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康复治疗学: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8
(一)神经生理学
运用各种反射,包括:
1.生理反射: 如腱反射、交互抑制、 牵张反射等等。
2.病理反射: 原始反射(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紧张性反射 等等)
(二)神经发育学 正常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1.头颈---躯干---肢体; 2.近端关节---远端关节 ; 3.简单动作----复杂动作; 4.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5.对称运动---不对称运动。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
倾斜时,由于来自眼部的刺激,而将头
部保持正确位置。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2
平衡反应
定义: 当人体突然受到
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 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 反应。
当患者能在稳定的平面上完成平衡反应时, 就可将其放在可移动的平面上,然后移动或
(3)出现痉挛:
①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 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
②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 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0
调正反射
定义: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 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 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 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5
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key point):指人体的某些特定 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 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手法作用于关键点,可以抑制异常的姿 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 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 反射性抑制(RIP)综合应用。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还适用于运动障碍及预防。
PNF基本技术
最大抵抗 牵张 整体运动模式 反射 拮抗肌诱发相反运动
Kabat H,1952
想要的效果
促进技术
期待的效果
PNF运动模式 肌肉牵张
→肌收缩力增大、提高反应速度 →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
神经生理 运 动 再 学习 PNF 运动控制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1
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
作用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 伸展性动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2
扩散与强化(放射与加强)
Irradiation 扩散:反应的扩散 Reinforcement 强化 扩散与强化和阻力相关:
阻力的大小与肌肉反应的大小呈正相关 决定阻力的施予和肌肉收缩的方式取决与:
病人的情况 治疗的目标
放射和加強
利用溢生原理 促进或抑制 最佳的结果是依赖: o 最佳的阻力 o 正确的动作模式 o 技术 o 其他的刺激 加强的是不同的身体部分之间的放射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明威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 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 表。
螺旋式发展
神经功能重塑
反射
随意
模式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仰卧,头正中, 主动或被动 肢体伸 地将头转向 一侧 同上 将上或一半 身扭动 被动向左或 右侧倾斜 同上
全身象一根圆木本 样随意转动 下或上半身能随之 转动而成一条线 头倾向于在空间寻 找正直的位置 同上
坐位 闭眼 同上 开眼 是于俯卧位 臂伸过头
将其突然移 向地板
肢体保护性的伸出 保护
手、膝站、坐、 倾斜摇离平 跪站等 衡点
• (一)Bobath)疗法; • (二)Brunnstrom疗法; • (三)Rood疗法; • (四)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PNF)。
其他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 (一)Temple—Fay治疗法 ; • (二)Vojts治疗法; • (三)Peto治疗法; • (四)Domam—DeIecato治疗法; • (五)Phelps治疗法; • (六)上田法 ; • (七)中村法。
仰卧
头转达向一侧 颔向侧上下肢伸展 枕向侧上下肢屈曲
仰卧、头中位 肢体伸直
仰卧时 俯卧时
伸肌张力上升 所有屈肌张力上升
4.正支持反应 (出生在6月)
站
压支持腿的足 支持腿伸展,肌肉 底或用足底在 紧张不能屈曲 硬地面上跳几 次
一侧用力抗阻 另一侧出现不随意 收缩 的紧张性活动
5.联合运动 (出生0~3月,至8~9月 )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原理
• 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原理是神经肌肉促进 技术的理论基础。 • 藉由观察患者及治疗患者的经验,发展出 各种治疗理论,甚至有些理论还找到神经 生理学来解释,不过这些理论早期的发展 都是藉由观察与经验累积,再去寻找适合 的理论来解释。
神经发育的原理
神经生理的原理
神经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知识
1.对称性联合反应 (1)上肢(对称性)(上肢几乎是左右对称) 健肢屈曲→患肢屈曲 健肢伸展→患肢伸展 (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下肢内外旋是对称) 健肢内收内旋→患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患肢外展外旋。 (3)下肢(相反反应性屈曲与伸展)(多数呈相反) 健肢屈曲→患肢伸展 健肢伸展→患肢屈曲 2.同侧性联合反应(个别侧外是相反的) 上肢屈曲→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上肢伸展
康复医学之PNF技术(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课件
4. 慢逆转(slow reversal)
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 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 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 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 适用范围
➢ 肌力较弱; ➢ 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
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 ➢ 疼痛; ➢ 平衡能力低下。
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 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适用范围
➢ 起始运动困难; ➢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第十三章
PNF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治疗技术 第三节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第四节 临床应用
概念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 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 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
时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 (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空间总和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ojta技术等等Bobath技术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常用治疗技术一、反射抑制性模式:1、躯干抗痉挛模式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3、肩的抗痉挛模式4、手的抗痉挛模式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1、翻正反应2、平衡反应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四、关键点的控制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五、推―拉技巧1、压迫性轻推2、轻微牵拉六、拍打七、肢体置放和控制1、定位置放训练2、控住训练八、辅助器具九、患侧肢体的负重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二、共同运动1、上肢共同运动2、下肢共同运动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2、交叉伸屈反射3、屈曲回缩反射4、伤害性屈曲反射5、紧张性颈反射(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6、紧张性迷路反射(分静态和动态)7、紧张性腰反射8、正负支持反射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I 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定义:根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运动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肉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方法。
分类:促进兴奋(易化):通过某些方法,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肌张力,进而提高了肢体活动性和稳定性。
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降低痉挛肌肉的张力,以便于运动恢复。
治疗原则:1.神经生理学:运用各种反射,包括:生理反射:腱反射、交互抑制、牵张反射。
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原始反射(紧张性颈反射)2.神经发育学:运用正常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头颈→躯干→肢体;近端关节→远端关节;简单动作→复杂动作;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对称运动→不对称运动。
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运动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a.先做等长练习,后做等张练习;b.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再联系向心性控制;c.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的运动模式。
治疗方法:在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强调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的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obath技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1.理论基础: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重视整体治疗。
2.Bobath技术与手法: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调正反射;平衡反应;感觉刺激。
控制关键点:定义: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手法作用于关键点,可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控制关键点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反射性抑制综合应用。
人体关键点:a.中央关键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b.近端关键点: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c.远端关键点:上肢的拇指,下肢拇趾。
反射性抑制定义: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技术基本手法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即本体感觉神
经肌肉促进)是一种康复技术,旨在增强运动、平衡、柔韧性
和力量。
PNF技术基本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展延(Contract-Relax Stretching):在运动范围的末端进行
轻微而持续的牵拉,直到产生一定的舒适感。
接着,让患者用力收缩被牵拉的肌肉,然后松弛,并在此期间要维持牵拉状态。
2. 对抗(Hold-Relax Stretching):让患者外展受伤的肢体,
并让患者用力抵抗你的推力。
然后,患者松弛,同时你坚持推力,以牵拉肌肉。
你可以在此期间与患者交流,以获得合适的力度。
3. 不对称收缩(A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同时用力收缩对侧的肌肉,并保持5-10秒钟。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同
时对需要进行牵拉的肌肉施加推力。
这应该在特定的角度下进行,以有针对性地牵拉目标肌群。
4. 快速伸展(Rapid Alternating Movements):通过快速来回
的动作,帮助肌肉快速收缩和松弛,从而增加灵活性和协调性。
这可以在床上、平板上或使用其他设备进行。
5. 对称收缩(Symmetric Contraction):让患者用力收缩两侧
对称的肌肉。
然后,让患者松弛,并按照需要施加推力。
这些基本的PNF技术手法通常应用于不同的肢体和肌肉组合,以产生针对性的拉伸和增强效果。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doc
实施人员需要接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的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 技巧,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施环境要求
具备安全设施
实施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环境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防滑 地毯、安全带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
实施环境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保持清洁卫生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萎缩和 力量下降,神经肌肉促进技 术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和提 高肌肉功能,预防跌倒。
不适用人群
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能会增加心肺负担,加重病 情。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安全性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中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ABCD
急性炎症期患者
如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感染急性期等,神经肌肉 促进技术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
在健身领域,神经肌肉促进技 术可以帮助练习者增强肌肉力 量、改善体型和塑造身材。
其他领域
除了康复治疗、竞技体育和健 身领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还 应用于军事训练、职业安全与
健康等领域。
02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方 法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神经肌肉 促进技术,主要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损 伤引起的运动障碍进行治疗。
,以促进肌肉的放松和柔韧性。
PNF拉伸技术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对于各种运 动障碍、肌肉紧张等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PNF拉伸技术是一种基于拉伸和等长收缩的神 经肌肉促进技术,主要针对肌肉紧张和运动障 碍进行治疗。
PNF拉伸技术包括对肌肉的主动和被动拉伸,以 及通过特定的等长收缩练习来促进肌肉的协调和 平衡。
严重认知障碍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患者可能无法理 解和配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操作。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生理疗法)定义: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基本知识运用运动疗法的基本操作中以治疗神经、肌肉,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治疗方法。
特点:1、目的都是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2、方法上都是强调感觉对运动的重要性3、重复进行对学习的必要性所谓促进技术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运动神经元,调节他们的兴奋 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刺激运动通路上各级神经元调节 兴奋性获得 正确的运动输出促进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促通兴奋即易化;促通抑制即抑制.一、Brunnstrom 疗法二、Bobath 疗法三、Rood 疗法四、PNF 疗法五、如何选择应用神经生理疗法一、Brunnstrom疗法 (一)治疗理论 医生指导 反复训练患者努力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 出生后就具备的运动反射(正常)–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 脑部受损后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原始反射类型• 紧张性颈反射– 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种类–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 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 颈前屈(低头)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thine reflex)– 又称前庭反射• 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引起–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 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 共同运动(synergy)– 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上肢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如同手抓同侧腋窝前的动作•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如同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的动作下肢共同运动–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踝跖屈、内翻–下肢屈曲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跖屈、内翻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两侧肢体类似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见于健康人)–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二)基本方法:1、上肢:(1)屈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伸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下肢:(1)伸肌协同动作的引出(2)屈肌协同动作的引出(3)下肢外展的促进(4)下肢内收的促进(5)下肢分离运动(6)桥式运动3、躯干:Brunnstrom对躯干的训练是在早期开始的•增强躯干平衡和躯干肌活动两方面--平衡训练在坐位进行--躯干活动先训练屈肌后伸肌,再旋转肌(三)偏瘫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分期———————————————————————————————————————分期上肢下肢———————————————————————————————————————I期软瘫,无自主运动Ⅱ期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屈曲模式在先,伸展模式在后伸展模式在先,屈曲模式在后Ⅲ期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手钩状抓握,无随意伸展或放松Ⅳ期脱离共同运动(痉挛减轻)(1) 手触摸骶尾部(1)坐位屈膝>90°(2) 上肢前屈90°,伸肘(2)坐位,踝背伸(3) 屈肘90°,前臂旋前/旋后(3)坐位,先屈膝,后稍伸膝(4) 拇指侧方外展及放松(4)站立,先屈膝,后稍伸膝(5) 手指小范围运动——————————————————————————————————————————————————————————————————————————————分期上肢下肢———————————————————————————————————————Ⅴ期独立或分离运动(1) 上肢外展90°,伸肘(2) 上肢外展180°,伸肘站立(3) 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1) 伸髋、屈膝(4) 手抓握圆柱体与球状物体(2) 踝背伸(5) 手指不同范围的随意伸(3) 伸膝Ⅵ期协调运动(痉挛基本消失)(1) 双上肢外展90°(1) 站立位,伸膝,髋外展(2) 双上肢外展180°(2) 坐位,屈膝,小腿旋转(3) 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3) 坐位,足内翻/外翻———————————————————————————————————————二、Bobath 疗法(一)临床应用:1、成人偏瘫:①与CNS损伤有关的问题(肌张力异常、肢体异常的运动模式)②与姿势及运动障碍有关的问题(躯干控制障碍、平衡功能下降、保护性伸展反应减弱或消失等)③功能性活动能力丧失(ADL减弱或丧失)2、小儿脑瘫(主要):①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导致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或停止②运动发育的异常性(运动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患者因而不断体会异常的感觉,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异常传导路,长期下去这种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就会固定下来)(二)常用技术:1、Bobath握手要求患侧拇指在上,一个是可以限制患侧的前臂旋前和腕关节屈曲还能有利于患侧拇指处于伸展位。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 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 技术(又称为PNF技术)。
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
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一).基本理论基础: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
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
(二).基本技术: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
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
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
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分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
分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它能够帮助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
本文将分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
一、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简介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康复方法,它是通过电刺激、运动训练等手段来调动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刺激、功能性锻炼、生物反馈等。
在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康复需求。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从而保证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1. 电刺激电刺激是一种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它通过向肌肉施加电流来促进肌肉的收缩,从而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功能。
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电刺激来刺激患者的肌肉,帮助患者恢复上肢的功能。
电刺激可以分为表面电刺激和深部电刺激两种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刺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
2. 功能性锻炼功能性锻炼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锻炼,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功能性锻炼来进行康复训练,例如通过抓取、握持等动作来促进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
3. 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是一种通过测量生理参数并将其反馈给患者,帮助患者学习控制和调节生理功能的方法。
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来帮助患者感知和控制受损上肢的运动,从而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1. 增强肌肉力量通过电刺激和功能性锻炼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上肢的肌肉力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定量评估来监测患者的肌肉力量的变化,进而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从而使康复效果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2. 促进神经再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 、Bobath技术主要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在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反射抑制性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关键点的控制、推—拉技巧、拍打、肢体置放和控制、辅助器具、患侧肢体负重等技术进行治疗。
2、PNF技术主要特点: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以多肌肉参与的、多关节、多轴位、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具体特征:(1)PNF模式在三个平面上组合运动:①矢状面:肢体的屈曲和伸展;②冠状面:肢体的内收和外展,脊柱的侧屈;③四肢或者躯干的旋转。
(2)PNF模式具有螺旋形和对角线的特征:从肌肉活动能够得到增强的现象上,可以知道牵张和加强操作能够提高运动模式的训练效果,合理使用协同肌的扩散效应能够增强训练的肌群或加强预期的功能性活动。
对肌肉活动的增强效应不仅能通过运动模式的近端或远端传播,还能从一个运动模式传播到相关的运动模式。
(3)PNF模式是根据肢体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的:头、颈、躯干和四肢均有两个对角线模式,分别简称D1模式和D2模式。
每一个对角线又由两个互为拮抗的运动模式所组成,并且以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分别成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
这样对四肢来说,每个肢体总共有D1屈曲、D1伸展、D2屈曲、D2伸展四个运动模式。
(4)PNF模式对肢体近端和远端关节的位置是有严格要求的,而对中间关节则无特别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一.概述: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神经发育规律。
在临床上,将神经发育的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临床治疗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大量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治疗方法。
1. 定义促进技术(简称促进法)──是根据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活动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促进技术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1)促进兴奋──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处于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
(2)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产生兴奋冲动的神经元返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过程。
2.原理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
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α运动系统和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1)中枢性促进技术──以Brunnstrom为代表,它是利用机体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发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它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由于外周传入冲动的促进作用,而是通过相对肌力较强的肌肉随意收缩时,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聚集,来增强肌力较差的肌肉的力量;或通过患肢有意识的触发异常粗大的共同运动,最大限度的摹集所有运动单位地参与,使原本仅有微弱收缩的肌肉也能参与到这一模式中,从而促使肌力的恢复。
(2)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主要包括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和其他利用皮肤深部冷刺激抑制肌肉痉挛等技术。
①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应用外周本体感受性刺激来募集更多的靶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性冲动,促使肌肉收缩,以增加随意收缩的力量或肌张力,亦可抑制靶运动神经元使肌肉放松,缓解肌痉挛。
②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是以Rood等为代表,在特定皮肤区域进行刺激,获得局部促进作用的方法。
(3)神经发育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代表,本技术是应用神经发育的原理,以固有反射及较高中枢对运动反射调节为基础,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保护反应等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确的动作,从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重新获得对运动的控制。
(4)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以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直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二.常用的方法: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运动再学习(简称MRP)。
1. 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
本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了有控制的感觉刺激,利用某些动作来诱发有目的的应答。
(1)机理:将运动的发育和神经生理基础结合起来。
因为感觉是运动的动力。
在治疗时,可用多种感觉刺激法加大患者的感觉输入,以提高受损神经元的兴奋性或促进新的通路形成,以恢复正常功能。
①通过相应的感觉刺激可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必要的动作应答。
这种有控制的感觉输入用以诱发肌肉活动的反射性应答,是获得最早控制运动能力的阶段。
②感觉运动觉的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的,必须按发育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感觉运动觉水平发展。
所获得的肌肉反射性应答活动也应按照发育的规律,以争取得到脊髓以上中枢的控制。
③实施目的性的动作。
特别要强调动作要有目的性。
应用有目的性的动作,作为诱发皮层下的按需要的动作模式,即按"目的"反射性地对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产生应答。
(2)方法:感觉刺激诱发应答的方法包括易化法和抑制法。
易化法--触觉刺激有两种即快速擦刷和轻推敲。
常用的有快速擦刷、捏、推敲、冰刺激(短时间)、快速牵张、摇动、压缩关节等。
①快速擦刷的方法:用刷子逆毛方向刷即将运动的肌群表皮3秒-5秒,也可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进行,如刺激后30秒内无反应,可重复3-5次或更多。
快速擦刷的效应是特异性的并在刺激后30秒-40秒内达最强,应抓紧这段时间训练。
在脊髓后根分布区接近脊柱部位的擦刷,可以使背部深层肌张力增高,若刺激相应分布区的其他部位的皮肤,则可促使这些部位表层肌的张力提高。
注意事项:a.刺激耳翼部,由于迷走神经受刺激可影响心功能(心率减慢);b.刺激L1-2 腰椎段的分布区可引起排便;c.刺激S2-4骶椎分布区可引起尿潴留。
②轻推敲法:敲打肌腱或肌腹,可易化这些肌群,对拮抗肌产生抑制。
③快速而轻的肌肉牵伸,可易化这些肌群,即刻产生动作。
如侧卧位下,快速向后牵拉下肢,即可诱发屈髋动作。
④局部冰刺激:快速、短暂的冰刺激,可易化这些肌肉产生收缩。
如用冰块刺激掌心、脚心或指趾间皮肤背侧,可诱发反射性回缩动作;若刺激腹部右上1/4处,相当于T7-9神经分布区,可引起对横隔的刺激;若刺激嘴唇可引起张口(回缩反应);若刺激舌或唇的内侧,则引起闭口。
另发现用冰刺激后约30秒可引起反跳效应,此时受刺激的肌肉暂时性抑制,其原因尚不清楚。
抑制法--常用的有轻的关节挤压、背部轻叩加轻压和缓慢牵伸肌肉可降低全身肌群的张力、中等温热敷10-20分钟(若高于体温,则2-3小时内产生反跳效应,抑制肌被易化)、加压肌腱部分、冰水浸泡(长时间)、对抗痉挛的肢位等。
①通过轻的关节挤压来抑制肌肉痉挛。
如对偏瘫患者掌指关节进行轻的挤压,可抑制屈肌张力,缓解痉挛;对偏瘫患者肩部肌痉挛而引起的疼痛,可通过外展患肩至35°~45°,再将上臂轻轻向肩胛盂方向推动,并固定片刻,即可缓解肌痉挛,减轻疼痛。
②轻叩加轻压,降低肌张力。
如对患者颈背部自上而下地轻叩脊柱两侧肌群,直至骶尾部,两手交替进行,一般约须3分钟,可降低全身肌群的张力。
③中等温热敷10~20分钟可产生抑制作用。
若温度高于体温,则2~3小时内产生反跳现象,即抑制肌群又被易化。
④加压肌腱部位和缓慢牵伸肌肉,可通过刺激肌腱的感受器产生抑制作用。
如在手的整个长屈肌腱上持续加压,可使屈肌群产生抑制。
⑤利用特殊感觉的刺激,产生易化或抑制作用。
如听觉、视觉刺激可普遍易化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快节律和高音调的音乐产生易化作用;柔软的催眠曲则产生抑制作用。
光线明亮、色彩鲜明、充满生机的环境常可产生易化的效果。
⑥Rood还根据婴儿个体发育顺序的运动模式,即运动能力控制水平,将功能恢复分为四期:促进活动阶段:最基本的动作是仰卧回缩、转体、俯卧伸展。
促进固定肌活动阶段:最基本的动作是俯卧伸展(保持5-10秒),颈肌协同收缩,俯卧肘支撑位,四肢着地支撑位和站立位。
在固定的基础上进行活动阶段:最基本的动作是颈肌协调收缩(要控制方向),俯卧肘支撑位(向左右、前后移动、单侧支撑重量等),四肢着地支撑位(做摇动、移动、单侧支重),站立(体重转移、单腿支重)。
发展技能阶段:最基本的动作是俯卧肘支撑位(头部做各方向活动,一臂作各种技能活动),四肢着地支撑位(单臂做各种技能活动、爬行、做躯干旋转或交叉方向的活动),站立和行走。
运动控制的顺序:先屈后伸、先内收后外展、先尺侧活动后桡侧活动,最后是旋转活动。
2.Bobath技术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技术。
它的显著特点是按照患者的发育水平,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和诱发正确的动作,抑制异常模式,强调在运动中去体会和掌握肢体运动时的感觉,而不是动作本身。
正确的运动感觉对发展运动控制能力很有意义。
神经发育方法的中枢性机制是通过改变错误运动模式,建立正确的姿势反射和主动控制的运动能力,挖掘患者的潜能。
(1)反射性抑制:用于抑制具有异常肌张力的动作(控制关键点:如拇指、足拇指、胸骨、膝、骨盆等),这种抑制可防止感觉岔入异常模式的通路中而重新进入正常通道。
因此在治疗中总是于促进翻正反射和平衡反射同时应用。
①抬头过伸易化全身伸肌张力,抑制屈肌张力;颈过屈则易化屈肌张力,抑制伸肌张力。
②肢体内旋抑制伸展,外旋抑制屈曲,对称性伸展四肢,可抑制前臂的屈肌痉挛等。
(2)翻正反应:可帮助患者从仰卧位转至俯卧位、肘支撑位、四肢着地位、跪位以至站位。
仰卧位反转易化:颈屈曲并转向一侧,同时身体随着头转向一侧,继翻即成俯卧位。
如此时将患者的头和脊柱呈过伸位,即可从俯卧位→仰卧位。
(3)平衡反应:用以维持或重新获得平衡,可用破坏重心的方法来易化。
坐、站位下进行。
一般患者已能对抗重力并能维持体位后进行。
(4)保护反应:常可在练习平衡反应时同时引出。
如推其欲倒,则快速伸出上臂,以防头着地。
(5)感觉刺激:患者处于反射性抑制的模式,感觉刺激才有意义。
常用于治疗低张、无力或感觉障碍者。
可选用加压抗阻负重法,亦可将肢体按需要放在一定位置上观察自主活动或随意终止活动的能力,还可用叩打,增加肌张力,维持姿势。
(6)逃避反射──即用一种轻微的伤害性刺激即可引起肢体多关节运动,表现为肢体的屈曲反应。
如:在足底给一伤害性刺激,可引起下肢屈曲运动,使下肢伸肌张力降低,而暂时性解痉。
3.Brunnstrom技术:强调在恢复的任何时期,均可利用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同时也应用本体感受性刺激和皮肤刺激,以辅助促进神经和肌肉运动。
(1)利用对拮抗肌的刺激而产生的交互抑制作用,调节肌张力,抑制肌肉的痉挛。
如对屈曲痉挛的上肢进行被动屈肘和主动伸肘训练;对伸肌痉挛的下肢进行交替伸/屈膝关节地运动。
(2)利用联合反应来促进软瘫期的病人的肌肉收缩,如健侧上肢的抗阻伸肘诱发患侧上肢的伸肌活动。
(3)利用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腰反射以促进姿势稳定及矫正头和躯干的位置,利用牵引、抓握和逃避等反应以促发和再训练手指的控制能力。
总之Brunnstrom方法,是使患者自最初的粗大联合反应阶段进入由共同运动支配的半随意运动阶段,然后使患者打破共同运动达到精确的功能性的随意控制阶段,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4.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PNF):是通过刺激机体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PNF技术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