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锐评: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锐评: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
2020高考语文作文
全国I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
全国II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全国III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
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和“一条信息”
天津卷:“中国面孔”
上海卷:“转折”
江苏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浙江卷:“人生坐标”
摘要: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表达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看出题者是怎样为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加分的。
看到今年各地作文题,一个总体感觉是,更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总在奖励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无论是全国1卷的“管鲍之交”,还是3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或者全国新高考1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能”,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江苏卷的“信息茧房”,都在考察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讲,就是一个看到他者的命题框架(解构)并找到自己思考落点(建构)的思维过程。我一向主张高中生应该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学习思维方式而不是应试技巧,才能在面对一个具体命题时“降维打击”,轻松破题,在角度位移中找到自己的“菜”。
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接下来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
一、以评论基准线为跳板,找到评论抓手
我最喜欢的作文题是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提到过,拿到一个题目,不要急于去构思角度,先想想命题者出题意图可能是什么,别人拿到这个题目时会想什么?会集中在哪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个思考过程叫寻找话题的基准线,也就是多数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域。抓住话题的基准线,第一可以保证不会偏题,这个基准线会牵引着避免你离题万里而不自知,想象力要有缰绳,不可天马行空。第二可以用别人的想法激活你的想法,想想别人拿到这个话题想什么,就是一种对话,想法很多时候是在对话中激发出来的,可以在别人的思考基础上延伸,也可以把“别人”的观点当成靶子。总之,寻找基准线的过程就是一个话题域锚定并“站到别人肩膀上去思考”的过程。
好,这个材料的基准线是什么呢?可以很容易想到,命题者已经半暴露了他的意图,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对哪个感触最深。——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待人才的话题。在人才的维度上,如果说管仲是个人才,那齐桓公会用人,鲍叔会识人。齐桓公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人物,能驾驭人才,不拘一格善用人才。鲍叔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识人并甘居比自己更牛的人才之后的有德贤才。哪种是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你最欣赏
哪个人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线,价值排序见仁见智,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参照系中突出你最欣赏的那一个,结合当下现实,看谁说得精彩。
如果让我写,我会写鲍叔的知才识才,我会延着“识才”这个角度伸展开,一般人可能只会想到鲍叔识管仲,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人人能看到的“识”,更重要的是“识才”另外两个面向:其一,识齐桓公这个才,相处辅佐那么久,知道这是个明君,能接受像管仲这样曾辅佐过自己的对手、并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为我所用,如果鲍叔不识齐桓公这样的人才,跟错了人,不识时务地向一个心胸狭窄的上级推荐敌人,那就死定了。其二,识自己的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白管仲比自己厉害,齐王更需要管仲,就主动让位,甘居更强的人才之下,而不是武大郎开店。识齐桓公这个才,识管仲,识自己,鲍叔,天才啊!“识才”就是评论的抓手和线头,纲举目张。
如果让我写,我还可能结合当下现实,写人才使用中的公心与私心,这个材料中,几个人才都有一个令人欣赏的共性:出于公心,没有私心。出于公心,连曾经是自己对手、甚至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都用;出于公心,举荐比自己厉害的人,甘居牛人之下当助手;出于公心,为了齐国兴盛,放弃前嫌。公职的要义在于公,人才使用,需要这样的公心,不是圈子,不是亲信,不是送钱就给个岗位,更不能花钱冒名顶替。
二、借助比喻和意象的延伸去拓展思维
我在《评论写作的十大独家技巧》的那一次直播课中讲到了这种方法,借助比喻和意象去延伸。比如面对“后浪”这个比喻时,你能不能想到,这个概念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概念家族,你能想像到他周围的这个家族,就叫意象的延伸。从后浪想到前浪,想到中浪,想到大海,沙滩,弄潮儿,浪潮,潮水的方向,假浪,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深沉的平静,等等,这就是延伸,这么一延伸,思维和角度就打开了。
此次作文题,好几个题目中都包含着比喻,比如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