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大气环流的特征。

2.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图示法。

五、教学内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

2.概念讲解:
首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因素,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类及特征:
接着,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能够区分和了解不同大气环流的特征。

4.作用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5.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
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图片、视频。

3.案例分析。

4.小测验。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热力环流对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2. 示范演示结合实际案例;3. 学生讨论结合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结合图表解析;5.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者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地理位置为例,分析热力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地域差异性。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探讨不同经纬度地区的热力环流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组开展小研究,选取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并让学生从中总结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

7. 案例解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热力环流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2.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3.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的理解;4. 考察学生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视频资料:播放热力环流的动态演示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一、基本概念——气压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气压比较:A > B > C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热力环流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纯熟绘制热力环流表示图;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成绩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践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成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先生探求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2.等压线的曲折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求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成绩导入)多媒体展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故事中表现了甚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方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分量。

(多媒体展现)高度降低,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留意)同一高度(程度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现(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方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构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2)构成过程:(多媒体展现)(强调)在展现构成过程中,留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和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构成热力环流。

(先生活动)多媒体展现“海陆风的构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求)“城市风的构成”(教师引导)郊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郊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求)“对流雨的构成”(多媒体展现)(解决成绩)多媒体展现“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先生分析为甚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缘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1、播放录像:录像内容,
在玻璃箱内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
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
向。

小组合作活动:
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并
画在纸上。

2.思考探究: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
并在黑板画出。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
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
或图画。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

(即已完成
热力环流图的描画和引出热
力环流的概念)
通过电脑演
示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这样学生通
过观看、分
析、思考、回
答,教师的
讲解、归纳
来使学生获
得感性认识。

4、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
产生的原理。

1、启发探究:
均时大
------------------------£4 990
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
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
压发生怎样变
利用二幅图
逐一进行原
理解释,化
繁为简,一
环扣一环,
加深学生的
理解。

化?(从生活现象中引导:
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
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
④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
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
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
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
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
运动?
2、释图探究
通过示意图加深对上述引
导的理解,促使学生能用自
己语言总结热力环流形成
的基本过程: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
动(上升或下沉)-同
8、城市风分析的温度。

⑤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
列表、画图对比分析
启发探究
④根据示意图想一想,
人站在海边,面对大海,
白天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正面或背面呢?晚上呢?
1、课件演示:《城市风》
2、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城市
风产生的原理。

城市郊区
1、问题探究:
①无论白天或晚间,城市
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
何不同?为什么?
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
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
动?
2、小组探究:
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
城市的大气环境会产生什么
影响?
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
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
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
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
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
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激发兴趣,
鼓励参与,
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
及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
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
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
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
分析模式,请对山坡与山谷风
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探
究。

8、课堂小结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
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
力,强化理
解。

9、课堂巩固练习弓丨导、提示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生运
用模式解决
实际问题的
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
2、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课外探究
---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九、教学反思
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

我在教学中注重下面几点:
1、概念:概念是原理性知识,在明白概念之后才可以理解更深的内容,教材中有“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文字,但没有“热力”的解释,这令到每届的学生都对此概念十分费解,我简介:由于温度差异造成气压差异,气压差异造成大气水平运动,而温度和压强是物理热力学系统状态参量,所以由温度和压强差异所形成的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应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热力环流原理的例子,如: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农村的灶堂装有烟囱、夏天刚进经暴晒的小车里开空调的同时应在后窗开一条缝。

3、成因:这部分内容用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能令难点迎刃而解,如分析“上空的气压总是比近地面低”可用压强公式P=p gh加以推导。

4、规律:经条理性分析后,还要和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如图 2.3 可分水平、垂直、弯曲三处找出规律: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