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中国传统民-蒙古包

合集下载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是一种传统的蒙古族住所,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游牧生活:蒙古包可以方便地拆卸和组装,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风情。

2.环保节能:蒙古包完全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羊毛等,对环境影响小。

3.圆润外形:蒙古包的顶部为圆形,能够抵御草原上的强风雨。

4.良好采光与通风:蒙古包的顶部开设天窗,能够让阳光照射进来,同时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又能有效地通风,排出室内的湿气和异味。

5.空间利用充分:蒙古包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摆放床铺,还有专门的地方用来存放物品。

6.蕴含文化价值: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蒙古族传统的住所和生活方式,其造型独特,简洁自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关于蒙古包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介绍
是蒙古包顶部的圆形天窗,是蒙古包的采光口,一般用檀木或榆 木等木质材料做成,有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联结式套瑙。联结式 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陶脑四周连接着支撑蒙古包屋顶的木椽条,正对底部的锅灶,锅 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蒙古包外。
石洞
窝棚
帐篷Biblioteka 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以及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仍在使用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 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
结构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其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其三,是外形美观
陶脑
可以计时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 来计算时间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特点
明亮宽敞

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 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 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从平面上来讲蒙古包是圆形,而圆形是使用最短围墙包围出最大 面积的最佳形状;所以体积比较大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 土坯房砖瓦房
乌尼
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椽条,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 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接哈那,所以头一定要光滑 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 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 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蒙古包蒙古族牧民智慧的结晶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特有民居,蒙古族崇拜天空,蒙古包在古汉语中被形象地称为“穹庐”。

又称毡房、毡包、毡帐。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由游牧祖先用兽皮箍在木架上的“皮棚”演化而来,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

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

12个哈那的为大型蒙古包,比较罕见,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组成。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互相交织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

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顶部架上被称作“ 乌尼”的撑杆(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共约60根。

),与项圈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再用皮绳、鬓绳将“哈纳”和“乌尼”等部分紧紧地绑扎好,然后搭上毛毡加以封闭,用毛绳系牢,一个精良的蒙古包便搭建完成。

包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

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

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

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开。

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

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

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

一般多为白色,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

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蒙古包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拆装,搬迁方便,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随身的家园。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建。

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蒙古包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蒙古包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作为游牧民族传统生活住宅,以其独特的结构与搭建方式、装饰图案设计和材料的应用,形象具体的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真挚热爱之情与其所具有的杰出智慧。

那么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吗?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蒙古族建蒙古包的原因和艺术特色。

蒙古族选择蒙古包的原因(1)建造蒙古包方便迁徙与草场恢复。

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

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

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

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的外部造型历经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演变,经过狩猎时期的椎体支架尖顶形态、游牧迁徙时期圆形拱顶形态和开天窗毡帐形态的渐变,形成了现今科学美观的穹顶造型形态。

同时基于对自然的无限崇拜,蒙古族人民将象征美好的自然事物形态融入到蒙古包结构造型中,构建了蒙古包独具特色的整体造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住宅建筑艺术特色。

草原上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形象直观的描述出了蒙古包的造型特色。

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一)蒙古包装饰图案元素蒙古包的装饰图案设计创意源自于蒙古族人民内心对草原的痴迷热爱,源自草原游牧民族对蓝天绿草与河流的真挚情感。

蒙古包装饰图案内容元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蒙古族“毡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蒙古族“毡包”
尾搓成。
关于蒙古包的忌讳
坠绳忌
在掖坠绳的时候, 垂下来的部分长短 要适当,一般以站 起来不碰头、伸手 能够着为好。
进门忌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 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
病忌
产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 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 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 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 不待客。
(1)顶毡: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 ,素来被看重。
(2)顶棚: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 盖乌尼的部分。
(3)围毡: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 子叫围毡。
(4)外罩: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 图日格,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 ,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 等级的象征。
(5)门:门,原指毡门,用三、 四层毡子纳成。
蒙古包墙体的骨架叫做哈 那,呈片状。承套瑙、乌 尼,定毡包大小,最少四 个,数量由套瑙大小决定。
乌尼通译为椽(chuan)子,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 椽条。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 接哈那,所以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 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 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 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 进。毡门要吊在外面。
• 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 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 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 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 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 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 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 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蒙古包主要由 架木、苫毡 、 绳带三大部分组 成。制作不用泥 水土坯砖瓦,原 料非木即毛,可 谓建筑上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 贡献。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又称为毡房、草包,是传统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特色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材料,在草原上成为世界闻名的标志之一、下面将就蒙古包的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蒙古包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特殊的结构。

蒙古包是由一系列木质骨架组成的,这些骨架以固定的角度相交,形成一个稳定的圆顶。

蒙古包的骨架通常由众多稀松的木棍组成,以便于拆卸和搬运。

木骨架的结构使蒙古包具备很好的抗风能力,而且也使得蒙古包能够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

其次,蒙古包的外层覆盖着毡或帆布。

毡是由细分的羊毛纤维制成的布料,它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渗入。

蒙古包的外表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实的毡,保证了居民在大风和恶劣天气中的舒适度。

一些豪华的蒙古包会采用帆布作为外层,这种材料更加结实耐用。

另外,蒙古包内部的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蒙古包的内层通常由多层厚羊毛毡组成,以提供额外的保温效果。

蒙古包内还有一个中央柱,负责支撑整个结构,并通过绳索固定住。

这个中央柱还可以用于悬挂照明设备或其他物品。

蒙古包内部一般没有隔间,整个空间都是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

这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蒙古包的灵活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蒙古包的骨架可以快速拆卸和组装,便于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迁徙。

此外,蒙古包还可以方便地逐渐扩大或收缩,以适应不同户口规模的需要。

蒙古包的简单结构和材料也使得它容易进行维修和保养。

最后,蒙古包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居住形式,在当代也具备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在一些蒙古包已经使用环保材料替代了传统的羊毛毡,同时还引入了太阳能供电设备和现代化厕所等设施。

这些改进使得蒙古包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蒙古包以其特殊的结构、材料和灵活性,成为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标志性建筑。

它能够应对恶劣的天气条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又具备生态友好和现代化改进的特点。

?【建筑风情】蒙古包

?【建筑风情】蒙古包

【建筑风情】蒙古包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清代《马术图》,康熙皇帝与蒙古族杜尔伯特部首领一同观看马术。

在辽阔的蒙古大地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作为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牧人的归属。

千百年来,其深深镌刻进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模式里,伴随着草原上的世世代代走过了漫长岁月,以其不可替代的观赏、实用性得以延续和保留。

蒙古包的起源及发展在距今两千余年前,匈奴人的房屋叫穹庐或毡帐。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夏商周的时候,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

经过几千年,穹庐历经匈奴以后的回鹘、柔然、突厥、鲜卑、契丹等多个民族传承、改造,最终在蒙古人手中改造成现有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广泛使用始于成吉思汗时期。

蒙古包的组成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圆在蒙古族人民的观念中,代表的是完满、完美、完整的意义。

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近10人。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体系、苫毡体系、绳带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01.架木体系其中架木又包括:套瑙、乌尼、哈那、支柱等。

套瑙的基本结构,是用十字形木架撑起大小两个圆圈,小圆圈隆起在大圆圈之上,像一顶圆帽高高地盖在蒙古包的上面,蒙古族人也把它看作毡包的首脑。

套瑙扩大了包内容积,进去以后不用低头弯腰,空气流通,光线充足,走烟透气,开合自由,不断与大自然交换声息,融为一体。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膀。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呈椭圆或圆形。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

哈那的发明,是游牧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哈那的出现,使蒙古包像人一样的彻底站立起来,由侏儒变成巨人。

哈那的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

名词解释蒙古包的特点

名词解释蒙古包的特点

名词解释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又被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居所,更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蒙古包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几个。

首先,蒙古包的结构十分简洁。

蒙古包采用了原始的构造方式,由一根中央柱支撑着圆形的框架,再用木条和绳子进行固定。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结构使得蒙古包可以方便地搭建和拆除,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此外,蒙古包还能够有效地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包括强风、暴雨以及极寒的冬季。

其次,蒙古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独特。

蒙古包内部通常分为两个区域,中心区域用来生活和休息,边缘区域则用来放置日常用品和家畜。

中心区域是家庭成员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共进晚餐、聊天、边喝香茶边享受温暖的火炉。

蒙古包内还设有一块用来祭祀神灵的祭坛,这显示了蒙古族人对于宗教信仰的重视。

第三,蒙古包的材料选择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蒙古包使用的外壳主要采用高级毛绒皮革制作,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寒冷的蒙古高原保持温暖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蒙古族人民使用的皮革都是取自于被猎人捕获的狩猎动物,这样的做法体现了蒙古族人们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最后,蒙古包的可移动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蒙古族人民过去以游牧为生,需要经常迁徙到不同的牧场寻找新的草原供牲畜吃食。

蒙古包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而设计的。

它可以便捷地拆卸、装载和运输,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轻松地跟随动物迁徙,保持牲畜的供应,并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舒适的居所。

总而言之,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居住形式,它具有简洁的结构、独特的内部布局、环保的材料选择以及良好的可移动性。

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蒙古包的传统及其特点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蒙古包,又称“蒙古穹庐”或“毡帐”,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流行于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的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以下是有关蒙古包的一些基础知识:
1. 结构设计:蒙古包的最大特点是其圆顶结构,由木制框架和多块帆布组成。

这种设计既能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又便于拆卸和搬迁。

2. 材料:传统的蒙古包主要使用轻质木材作为支撑骨架,外覆以耐磨的毛毡或帆布。

现代的蒙古包可能采用更多样化的材料,如聚酯纤维等。

3. 门向:蒙古包的门通常朝南开放,据说这是因为蒙古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从南边来,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南向的门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提供温暖。

4. 内部布局:蒙古包中心设有炉灶,用于做饭和取暖。

围绕炉灶安排有床铺和存储物品的地方。

整个空间可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区、睡眠区和存储区。

5. 搬迁便捷: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需要随着季节迁徙
以放牧牲畜。

蒙古包的设计允许快速拆装,便于携带和运输。

6. 文化象征:蒙古包不仅是实用的住宅,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7.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固定建筑越来越普及,但蒙古包依旧在旅游、文化活动和某些牧民的实际生活中保留着它的地位。

蒙古包的简约和实用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适应恶劣环境的智慧。

同时,它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它是由大小不等的木棒构成,用细毛羊毛等材料缝制而成的,外表铺有厚实的羊毛毡。

在草原上漫步,不难发现这种特立独行的建筑物。

看起来蒙古包似乎是一种很简单的居住形式,但它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蒙古包的形状很特殊,外貌看起来像是贝壳,而正如贝壳把珍珠包裹在内部保护它,蒙古包也是将人们的生活保护在内部。

在外形上,蒙古包非常符号蒙古族的精神和传统,其外形的特殊性,也使蒙古包成为了许多游客心目中的迷人景观。

蒙古包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在刺骨寒冷的冬季,通过在门口覆盖一块羊毛毡,蒙古包可以很好的保温,使居民感到温暖。

而在盛夏时节,打开蒙古包的门,微风轻拂,清新的空气和阳光透过缝隙温暖的照射进来,令人心旷神怡。

在蒙古包里,可以深刻的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所保持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因此,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蒙古包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在婚礼仪式上,对于新婚夫妇而言,“新婚蒙古包”被视为是最受欢迎的住所,它代表着家庭幸福美满的象征。

在民族农牧业生产中,蒙古包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

在内蒙古和蒙古国,旅游者们可以在草原上体验到真正的蒙古族生活。

他们可以住在蒙古包里,品尝到由蒙古族人民亲自制作的传统美食,而且还能亲身参与到蒙古族的独特文化活动中去。

在世界的眼中,蒙古包被视为是亚洲草原上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在空间与功能上的优秀性质,使其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在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包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保留着其特殊的文化元素。

只有获得了长期的演变和磨砺,它才成长为了一件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艺术品。

在我看来,蒙古包不仅只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穷庐”,俗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作“蒙古包”。

“包”的意思为“家”、“屋”。

这是适应自然环境、根据游牧民族流动性生产活动的需要制成的移动性的生活空间,经常拆卸转移,处于不固定状态。

《盐铁论·论功》云:“匈奴织柳为室,旃席为盖。

”可见起码自汉代起这种住居形式就已出现。

蒙古包以其适合草原牧民的需要,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以木条扎成骨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以或围以毛毡,再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

帐顶装一圆形天窗,以供通风、采光和排放炊烟之用。

夜间或风雨雪天覆盖以毡。

蒙古包大的可容纳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帷幕可容两千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流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再搭盖以苇草(也有建造半固定式的,外面也用毡包裹,较之墙壁更方便);游牧区多为流动式。

流动式可分为可拆卸式与不可拆卸式两种。

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时也住在蒙古包里。

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简介蒙古蒙古包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包

蒙古包

3、制作带子和围绳: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围捆哈那的 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 )、压绳(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的绳子) 、捆 绳(把相邻两片哈纳的口绑在一起) 、坠绳(套瑙最高点拉下的绳子). 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 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对保持蒙 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 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 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 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 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 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 户”等意。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 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 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 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 成家畜,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
2.适应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 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2)拆卸容易(3)装载方便(4)搬迁轻便 3.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 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 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 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 以缩小。
• 6.吉祥明亮的殿堂 • 蒙古包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蒙古包 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 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 。 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 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蒙 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始终洋溢 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蒙古包

蒙古包

物品陈设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 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 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但是南面有门,不能放东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话,还是八个座次。
建筑概述
内蒙古蒙古包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 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 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 子做苫盖。
研究专著
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 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
谢谢观看
三条腿火撑出现以前,支三块石头生火。火撑和锅灶安放的时候,提倡放得端正,或可以向西偏斜,但决不 向东南偏斜。
这主要是怕福气冲门(东南)跑掉。锅盖的梁要对着套瑙横木,不能与它交叉。锅旁放茶壶和火盆。茶壶嘴 冲着灶火,不能对着客人。
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 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 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 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 古包的门和天窗。

独特的中国传统民-蒙古包PPT课件

独特的中国传统民-蒙古包PPT课件
独特的中国传统民居
---蒙
古包
2020/3/2
1
一 蒙古包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变迁
草原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为了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水草, 因此四处迁徙,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创造了易于拆建、搬迁的住房—蒙 古包。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 了洞室。洞顶留一口子,供人出入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后 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用树木做支 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社会后,支架变成哈那,同上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 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形似天幕
2020/3/2
2
二 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 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2020/3/2
8
二 蒙古包平面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3/2
9
二 蒙古包的组成
2020/3/2
10
2020/3/2
11
2020/3/2
新发展 * 开始采用了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 因为风力发电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 宽敞明亮
12
2020/3/2
二 蒙古包的组成
20
顶部设计
顶棚毡 顶毡 在蒙古包的顶棚毡和顶毡之间加入 太阳能电池板,以应对日常用电的 功能要求。在蒙古草原上地势平坦 日照充足,太阳能发电的利用时可 行的。
结构设计
套脑 木棚(哈那) 撑杆(乌尼) 使用以900*1800为模数的新型钢结构 哈那构件为基本单位,组装成更加灵 活的新型结构哈那。用钢材代替原来 的木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虽然构造形式已变,但空间形式保持 了原有感觉,这也是对蒙古传统文化 的一种保护。

内蒙古春节蒙古包里的年味

内蒙古春节蒙古包里的年味

内蒙古春节蒙古包里的年味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人的新年。

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春节的氛围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蒙古包成为了举办春节庆祝活动的特殊场所。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蒙古包里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成为了内蒙古春节独特的象征。

对于内蒙古的草原民族来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蒙古包是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蒙古包是一种特殊的圆顶帐篷,它由结实的木架和羊皮制成,内部布置温馨舒适。

在春节期间,家庭成员会聚集在蒙古包里,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春节期间,蒙古包里洋溢着浓重的年味。

家人会一起准备传统的食物,如炖羊肉、奶茶、手抓饭等。

炖羊肉是内蒙古春节餐桌上的主角,羊肉的香气充满了整个蒙古包。

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羊肉,分享着快乐和温暖。

蒙古包里的年味不仅体现在食物上,还体现在家庭聚会和民俗活动中。

在蒙古包里,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割面,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包饺子象征着团结和共享,割面寓意着美好的新年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深化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内蒙古的春节庆祝活动还有丰富多样的节目和表演。

在蒙古包里,家人会一起唱蒙古族的民歌,在篝火旁跳舞,共同欢度春节。

这些传统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了家庭聚会和民俗活动,内蒙古春节还有重要的祭祀仪式。

在蒙古包里,家人会焚香拜祭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气。

这是内蒙古人民对先辈的敬仰和追思,也是春节传统的核心之一。

祭祀仪式将蒙古包里的年味与神圣的宗教信仰相结合,让春节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之,内蒙古春节蒙古包里的年味体现了这个地区特有的传统和文化魅力。

在蒙古包里,人们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春节,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这种独特的传统使内蒙古的春节独具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

无论是内蒙古的草原民族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片富有年味的土地上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中国传统民居
---蒙古包
一 蒙古包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变迁
草原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为了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水草, 因此四处迁徙,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创造了易于拆建、搬迁的住房—蒙 古包。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 了洞室。洞顶留一口子,供人出入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后 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用树木做支 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社会后,支架变成哈那,同上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 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形似天幕
二 蒙古包平面
二 蒙古包的组成
新发展
* 开始采用了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
因为风力发电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 宽敞明亮
二 蒙古包的组成
顶部设计
顶棚毡 顶毡 在蒙古包的顶棚毡和顶毡之间加入 太阳能电池板,以应对日常用电的 功能要求。在蒙古草原上地势平坦 日照充足,太阳能发电的利用时可 行的。 结构设计
对蒙古包的分析以及结合当下的环境进行的思考
蒙古包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居住形式,记录了这 个民族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为我国的传统民居增添
了一笔亮色,而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就是在保证民族
特色能够得以保留的同时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 生活条件的改善,原始的放牧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而蒙古包也不再是仅仅满足生活基本要求那样简单, 与时俱进同时留住精髓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何 将这种民族特色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加大共同的努力。
套脑 木棚(哈那) 撑杆(乌尼) 使用以900*1800为模数的新型钢结构 哈那构件为基本单位,组装成更加灵 活的新型结构哈那。用钢材代替原来 的木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虽然构造形式已变,但空间形式保持 了原有感觉,这也是对蒙古传统文化 的一种保护。
二 蒙古包的组成
维护设计
围毡 底毡 为防止地面的潮气侵入 包内,新型蒙古包采用 了架空的方式,并利用 架空的部位设置水电等 机械设备。在室内加入 地板,以提高生活质量。 地板支撑结构与上部钢 结构哈那相连,形成一 个完整的架构体系,有 利于防风、雪等自然灾 害。
二 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 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二 蒙古包的组成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 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 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二 蒙古包的组成
(2) 乌尼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 的肩,上联套瑙,下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纳。其 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 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这样 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 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 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 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 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 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 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 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 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该户型为经济型,供 单身或未有子女的丁 克家庭使用,卫生间 独立设置,厨房设置 在会客穹庐内。 经济型四穹庐式制 两室一厅一卫 主卧:7.21 次卧:7.21 起居:12.65 卫生间:3.14 建筑面积:30.21 该户型为经济型, 供人口较少的家 庭使用。卫生间 独立设置,厨房 设置在会客穹庐 内。
二 蒙古包的组成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 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 大小决定。特点: (1)伸缩性 (2)巨大的支撑力 (3)外形美观
二 蒙古包的组成
(4)门立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 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 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二 蒙古包的组成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风天会 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哈纳的蒙古包 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框,在其四角打洞, 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 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 才能用龙纹。
二 蒙古包的组成
维护设计
二 蒙古包的组成
二 蒙古包的组成
二 蒙古包的组成
二 蒙古包的组成
经济型三穹庐式制 一室一厅一卫 主卧: 7.21 起居:12.65 卫生间:3.14 建筑面积:23
普通型四穹庐式制 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主卧:7.21 起居:12.65 厨房:5.42 卫生间:3.14 建筑面积:28.42 该户型为普通型, 供单身或未有子女 的丁克家庭使用, 厨房、卫生间独立 使用。 普通型五穹庐式制 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主卧:7.21 次卧:7.21 厨房:5.42 卫生间:3.14 起居:12.65 建筑面积:35.63 该户型为普通型, 供子女 未成年的普通家庭 使用,厨房、卫生 间独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