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
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1、读诗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
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
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生:广陵安西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生:之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生:使师:使的意思是——出使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
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
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生介绍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2、谁再来介绍王维?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你读得真流利)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四、读古诗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有点味道了)3、读诗的时候,有些字的尾音可以适当延长,做到意断音连,听老师读。
小学语文_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激起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音乐导入《送别》、引出多种送别的方式(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再次引出古人的送别方式--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饯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强调个别字的读音:“朝”、“舍”的读音。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
6、检查预习的情况,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7.师生互动,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2)了解黄鹤楼现在的地理位置,“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3)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初读求同,激情师: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离别之后很难再相会,而相聚之后离别之时,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的送别诗。
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其中两首。
来,一起读读题目。
师:同学们声音可真洪亮,如果把停顿读准确那就更好啦!下面,请跟老师一起读。
师:那么,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送别呢?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学法提示:①自由放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②结合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是:时,(谁)在(地方)送(谁)去师:读诗最可贵的是想像诗的意境,诗中有画,把画面想像出来,你就一定能读好了!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的朗读,想象美丽的画面。
师:谁能用刚才的方式来说说第二首诗写了些什么吗二、解读求异,悟情师:不管是烟花三月的黄鹤楼,还是渭城雨后的青青客舍,都让人感到那么舒适、那么惬意!然而,就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却要送别。
他们会怎么相送呢?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首古诗,思考李白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二)读《送元二使安西》师:故人情深,李白是用他的目光来表达对老朋友的送别之情的。
王维呢?请同学们默读《送元二使安西》,思考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元二的情谊是的师:大家都有许多话要对元二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让他们饮下这杯酒,我们一起读一起来读。
师:此刻,我们是王维,也是元二,今天饮下的这杯酒味道有点不一样啊,你品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这杯离别酒是什么滋味呢?三、参读求同,升情师:两首诗,诗人不同,诗风不同,读境不同,诗人送别的方式也有不同,然而,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两首诗里有一种东西却是相同的!这是什么呢?生:伟大的友谊深厚的友情师:板书友情师:其实,人与人之间除了友情之外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
师:(出示《别老母》诗句)请同学们读下面这首诗,运用好我们同学手中的金钥匙,尝试用以下方式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精彩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更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内涵丰富,语言精练,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诗句,知道的同学用你的话筒告诉老师答案。
老师发现咱班的孩子积累了丰富的古诗。
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的学习。
上课(二)初读古诗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声音干脆、利索。
哪位同学愿意读读第一首古诗。
咱班同学可真积极,孩子你来读《乡村四月》。
生:读师:读的正确、流利,(孩子有个别字的发音读的不够准确)诗中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对了,一个是翁卷,有人说翁卷又字灵舒,而古人取字的方法采用反义词,舒展应和卷曲相对,似乎应该读卷。
而根据《宋诗选注》记载,翁卷字续古,根据这一意思,所以读翁卷。
一个是了,在诗句中表示完结,结束。
所以我们读“才了”让我们一起注意读音,读读这首诗。
生:读师:第二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谁来读?生:读师: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读书特别认真,这首诗里面也藏了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
一个是题目中的杂兴,它表示各种兴致,另一个就是供的读音,根据注释它是从事,做的意思,所以读供。
让我们字正腔圆的把诗再读一遍。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同时注意老师是怎样停顿的。
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两首古诗读出来。
生:读(三)感知诗意师:同学们一学就会,请你们结合注释,默读两首古诗,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生:1都是七言古诗师:你真善于观察。
生:2诗人都是宋朝师:对了,他们都是南宋诗人,描写的都是南宋时期的田园生活。
生:3都是农忙时节(板书忙)师:都描写了乡村人民忙碌的生活。
其实,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描写的都是夏季的景象,我们知道一年有12个月,按照农历的1到3月是春季,4到6月是夏季,所以乡村四月是描写的是初夏时农民忙碌的情景。
而《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写了60首,分成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本首诗选自夏日。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莲”“荷”两个字。
2、能运用“抓景物,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句的意境。
3、用“歌诀乐读”和“自由吟诵”的方法快乐读、背古诗。
教学重点:能用“歌诀乐读”和“自由吟诵”的方法快乐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荷花在人们心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花朵艳丽,清香远溢,以其独有的品格和气质千百年来为诗人所称颂,留下了许多吟唱不绝的千古名句。
有:-------有:----------还有(一起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西子湖畔觅荷风。
二、读好题目1、西湖赏荷哪里最好(课件出示:净慈寺)净慈寺是西湖最著名的寺庙,指两生读、齐读。
2、就在这风光无限的六月,在这美景如画的西湖边,诗人杨万里送别友人林子方,面对清新碧绿的荷叶,娇艳欲滴的荷花,。
诗人即景兴起而作诗一首。
(出示题目)读:------诗的题目比较长,想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
(3遍范读,一生读,齐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的?生: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生:晓4、晓的左边是日,右边的尧是升高的意思,太阳渐渐升高就是:“晓”,晓就是指早晨。
(课件出示)。
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指生说。
你能读懂其它诗题吗?(课件出示:)《春晓》的意思是:———唐代诗人韩偓写过一首《晓日》,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课题。
生齐读一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三、自由读诗(指导学生的读书姿势)1、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指两生读评价:读的很通顺,字音读的很正确。
2、读诗的时候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就像老师这样。
(读完后出示斜线,悠扬)请同学们学者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吧。
老师发现你读的很认真,你来读一读。
我们一齐读:——(3遍。
范读一生读、齐读)(读出了诗的韵律美)3、老师也想跟你们读。
小学语文_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所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教材分析】《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中国水墨画。
诗句开篇,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的茵茵绿草,回荡耳边的是悠扬悦耳的清脆笛声,凉风习习,月光皎洁。
前两句景物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幅水墨画之中。
就在这宁静和谐的画面中,一个牧童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穿着蓑衣,光着脚丫,随性的躺在草地上,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情与景的交融,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混合,让我们不禁也对那份宁静、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2.准确形象的用字,创造出意境之美。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0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懂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抓住关键诗句感受石灰的“清白”与墨梅的“洁身自好”,积累成诵。
3.了解作者,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拓展阅读其它托物言志的古诗,感受诗人所借之“物”的意像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古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初步学习借助“意像”读懂古诗的方法,感知“意像”与诗人“情感、志向”之间的联系。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依据预习要求自主完成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依据课时内容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师:古诗有节奏,有韵味,同学们朗读的也有节奏有韵味,让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象.借助这些诗词我们也可以认识那些豪放的或者婉约的诗人。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两首古诗,认识两位不同年代的诗人。
一首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写,一首是元代诗人王冕所创的。
(出示古诗)一、读诗。
1、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这首诗的节奏、韵味。
就像刚才同学们诵读的一样。
学生自读。
2、指生分别读诗。
(让学生评价读书情况,及时鼓励。
从正确,语调,节奏等角度进行,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那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什么?2、交流读书成果:(了解学情)三、品诗。
品读《石灰吟》。
有人说歌咏怀,诗言志,那么《石灰吟》这首古诗表达了于谦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走进《石灰吟》,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
(出示古诗,)1、抓住重点词语品读古诗(1)、“吟”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交流。
那么在这首诗中“吟“是什么意思那?诗人在这首诗中要赞颂石灰的什么呢?也可以说诗人为什么要赞颂石灰那?指生读书,其它同学思考。
交流。
(2)、利用“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全不怕”、“若等闲”体会石灰的精神。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春晓》和《江南春》。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春晓》2.《江南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中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回答后,引入《春晓》这首诗。
2.学习《春晓》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指导学生背诵《春晓》。
3.学习《江南春》同样先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意象,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
指导学生背诵《江南春》。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背诵《春晓》和《江南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六、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了他们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讨论诗中的意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诗中的意境。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匆忙。
2.在解析诗意时,有些地方可能讲解得不够透彻,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3.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时间安排,确保课堂小结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2.讲解诗意时,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古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部编版⼩学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教学设计【教学⽬标】1.认识“宿、寺”等12个⽣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对照、想象画⾯等,⼤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寺的⾼耸⼊云和草原的⾼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字卡、板贴、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孩⼦们,咱们做个游戏好不好?看图猜诗!谁能背。
(《静夜思》《望庐⼭瀑布》)这两⾸诗的作者都是李⽩,⼆、学习《夜宿⼭寺》(⼀)引出诗题,理解诗题。
他特别爱到名⼭⼤川去游览。
这⼀天,他来到⼀座风景秀丽的⼭上(板画:⼭),⼭上有⼀座寺庙(板贴:楼)天⿊了,李⽩住到了寺庙⾥,即兴写了⼀⾸诗(板题),读:夜宿⼭寺。
这个“寺”你是⽤什么好⽅法把它记住?这个字咱⽤了这么多好⽅法来记住了,来,你读,你读,⼀起读读。
孩⼦们,这⾥哪个字有居住的意思?师:宿这个字,古时候是这样写的,屋⾥有⼀个⼈,躺在席⼦上,所以,宿在这⾥就是住宿的意思。
你读,你读,跟⽼师读——住宿。
(出⽰卡⽚反⾯)那谁能告诉⼤家夜宿⼭寺的意思啊?说得多好呀!(夜晚,住宿在⼭上的⼀所寺庙⾥。
)来,⼀起读。
(⼆)⾃主反馈,学写⽣字。
孩⼦们,从⾃主学习单上⽼师发现,这个宿字写得不太美观(出⽰学⽣写的),那我们来看如何才能写好这个字?1.先看结构,什么结构(上下结构),知道了字的结构,我们还要知道宽窄关系,这个字是上窄下宽。
(出⽰辅助格)(上窄下宽)2.再看占格。
仔细观察它的占格。
(起笔点在竖中线,百的⼩竖紧贴竖中线。
)(点竖压线)3.三看笔画,注意穿插和避让,横画起笔在撇下,不要超出宝盖头。
4.来,咱们⼀起写⼀写:⾸笔点在竖中线,宝盖不要过于宽,撇尖⼀定要舒展,横画写在横钩下,⼩竖压在竖中线。
好,请⼤家在课堂收获栏⾥再写2个。
师⼀边画,⼀遍评价:a做到了上窄下宽⼀颗星打个勾;b做到了点、竖占线打个勾;c横画位置对的打个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型】精读引领课【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3)品“孤帆”和“尽”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4)诉离情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
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2.千年对话,体味“别情”(1)诗中是怎样一幅画面?(2)你感受到了他们当时心情、神情会怎样?彼此之间会说些什么?安西呢?安西离中原很远,在沙漠的边上,一片荒凉,黄沙滚滚!想到这儿,元二肯定老泪纵横,有说不尽的凄凉!联想实际生活中与朋友、亲人分别时的场景,猜想:王维会对友人说些什么呢?(品味对话,体味别情)板书:依依惜别。
生诵读全诗。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归纳总结师:两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其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是送别佳句。
2.拓展延伸师:一份离愁,千种场面,让我们再去亲临其他送别场景,见证他们的深情厚谊。
(预习课上已经让学生搜集送别的诗句,可以小组之内展示,教师补充。
小组内互相学习,互读。
)教师补充内容:(1)《别董大》和《送友人》也是十分有名的送别诗,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大家一同来体会一下。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灰暗阴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漂泊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而后,又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句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2)送别佳句展示同学们积累了不少送别的诗句,我们一起交流展示一下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四、作业布置:课后小练笔自古“情”字最醉人!同学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即将远行,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用笔把你的深情写下来吧!(可参照模板,也可自由练写)。
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面对着滔滔江水()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即使前面有重重山峰()【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烟花三月朝舍渭浥孤帆尽朝雨柳色依依惜别情深谊长依依惜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学情分析这是本册中学生第二次学习古诗,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并且是口头言语向书面语言发展的过渡期,书面言语能力较弱,所以对古诗的句义理解把握不好,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难以准确体会。
这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有一定胡难度。
教学中,教师要花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引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效果分析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是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本单元的开篇之作。
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章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
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依依话别的情景。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评测练习一、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天空中弥漫着(),到处()、(),好一派()的景象。
二、课后小练笔同学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即将远行,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1、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面对着滔滔江水( )2、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即使前面有重重山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课后反思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
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
因此,我创设了情景,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但课堂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
可以感觉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
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
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课标分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