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总结》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羽毛?排列成什么形?有什么作用?)注意点拨正羽、绒羽的作用,排列呈扇形,不断煽动能产生飞行的动力。
绒羽可以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2、肌肉骨骼:3、呼吸系统:找一个同学来看流线图描述双重呼吸的过程;4、消化系统:提示:家鸽飞行时需要大量能量,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食量很大。
比如蜂鸟一天吃进去的食物是自身体重的2倍。
展示:鸟类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四)哺乳动物:结构特点: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④大脑发达;⑤胎生、哺乳。
展示:哺乳动物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展示交流脊椎动物比较列表格:结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本课内容回顾,查缺补漏,加深记忆。
中考在线例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C.有脊柱 D.胎生、哺乳学生分析、交流、作答通过练习,巩固知识[2013·娄底] 图19-2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C.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D.家鸽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和复习下一节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复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脊椎动物的总结
1.综述项目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无颌类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代表动物海鞘文昌鱼七鳃鳗、盲鳗软骨鱼(全为海产)、硬骨鱼,鱼类种类最多蚓螈目、蝾螈目、蛙蟾目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平胸、企鹅、突胸总目)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其演化脊索(中胚层原肠背壁发育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脊索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终生存在终生保留脊索,出现雏形椎骨软骨或硬骨构成脊柱(中胚层来源)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硬骨构成的脊柱背神经管(外胚层)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残存一个神经节终生存在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咽鳃裂终生存在终生存在终生存在终生存在幼体具鳃、成体肺(肺鳔同源)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胚胎期具鳃,其它时期肺脊椎动物的五次飞跃上下颌×××√√√√√五趾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脊索动物的进化①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胄鱼,现存原口纲可能是甲胄鱼的后裔或来自共同祖先②鱼类起源不详③一般认为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最早的两栖动物化石鱼头螈④最早的类爬行动物化石为蜥螈(西蒙龙),直接祖先不详⑤鸟类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直接祖先不详,最早的鸟类化石始祖鸟;飞行能力的获得(树栖起源说、奔跑起源说)⑥哺乳类源于爬行类中的兽齿类脊索动物次要特征:肛后尾、心脏在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脊椎动物总结
原始有头类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头部和脊柱,增强了活 动能力和适应性。它可分为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没 有上下颌,适应性很差,不久多被淘汰,只存留了七 鳃鳗和盲鳗等少数圆口类动物;另一支产生上颌和下 颌,增加了捕食的能力,并出现了偶鳍,有利于主动 的生活,成为鱼类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的古软骨鱼类 演化为原始硬骨鱼类。原始硬骨鱼类分为两支:一支 进化为辐鳍亚纲的鱼类;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和肺 鱼亚纲的鱼类。 从水栖生活转入陆栖生活的过程中,动物体的结构必 需有极大的变化,如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循环系统 也相应地变化;偶鳍转变为能支持身体的四肢;具有 能动的头部等。古总鳍鱼类比较具备了这些条件,它 不但具有内鼻孔和肺,其偶鳍的结构与陆生动物的五 趾型的附肢也很相似。这就提供了演化的内在条件, 再加上外界因素,使古总鳍鱼类逐渐演变为原始的两 栖类。
八、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 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 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 内渗透压的平衡。 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 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肤、 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 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 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又称为自 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 末梢分布于表皮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 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 0.003℃的变化。 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 视网膜上确定视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 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 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 了外耳道和外耳壳。 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 一般有成对的外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 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 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后,鼻腔 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 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在各类动物中部保存 着原始的味蕾构造。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知识点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__________动物。
知识点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水螅、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2)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体表有________;有
______无______。
2.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2)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少数营自由生活,大多数营__________生活。
(3)扁形动物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器官简单,__________器官发达。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_对称;背腹__________;有口无
__________。
3.线虫动物
(1)代表动物——蛔虫
蛔虫
(2)常见的线虫动物:除了蛔虫,还包括蛲虫、钩虫、丝虫等。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__________;体表有__________;有口
有__________。
1。
脊椎动物总结
(三)骨骼分类
(四)骨骼系的演变 1、头骨 2、脊柱:①脊索(先导)→脊柱(继承);
②典型脊椎的构成 ? ③脊椎分区及椎体类型
无分区 圆口类 脊索
二分区 鱼类 体椎
出现了相当于雏形 脊椎骨的椎弓—脊 索背面的脊髓两侧 出现了软骨弧片
尾椎
三分区 两栖 (灵活)颈椎
后肾管——中肾管只有输精功能(爬行类、鸟、哺乳类)
生殖附属腺 3、发育:卵生、卵胎生、胎生
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结构 2、齿在不同动物中的比较: 3、胃的功能及结构上特点? 4、肠:简单→复杂 5、泄殖腔:消化道、输尿管、生殖管汇合的地方(两栖、
爬行、鸟类);泄殖窦:有肛门(硬骨鱼、哺乳类) (二)消化腺 1、组成? 2、哺乳类所包含的唾液腺?(3对)
六、呼吸系统
鳃、肺共同特点:①有一层总面积比较大的薄膜,经常保 持湿润,呼吸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氧)得于顺畅的在膜 间通过;②有丰富的血管网,保证气体的充分交换。
织、皮肤感受器。 过渡:两栖纲,皮肤裸露,富含腺体。 陆栖: 爬行纲——干燥,缺乏腺体 鸟纲——薄、松、软、干、被羽 哺乳纲——角质化程度高,富于腺体
(四)色素细胞:存在于真皮层的特定细胞中,无羊膜类和爬行类。
色素颗粒:存在于表皮层中,鸟类和哺乳类的体色由它反映出来。
三、骨骼系统
(一)功能:1、支持;2、运动;3、保护;4、造血;5、 调节矿质元素的平衡
第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第一节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 1、脊椎动物六大纲?代表?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 (一)功能 (二)皮肤结构及衍生物 (三)各类动物皮肤特点
2.4脊椎动物说课整合
《脊椎动物》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动物》第三课时《脊椎动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是说教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脊椎动物》,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能力目标: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以及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15 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第一点教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学案】《脊椎动物》学案
教学点1:观察鲫鱼
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形: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色:背部________,腹部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2、身体两侧鳞片上的小孔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
鳍的作用
尾鳍
运动迟缓,()困难
摆动,控制()
背鳍
失去垂直平衡,()现象
维持身体()
胸鳍
侧翻,失去()
维持身体()
腹鳍
侧偏,失去()
维持身体()
结论:鱼用鳍游泳,维持平衡的主要是()和();
控制前进方向的是();
教学点2:比较5大类脊椎动物
类别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体表
生殖方式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3、鲫鱼用_______呼吸;红墨水滴在鱼口前方,水从_______进入,溶解在水中的____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丝中的_________进入水中,最后水从___________流出;
4、用_______游泳,成对的鱼鳍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5、探究:鱼鳍的作用:
捆绑后出现的现象
脊椎动物总结
大脑:嗅脑、大脑半球;������ 间脑:丘脑(感觉中心)、顶体、松果 体、脑垂体(内分泌腺)������ 中脑:视叶(视觉反射中心)、四叠体 (视觉和听觉反射中心)������ 小脑:运动协调中枢������ 延脑:呼吸、心搏、血压等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10对(鱼类、两栖类)或12对 (羊膜动物)������ 脊神经:混合神经,包括背根和腹根, 分为背支、腹支和交通支
脊椎动物总结
一、皮肤(skin)及其衍生物
皮肤:覆盖于动物体表面,是最大的器 官。由表皮、真皮组成。 机能:保护作用,避免机械损伤和细菌 入侵;防治水分蒸发或渗入;呼吸;排 泄;调节体温。
鱼类:表皮薄,有大量粘液分泌 两栖类: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散失 爬行类以上:高度角质化 表皮衍生物:鱼类和两栖类粘液腺,爬行 类角质鳞,鸟类羽毛、爪,哺乳类毛、蹄、 指甲、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 真皮衍生物:鱼类鳞片、鳍条,爬行类骨 板,哺乳类鹿角等
鸟类和哺乳类 心脏:2心房、2心室 完全双循环 ������ 鸟类:右体动脉弓保留 ������ 哺乳类:左体动脉弓保留
淋巴系统
淋巴管:薄而透明,管内有单向的瓣膜 淋巴液:透明,有大量淋巴细胞 淋巴器官: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
六、呼吸系统
鳃:低等脊索动物:圆口类和鱼类 肺:高等脊椎动物 两栖类肺呼吸不完善,需要皮肤辅助; 鸟类双重呼吸。
哺乳类:头骨双枕髁,下颌单一齿骨,颈椎一般7枚,椎体双 平行,四肢扭转。
三、肌肉系统
脊椎动物:肌肉两端由肌腱附着在内骨 骼的外表面;固定不动的一端为起点, 可动的一端为止点;完成运动的肌肉组 为拮抗肌。 鱼类肌肉分节;两栖类出现四肢肌;爬 行类出现皮肤肌和肋间肌;鸟类胸肌发 达,有鸣肌;哺乳类有膈肌。
第4节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第4节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第⼀册第2xx观察⽣物第4节常见动物《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通过教学让学⽣能熟练区分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制和利⽤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在活动中,⼀⽅⾯激发学⽣对⾃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和求知欲;另⼀⽅⾯培养学⽣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的意识。
⼆、教学设计思想:(⼀)、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的原有知识、经验及⼼理、⽣理特点。
初⼀的学⽣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我;但好动,注意⼒易分散。
通过前⾯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的东西,还有⼀段距离。
(⼆)、教学⽅法:⾃主参与的活动教学为主,⿎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向全体学⽣,⼜要照顾学⽣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三)、学法:通过⼩组活动,培养学⽣⾃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
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教给学⽣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法——利⽤检索表。
并能将此法迁移到后⾯⽆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习及⾃⼰的⽇常⽣活中。
三、教材分析结构和地位: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分类必须依据⼀定的特征进⾏”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步熟悉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
脊椎动物总结
消失(兽类)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3块
外耳
爬行类雏形
兽类:外耳道、耳廓。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三、肌肉
轴上肌
骨骼肌 中轴肌
轴下肌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脊椎动物总结
总结: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双接式: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种类型。
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见于肺鱼和路生脊椎动物。
颅接式:上颌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的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接脑颅。
见于哺乳类。
2、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原始有头类咽弓名称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哺乳类第一对咽弓颌弓颚方软骨(上颚)方骨方骨方骨砧骨麦氏软骨(下颚)关节骨关节骨关节骨锤骨第二对咽弓舌弓舌颌软骨舌颌骨耳柱骨镫骨角舌软骨基舌软骨舌器舌器舌器舌器第三对咽弓鳃弓第一鳃弓咽鳃软骨(2)上鳃软骨(2)角鳃软骨(2)下鳃软骨(2)基鳃软骨(1)与软骨鱼相同,但通常骨化舌器舌器舌器第四对咽弓第二鳃弓舌器舌器甲状软骨第五对咽弓第三鳃弓甲状软骨第六对咽弓第四鳃弓会厌软骨第七对咽弓第五鳃弓喉部软骨喉部软骨喉部其他软骨陆生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1)呼吸表面积逐渐扩大2)呼吸的机械装置更加完善:①两栖类的呼吸运动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②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③鸟类在静止时胸腹式呼吸,飞行时利用翼的扇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完成呼吸。
④哺乳类依靠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完成胸腹式呼吸。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圆口类软骨鱼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静脉窦有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有无无心房 1 1 1 2 2 2心室 1 1 1 1 1(有室间隔)2各纲脊椎的特点:⑴圆口纲:终生具脊索,出现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⑵鱼纲:体椎(具肋骨),尾椎(具脉弓),双凹椎体,具脊索痕迹。
脊柱动物的进化关系
甲胄鱼类具有厚重的骨质甲片覆盖在身体表面,以保护自身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类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生态类型,包括软骨鱼类(如鲨鱼和鳐鱼) 和硬骨鱼类(如鲤鱼和鲈鱼)。这些鱼类在地球生物圈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成为了后续脊 柱动物演化的关键类群。
爬行类动物崛起及多样性
崛起
爬行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了两栖类动物在陆地上的主导地位。它们发 展出了更加完善的陆生生活适应性,如更加高效的呼吸系统和更加多样化的运 动方式。
多样性
爬行类动物是一类非常多样化的动物群体,包括蛇、蜥蜴、龟、鳄鱼等。它们 在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
鸟类飞行器官演化过程
前肢演化成翅膀
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前肢逐渐变长并演化成翅膀,同时伴 随着羽毛的密集和飞行肌肉的发达。
羽毛的演化
羽毛是鸟类飞行的关键器官,其演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 、从稀疏到密集的过程,使得鸟类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气 动力进行飞行。
骨骼轻量化和气囊发育
为了减轻体重并增加飞行效率,鸟类的骨骼逐渐变得轻量 化,同时气囊的发育也有助于减轻体重并提供额外的氧气 供应。
02
03
社会行为
灵长目动物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 ,包括家族结构、领地意识、社 会等级等,这些行为对智能的发 展有重要影响。
04
哺乳动物社会行为复杂性
社会结构
许多哺乳动物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如狼群 、狮群等,这些社会结构有助于动物间的协
作和共同防御。
通讯方式
一些哺乳动物具有学习和模仿能力,能够将 经验传递给后代或其他成员,提高整个群体
4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
(一)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
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
(二)机能:多样1. 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
2. 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3. 分泌、调节体温、排泄。
4. 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三)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
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
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四)各个类群:1. 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
2. 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
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
3. 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
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
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4. 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
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
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
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5. 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
指(趾)端具爪。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6. 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
表、真皮:均薄而柔软。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
7.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
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
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
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2脊椎动物教案-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介绍了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还涉及了脊椎动物的分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脊椎动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物类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并了解它们的分类。
3.学生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和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1.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2.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但对脊椎动物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他们可能对复杂的分类系统和生物结构功能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标本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椎动物。
2.讲授法: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各种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 导学案
《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脊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脊椎动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认识不同类型脊椎动物的脊柱结构和特点。
3、理解脊柱对于脊椎动物运动、支撑和保护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尤其是脊柱的结构和功能。
(2)常见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难点(1)理解脊柱的进化意义和在不同脊椎动物中的适应性变化。
(2)分析脊柱与脊椎动物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关系。
三、知识讲解(一)脊椎动物的定义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骨是其身体背部的主要支撑结构。
这一特征使得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无脊椎动物有显著的区别。
(二)脊柱的结构脊柱由一系列的脊椎骨组成,每个脊椎骨之间通过椎间盘或关节相连,形成了一个灵活但又坚固的中轴。
脊椎骨通常包括椎体、椎弓和突起等部分。
椎体主要承担身体的重量,椎弓则围绕着脊髓形成椎管,保护着其中的神经组织,突起则与肌肉和韧带相连,帮助稳定脊柱并参与运动。
(三)脊柱的功能1、支撑身体脊柱为身体提供了纵向的支撑,使得脊椎动物能够保持直立或特定的姿势。
这对于行走、奔跑、游泳等运动方式至关重要。
2、保护脊髓和内脏椎管内的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能够有效地保护脊髓免受外界的伤害。
同时,脊柱和周围的肌肉、骨骼也为内脏器官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3、运动协调脊柱的灵活性和关节的活动使得脊椎动物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如弯曲、扭转、伸展等。
(四)不同脊椎动物的脊柱特点1、鱼类鱼类的脊柱相对简单,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但灵活性较差。
其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和协助游泳。
2、两栖类两栖动物的脊柱开始出现分化,颈椎和荐椎的出现使得头部和后肢的运动更加灵活,适应了水陆两栖的生活方式。
3、爬行类爬行动物的脊柱进一步进化,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的区分更加明显,脊柱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增强,以适应陆地生活的需要。
4、鸟类鸟类的脊柱具有特殊的适应性结构,如愈合的荐椎和尾综骨,使得身体更加轻盈,有利于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哺乳纲: 后肾, 具尿囊膀胱,
尿素。
17
九、神经系统
• 1 脑皮层分化
•
鱼类:旧脑皮(古脑皮)
•
两栖类:原脑皮
•
爬行类:出现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能力。
•
鸟类:新脑皮开始分化,纹状体特别发达。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哺乳类最发达
鸟类:胸肌十分发达。哺乳类 膈肌。
人、猩猩分化 为表情肌。
四、消化系统
1、牙齿
同型齿 异型齿;多出齿
再出齿;端生齿、侧生齿
槽生齿。
多、不恒定
少、而恒定;着生广泛
仅上、下颌。
2、胃
鱼类:出现胃(适于吃大型食物)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 D 鸟类无膀胱
16
• 1 圆口纲: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盲鳗终身前肾。
• 2 鱼纲: • 软骨鱼: • 硬骨鱼:
中肾, 无膀胱,
尿素。
中肾, 具输尿管膀胱, 尿素。
• 3 两栖纲: 中肾, 具泄殖腔膀胱, 尿素。
• 4 爬行纲: 后肾, 具尿囊膀胱,
尿酸。
• 5 鸟纲: 后肾, 无膀胱,
尿酸。
9
循环方式:鱼类:单循环;两栖爬行类:不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完全 的双循环
10
(二)动脉 由多
少(静脉:vein,V;动脉:artery; A)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一 鱼类
软骨鱼有五对入鳃动脉、四对出鳃动脉,分别代表胚胎期的第二至六动脉弓的入鳃部分和 第三至六对动脉弓的出鳃部分。
13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15
• 脊椎动物的膀胱可分为输尿管膀胱、泄殖腔膀胱和尿囊膀胱3种 类型。
脊椎动物总结
文昌鱼皮肤的切片
1
进化趋势:皮肤在结构和功能上,从单层细胞到多层细胞、由简单 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相应变化。
一、皮肤
1、表皮 由单层细胞(文昌鱼) 多层细胞
由不角质化
轻微角质化
高度角质化
2、真皮 由薄 厚(鸟类例外)
3、外骨骼 骨质鳞
角质鳞(陆栖羊膜类)
鱼类:骨质鳞; 两栖类:骨鳞退化,角质鳞未形成(裸露)。
鸟胃:分腺胃、肌胃。
兽:单胃、复胃。
3、肠
草食类
杂食
肉食
长
较短
短。
分化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爬行类出现盲肠)。
五、呼吸系统
1、呼吸氧的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类:薄壁囊; 爬行类:内腔蜂窝状。 鸟类:海绵体,网状管状系统,气囊协助; 兽类:支气管树,肺泡。
7
2、呼吸方式: 两栖类:咽式呼吸,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爬行类:胸腹式呼吸,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鸟类:静止时,胸腹式呼吸 ;飞翔时,气囊帮助,双重呼吸 兽类:胸腹式呼吸,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
• A 输尿管膀胱为输尿管(中肾管)后端膨大形成,见于硬骨鱼。
• B 泄殖腔膀胱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故中肾管和膀胱不直接发 生联系。泄殖腔孔靠括约肌的收缩平时关闭着,尿液由泄殖腔倒 流入膀胱内贮存。见于肺鱼、两栖类及哺乳类中的单孔类。
• C 尿囊膀胱为胚胎时期尿囊柄的基部膨大而成。见于爬行类和哺 乳类
• 三 爬行类 保留第三、四、五对动脉弓。动脉圆锥和腹大动脉纵裂为左右体动脉和肺动脉弓,其中右体动脉 弓发出进入头部的颈动脉。
• 四 鸟类和哺乳类 保留第三、四、六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体动脉、肺动脉。但是在成体中,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
哺乳类右体动脉弓退化。
12
(三)静脉 1、“Y”形大静脉系代替了“H”形主静脉系。 2、肝门V 稳定 3、肾门V开始退化(爬行) 退化(鸟类) 消失(兽类) 4、静脉主干愈于集中。 哺乳类:后大V取代了后主V、侧腹V、肾门V。
兽类:喉头复杂化,声带在喉部。
六、循环系统(一)心脏 文昌鱼:无(腹大动脉)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 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形成了次生颚,到哺乳类,软颚出现内鼻孔再后移,呼吸 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渐趋完善。
两栖类:喉气管室(短),有声带。
爬行类:气管、支气管长 ,无声带。
鸟类: 骨环,有鸣管在分叉处,具鸣肌。
羊膜类发展:角质鳞
鸟羽 真皮衍生物则趋于退化。
兽毛
4、皮肤腺
单细胞腺
由表皮层
多细胞腺 下陷真皮层
爬行类的皮肤腺一度失去重要性,兽类又得到极大发展。
二、骨骼系统
1、头骨
1)脑颅: 软颅
硬颅(硬骨成分增多)
骨块由多
少,由分离 愈合(变得更加坚固)
两栖类、哺乳类: 2枕髁。
爬行类、鸟类: 1枕髁。
爬行类出现次生腭;兽类单一齿骨、并出现了软腭。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鸟类,异凹型(马鞍型); 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
4
2、带骨 肩带 单一软骨棒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 单一软骨棒
一对无名骨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由游离
与荐椎相连;
爬行类、哺乳类为封闭式骨盆,鸟类为开放式骨盆。
3、附肢
水生动物偶鳍
五趾型附肢(四足动物)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构造一致。
表现:整个结构逐步复杂,机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