集度。
从数学上看,应力sPF s ∆∆=→∆0lim ν由于微分面上的应力是一个矢量,因此,它可以分解成微分面法线方向的正应力νσ和微分面上的剪应力ντ。
注意弹塑性力学中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正负号规定。
2. 一点的应力状态(1)一点的应力状态概念凡提到应力,必须同时指明它是对物体内哪一点并过该点的哪一个微分面。
物体内同一点各微分面上的应力情况,称为该点的应力状态。
(2)应力张量物体内任一点不同微分面上的应力情况一般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描绘一点的应力状态的问题。
应力张量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直角坐标系里,一点的应力张量可表示为⎪⎪⎪⎪⎭⎫⎝⎛=z zy zx yz yyx xz xy 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若已知一点的应力张量,则过该点任意微分面ν上的应力矢量p就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出:n m l p xz xy x x ττσν++= (1-1’a ) n m l p yz y yx y τστν++=(1-1’b )n m l p z zy zx z σττν++=(1-1’c )由式(1-1),还可进一步求出该微分面上的总应力p 、正应力νσ和剪应力v τ: 222z y x p p p p ++=(1-2a )nl mn lm n m l zx yz xy z y x τττσσσσν222222+++++=(1-2b )22ννστ-=p(1-2c )(3)主平面、主方向与主应力由一点的应力状态概念可知,通过物体内任一点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微分面:在该微分面上,只有正应力,而剪应力为零。
这样的微分面即称为主平面,该面的法线方向即称为主方向,相应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
主应力、主方向的求解在数学上归结为求解以下的特征问题:}{}]{[i n i ij n n σσ=(1-3)式中,][ij σ为该点应力张量分量构成的矩阵,n σ为主应力,}{i n 为主方向矢量。
清华大学弹塑性力学讲义4
§7.3 Mises 流动理论(2J 流动理论)1.各向同性硬化1.4 屈服面的形状在应力偏张量空间中讨论屈服面的形状为球体,随着硬化参数()p Y Y ε=的变化屈服面为不断均匀膨胀的球体。
在一般应力空间中讨论屈服面的形状比较复杂,下边我们讨论在在主应力空间中初始屈服面的形状。
在主应力空间中,Mises 屈服条件(7.57)可以表示为()()()2222232Y σσσσσσ1231−+−+−=习题已经证明:塑性变形无体积变化(即0p ii ε=&)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在屈服条件0),,,(1=n Y Y f L σ中与应力张量的第一不变量1()J σ无关,即对于任意参数a ,都有:11(,,,)(,,,)n n f a Y Y f Y Y +=σI σL L 。
这意味着如果σ在屈服面上,对于任意参数a ,a σ也在屈服面上。
所以在主应力空间()123,,σσσ中Mises 屈服条件为一个柱面。
柱面的中心线通过应力零点,方向为(1,1,1),其方程为123σσσ==,通常称作等倾线。
通过应力零点与等倾线垂直的平面称作π平面,其方程为1230σσσ++=,三个主应力轴在该面上投影互相成120o 角。
根据上述分析,屈服面与π平面的交线为圆,圆的半径为Y ,见图7.11。
图7.11 π平面上的屈服条件所以在主应力空间中,Mises 屈服条件所表示的屈服面为以等倾线为中心线半径为Y 的圆柱面,随着硬化参数()p Y Y ε=的变化该圆柱面不断均匀向外膨胀。
2.混合硬化在初始状态为各向同性材料中,材料的拉伸曲线与压缩曲线形状相同。
拉伸屈服极限与压缩屈服极限的数值是相同的,记作s σ,见图7.12所示的单向拉伸(压缩)曲线的A 与A 点。
如果材料属于各向同性硬化,当拉伸到达屈服后的B 点(应力为B σ)时开始卸载并反向加压应力,在图7.12中表示应力与应变对应的点从B 沿一斜率为杨氏模量E 的直线BC 变化;当B σσ=−时出现反向屈服,这时材料的屈服限由初始值s σ增大至B σ,屈服面的大小由初始的2s σ增大为2B 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xy p yz p zx
(7.33)
由式(7.33)(7.22) 由式
1 1 1 ε = εx ε = ( )[σx (σ y +σz )] 3G′ 3G 2 G [ 1] 1 1 G′ = [σx (σ y +σz )] = [σx (σ y +σz )] 3G 2 3G 2
p x
G = 1 G′
7.2 塑性全量理论
σx σ = 2G′(εx ε ), σ y σ = 2G′(ε y ε ),
σz σ = 2G′(εz ε ),
′ sij = 2Geij ′ ′ sx = 2Gex , sy = 2Gey , ′ sz = 2Gez
(7.31)
τ xy = 2G′ τ xy = 2G′
τ xy = 2G′
7.2 塑性全量理论
=
G 1 ′ G
1 p [σx (σ y +σz )], γ xy = τ xy 3G 2 G 1 p p ε y = [σ y (σx +σz )], γ yz = τ yz 3G 2 G 1 p εzp = [σz (σx +σ y )], γ zx = τ zx 3G 2 G
σ1 σ2 = 2G(ε1 ε2 ) σ2 σ3 = 2G(ε2 ε3 ) σ3 σ1 = 2G(ε3 ε1)
应力Mohr圆和应变 应力Mohr圆和应变 Mohr Mohr圆相似 圆相似, Mohr圆相似,应力 和应变主轴重合. 和应变主轴重合.
(7.7)
7.1 弹性本构关系
用应力应变偏量表示: 用应力应变偏量表示:
1 eij = sij 2G
应力偏量分量和应 变偏量分量成正比. 变偏量分量成正比.
(7.8)
等效剪应力
形状改变只是由应 力偏量引起的. 力偏量引起的.
T=
1 (σ1 σ2 )2 + (σ2 σ3 )2 + (σ3 σ1)2 6
(7.7)代入 (7.7)代入
Γ=
2 (ε1 ε2 )2 + (ε2 ε3 )2 + (ε3 ε1 )2 3
(7.2)
7.1 弹性本构关系
----广义虎克定律 ----广义虎克定律
τ yz σx 3 1 ν εx = [(1+ν )σx ν (σx +σ y +σz )] = σ, γ yz = E 2G E G σy 3 τ 1 ν ε y = [(1+ν )σ y ν (σx +σ y +σz )] = σ, γ zx = zx E 2G E G τ xy 1 σz 3 ν σ , γ xy = εz = [(1+ν )σz ν (σx +σ y +σz )] = E 2G E G
σ = E' ε
(7.14)
和塑性变形程度有关
7.2 塑性全量理论
应力偏量分量和应变偏量分量成正比
sij eij
= 2G′
(7.15)
G'与材料性质和塑性变形程度有关 与材料性质和塑性变形程度有关
σx σ σ y σ σz σ 2τ xy 2τ yz 2τ zx = = = = = = 2G′ εx ε ε y ε εz ε γ xy γ yz γ zx
两类塑性本构关系: 两类塑性本构关系:
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全量理论 形变理论
建立在弹塑性小变形理论上,它建立了应力与应变全量间的关系. 建立在弹塑性小变形理论上,它建立了应力与应变全量间的关系.
增量理论/流动理论 增量理论 流动理论
均与Drucker公 均与Drucker公 Drucker 设有密切关系
----广义虎克定律 ----广义虎克定律
σx σ y = 2G(εx ε y ) σ y σz = 2G(ε y εz ) σz σx = 2G(εz εx )
(7.5)
σx σ y σ y σz σz σx = = = 2G εx ε y ε y εz εz εx
(7.6)
以主应力形式表示: 以主应力形式表示:
体积变形比能
(7.12)
形状改变弹性比能
e ω = sij eij / 2
ων = 3σε / 2 = σθ / 2
e
2 2 1 1 ' G 2 1 1 ω = TΓ = J2 = Γ = σε = σ = (1+ν )Gε 2 2G 2 2 4(1+ν )G e
成正比
Mises屈服条件也可称为 屈服条件也可称为 屈服条件
(7.21)
7.2 塑性全量理论
由式(7.17), (7.20)得: , 由式 得
1 1 εx = [σx (σ y +σz )], E′ 2
1 γ yz = τ yz G′
εy =
εz =
1 1 [σ y (σz +σx )], E′ 2
1 1 [σz (σx +σ y )], E′ 2
γ zx =
εxp =
(7.34)
3ε 1 3ε 1 p ε = ( )sx , γ xy = ( )τ xy 2σ 2G σ G
p x
3ε 1 3ε 1 p ε = ( )sy , γ yz = ( )τ yz 2σ 2G σ G 3ε 1 3ε 1 p p εz = ( )sz , γ zx = ( )τ zx 2σ 2G σ G
γ xy γ yz
γ zx
2
2 2
(7.17)
1 1 1 τ xy = 2G′ γ xy , τ yz = 2G′ γ yz , τ zx = 2G′ γ zx 2 2 2
G′ =
σ 3ε
2σ eij 3ε 2σ 2σ 2σ sx = 2 ex , sy = 2 ey , sz = 2 ez 3ε 3ε 3ε 2σ 1 2σ 1 2σ 1 τ xy = γ xy , τ yz = γ yz , τ zx = γ zx 3ε 2 3ε 2 3ε 2 sij =
(a) 理想弹塑性材料
σ ,ε 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图 7.2
理想塑性模型
7.2 塑性全量理论
最大弹性形变能条件
7.2 塑性全量理论
全量理论的假定: 全量理论的假定:
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重合,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主方向保持不变. 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重合,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主方向保持不变.
应力Mohr圆与应变Mohr圆相似,应力Lode参数和应变Lode参数相等.
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比例. 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比例. 应力偏量分量与应变偏量分量成比例. 应力偏量分量与应变偏量分量成比例. 等效正应力是等效正应变的函数, 每个具体材料都应通过实验来确定. 等效正应力是等效正应变的函数,对每个具体材料都应通过实验来确定. 函数 来确定
(7.25)
σ
a
σ = E′ε
c
σ = Eε
σ α β
σ = Eε
在单向拉伸状态下: 单向拉伸状态下: 状态下
(7.26)
O
ε 图7.1
b 单向拉伸曲线
ε
σ = 3Gε
根据单一曲线假定: 根据单一曲线假定:
(7.9)
形式上非 常相似
σ = E′ε
(7.27)
(ε ) (ε ) E′ = = ε ε
(7.28)
(7.2)
用张量表示: εij = 用张量表示:
3 ν σδij 2G E
σij
(7.3)
3个正应变相加: 个正应变相加:
1 2 ν εii = σii E
对于不可压缩 固体, 固体,ν=1/2
(7.4)
或
σ = 3Kε ,
K = E /[3(1 2 )] ν
7.1 弹性本构关系
(7.2)方程互减: 方程互减:
(7.32)
7.2 塑性全量理论
总应变=弹性应变 塑性应变 总应变 弹性应变+塑性应变 弹性应变
εx = ε + ε , ε y = ε +ε , εz = ε + ε ,
e x e y e z p x p y p z
e x
γ xy = γ +γ γ yz = γ +γ γ zx = γ +γ
e xy e yz e zx
σx σ = 2G′(εx ε ), σ y σ = 2G′(ε y ε ), σz σ = 2G′(εz ε ), τ xy = 2G′ τ xy = 2G′ τ xy = 2G′ γ xy γ yz γ zx
2 2 2
(7.17)
(7.16)
7.2 塑性全量理论
由式(7.17)得: 得 由式
σx σ y σ y σz σz σx τ xy τ yz τ zx = = = = = = 2G′ εx ε y ε y εz εz εx γ xy / 2 γ yz / 2 γ zx / 2
dσ = 3Kdε
(7.11)
(1),在弹性变形中应力主轴与应变主轴是重合的; (2),平均应力与平均变形(或称体积变形)成比例; (3),应力偏量分量与应变偏量分量成比例; (4),等效正应力与等效正应变成比例.
7.1 弹性本构关系
弹性应变比能
e
单位体积内的弹性应变能
1 1 3 1 ω = σijεij = (sij +σδij )(eij + εδij ) = σε + sij eij 2 2 2 2
(7.18)
σ1 σ2 σ2 σ3 σ3 σ1 = = = 2G′ ε1 ε2 ε2 ε3 ε3 ε1
设物体的体积是不可压缩的, 设物体的体积是不可压缩的,即ν=1/2
(7.19)
ε = 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