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一、诗歌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融合:诗中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将这五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神秘的氛围。
空间的拓展:诗人通过对春江、明月、夜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读者的视野从眼前的江水拓展到整个宇宙,使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神秘。
时间的流逝: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
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而江月却年年相似,永恒不变。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韵律和谐:《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这种韵律的变化,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工整:诗中大量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三、诗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对爱情的向往: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诗歌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对音乐的影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被改编成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古筝曲、钢琴曲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文化的影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剖析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 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 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 士”。仅《全唐诗》录存《代 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两首。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二、朗读诗歌
yàn 滟滟
tīng diàn
芳甸
xiān
xiàn 皆似霰
pŭ
xiā n 纤尘
汀上 piān 扁舟
纤尘 zhēn 捣衣砧
浦上 jié 碣石
xiá
西斜
三、整体感知
春江月夜图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四、赏析
(一)春江月夜图 ——空明澄澈 幽美恬静 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 乎与大海连成一片。夜幕慢慢 地把整个大地笼罩, 明月冉冉 升起,仿佛从浪潮中涌出一般。 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随 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 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流 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 原野,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 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 月色如霜,所以感觉不到霜的 飞翔,江畔的沙滩和乳色月光 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分辨 不清。
江月尚且“待人”,何况人呢?
(三)思妇怀远图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
(三)思妇怀远图
可怜楼上月徘徊, 可怜楼上的月光不停移动,应 应照离人妆镜台。 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美好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
浅析《春江花月夜》
浅析《春江花月夜》浅析《春江花月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赏析春江花月夜
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以描绘春江夜景为主题,以密集的描写和华丽的词藻,展现了春江夜景的美丽,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全诗共分六段,每段都以壮丽的描写开篇,然后通过景物的描绘,逐步展示了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致。
第一段描绘了江水泛起涟漪,河岸边的鲜花竞相竞放。
作者以“照影成双美”和“野船撑清波”来形容江水的美丽,以“树疏烟光亮,晓来烟雨迷”来形容这个夜晚的氛围。
作者通过描绘江水和鲜花,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
第二段以描写月亮为主题,作者用“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形容月色的美丽,以“洞庭抱西日,湘君罗东篱”来形容月亮出现在西方的背景下。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进一步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
第三段以描绘夜晚的山水为主题,作者用“星河欲曙沉”来形容夜空的美丽,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来形容夜晚的寂静。
作者通过描绘星空和夜晚的寂静,进一步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
第四段以描绘陆地的美景为主题,作者用“浮云游子意”来形容云彩的自由自在,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来形容旅途的美丽。
作者通过描绘云彩和旅途的美丽,进一步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
第五段以描绘万物的美丽为主题,作者用“五月江天暖如水”来形容江水的温暖,以“千里波平,百川齐入海”来形容大海的壮丽。
作者通过描绘江水和大海的美丽,进一步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
最后一段以描绘夜晚的景色为主题,作者用“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来形容夜晚的忧愁。
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情感,展示了春江夜景的壮丽以及人们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通过华丽的词藻和描写,展示了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致。
作者通过描绘江水、鲜花、月亮、星空、云彩、大海等景物,营造出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春江夜景。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夜晚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昆曲《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只要套头 的用法与第二场 中 【 上小
楼 】 北 曲单 场 单 曲孤 用 是 否可 取 都 值 得 思考 。或 可 用 一种 调节 方 法 避
之 情 。二 是 组牌 连 套 与 单 曲的 主观 适 用 性 ,一 场 一 宫调 ,意 为 寻 求 曲
忆 、思念 ,有 违此 处 生 旦遥 遥初 见 、
曲 牌 与 排 场 的 匹 配 性 。 戏 剧 连 鬼使 的上 场 诗 亦 同叶 一 韵 , 甚好 , 体 制 的 变 化 使 得 昆 曲 唱 工 分 配 更 此 韵 容 易犯邻 韵 。其 他 如 江 阳 、 萧
完 成 他 的 第 二 个戏 剧 功 能 , 甚 至 可 加 多 元 化 ,《 春 江 》 剧 在 曲牌 适 应 豪 、 皆 来 、 鸠 侯 四 韵 也 齐 整 规 范 ,
与小生 【 梁州 t 第 七 】同 台 同步表 演 ,
戏 剧 排 场 方 面 处 理 得 很有 个性 ,
需有 隔断 处 理 ,作 曲者 便 将 前 曲末
两句 改作清吟亦是高明之举 。南 曲
套数 曲牌 搭 配 比北 曲 自由与 灵 活 性
的组合,且每个牌子具有 各 自的性 格和 功能。《 春江 》运用 曲牌写作
达 到 了 昆曲 文体 的前 提 条 件 ,用 曲 牌 来 表 达 和推 动 戏 剧 进 程 ,抒 发 和 铺 陈 戏 剧情 感 ,具 有 四个 特 点 : 一
口俞妙兰
新刨 昆曲 《 春江花月 夜》( 以
下 简称 春 江》 ) 对 当 下 昆 曲音 乐
完 整 性 ,有 引子 与 尾 声 ,套 曲保 留 首 牌 与主 曲 。 1 、曲牌 设 置 曲 牌 的 情 感 适 宜 性 。《 春江》 择 牌 最 优 处 是 第 四场 的北 双 调 ,此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文章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该篇诗创作于北宋大文学家张若虚,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
全诗共八十四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
首先,诗人描绘了春夜的美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篇,就展示了春江的磅礴壮阔之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江边的花草,以及月色的美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切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
他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呈现了瑰丽的山水画卷。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描写,巧妙地将春江的气势与大海相媲美,突显了春江的壮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江比作奔腾的马群,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而对花草和月色的描写,则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优美动人。
《春江花月夜》其中一大特点是诗人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诗中,诗人以高度的情感投入,表达了对江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痴迷。
他通过诗歌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作。
此外,《春江花月夜》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通过对春江和月夜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在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正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描述,生命如潮水般起伏,人生如明月般变化无常。
这种哲理的蕴含,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品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脆弱。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导语:《春江花月夜》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江花月夜》诗词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了解此诗。
篇一:《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呼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夜》⾳乐赏析2020-10-28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夜》是我国传统民族⾳乐艺术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接下来⼩编搜集了《春江花⽉夜》⾳乐赏析,欢迎查看,仅供⼤家参考。
《春江花⽉夜》⾳乐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夜》是我国传统民族⾳乐艺术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充分地利⽤各种⾳乐⼿段,把江南春江⽉夜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春江花⽉夜》全曲由引⼦、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
这⾸具有中国特⾊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都有⼀个富有诗意的⼩标题,分别为江楼钟⿎、⽉上东⼭、风回曲⽔、花影层叠、⽔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尾声。
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箫、⼆胡、筝、⼤胡、⼤⿎、碰铃等组成的⼩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有增加了扬琴、笙、中胡、拉阮、云锣、⼤锣的中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还有⼤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
在⾳乐欣赏课上让学⽣了解并欣赏这⾸优美的民族⾳乐作品,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的健康协调发展。
为了提⾼学⽣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把⾳乐知识传授、⾳乐能⼒培养及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习兴趣 《春江花⽉夜》的艺术构思⾮常巧妙,随着⾳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幽静,时⽽热烈,展⽰了⼤⾃然景⾊的变幻⽆穷。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春江花⽉夜》诗情画意的内容,为每⼀乐段创设不同的⾳乐情境,让学⽣在这种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体的⾳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强烈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提⾼了他们的⾳乐审美能⼒。
例如:第⼀乐段“江楼钟⿎”:落⽇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上,远处江楼屹⽴,微风习习,⽿畔响起源⾃江头尽处的阵阵萧⿎。
第六乐段“渔歌唱晚”:洞箫在琵琶和⽊鱼的伴奏下演绎出⼀段悠扬如歌的旋律,曲调欢快,如同从远处晚归的渔⾈中飘来的愉快歌声。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首诗,还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全篇写景,前三句完全写景,通过对江水、江花、江月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梦境般的氛围,而后四句写心理活动,情景交融。
开头的四句,先从大处落笔,作者勾勒出了月光笼罩下的春江。
开头四句,连用六个“流”字,可见江水是多么浩淼,它冲破江堤奔涌向前,挟带着江边的泥土、树叶,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
江水、江岸,是静止的;然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却将那静态化为动态,使人感到潮水无休无歇,奔腾不已,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同升同没。
如此壮阔而又宁谧的意境,在唐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在《全唐诗》中独领风骚,广为传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四句所展现出来的恢弘的气象。
第二层次,写江畔的江花与月下的江潮相映成趣,色彩斑斓。
春江花月夜》有着一种特殊的韵味。
在这朦胧的美景中,读者能感受到生命的勃发,思绪的畅游,人格的魅力和宇宙的奥秘。
篇章分为五个层次,由江水、江畔、江中、江天组成。
这五个部分,宛如一幅织锦,真可谓妙手天成。
接着,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写江楼上游子的离愁别恨和离开家乡去远方的游子在船上的思想感情。
首先,作者写江楼上所见的孤独、冷清的景象:这时候,正值江南的黄昏,夕阳西沉,江面上不再有月亮的倒影,一轮圆月沉落到海里去了。
那漾漾的江水,到了这个时刻,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
然而即便是“潮平”的景象,也不能打破江上的寂寞、孤独,因为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罢了,所以江楼上的游子不禁感叹起来:“月色何其好也!”这句话既承上启下,描绘出了江上的月色的美,也流露出作者孤身在外、独自凭栏远眺的那份惆怅之情。
最后一个层次,写江畔的离人思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采用白描手法,描摹了闺中女子在月光照耀下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地画眉的动人情态。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docx
春江花月夜手法析“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后主所,乃府旧,隋帝广有两首同五言短。
下面小来的是,希望你有帮助。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然仍府旧,但他将五言短展七言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的主,但已脱体的藩,洗尽情的脂粉气息,借月人,极写相思离之苦的同,有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
因其非凡的魅力,一多称其“ 中的,峰上的峰”。
一、构思巧妙,扣目目《春江花月夜》,全构思巧妙,扣目。
据,整首中春、江、花、月、夜几个字的出次数如下所示:可全春、江、花、月、夜逐展开,又以月穿。
而且“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次的。
首句的“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皎皎空中孤月”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湘无限路”是写天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落月情江”写的是在江之的落月。
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条弧串起全,构思极巧妙。
二、章法整而有化《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而有化。
开四句“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随波千万里,何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 ”韵同。
之后几句的末字“ ”、“人”、“似”、“水”不按此律。
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 ”。
整首以四句一个韵群主,但又略有化,得整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全按照写景、叙理、情可分三个次。
“春江潮水海平⋯⋯皎皎空中孤月”是景的描。
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平,烟波浩渺,一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映,意境美清新。
“江畔何人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江送流水”是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
《春江花月夜》早于一百二十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流传民间(曲名见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清代姚燮所著)。
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
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并揉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前作中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二、全曲解析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
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
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
水光云影奇诡变幻。
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赏析《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
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
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由慢渐快,模仿鼓声。
紧接着,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一时箫鼓齐鸣,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
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
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
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
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犹如微波荡漾,分外多姿。
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
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
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
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
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
从内容看,《春江花月夜》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以问答起,引出诗人回忆江楼赏月的情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接着描绘江畔、江面、江空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幽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图。
第二部分先写花,次写月,再写江。
第一句用设问手法写花,强调白花映江。
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写月,表达对花的赞美。
江月不知何时升起,似乎随着潮水而涌出,那它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春江花月夜》构思宏伟壮丽,气势雄浑,与李白同时代的刘禹锡称赞道:“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锁断襄阳路。
”这首诗将抽象的感觉形象化,融情入景,把无形的感觉变为可见的具体形象,情景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完美地创造了一个清幽、邈远、怡淡、宁静、和谐的境界。
清人沈德潜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与《西洲曲》,正如清代吴楚材所评价的那样:“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写月写花,层层深入,脉络分明,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江花月夜图。
例如:诗人先写江水中的流水、游鱼、白沙、高山等景物,只是一般的刻画;进而写遥远的空间,落在江楼上,但见天上的皎月与波光,给人以春江渺茫的感觉,引发出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然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此中人语响千秋。
读罢有意犹未尽之感。
从而拓宽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又如第三章写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的探索。
首章中“江楼”二字已暗含月夜之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的“何”字暗含询问。
是谁最先看到月亮呢?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明说。
接下去诗人抒发了两种不同的感慨:第一种感慨为:由此产生联想:天上的月亮照耀千年万载,人间的人们都是经历多少岁月才能看到如此明亮皎洁的月亮呢?引出对人生短促的感叹。
第二种感慨为:由此引发奇想:这江边的江月究竟是哪一年最先照耀在人身上的呢?使诗人产生疑问。
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它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暗示了时间的无限,思绪的悠长。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闻·观116《春江花月夜》由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是张若虚存世的两首诗作之一,诗歌体现出的意境之美深受广大文人学士喜爱,并广为传诵。
后经过郑觐文和柳尧章先生的音乐改编,形成了同名民族音乐作品,实现了诗歌作品与乐器的完美融合。
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营造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是现如今我国古典名曲之一。
一、乐曲的内容与形式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均体现出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在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呈现出了美好的意境,古典乐曲改编后继承了这种意境,同时呈现出了“和”的精神,达到了诗歌与乐曲紧密衔接、相互融通的新意境。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民族文化和诗歌创作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古典名曲。
《春江花月夜》的乐曲结构将其文化内涵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出来,同时运用了曲牌连缀体式作为结构基础。
《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散、慢、快、散的结构方法,是沿用唐大曲的结构原则。
在创作的过程中,郑觐文和柳尧章先生还进行了乐段前的小标题注释,使其整体的结构特征更加鲜明。
这种小标题的运用,是对传统音乐创作风格的继承,同时也为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
实质上,这种小标题并未体现出实际意义,但却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使其乐曲更具有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这部古典名曲,其标题的引用经历了慎重的思考,包括《浔阳夜月》《秋江月》等,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这个最能概括作品内容的标题。
作品之中,月照全篇,并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乐器的使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将乐器的音色凸显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应用,为文学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展现拓展了丰富的空间,最终将两者完美融合,呈现出了优质的古典乐曲作品。
在第一段的江楼钟鼓中,主题的奏出由乐队共同完成,十分婉转、优美和平静,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北宋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其绮丽的意象、秀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来全面赏析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共有七十二行,可分为七个段落。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具体描绘来展现出江河之美、花卉之繁盛、月夜之明丽。
诗人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江河曲折蜿蜒的景象,形容了春江水的质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春江之美。
首段描绘了春江水流之奇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里的“残阳”与“水中”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江水的特殊之处。
同时,红色的江水给人以震撼之感,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接下来的几段重点描绘了花之盛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用“两岸猿声啼不住”形容花粉拂袖的情景,表达了春江两岸花的繁盛之处。
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了花海的广袤无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在描绘花的盛开的同时,诗人还从多个角度突出了夜晚的明亮。
诗中写道:“月照花林皆似霰,飞花摘叶何萧瑟。
”这里使用了“月照花林”一词,将夜晚的明亮和繁花作为反衬,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再加上“飞花摘叶何萧瑟”,更加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下花叶的摇曳之景。
整首诗以花、月和夜景为主要描绘对象,展现了春江夜景的壮美和绚烂。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诗人成功地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传达给读者,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它通过描绘江河之美、花卉之繁盛和月夜之明丽,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特殊魅力。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正因如此,春江花月夜被广大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仍为乐府旧题,但他将五言短诗发展为七言长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已经摆脱宫体诗的藩篱,洗尽艳情诗的绮罗脂粉气息,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的同时,还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
因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题目为《春江花月夜》,全诗构思巧妙,紧扣题目。
据统计,整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几个字的出现次数如下所示:
可见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逐层展开,又以月贯穿。
而且对“月”的描写
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边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
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写天边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的是摇荡在江树之间的落月。
如此,初
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这条弧线串起全诗,构思极为巧妙。
二、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为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齐而有变化。
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
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见”韵同。
之后几句的末字“轮”、“人”、“似”、“水”不按此规律。
而之后的余
文又全是四句为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
和“树”。
整首诗以四句为一个韵群为主,但又略有变化,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接下来由小编给您带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篇1第一层: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亮从宽阔的江面上升起,映着滟滟的江波,展现一片明澈。
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朦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着无限的时空,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态,进入一种寻求顿悟的深沉。
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月光长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于是继续感慨。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江月起笔,可谓“横绝”。
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这样一幅连环的美景呈现于千万里的阔大时空,极见诗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广,有一种仰视宇宙的气魄。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之绕,花之林,汀之沙,用来衬托月之光。
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灵体验让人在静谧和清丽中获得瞬间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当空,江天无尘,一色净美。
这美出自诗人的内心,又以何人何年来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的规定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作者的笔触,先由江潮写到海中明月,既而由远景拉到近处的江流花甸,随后将镜头推向整个天空,最后定格于高悬的孤月,描绘出春江月夜气象恢弘,又静谧优美,如梦似幻的动人意境。
第二层:天上水上,浩白无尘,只有这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
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
赏析《春江花月夜》
赏析《春江花月夜》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
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
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
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赏析《春江花月夜》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
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
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
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
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
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
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
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
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
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
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
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
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
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
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点也不为过。
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
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
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
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从整体结
构上看,全诗分为三层,从写景入手,到借景抒情,再到情
景交融,即景情景,层层递进,前一个阶段为后个阶段作铺垫和衬托,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回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第一层写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
轮”共10 句,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之美;第二层抒情,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可怜春半不还家”共20 句,抒发了在如梦如幻的月夜美景中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之苦;第三层从“江水流春去欲尽”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共6 句,把
抒情与第一层描绘的景再次结合起来,情感也从作者对爱人的个别情感进一步升华到天下有情人之间普遍的思念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震撼心灵。
全诗结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更重要的是每一层的结
构编排也独具匠心和特色。
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层结构安排,作者首先由点入手,然后通过想象扩
大到面,然后再回归到点的描写,即点――面――点的结合,将全诗的景物描写在空间上作了合理安排和布局。
作者从目光所触及的江、月等具体景物入手,描写了春江、明月共生的瑰丽景色,但这样的景色尽管绚丽精致,如果不在一个广
阔的背景下呈现,不免失却磅礴气势。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通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把当前
的月色引入到广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一幅气势磅礴、恢弘的春江月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后,作者的目光又从深远回
到眼前的景物,对月夜下的春花、江天等景物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为这幅春江花月夜美景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美景
这种结构安排的妙处在于,所描写的景色真实而不失灵动、宏大而不失精致,让读者既能体会景色之美,又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试想,倘若文中没有第3、4 句空间的想象,那么整个景色的描写就会局限在作者视力所及范围之内,无论景色多美,都难激起读者的激情和想象力,更不能使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样,如果没有对景物细致、生动的描
写,景色就会显得苍白,从而失去吸引力。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几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如果说,第一层的结构安排体现了空间上的布局特色,
那么第二层结构安排则体现了时间上的布局特色。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
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在抒情阶段,作者一开始就以历史探寻的目光,把读者从眼前的美景带到了遥远的过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然后从古远的过去慢慢回到现实一月色中孤独的我以及同样远在天边的爱人。
由于现实难以如愿,作者把眼
光又返回到过去的梦境之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
不还家。
”在过去——现在过去的反复穿越中,在虚――
实虚的往复变化中,诗歌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过去与现在交织、虚与实变幻的情景与理性无穷的想象与探索之中,让人深思,叫人回味。
第三层虽然只有6 句话,但其结构脉络也是非常清晰的,
景色和情感的交融体现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由景、及我、到人人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景――我――人人。
前两句“江
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主要是景的描写和情感的
抒发,还没有联系到人;中间两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
潇湘无限路”就把景物与我具体联系到了一起,但局限于我;
而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则从我
联系到普天下同我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爱人或家乡的思念,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从而深化了主题,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总之,《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结构严谨、独具匠心,全
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咼悬西斜落下的过
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全诗既有空间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又有哲理的高度、情感的深度, 使其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绝唱。
作者单位: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