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076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国内学术界竞相模仿,教育、科技部门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大学的SCI论文数每年超过2000篇。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与SCI挂钩。事实上,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

学术评价体制,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中举足轻重,可是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却几乎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交给了SCI,其后果显而易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分析和反思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真正建立中国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推动国家科技的创新,增强国家实力。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 O C S E F)于2005年12月17日召开了“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专题论坛。

在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姜涛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和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中国区总监刘煜就SCI评价体系及其功过是非、SCI现象的中国文化根源、当前国际上的主流评价体系和如何在我国学术界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等问题发表专题演讲,特邀嘉宾学术批评网掌门人、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庞景安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 学术委员会委员、媒体记者以及来自高校、研究单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士八十多人参加了论坛,并就上述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SCI的起源与作用

S C I起源于1955年加菲尔德(E u g e n e Garfield)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提出把引文索引作为文献检索和分类的工具。在当时这是一个创新,即把文献作为一个检索字段。

加菲尔德参加了美国医学图书馆的前身——美国医学军事情报所的项目,研究机器标引方式的文献检索。加菲尔德在研究中发现,很难进行自动标引和关键词的标引,因为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他还发现,对于一篇文献,无论用多少个词描述,都无法穷尽这篇论文的思想。因此,加菲尔德创造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SCI。1963年,加菲尔德以私人身份出版了第一期《科学引文索引》。SCI利用科学家引证论文数进行影响判断,通过大量的引文进行统计,然后得出该

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

谭 英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键词:SCI 评价标准

——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

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和被引证数。因此,SCI逐渐成为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正如邹承鲁院士指出的:“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一篇在严肃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就没有发表的价值。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又必需对前人工作给以充分的评价。在论文中必需充分回顾与本人结果直接有关的前人工作,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工作中的创新之处… …”。论文的相互引证能够揭示科学研究背后的联系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上的相关性,包括理论与方法(借鉴与利用)以及技术与手段(应用与发展);(2)横向上的对应性,包括(实验或方法的互相参照与借鉴)以及结果与讨论(比较与应用)(3)纵向上的继承性,包括课题的基础与起源(发展与进步)。见图1。

通过SCI,可以了解文章被引用的情况,追溯科学发展的进程,掌握这个课题最新发展动向和整个发展进程。这才是S C I的主要

作用。

首先,反映科学研究

的贡献与影响。

对研究绩效的评价,

已经由同行评议发展到根

据其他论文作者对其工作

的参考与利用进行评测,

并且建立了一套定量评测

方法,从而可以了解与识

别学术机构研究的深度

与广度,分析和评价某一

研究领域的主题和发展趋

势,了解研究人员对学术

研究的贡献。

其次,反映科学研究的结构与影响。

信息检索既可以帮助图书情报人员和研究人员掌握科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跨越学科和时间的界限,掌握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创新;又具有以下作用:(1)通过被引文献检索(Cited Reference Search),帮助了解谁引用这篇论文?引用这篇论文的文献讲了些什么?(2)通过论文之间的引文连接(包括往后与往前),反映了科学交流的网络、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学科间的互动;(3)引文统计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和科学计量的指标,告诉分析人员首先应该关注什么。

图1 SCI帮助论文作者深入查询和借鉴

图2 国内SCI论文发表情况

SCI成了惟一评价标准

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到中国。最早是由南京大学为了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把在国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目标,引进了SCI,这对当时改变文革以来坐井观天的研究风气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国内各个大学、科研单位都逐渐把SCI作为评价单位和个人的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尽管我国SCI论文数量成倍增加,但却导致SCI积极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小,而负面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正如李国杰院士所指出的,这和我们国家产业“大而不强”有点类似,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论文“多而不精”的现象。

图2是国内历年发表SCI论文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SCI论文的增长非常明显。不到5年就翻了一倍,论文数已经达到5万篇。同时,论文占全球的份额也基本上是呈指数性增

长,6年左右翻一倍,在

国际上大约占4.5%。日

本在70年代后期,论文

数量也有比较快速的增

长。有一段时间论文连

续增长非常快,标志着

这个国家正处于追赶阶

段。一些比较先进的国

家,SCI的数量基本上趋

于平稳,已经没有大幅

度的增长。不过,图2中

有一点值得注意是,我

国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

2000年达到高峰,最近

几年却越来越少,我们

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表1是部分国家S C I 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从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下同)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世界排第9位,引文数排第18位。但是,我国每篇论文被引用数却在全世界排名第120位,非常靠后。而香港虽然人少,论文引文数也比内地少,但是他们每一篇论文的引用平均数排在第28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单篇论文的质量还存在问题,并且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差距。

由于S C I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人戏称之为“Stupid Chinese Idea”。当然,这是一种笑话或牢骚话。实际上这并不是SCI本身的问题。正如加菲尔德先生所言,SCI 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因子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工具,不能仅靠使用它来评定一篇文章的真正质量。

解决之路

为了公平和正确地对科学论文进行评价,乃至对于单位和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与会人

员都在不同层面上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表1 部分国家SCI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