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二 中国近代文明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含解析)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含解析)一、选择题1.(2014石家庄一模)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 ) A.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都没有使国人觉醒,但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觉醒,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动民众”,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14荆州一模)“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
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 )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为最佳答案;A、C两项都不是清廷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清廷改革是迫于内外压力被动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4盐城调研)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
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解析:B 从材料中时间、“民变”次数及发生地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是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B项正确。
“民变”无法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D项材料无体现。
2014高考历史二轮强化提能专训: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含解析
提能专训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北京东城区统检)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可知,清政府失去民心丧失了统治的基础。
故选B项。
A 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质检)1916年,蔡元培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是由于仇视“新法”而仇视外国人,因此义和团运动与现代化背道而驰,A项正确。
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蔡元培谈及的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而不是性质,排除D项.3.(2013·大连双基测)“国"字在书法里有41种写法,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
下列“国”字中被使用最晚的是()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从字形看,A项中的“王”,B项中的“土”,D项中的“八方",都反映了王权或皇权专制体制下,人们对国家的理解.C项中的“民”,反映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故选C项.4.(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某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
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52张PPT)
等。
(2)因果型:常用关键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 “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
(3)材料型:涉及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从材料 信息角度看,有“材料表明”、“说明”、“体现”、
“反映”等。
(4)逆向型:其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 “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5)目的型: 其关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是” 、“目的是” 等。
解析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开始了君主 专制统治;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
灭,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
答案 B
知识必备
■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 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
征。
答案 D
【变式训练1】 (2012· 德阳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 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 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 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高 考 突 破
考向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局、特点及意义 典题例证
【典例1】 (2012· 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 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 )。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命题揭秘 本题为情境结论式选择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成 就的理解判断,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分析 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精巧,备选项迷惑性强,有一定难 度。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代化进程,包括改革官制、选举制度、教育制度等。
倡导君主立宪
02
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限制君权,扩大民权,推动政
治民主化进程。
推动思想启蒙
03
维新派还积极推动思想启蒙,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
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推翻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 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社会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
社会矛盾变化
思想观念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 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 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探索内容
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 以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探索成果
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不断提高, 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时代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践活动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改良实现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及实践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孙中山等人,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 觉醒与探索
2014届高考历史(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课件: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返回目录
退出
维 新 思 想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 背景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人物 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 影响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 背景 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 内容 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 评价 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
返回目录 退出
(2)经济领域: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 运动,大力发展实业,形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实业救国的行动随着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失败。 (3)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在思想领域继续进行反封建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返回目录
退出
解析:注意关键词:现代化。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 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 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 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 B 项。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 变法运动的失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挫折,A 项错误;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步步加深,不利 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D 项错误。
返回目录
退出
2014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4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右图是在近代英国非常流行的一本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主题中的某一幅漫画。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讽刺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列强观望的历史B.讽刺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坐视不管2.(2013·山东潍坊高三一模)“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
”“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A.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2013·广东深圳高三一模)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5.(2013·浙江绍兴高三一模)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6.(2013·苏北四市高三联考)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五至八年(1916~1919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提升训练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广东梅州高三总复习质检)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解析:选D。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没有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不落后,故C项错误;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如果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D项正确。
2.(2015·天津红桥区高三下学期质检)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开始五口通商,外国刚刚开始外贸渗透,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但未涉及“投资”,故B项错误;抓住关键信息“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在华设厂,外国渗透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未涉及投资内容,故D项错误。
高三二轮历史 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 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异常活跃
侵华战争 时间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原因
条约
影响
事件
义和团运 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时间
阶级
指导思想 评价 或口号
阶段
产生 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短暂春天(一 战期间)
较快发(1927—
—1936) 日益萎缩 (1937—1945) 陷入绝境 (1945—1949)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 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 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角度提示:产生、 结构、分布、设备技术管理、企业产生发展全过程)
2、(2013· 宁波市模拟题)从《南京条约》 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 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 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 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
考点二: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1、(2013· 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卷)1935年林 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 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 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 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2、(2013· 海南单科· T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 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 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 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 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 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 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 表。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至五四
启示? 1.成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约法不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利益和 要求。 健全监督机制; 2. “因人设法”对袁世凯进行制约,使宪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有工具主义色彩。
克服工具主义,对宪法至上信仰; 依法治国; 3.暴力手段造成社会动乱,引起暴力革命的恶性循环。(协商和妥 协、法律的手段) 和平环境,要有以妥协的精神;
B
4.(2015· 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 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 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 )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
1.成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约法不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利益和 要求。
2. “因人设法”对袁世凯进行制约,使宪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有工具主义色彩。 3.暴力手段造成社会动乱,引起暴力革命的恶性循环。(协商和 妥协、法律的手段) 4.小农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史悠 久;国民没有宪政意识。
消极:君主专权,人民无权。本质充满着封建专制的色彩 历史地位:是中国宪政史上移植西方宪政模式的第一次尝试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宪政的起步。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 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 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临时约法》的制定机 关参议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占38人,占77%;有留学日本和 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35岁以下的有 30人,占比为71%。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制订,中华民国政体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与 其说是制度上的选择,不如说是权力斗争的需要”,政体改变的唯一原因 就是利用宪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可谓“因人立法,法随时变”。 ——《湖湘论坛》胡旋的《富强为体,宪政为用》 材料三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 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有市场经济的发达。 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 识的教育。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的农业社会上面, 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中国近代六次政治选择》 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民主共和宪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8分)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二 模块能力 培养中国近代文明
(5)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 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 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6)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 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 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世界的比较
项目 西方 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 半殖民地半封建 特征 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 社会的形成和近 国主义阶段 代化的发展
项目
西方
中国
表现
①经济:资本主义飞 速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②政治:资本主义世 界出现政治发展不平 衡 ③文化:科学技术领 域出现重大突破 ④国际关系:世界被 瓜分完毕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却阻碍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 碍了中国的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的近 代化无从谈起。
2.评价 (1)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 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专制和迷 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3)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 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从戊戌
变法至
五四运 动前夕
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建立民主政治,发动辛亥革命; 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 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试题部分)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思想文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全国课标Ⅰ卷,28,4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识上看,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则体现了与时(1)整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2)关注清末政治。
该内容考查较多,所选主题多为教材之外,注意依托清末社会环境复习(3)关注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把思想文化,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局限,41(2),9分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9,4分影响20世纪初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因素政热点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上看,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发展同时代背景相联系全国课标Ⅱ卷,28,4分西方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42,12分洋务企业变迁的启示【考点集训】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申报》刊文指出,中国“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并主张“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2014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专题7觉醒与探索-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前夕
2.经济领域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
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前进孕育了先进的因 素。
4
(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 春天,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 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3)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 上政治运动的推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 仪等方面发生了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 运动前 课本内容
必修一 专题二第一课、第二课
必修二
专题三第二课
专题二第一课、第二课相关内容
必修三
专题三、专题四第一课内容
选修一 戊戌变法
选修四
孙中山
1
历史特征
1.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 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
23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24
【隐性知识】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 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 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 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 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人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某某到某某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A.《某某条约》签订后B.《某某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根据材料“从某某到某某……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某某、某某、沙市、某某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8·某某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X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材料中的照会(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X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X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3.(2018·某某某某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某某某某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
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
其原因是( )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 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 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解析: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
【平说历史·2014届】第5讲: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95)
交通与传媒的考查。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 —1895 )
总体特征: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出 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外交上,闭关锁国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社会生活上,中西并存、中西融合趋势。 具体特征:(请自己归纳) 政治:1840鸦战;1856二鸦;1853太平天国;1883中法战争;
2014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13.3.23(离高考 结束仅有
78天)
近代史分期问题
1、按革命性质划分:界标为“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2、按政府划分: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民国前期,即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 民国后期,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缓慢,近代化举步维艰;(2分)
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顽固派坚守“贵华 夏”、“贱夷狄”,思想保守。(2分)
聚焦考点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12·广东文综·39)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 营韧进者承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 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 事科学,讲求之艺”民国初年,学姐还将science音译为“塞因 斯”,意在强调科学理性精神。
聚焦考点1:全球史观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2013·广东文综·38)(2)据材料和所学,指出与18世纪 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题眼:“19世纪”、“相对低位”、“政治、经济原因”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
本网收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希望你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2
从历史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 角度考查
2013江苏单科:民国初年报纸名称变化与当时政治
形势的关系
考题
统计
2012广东文综:归纳清末旧工业衰落与工业革命的 联系 2012四川文综:近代不同地区消费观念的比较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 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 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 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失败”的表现 (1)社会性质未改变: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向1
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的
一、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 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场,掠夺生产资料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义
甲午中日战争
侵华 国家 时间 条约 日本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2)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 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4)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 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 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3)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 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题 统计
2013海南单科:归纳辛亥革命的特点
2011江苏单科:中华民国体制与美国政体原则的 联系 2011福建文综:归纳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3.(2013· 海南单科)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 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 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 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命题立意] 本题从归纳综合能力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 特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析] 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 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出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 性,所以选B。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 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 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 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从结果看,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 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 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 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 程。但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 后的根源。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 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 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 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 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道路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经济上 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
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表 现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 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社会 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 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答案] B
一、对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几点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密切相 关。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商 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期间西 方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过渡到帝 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出现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 到一国的变化。
二、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 1.“成功”的表现 (1)政治上: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民权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 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3)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 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世界上: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德、奥、美、法、英、 意、 日、 俄 1900~1901年 《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重;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 存的斗争;④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 B
2.(2013· 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 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命题立意] 本题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以歌谣为切入点考 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考点一
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国人民的继续 抗战与探索
考向1
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的 角度考查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晚清中国现代化的趋向 2013广东文综: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2福建文综: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及意义 2011新课标全国卷:清末中央集权的变化趋势
考题 统计
1.(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 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一、时空坐标
二、特征概览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 阶段特征 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
都异常活跃 表 现 政治 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 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
[命题立意] 本题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以《时务报》发行 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考查对材 料的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解。《时 务报》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变法图存为 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故答 案C符合题意。
[命题立意] 本题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考查对晚清时期
(
)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解,考查知识的迁移和理解能力。
[解析]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 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 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 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 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 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 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 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