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

合集下载

孔融让梨的民间故事

孔融让梨的民间故事

孔融让梨的民间故事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从⼩就听到⼤了。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也⼀直在教导我们要懂得谦让。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融让梨的故事怎样的。

孔融让梨 孔融,字⽂举,东汉时期⼭东曲⾩⼈,是孔⼦的第⼆⼗世孙,他是泰⼭都尉孔宙的第⼆个⼉⼦。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正好是他祖⽗六⼗⼤寿,来客很多。

有⼀盘⾹梨,放在寿台上⾯,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都分到了⽐⾃⼰⼤的⼀份,唯独给⾃⼰的那⼀个是最⼩的。

⽗亲奇怪地问他:"别⼈都分到⼤的梨⼦,你⾃⼰却分到⼩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的和低的,⼈有⽼的和⼩的,尊敬⽼⼈敬得长辈,是做⼈的道理!"⽗亲很是⾼兴。

孔融⼩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妙答,⼤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母亲⾮常喜爱他。

⼀天,⽗亲的朋友带了⼀筐梨⼦,给孔融兄弟们吃。

⽗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应该吃⼩的梨,⼤梨该给哥哥们。

"⽗亲听后⼗分惊喜,⼜问:"那弟弟也⽐你⼩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我⼩,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孔融也成了许多⽗母教育⼦⼥的好榜样! ⼈物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26⽇),字⽂举。

鲁国(治今⼭东曲⾩)⼈。

东汉末年⽂学家,“ 建安七⼦”之⼀,家学渊源,是孔⼦的⼆⼗世孙,泰⼭都尉孔宙之⼦。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最终败逃⼭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匠,迁少府,⼜任太中⼤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其所杀。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讲述了孔融在与曹操的交往中,以及他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仁义道德观念,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曹操是当时的一方诸侯,他威震中原,势力强大。

而孔融则是当时的名士,以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德著称。

他与曹操有过一段交往,而这段交往中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美德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孔融与曹操一起吃饭,当时的菜肴中有一盘梨,曹操一眼看中了梨,便伸手去拿。

孔融却连忙说道,“请等一下,梨是苦的,您还是等我去拿些甜的来给您。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孔融的高尚品德。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孔融让梨的举动,体现了他的礼让之风,也展现了他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他不仅仅是在让梨,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仁义道德。

这种仁义之风,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赞赏,也感染着后人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仁义之心,不仅可以感动他人,更可以影响后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善举去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做一个有仁义之人,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动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孔融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深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

他性情温和,善于待人接物,深受乡里人民的爱戴。

在孔融的家乡,有一位老者名叫梨树翁,他家境贫寒,但为人诚实善良,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有一天,孔融到梨树翁家中拜访,正巧梨树翁正在摘梨子。

孔融见梨树翁年老
体弱,便主动上前帮忙摘梨。

梨树翁连忙阻止说,“这些梨子是我家的,我应该自己去摘。

”孔融笑着说,“我年轻力壮,您年纪大了,应该让我来帮助您。

”梨树翁感激地点点头,便让孔融摘梨子。

就在这时,一位行人路过,看到孔融在摘梨子,便笑着对梨树翁说,“你家的
梨子真好,这位年轻人正在帮你摘梨,你可得好好招待他。

”梨树翁听后,连忙对孔融说,“这些梨子都是你的了,我家还有其他的,你尽管拿去吧。

”孔融笑着说,“我只是来帮忙,并不是为了拿梨子的。

”梨树翁却坚持让孔融拿去,孔融只好接过梨子,感慨地说,“老人家,您真是太客气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
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待人诚恳。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品格的体现,一种处世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做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爱心,善待他人。

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心怀善意,乐于助人,让美好的品德之花在我们心中开放。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孔融让梨”。

这个典故源远流长,成为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的重要素材。

那么,孔融让梨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它又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人公孔融是一位才子。

当时,孔融一家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家中摆放着许多梨子,孩子们纷纷前去品尝。

当轮到孔融时,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父亲问他为何选择最小的梨子,孔融回答:“因为我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梨子。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尊重长辈、谦让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谦让,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孔融让梨教育我们要懂得长幼有序,遵循社会规范。

在家中,我们要尊敬父母;在学校,我们要尊敬老师;在社会,我们要尊敬长辈。

最后,孔融让梨告诉我们,谦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知足,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融让梨的精神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无论对待长辈、同龄人还是晚辈,我们都要以礼待人,遵循社会规范。

最后,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

在面对物质诱惑时,我们要坚定信念,珍惜现有的一切,不盲目追求名利。

总之,孔融让梨这一典故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让孔融让梨的精神代代相传。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时,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明懂事。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七个兄弟相处得很好。

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回答问题口若悬河。

每个人都称赞他是个神童。

4岁时,他能背诵许多诗歌和诗句,并知道礼仪。

他的父母非常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爸爸之后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我;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忙。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十分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教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终,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我。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其次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其次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许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惊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沉着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敬重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兴奋。

孔融小时候聪慧好学,才思灵敏,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特别宠爱他。

一天,父亲的伴侣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根据长幼挨次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非常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典范。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2《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慧,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品质,就是共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慧,也特别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观察孔融的行为,心里很兴奋,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对尊老爱幼的美德和谦让精神的推崇。

以下是该故事的内容: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孔融从小就非常懂事,对待家人和朋友们都非常友善和谦让。

有一天,孔融的家里来了客人,他的父亲让人把一盘梨子端到桌子上。

孔融看见梨子后,立刻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然后递给了父亲。

父亲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去拿大一点的梨子。

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子。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把孔融拉到身边,对他说:“好孩子,你做得对。

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你要牢记这个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谦让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

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

其实。

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述了孔融在面对梨子时,选择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和弟弟,而自己选择最小的梨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孔融让梨》的全文意思:
孔融是一个聪明而有礼貌的孩子。

一天,他的家人拿出一盘梨子来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主动选择了最小的梨子,将大的梨子留给了兄长和弟弟。

他的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他年纪小,应该尊敬兄长,让兄长吃大的梨子;而弟弟比他年幼,他也应该爱护弟弟,让弟弟吃大的梨子。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孔融懂得尊重和爱护兄长和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通过孔融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它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家人和亲人要有爱心和宽容。

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社交技能。

儿童睡前故事孔融让梨

儿童睡前故事孔融让梨

儿童睡前故事孔融让梨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孔融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有一天,家里人买了一篮子梨子回来。

这一篮子梨子黄澄澄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孩子们看到这一篮子梨子,都兴奋极了,一个个围在篮子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梨子,嘴里还不停地咽着口水。

这时,孔融的父亲站了出来,说道:“孩子们,这一篮子梨子你们自己来分吧。

”大家听到父亲这么说,都高兴得不得了。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大的梨子了。

可是孔融却没有这样做。

他站在那里,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篮子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父亲看到孔融的举动,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的梨子呢?”孔融抬起头,眨着明亮的眼睛,认真地说:“父亲,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应该留给哥哥姐姐们吃。

”父亲听了孔融的话,欣慰地笑了,他摸着孔融的头说:“孩子,你真懂事,懂得谦让,是个好孩子。

”哥哥姐姐们听到孔融的话,都觉得很不好意思。

他们看着手中的大梨子,再看看孔融手中的小梨子,纷纷把自己手中的大梨子递给孔融,说道:“孔融,你吃大的,我们吃小的。

”孔融连忙摆摆手说:“不用了,哥哥姐姐们,你们吃大的,我吃小的就好。

”就这样,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村子。

大家都夸奖孔融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还让自己家的孩子向孔融学习。

孔融的谦让精神,不仅仅是在分梨子这件事情上体现出来。

在平日里,他也总是尊敬长辈,爱护弟弟妹妹。

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也从不争抢玩具,总是让着别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孔融慢慢长大了。

他依然保持着这种谦让的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后来,孔融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很有品德的人。

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向孔融学习,学会谦让,做一个有礼貌、有道德的好孩子。

当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分享东西的时候,不要只想着自己,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源
2.孔融让梨的寓意
3.孔融让梨的历史背景
4.孔融让梨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源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出自《三字经》。

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名士孔融的真实经历。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家中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

有一天,家人拿出一篮子梨子,让孩子们挑选。

孔融主动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剩下的梨子按年龄大小分配给了其他兄弟。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的典范。

2.孔融让梨的寓意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达了尊老爱幼、礼让为先的美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教化故事。

孔融选择最小的梨子,体现了他对家庭和谐的维护,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小辈对长辈的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懂得谦让,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孔融让梨的历史背景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在这个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希望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来维护社会稳定。

孔融让梨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诞生的,成为了中国古代家教的经典案例。

4.孔融让梨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孔融让梨的故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家庭、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孔融让梨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和礼让他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孔融让梨 家风故事

孔融让梨 家风故事

孔融让梨家风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那可是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头,一颗闪闪发光的瑰宝,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讲过,至今想起来,心里头还是暖洋洋的。

话说东汉末年,有那么个小男孩,名叫孔融,聪明伶俐,长得那叫一个招人喜欢。

孔融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平时一块儿玩耍,一块儿读书,可热闹了。

有一天,家里的大人买了几个梨子回来,黄澄澄的,皮薄肉厚,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

小孩子们一看,眼睛都亮了,心里头那个馋劲儿,别提多大了。

大人们把梨子洗干净,放在桌子上,打算让孩子们自己拿。

孔融呢,他瞅瞅这个,瞅瞅那个,最后竟然拿了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大家伙儿一看,都愣住了,心想:“这孩子,今儿个是怎么啦?大的不拿,专挑小的。

”孔融的爸爸看在眼里,心里头暗暗称奇,就问他:“融儿,你怎么不拿个大点的梨子呢?大的好吃啊。

”孔融听了,抬起头,用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望着爸爸,奶声奶气地说:“爹,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子,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们吧。

”这话一出,家里的大人都愣住了,随即心里头那个美啊,就像是喝了蜜糖水一样。

孔融的爸爸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抚摸着孔融的头,说:“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啊,懂得谦让,将来必成大器。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乡里乡亲,大家都夸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了咱们中华文化里头,关于家风家教的一个经典案例。

想想咱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要啥有啥,可有时候,这谦让的美德,却渐渐被遗忘了。

其实啊,谦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它能让咱们的家庭更加和睦,让咱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就说咱们自己吧,有时候为了点儿小事儿,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事后想想,真没必要。

要是咱们都能像孔融那样,多一点儿谦让,少一点儿计较,那咱们的生活,岂不是会更加美好?所以说啊,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告诉咱们,做人啊,要有一颗谦让的心,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咱们要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它永远发光发热。

幼儿园孔融让梨的故事

幼儿园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孔融在幼儿园时的一次争吵和智慧的表现。

故事中,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只梨。

孔融手中的梨最大,其他孩子都想和他交换,但孔融不同意。

孔融的老师看到了这个情况,问孔融为什么不愿意让梨给别人。

孔融回答说:“我不愿意让梨给他们,因为我手里的梨最大,他们的梨都比我小,换了之后我就会有一只小梨了。


老师听后深思熟虑,赞赏孔融聪明地发现了问题所在。

她告诉孔融:“你虽然手里的梨最大,但不应该只考虑个人利益。

你应该要懂得与人分享,让大家都开心。

这样,你不仅会得到别人的欢心,也会收获友谊和快乐。


孔融听了老师的教诲,领悟到了分享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他主动将自己手中的梨分给其他孩子,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和感激。

从那以后,孔融变得更加善良和宽容,与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

这个故事通过孔融的经历告诉我们,与人为善、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帮助我们建立友谊、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引言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年幼的孔融在一个患有近视的老农的果园里,让其取下了头上的斗笠作为测量标准,最终成功帮助老农解决了看不清远处果树的问题。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不仅显示了孔融聪明才智,更教育人们要以善心和智慧帮助他人。

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情节很久以前,有一个年幼的孔融,他聪明机智,为人正直。

有一天,孔融在一个果园外看到了一个老农,他正踌躇不前地站在果园里。

孔融好奇地走过去,向老农询问他的困惑。

老农告诉孔融,因为自己患有近视,看不清远处的果树。

孔融听后,立刻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孔融让老农把头上的斗笠取下来,然后让老农站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作为测量标准。

孔融告诉老农,只要当老农站在地上的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果树,并且准确地摘取果实。

老农听了孔融的建议后,非常高兴并立刻按照孔融的方法行动起来。

果然,当老农脱下斗笠,站在地上的时候,他看到了远处的果树,不再迷失方向,也能够准确地摘取果实。

孔融让梨的启示这个故事中的孔融展现了他聪明才智和善良的品质。

面对老农的困扰,他并没有嘲笑或嫌弃,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帮助老农解决困难,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乐于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孔融看到老农的困扰后,并没有选择漠视或置之不理,而是主动走向老农并询问他的问题。

这种心态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

其次,故事中的孔融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创造力。

面对老农近视的困扰,孔融很快地想到了通过斗笠作为测量标准这一巧妙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老农的问题,还展现了孔融的聪明才智。

最后,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以智慧和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境时,不能一味地抱怨和灰心,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办法。

正如孔融一样,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而是自己动手想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结论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则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古代智慧故事。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优秀15篇)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

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

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

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

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

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妈妈。

妈妈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

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她。

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2023年6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白话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延展故事: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

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

【民间故事】孔融让梨很久以前,有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叫孔融。

有一天,他跟几个朋友一起到山林里玩耍,突然看到一棵大树上结了一堆美丽圆润的梨子,大家都非常想要吃一口。

孔融看到这里,心里想道:这些美味的梨子让我们怎么能不尝一尝呢?这时,它们又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摘梨子,梨子没了。

孔融看到众人争逐之下打得很狠,很快就要打出火气来,于是他说:“既然我们都想吃到梨子,为什么不用一个游戏来决定谁能吃到呢?”众人听了孔融的话,都向他投来了惊异的目光。

孔融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能力。

只要有人做得最好,他就可以获得梨子。

”“怎么样才能自己的能力最厉害呢?”大家都对孔融的话产生了兴趣。

孔融说:“让我们一起做一件事吧。

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一个自己选定的位置,用自己的一根竹杆去比试距离,看谁的竹杆可以伸得最远。

如果能够看到路边的那一群青年们还有那是棵高树上的果实,他就能够赢得这些美味的梨子。

”于是,大家依次站好了,开始比拼。

大家都在抢着要选最好的竹杆,但孔融却挑了一根比大家都短的竹杆。

孔融的朋友们看了,觉得他太傻,为什么不选长的竹杆呢?然后就开跑了,有些人拼命的划着竹杆往前站,这时孔融没有跑,并且用竹杆刮了刮自己的鼻子。

大家看到这里,非常奇怪,对孔融的做法都感到困惑。

孔融突然问了起来:“诸位友人,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觉得他做的很莫名其妙。

孔融继续解释起来:“你们划着竹杆往前挺进时,会聚精会神地站着,希望尽可能地伸出最长的竹杆,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鼻子已经被划伤了。

你们都想吃到这些梨子,却没有注意到身体的健康。

当你们终于跑到了最远的距离,看到梨子时,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众人听完孔融的话,都默默低头,对孔融的智慧和聪明心怀敬畏。

孔融不但有聪明的脑子,还十分谦虚。

他告诉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必要在同一件事上互相竞争。

孔融说:“让我们在这里学会公平竞争的学问,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劣势之处,这样就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