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dac28526fff705cd170a49.png)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高琳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
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9-03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
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
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99b89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d.png)
主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一、介绍本雅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6日)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20世纪的文学、哲学、政治以及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的著述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艺术、电影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对当代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复制品的审美意义以及技术变革对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备受瞩目。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指通过机械工具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艺术品,在本雅明看来,这种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早期的手工制作艺术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大规模复制和传播,这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和消费,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
三、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观点1. 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传播和消费,使得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品味,而是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消费。
这从一个侧面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使得艺术与大众生活更加紧密地通联在一起。
2. 复制品的审美意义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并非完全是负面的,他认为复制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和观赏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复制品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作品,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裙体,也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3. 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更偏向于复制性和传播性。
在他看来,原创性和复制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可以共存。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796da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d.png)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探讨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本雅明的理论背景及其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指出其对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阐述艺术事件观的核心概念,包括物性(物的物质属性和物质性)和事性(事的社会属性和事件性),并分析它们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解读本雅明的文本,本文将揭示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
文章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在艺术研究中,事件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与其社会历史语境的紧密联系。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认为,艺术作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的事件。
在这一框架中,艺术作品的物性指的是作品作为物质实体的属性,如材质、形式、技巧等;而事性则指的是作品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承载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中作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这种物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艺术作品的事性。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还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艺术中,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呈现出一种对立关系。
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这种对立关系被打破,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开始相互融合。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4d58c870722192e4436f666.png)
·艺科论坛摘 要:本雅明指出,当今 时代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
相比传统手工复制,机械化大生产使得一切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复制、被量产。
于是,再没有哪一件艺术品可以独一无二地存在,重复性生成物的大量出现和快速迭代成为常态,人们的艺术鉴赏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审美不再是“凝神观照”式的“没入”,而是成为脱离艺术本体的“消遣”。
当审美活动走下“神坛”,与之相伴的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倾向。
借用“催眠”概念,目的在于揭示机械复制下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审美;催眠0 导语本雅明在谈到电影相对于受众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电影工业就只有竭尽全力地通过幻觉般的想象和多义的猜测,诱使大众参与进来。
”[1]本雅明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以“引诱”为手段的强制性是存在的。
针对这一问题,布莱希特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
”[2]可以发现,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被打破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后者,而这种丧失主动性的“审美”往往是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即“审美催眠”。
1 何为“审美催眠”要弄清何为“审美催眠”,首先要知道何为“催眠”。
《心理学大辞典》对“催眠”的定义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的行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催眠师Heap M则认为催眠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关于“何为催眠”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诸多相关定义却都离不开几个要点:“诱导”“意识”“服从”。
而“审美催眠”则不同,因为“审美”是一个只有主客二体都在场才有可能产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主体应该是有判断能力的、苏醒状态下的主体。
因此,“审美催眠”就成为审美主体在艺术作品鉴赏活动中,在外力因素“诱导”下进入无意识并逐渐屈服于外力的过程。
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
![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1ca9c2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0.png)
浅析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矛盾情感【摘要】本雅明在他的文化批评中指出,机械复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对艺术的重大影响。
他深入探讨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带来的矛盾情感,认为这种情感源于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之间的碰撞。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产业将原本独立的艺术家身份置于困境中,对艺术家的价值观和创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他也指出机械复制时代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雅明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别具一格的解读,启示我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将继续面临矛盾情感的挑战,但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展现出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矛盾情感,文化产业,艺术家,社会影响,特征,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本雅明的文化批评观点本雅明的文化批评观点主要集中在对现代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影响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艺术品的原始性和独特性逐渐丧失,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的出现将使艺术品在传统意义上的独特性和珍贵性逐渐减弱,从而导致艺术市场的泛滥和腐化。
他指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品变得可以大规模生产和传播,这导致了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被削弱,同时也导致了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发生了变化。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带来的这种社会转变对于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同时也对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价值观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
1.2 机械复制时代背景介绍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机械复制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领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可以被准确地复制和传播,电影的诞生让移动影像成为现实。
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将艺术视为一种可复制的商品,艺术品不再是仅限于少数人的享受,而是可以被广泛传播和消费。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https://img.taocdn.com/s3/m/3b806c36ad02de80d5d84035.png)
本雅明除了膜拜价值,还有很多价值艺术品的唯一性本真性历史时空的间隔性艺术思想瓦尔特·本雅明还在艺术方面有不凡的建树。
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关于“光晕”(aura)这一概念的阐述。
随着他的著作被整理发表和翻译,他的这一新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光晕艺术”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综合本雅明的表述,“aura”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它有一种神秘性。
艺术由于其诞生的原始时代与巫术祭仪的紧密关系而具有崇拜价值,“光晕”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崇拜价值内在的神秘性有关。
二是它具有一种模糊性。
“光晕”是一种可以意会但很难言传的感觉,它可以打动你的心灵,使你陷入沉思,但你却很难准确地说出这种感觉是什么,这与“aura”本身的丰富复杂性相关。
三是独一无二性和本真性。
因为艺术品的问世是即时即地的,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思维紧密相关,所以它独一无二。
唯有这种独一无二才能构成艺术品的历史,组成艺术品的原真性。
四是一种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距离感,鉴赏者只有在理智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才能体会到其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性,才能被其吸引并打动,从而在感觉上生成一种亲切贴近感。
“光晕”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当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开启的距离越远时,越会赢得人们的亲近。
可以看出,本雅明的“光晕”理论是囊括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复杂概念,探究其概念蕴含的美学意义,对于理解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d8b72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d.png)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278cb065ce050876321360.png)
衡相同, 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总之, 利用教材上所授内容, 对于解决化学平衡等效问
题, 是远远不足的。解决此类问题, 要认真分析题设条件, 打开 思 路 、转 换 角 度 , 同 时 借 用 物 理 学 科 知 识 , 对 一 个 复 杂 的 化 学 反应过程要学会进行等效的拆分和叠加, 更要对所作过的题 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善于思变, 突破一般的解题思维模 式, 有所创新, 才会有所得。
按SO2、O2、SO3分别为amol、bmol、cmol作为起始量时, 在考虑化 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这一原则, 将SO3的 初 始 量cmol按 反 应计量系数转化为SO2和O2的初始量, 即可认 为 该 条 件 下SO2 和O2的初始量分别为(a+c)mol、(b+c/2)mol, 如图1甲、乙所示: 也 只有当(a+c)=3和(b+c/2)=4, SO3的体积分数仍为W%, 即为等效 平衡。
二 、评 述 本雅明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上, 用现代精神对现代工业 社会中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演变历程详尽地阐
释 和 分 析 , 从 一 个 全 新 的 角 度 挖 掘 工 业 文 明 、技 术 、现 代 艺 术 和政治的内在联系, 对机械复制艺术进行了公正的定位, 对法 西斯审美政治化的虚假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也对以 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美学界和文 艺 学 理 论 界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这 些 都 是 本 雅 明 和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为 美 学 理 论 带 来 的 新 质 。但 本 雅 明 的 美 学 理 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瑕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导致了其理论的不足: ( 1) 本雅明过分地夸大了现代技术对艺 术的意义和影响, 甚至偏激地认为现代技术— ——复制技术对 艺术有决定性的作用; ( 2) 本雅明把新旧艺术完全对立起来, 而忽视了两者在转化和交替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 3) 本 雅明试图通过技术复制艺术来抗拒资本主义被异化了的社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2b2d45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1.png)
2、技术艺术权力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本质和价值的概念及其影响
其次,本雅明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当代文化 中,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和数字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是否会 削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本雅明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复制技术改变了 艺术作品的传统属性,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仍然存在。这种独特性和价 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概述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是指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物质 生产活动来看待。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 变化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本雅 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1、艺术生产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待,更应其文化 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思想 启迪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 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这种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 品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传统艺术作品往往 是独一无二的,而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无限量地复制,使得艺术的 独特性消失。同时,机械复制技术也改变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使观众可 以更加“亲近”艺术作品。
谢谢观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浅析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浅析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66ff56e40242a8956bece4f5.png)
安徽 文学
2017 年 10 期 总第 411 期
56
也是在这种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让位给展示价值的进 程中,传统艺术的韵味随之凋谢了。
传统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从崇拜价值走出以后,艺 术的价值又将归向何处呢?面对这个危机,本雅明认 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不再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而 开始建立在实践中:尤其是政治的基础之上。本雅明 从中领悟到复制艺术所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潜力。技 术和艺术品的展示价值,一方面可为革命手段,服务 于正义;另一方面,反过来,技术和艺术也会服务于统 治者,成为其操纵和利用的工具。三、艺术接受方式的 变化:个人的专注与大众的消遣
安徽文学 文 UE 艺 理 论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 ——浅析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乐荣荣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以照相术和电影的发展为例,论述了机械复制时代对传统的艺 术作品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艺术品的价值、大众对艺术品的 接受方式产生的变化进行浅析,并思考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对今天讨论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 “机械复制” 技术 艺术
二、艺术价值的转变:崇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本雅明关于艺术最初的价值和功用的看法明显 的带有巫术说的色彩。“我们晓得最初的艺术作品是 为了崇拜仪式而产生的,起先是用于魔法仪式,后来 用于宗教仪式。然而,艺术作品一旦不具有任何仪式 的功能便只得失去它的灵光,这一点具有决定性的重 要意义”。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主要在 于它的崇拜价值,而“灵光”正来源与艺术作品的崇拜 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崇拜价值使艺术品与接受者之间 产生一种审美距离,传统艺术的原真性、权威性、独一 无二性在此时便占据这绝对地位。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欧洲现代性特 征理论,认为“近代西方社会伴随资本主义在文化局 面上带来的变化,就是理性化,其表现为世俗化。艺术 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神圣的意味即将消解。神圣意 味的消解— ——这就是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艺术生 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机械复制艺术品那里,在崇 拜价值让位给展示价值的时候,艺术在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审美的寄生中解放出来。但是,
灵韵崇拜的消失机械复制的到来——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解读
![灵韵崇拜的消失机械复制的到来——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60f9ad750e2524de5187e1b.png)
术悄然崛起 . 这 一 变 化 主要 表 现 在 艺 术 作 品 的 “ 灵韵 ” 的 丧 失 会 的形 成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启 蒙 过 程 . 其 实 并 不 像 人 们 通 常 描 述 的 本 雅 明提 出 的 “ 灵韵 ” , 用他 自己的话说 . 就是 “ 一 定 距 离 之 那 样 . 是一个将 人类从迷 信 、 愚 昧 中解放出来 , 并 一 劳 永 逸 地 使 外但感觉 上如此 贴近之 物的独 一无二 的现象 ” .是 一种 环 绕 着 人 获 得 了 主体 自由 的 辉 煌 历 程 . 在 他们 看 来 . 启 蒙 实 质 上 交 织 着 艺术 作品 的光晕 、 氛 围, 包 蕴在 艺术作 品 中的韵 味 、 灵气, 它 表 启 智 和蒙 蔽 、 主体化和 异化这两个相 互 冲突 、 彼 此矛盾 的过程 。
现 着古典艺术作 品中的独一无二 . 也就是所 谓的“ 原 真性” . 任 何
一
一
方 面“ 启蒙想 消火 神话 , 用 知识来 代替想象 ” . “ 使 世界清 醒” .
个古典艺术 作品都是 艺术 家在特 定的 时间 、 空 间 以及 特 定 的
这 个 过 程 推 动 了人 的 主 体 意 识 的 生 成 。 另 一 方 面 .工 具 理 性 带 来的“ 技术 的完善 、 商 业 和交 往 的 扩 大 、 人 口 的增 长 . 都 迫 使 社 会 走 向 一 种 更 加 严 厉 的管 理 形 式 中 去 ” ,对 工 具 理 性 的 盲 目追 求 , 导 致 了人 本 意 识 的 淡 化 和 极 权 统 治 的发 生 . 于 是 又 有 了 促 使 现 代 社 会 走 向异 化 的 另一 个 过 程 异 化 过 程 的 发 生 并 非 源 于 资本
简述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简述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0e013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f.png)
简述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通过对传统和现代艺术手段的对比,集中体现了他对新兴的电影艺术的倡导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支持。
“光晕”(aura)概念:
“光晕”又可译为“灵晕”,在本雅明那里含义复杂而模糊,同疏离感、膜拜价值、本真性、自律性、独一无二性等都有联系,用来泛指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传统艺术作品(如一幅名画)具有当时当地性,即在它诞生地的独一无二性,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环绕作品的灵光圈;
但现代技术如摄影、广告画等却可使作品无限多地复制。
这样,原作的本真性、唯一性与权威性就丧失了,真正的艺术品可能不会被触动,但艺术品存在的质地却一再贬值,环绕它的光晕也就消失了。
机械复制的艺术(现代)与传统艺术的对比:
1、传统艺术作品:特权感、距离感、脱离群众;膜拜价值,“光晕”效应。
2、机械复制艺术(现代艺术):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不再有效,本真性的评判标准不再适应,与群众的距离感缩小;具有展示价值。
①绘画与电影的对比:
绘画有距离间隔;静观的理性
电影镜头的动感更有人情共性;蒙太奇手法的震惊效果
②故事与小说的对比:
故事:依照经验来书写,联结着生活和意义,故事具有完整性、详尽性。
小说:现代城市生活常常发生片段的、不连贯的知觉间的冲突,难以有完整的整一经验。
小说以个人阅读为基础,小说与现代都市生活体验方式都是孤独的。
“光晕”无疑是艺术最后的守护神,它对立于感官的训练,把人直接带到过去的记忆之中,沉浸在它的氛围之中。
同时,“光晕”赋予一个对象以“能够回头注视”的能力,从而成为艺术品的无穷无尽的可欣赏性的源泉。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6b1cc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1.png)
文章标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之一,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深刻地探讨了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篇重要的艺术理论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和评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雅明的思想。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本雅明生活在20世纪初期,正值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
这一时代,印刷术、摄影术和电影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
这种变革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本雅明对艺术作品本质的思考。
3. 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打破了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这种复制的便利性,使得艺术作品脱离了原始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普遍和大众化。
机械复制也使得艺术作品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神圣性和独立性。
4.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艺术作品不再是静止的、永恒的存在,而是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传播。
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依赖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被观赏和体验。
5.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将艺术带入了大众的生活,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享受,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大众化带来了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影响,也为艺术创作和观念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和思想。
机械复制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未来,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文化,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理解和应对艺术作品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的深刻思考,不仅带来了对艺术本质的重要启示,也为我们认识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光晕”的消逝: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光晕”的消逝: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47f54b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c.png)
“光晕”的消逝: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李东筱(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00)摘要: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的明星学者之一,其思想理论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独创“光晕”的概念,论证技术、艺术与政治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肯定了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和政治所带来的革命潜能,为如今我国的研究学者、文艺创作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等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本雅明;光晕;机械复制技术;艺术;政治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4)02-0017-07收稿日期:2023-12-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VXK010)作者简介:李东筱(2000-),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4.02.003本雅明(1892-1940)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相比,本雅明显得极为特殊。
本雅明的思想和文章多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其本人更像是一位独立于体制之外的学者。
在本雅明的一生之中,很少有在大学任教的经历和成体系的著作,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散见于他的散文著作之中。
这也导致了本雅明的文章风格极富有激情,思想观点十分到位,以至于他成为了影响学界研究的“明星学者”之一。
与法兰克福学派中大部分学者相同的是,本雅明具有犹太人的身份,而这也致使他在纳粹上台之后开启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长期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生活和漂泊不定的逃亡让本雅明先后结识了拉脱维亚的女性导演拉西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等共产党人,受到共产主义的极大感召,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上的更新,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际交往之间的信息传播由口口相传到能够被技术复制和压缩,传统艺术中对于时间的注重被不断消解,传统艺术开始向现代艺术转型。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https://img.taocdn.com/s3/m/d1fbd0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3.png)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引言20世纪初,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
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于1936年发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以其独特的角度对这一时代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技术、艺术和政治三个方面对本雅明的理论主题进行解构,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经典著作在当代艺术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机械复制的革命与艺术的变革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态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雕塑、绘画到摄影、电影,艺术创作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的。
机械复制的技术特征使艺术品从唯一性向可复制性转变,从而引发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的崛起。
同时,技术的介入也导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危机,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在机械复制时代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创作的可能性。
二、艺术: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与原创性的问题本雅明对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失去了原创性和感受性。
在机械化制造的过程中,艺术品的独一无二和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直接联系被削弱。
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性使得它们变成了一种消费品,观赏者面对大量的相同作品时,对于艺术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会大大降低。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没有原创性,却具有展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潜力,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价值体系。
三、政治:艺术与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对于意识形态的扩展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被政府利用为宣传工具,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也成为了阶级意识形态的媒介,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传播。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ecbb7e58fb770bf78a55f9.png)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摘要: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
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内容,展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
再从“灵韵”、“机械复制”、“艺术生产”深入解析该文的主要内容。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著作,它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共有15 小节,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部分。
前言是第一部分,在前言中本雅明不仅交代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还透露了他的写作目的。
本雅明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现代复制技术条件下艺术服务无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和方式,用此来反抗法西斯主义利用艺术制造新神话的行为。
第一小节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了人类的复制技术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并阐述了这些复制技术演进的各种意义。
第2~6小节是第三部分,在本部分本雅明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不仅驱散了艺术作品的灵韵,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并使得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第7~15 小节是第四部分,本部分以电影为例来考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别,并论述了电影对当代艺术及社会的影响。
结语部分,针对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提出共产主义的回应应该是让艺术政治化。
对于这部作品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灵韵”“灵韵”是本雅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雅明在不同时期的很多著作中都对“灵韵”作了阐释,但是由于本雅明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矛盾等因素导致他对“灵韵”的态度、阐释的角度、内涵都有所不同,因此“灵韵”的含义也变得非常丰富。
1.“灵韵”的含义。
本雅明用“灵韵”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3e99646529647d26285226.png)
I. 复制技术的发展摄影与电影艺术的发明改造了艺术作品的影响模式。
II. 最完美的复制也仍然贬低了艺术品的真实性[此时此地]。
III. 当今的感受模式[通过复制来感受真实]造成了灵光的衰退。
IV. 机械复制技术解放了艺术,艺术的功能不再奠基于仪礼,而将奠基于政治。
V. 对于艺术品的感受评价刚好有两极;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是有关其展览价值;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这一点影响到了艺术的本质特性。
VI. 摄影中的人像:祭仪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展览价值开始掀起艺术本性的质变。
VII. 艺术借由机械复制技术跨越出其仪典根基,其自主自律的假象也从此消失了。
VIII. 机械中介以及摄影机镜头的干预使电影丧失了崇拜仪式的价值。
IX. 电影演员的灵光被剥夺。
X. 电影作为大众的艺术作品极大地缩小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XI. 电影的摄影机镜头嵌接了现实与幻象,直接深入至现实的核心。
XII. 电影的传播方式使其能够直接而亲密地面对大众。
XIII. 电影结合了摄影艺术与科学探索为一体,开拓了日常空间,打开了无意识的经验世界。
XIV. 达达主义;电影吸引了观众,阻碍了观众心灵的任何联想。
XV. 电影以散心的方式潜入了大众。
结语XVI. 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这本书中关于“光韵”这个概念的若干问题。
文中多次出现了“光韵”(Aura)这一词。
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用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对“Aura”的翻译经常不同。
我曾经看到有译作“光晕”,有译作“灵韵”或“韵味”等。
第八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八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30f1f059168884868662d60c.png)
灵晕(aura,或光晕)概念解读
艺术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原真性 意味着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感 昭示着艺术品的历史感,即与传统的关联 这一概念与艺术品的礼仪或膜拜功能相关 概念规定了人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聚精会神、凝 神观照
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膜拜价值——有光晕的传统艺术 展示价值——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 价值的改变意味着感知和接收方式的变迁 当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时,意味着光晕的丧失及传统 艺术的没落 “祛魅”及距离感的消失致使传统艺术陷入危机之中
颠沛流离、失意多舛的命运
1924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诞生》,见解深刻、 资料翔实,但其艰深晦涩的笔法使法兰克福大学文学系与哲学 系的教授们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迫于压力,撤回论文, 教授资格宣告失败,自此运气从来没有好过,总是厄运缠身, 无法摆脱。 1930年与妻子朵拉离婚,将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全部遗产赔偿给 妻子,而第二段恋情也以悲剧收场 流亡巴黎一无所有、贫病交加,生活陷入困境 坚持用德语写作,极少能找到读者 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成功脱离纳粹,他却由于签证的技术性问题 深感绝望而自杀 1940年去世,作品价值直到1955年才受到重视
即便后来一无所有之时他赖以谋生的手段也只是不断地写文章,而且这些
文章代表了他精神探索的方向,并非迎合大众趣味的庸常之作。
经济和思想上的双重独立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坚决拒绝被政治或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合。
思想和学问不是象牙塔内的枯燥思辨,也不仅仅是学者们的谋生手段,而
是生活得以存在的理由,是毕生面对世界的重要形式 。
一、本雅明 —“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美学家、 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
![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4f299cbe23482fb5da4c5b.png)
简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的电影理论摘要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做出了阐释。
在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电影这种现代艺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以电影为代表阐述了现代艺术的特点,并比较了电影以及其它艺术形式,从而揭示了电影的特点。
关键词本雅明电影特点本文就通过梳理本雅明将电影与各种艺术的比较,来总结电影所具有的特点及其独特意义。
一、电影与古典艺术毋庸置疑,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典型代表,与古典艺术相比较,本雅明是认为其灵韵是消失了的。
那么本雅明是如何阐释灵韵的呢?“他通过‘灵韵’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种正在消失的艺术属性,他这样描述到:‘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可以用灵韵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灵韵。
这一过程是病症的,其意义已超出艺术范畴。
’”[1]他从大众运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着愈来愈强烈地通过占有一件实物的复制品来达到想要拥有这件实物的目的,人们为了满足这一欲望,便开始进行机械复制,这样古典艺术中艺术独一无二的本真性就被摧毁,因此灵韵也就此消失。
本雅明与阿多诺同样都认为,在审美追求这一层面上,灵韵所意味着的精神追求是对之前人文传统的一种继承,因此是病症的,但是与阿多诺不同的是,本雅明并不否认机械复制。
在本雅明看来,古典艺术作品的灵韵与其礼仪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最早是起源于巫术礼仪,古典艺术作为具有本真性的艺术其根基在于神学,随着神学的渐渐世俗化而成为现在的礼仪根基。
“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2]。
即在现代的艺术中,更加强调的是复制可复制品,但是对可复制品进行大量复制之后再在所有的复制品中找到甚至鉴别真品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说当一件艺术品失去了其独一无二性之后,它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礼仪基础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政治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摘要: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
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内容,展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
再从“灵韵”、“机械复制”、“艺术生产”深入解析该文的主要内容。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著作,它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共有15 小节,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部分。
前言是第一部分,在前言中本雅明不仅交代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还透露了他的写作目的。
本雅明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现代复制技术条件下艺术服务无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和方式,用此来反抗法西斯主义利用艺术制造新神话的行为。
第一小节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了人类的复制技术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并阐述了这些复制技术演进的各种意义。
第2~6小节是第三部分,在本部分本雅明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不仅驱散了艺术作品的灵韵,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并使得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第7~15 小节是第四部分,本部分以电影为例来考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别,并论述了电影对当代艺术及社会的影响。
结语部分,针对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提出共产主义的回应应该是让艺术政治化。
对于这部作品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灵韵”
“灵韵”是本雅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雅明在不同时期的很多著作中都对“灵韵”作了阐释,但是由于本雅明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矛盾等因素导致他对“灵韵”的态度、阐释的角度、内涵都有所不同,因此“灵韵”的含义也变得非常丰富。
1.“灵韵”的含义。
本雅明用“灵韵”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将对“灵韵”的思考上升到艺术的命运的高度。
首先本雅明就“历史事物”即从艺术作品角度指出“人们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韵味这个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1]55。
之后本雅明又从自然对象的角度指出:“我们将自然对象的韵味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韵味在散发,借助这种描述就能使人容易理解韵味在当代衰竭的社会条件。
”[1]57从这段描述性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
到在本
雅明的思想中“灵韵”具有独一无二性,是古典艺术所特有的,是一种围绕着艺术品的光晕和氛围,是一种包蕴在艺术品中的韵味、意境。
2.灵韵的基本特点。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灵韵”的概念贯穿全文,但“灵韵”的含义却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很难把这一概念中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
不过通过综合本雅明对于“灵韵”的多角度描述,可以总结“灵韵”这一概念在本雅明那里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首先,“灵韵”即是原真性(Echtheit),“原作的即时即158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1]54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性”。
正如本雅明在他书中所说的“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1]54“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
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1]55本雅明指出,这里所被取代的便是艺术作品的“灵韵”。
原因在于,氛围受其时此地的制约。
氛围不可能被模仿。
其次,“灵韵”还指作为传统艺术基础的膜拜价值。
艺术由于诞生于原始时代,与巫术祭仪有紧密关系而具有崇高价值,“灵韵”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崇拜价值内在的神秘性有关。
原始人对狩猎的期望用图画来表达,古人巫术或祭拜离不开舞蹈,在欧洲,最早用来记载神话和宗教内容的是文字。
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自身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
随着历史和艺术的发展,这一膜拜功能逐渐降低,但它始终伴随着艺术品的制作和欣赏,尽管由有意识变为无意识。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艺术作品那种具有韵味的存在方式从未完全与它的礼仪功能分开。
”[
二、复制、机械复制与艺术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复制”与“机械复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的复制如木刻、蚀刻因其规模、传播领域的限制,不足以对真品的“灵韵”产生威胁。
机械复制则是说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器械对某种对象实施批量生产。
只有当机械复制所带来的数量的剧增、批量生产的出现才对艺术品的“灵韵”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其消逝。
正如本雅明所说“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
复制艺术品越来越成了着眼于对可复制性艺术品的复制”。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随着历史上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电影被开创出来。
电影成了机械复制时代最强有力的发言人,但是它同时也敲响了“灵韵”的丧钟。
“灵韵”的权威性和独一无二性在现代机械复制时代逐渐丧失乃至沦丧。
但是本雅明承认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进步,“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
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
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1]55。
他肯定了复制对艺术解放的巨大作用:“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
”此外本雅明还指出复制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众和艺术的关系,使艺术民主化。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最落后的关系,例如对毕加索激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卓别林。
”[1]72那些曾经高高在上,只有贵族少数精英分子能够触及的艺术作品在生产流水线上大批量地被生产制造,大众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使最保守的关系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
由此可见,虽然本雅明惋惜现代复制技术造成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丧失,但是在总体上他还是站在肯定和赞许的立场来论述现代复制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三、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体现在他的很多著作中。
在他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就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
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即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关系,则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本雅明还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认为艺术生产力即技术决定艺术生产关系,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类艺术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因此本雅明特别重视技术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的决定作用。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指出:“机械复制的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作品的韵味。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艺术消亡了。
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具有一种膜拜价值。
传统艺术生产最初就是为膜拜服务的。
而在机械复制艺术那里,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这样艺术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使展示价值取得了主导地位,即艺术作品的价值转变为被展示与被观照,它们与大众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这种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取代膜拜价值的进程中,艺术的全部功能都被倒置过来了。
膜拜价值需要观者对作品有一种崇敬与神秘的感受,需要观者凝神观照,沉湎于其中。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体现技术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
只有认真阅读分析了这部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更好地理解技术变革给大众艺术文化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