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链复合季铵盐比较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常用消毒剂

水产养殖常用消毒剂

水产养殖常用消毒剂市面上消毒剂牌子很多,商品名称千奇百怪各有特色,让人感觉眼花缭乱。

其实,如果养户了解一些化学药品的常识,就能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目前能应用于水产的消毒剂,只有有限的几种。

而明白了这一点,在治疗鱼病的时候就能避开渔药商品名称设置的陷阱,仔细辨别其药品说明中的成分说明,从而找到适宜自己养殖鱼的药品。

目前,我们常说的消毒剂是指化学消毒剂。

可按其化学性质的不同分为九大类: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环氧乙烷、醛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和双胍类消毒剂。

其中在水产上常用的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以及由此引伸的一些消毒剂,像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常用的过氧化物消毒剂为二氧化氯和最近新上市的第五代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常用的醛类消毒剂有甲醛(40%的甲醛也叫福尔马林)、戊二醛以及复方戊二醛等。

含碘消毒剂水产上主要使用的有PVP -I、双链季铵盐络合碘两种。

像上面提到过的环氧乙烷、酚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不包括双链季铵盐)和双胍类消毒剂目前在水产上的应用尚少,仅在一些工厂化养殖中偶有所用,但也只限于试验性质,在此不作一一说明了。

含氯消毒剂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水产养殖消毒剂的重要位置,从漂白粉到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都是以“氯”来打天下。

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小分子的次氯酸,次氯酸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直接氧化菌体蛋白,从而消灭病原微生物。

该类消毒剂的优点是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抗力较强的芽孢;缺点是无机氯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热和潮湿的影响,易丧失其有效成分。

有机氯虽相对稳定,但溶于水之后也不稳定。

研究表明,该类消毒剂的杀灭微生物作用明显受水体环境因子的影响,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作用加强,随着pH值的升高,其作用减弱,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其消毒效果有明显下降,而且该类消毒剂对水产动物的刺激性也较大。

猪场常用的消毒药

猪场常用的消毒药

(一)猪常用的几种消毒药1、过氧化物类消毒药(1)过氧乙酸:过氧乙酸又叫醋酸,过氧乙酸具有很强的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死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真菌、病毒、芽胞和其它微生物。

实际应用:配成%%浓度用于厩舍内外环境、用具及带猪消毒。

但要注意带猪消毒时。

不要直接对着猪头部喷雾,防止伤害猪的眼睛。

(2)高锰酸钾:又称锰酸钾或灰锰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的消毒药,它能氧化微生物体内的活性基,而将微生物杀死。

实际应用:常配成浓度,用于猪的皮肤、粘膜消毒,主要是对临产前母猪乳头,会阴以及产科局部消毒用。

2、氯化物类消毒剂氯消毒剂是杀菌谱广,能有效杀死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包囊和藻类,作用迅速,其残氯对人和动物无害。

缺点,对金属用品有强腐蚀性,高浓度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

(1)漂白粉:属于氯消毒剂的次氯酸钙的产品,杀菌广谱,作用强,但不持久。

主要用于厩舍、畜栏、饲糟、车辆等消毒。

实际应用:用5%-10%混悬液喷洒,也可以用干粉末撒布。

用%%作用饮水清毒。

(2)次氯酸钠(NaOCl):次氯酸钠是液体氯消毒剂,是一咱有效、快速、杀菌力特强的消毒剂。

目前广泛采用它做水、污水及环境消毒。

实际应用:畜禽水质消毒,常用维持量2-4ppm有效氯。

用于猪舍内外环境消毒,常用5-10ppm有效氯的氯消毒剂溶液。

用5ppm浓度氯溶液带猪喷雾消毒。

(3)菌毒王消毒剂菌毒王是一种含二氯化氯的二元复配型消毒剂。

消毒剂与活化剂等量混合活化后,可释放出游离的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能使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氧化分解。

因此它能杀灭各种细菌、霉菌、病毒和藻类等微生物。

又由于具有安全、高效、广谱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畜禽场、饲喂用具、饮水、环境等方面消毒。

实际应用:畜禽水质消毒常用5ppm,环境消毒用200ppm,饲喂用具消毒有700ppm的菌毒王消毒剂。

(4)强力消毒王强力消毒王是一种新型复方含氯消毒剂。

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尿酸钠,并加入阴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4种常用消毒剂应用浅析

4种常用消毒剂应用浅析

随着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消毒剂从一个小众产品突然跃升为一瓶难求的刚需产品,84消毒液、75%医用酒精都一度供应不足。

与此同时,季铵盐、次氯酸等消毒剂也走入普通消费者的视线。

本文将对几类常见消毒剂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指以氯型季铵盐、溴型季铵盐为主要杀菌有效成分的消毒剂, 包括单一季铵盐组分的消毒剂、由多种季铵盐复合的消毒剂以及与65%~75%乙醇或异丙醇复配的消毒剂[1]。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是指以C 8-C 18的脂肪链(双链)、甲基(或苄基、乙基苄基)组成氯型季铵盐或溴型季铵盐。

双链季铵盐如二甲基二癸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癸基溴化铵等,杀菌能力高于单链季铵盐,与单链季铵盐复配或单独作为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产品也已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季铵盐消毒剂是一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稳定、不挥发,对环境、物品、人体均比较安全,适合于家庭、公共场所、托幼机构、食品加工场所、医疗机构等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传统的苯扎氯铵和苯扎溴氨消毒剂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且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弱,双链季铵盐结构中由一条长碳氢链取代了单链季铵盐结构中的-CH 3 基团,在性能上对革兰阴性菌、病毒等的杀灭作用比传统季铵盐有所增强,且受硬水与有机物的影响减弱[2]。

因此双链季铵盐消毒剂的杀菌性能更优越,且避免了单链季铵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问题。

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产品共用,如肥皂等。

双链季铵盐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在较高浓度下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200mg/L浓度下作用3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达到99.99%;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大于99%;作用4min,能够杀灭包括禽流感病毒、HIV在内的48种病毒。

涵盖包括高水平消毒、中等水平消毒以及低水平消毒的完整的致病菌致病毒[3],广谱安全,较低浓度即有较高的杀菌效力。

李 丹(西安优露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摘 要:介绍了4种常见消毒剂,双链季铵盐、次氯酸、酒精及对氯间二甲酚(PCMX)的基本性质、杀菌原理、杀菌能力及应用特点。

铵盐消毒剂

铵盐消毒剂

2.2.32 季铵盐消毒剂作为一类高效、温和的阳离子杀菌剂已得到了近百年的关注和研究,阳离子季铵盐化合物广泛应用在细菌抑制剂和消毒剂中。

早在1915年,Jacobs就报道合成了季铵盐类消毒剂,并作了杀菌的研究,指出该类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1935年,德国人Domagk研究了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及化学结构与制菌的关系,同年Wetzel将其用于临床消毒实践,逐渐推广。

该类消毒剂低毒安全,副作用小,低浓度有效,无色、无臭、刺激性低,故初期曾经被誉为理想消毒剂的一个突破。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单一品种的季铵盐消毒剂抗菌谱狭小,消毒应用范围有限,曾影响了季铵盐作为消毒剂的使用与推广。

近年,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复配技术的运用,不同种类的季铵盐独特的抗菌作用机理,在配方中因协同作用得到放大、应用范围更广,加上季铵盐类消毒剂自身特有的安全性能,使得季胺盐类消毒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认可。

目前除用于医院的皮肤粘膜消毒、外科洗手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也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各类生产用具和设备器皿的消毒,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农作物的防霉,畜舍的卫生消毒、水产养殖、藻类杀灭、塑料抗菌剂制备、复方消毒剂制备等广泛用途。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季铵盐类消毒剂发展至今,品种已达数百种。

按其结构,我们将其分为四类,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复合季铵盐、聚季铵盐。

2.2.32.1单链季铵盐消毒剂单链季铵盐消毒剂:代表品种主要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氧乙基溴化铵(度米芬)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吡啶溴化铵(消毒技术净)等,其中苯扎氯铵是单链季铵盐消毒液中最常用的一类消毒成分,其消毒液兼有清洁和杀菌的作用,属于低水平消毒剂。

沙力迪苯扎氯胺消毒剂以苯扎氯胺为主要消毒成分,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手术器械的消毒。

(1)理化性质和剂型苯扎氯铵为白色蜡状固体或黄色胶状体,水溶液为澄清无色透明至浅黄色液体,略带气味,在低温下长期储存会凝结,加热搅拌会使之溶解,完全溶解于水、低碳醇、酮和丙醇。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分类 \按用途分类:环境消毒剂和带畜(禽)体表消毒剂(包括饮水、器械等)按杀菌能力分类:⑴高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⑵中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除细菌芽胞在外的各种微生物。

⑶低效(水平)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结核杆菌,也不能杀灭如肝炎病毒等抗力强的病毒和抗力强的细菌繁殖体的。

按物品性状:按化学性质分类(一)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指能产生具有杀菌能力的活性氧的消毒剂杜邦子公司Antec的“Virkon” 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等。

缺陷及危害: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不稳定、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道黏膜、环境有强力的破坏(1)有机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二(三)氯异氰尿酸、氯胺-T、二氯二甲基海因、四氯甘脲氯脲等的消毒剂(2)无机含氯消毒剂:漂白粉(CaOCl2)、漂(白)粉精(高效次氯酸钙Ca(ClO)22H2O)、次氯酸钠(NaClO.5H2O)、氯化磷酸三钠(Na3PO4 . 1/4NaOCl . 12H2O)等。

缺陷及危害:代谢物:三氯甲烷高致癌、绝大多数刺激性强,无表面活性作用(1)传统的碘制剂:碘水溶液、碘酊(俗称碘酒)和碘甘油。

(2)碘伏(Iodophor):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溶剂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三大类;其中非离子型碘伏是使用最广泛、最安全的碘伏,主要有聚维酮碘(PVP-I)和聚醇醚碘(NP-I);尤其聚维酮碘(PVP-I),我国及世界各国药典都已收入在内。

非离子型:元素碘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

使用最广泛的是PVP-I和NP-I。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一、化学消毒剂得基本分类\按用途分类:环境消毒剂与带畜(禽)体表消毒剂(包括饮水、器械等)按杀菌能力分类:⑴高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得各种微生物、⑵中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除细菌芽胞在外得各种微生物。

⑶低效(水平)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得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与结核杆菌,也不能杀灭如肝炎病毒等抗力强得病毒与抗力强得细菌繁殖体得。

按物品性状:按化学性质分类(一)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指能产生具有杀菌能力得活性氧得消毒剂杜邦子公司Antec得“Virkon”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等。

缺陷及危害: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不稳定、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与动物眼睛、呼吸道黏膜、环境有强力得破坏剂(1)有机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二(三)氯异氰尿酸、氯胺—T、二氯二甲基海因、四氯甘脲氯脲等得消毒剂(2)无机含氯消毒剂:漂白粉(CaOCl2)、漂(白)粉精(高效次氯酸钙Ca(ClO)2 2H2O)、次氯酸钠(NaClO、5H2O)、氯化磷酸三钠(Na3PO4 。

1/4NaOCl 。

12H2O)等。

缺陷及危害:代谢物:三氯甲烷高致癌、绝大多数刺激性强,无表面活性作用为:(1)传统得碘制剂:碘水溶液、碘酊(俗称碘酒)与碘甘油、(2)碘伏(Iodophor):就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溶剂等形成稳定得络合物。

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三大类;其中非离子型碘伏就是使用最广泛、最安全得碘伏,主要有聚维酮碘(PVP—I)与聚醇醚碘(NP-I);尤其聚维酮碘(PVP—I),我国及世界各国药典都已收入在内。

非离子型:元素碘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得络合物:例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

使用最广泛得就是PVP—I与NP-I。

阳离子型:元素碘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得络合物:例如:季铵盐碘阴离子型:元素碘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得络合物:例如:烷基磺酸盐碘 (3)其她复合型:碘酸溶液(百菌消:碘、硫酸、磷酸、表面活性剂)等碘制剂性能对照表生反应。

双链复合季铵盐

双链复合季铵盐

双链复合季铵盐1.引言1.1 概述双链复合季铵盐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具有双链结构和正电荷的季铵盐性质。

它的独特结构和性质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双链复合季铵盐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性质,能够在水中形成结构稳定的胶束体系。

这种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使溶液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起到界面活性和增稠剂的作用。

因此,在洗涤剂、乳化剂和润滑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次,双链复合季铵盐还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

它能够有效地分散各种固体颗粒、矿物和纳米材料,提高它们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这种分散剂在颜料、涂料、油漆和陶瓷等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

此外,双链复合季铵盐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正电荷的季铵盐结构使其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负电荷结合,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它在消毒剂、防腐剂和抗菌剂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之,双链复合季铵盐具有双链结构和正电荷的特点,使其在表面活性剂、分散剂和抗菌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方法的改进,双链复合季铵盐的性能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双链复合季铵盐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特点。

其次,简要叙述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双链复合季铵盐的合成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

首先,将介绍目前已知的合成方法和制备工艺,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等。

然后,将着重介绍双链复合季铵盐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等方面的应用。

结论部分将对双链复合季铵盐的应用领域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同时,还会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全面深入地介绍双链复合季铵盐的相关知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消毒剂简介之季铵盐类消毒剂

消毒剂简介之季铵盐类消毒剂

消毒剂简介之季铵盐类消毒剂早在1915年,Jacobs就报道合成了季铵盐类消毒剂,并作了杀菌的研究,指出该类消毒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翻开了季铵盐类消毒的历史篇章,然而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1935年,德国Domagk研究了这类消毒的杀菌性能及化学结构与制菌的关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同年Wetzel即用于临床消毒实践。

随后对这类消毒药物研究的人接踵而至,逐渐广泛用于医院的皮肤粘膜消毒、外科洗手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也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生产各行来中的用具和设备的消毒,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农作物的防霉,畜舍的卫生消毒水产养殖、藻类杀灭、塑料抗菌剂制备、复方消毒剂制备等。

季铵盐消毒剂也是一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模式如下:R2︳R1—N+-R3X-︳R4结构中烷基R1,R2,R3和R4可以相同或不同,取代的或非取代的,饱和的或不饱和的,可以有分支或没有分支,可以为环状结构或直链结构,可以包含醚、酯、酰胺,也可以是芳香族或芳香族取代物。

氮原子与烷基相连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基团,是杀菌的有效部分。

X 则为一阴性离子,如卤素,硫酸根或其他类的阴性离子。

季铵盐类消毒,自上个世纪50年代投产至今,品种达数百种,只有少数种类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包括单链和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因该类消毒剂低浓度有效,副作用小,无色、臭、刺激性,低毒安全,故初期曾誉为理想消毒剂的一个突破。

后来逐渐发现其抗菌谱小,对清水病毒无效,消毒应用范围有限。

虽经不断合成新品种,但迄今未有突破成效.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发展历程按照季铵盐类开发的历程,将其分为若干代,目前已分成至少7代产品:第1代产品是常用的特定烷基分配比的烷基二甲基苄铵氯化物(氯化苄烷铵);第2代产品为将芳香环上的氢取代为氯、甲基或乙基而形成的取代苄烷铵,如烷基二甲基乙基苄铵氯化;第3代产品是最具重要商业意义的,为第1代与第2代季铵盐的混合物,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烷基二甲基苄铵氯化物(第1代)与烷基二甲基乙基苄铵氯化物(第2代)的等量混合物。

观察三种消毒方法对医院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观察三种消毒方法对医院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观察三种消毒方法对医院物体表面消毒效果【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含氯消毒剂、75%乙醇应用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临床效果。

方法使用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和含氯消毒剂、75%乙醇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于消毒后 3 min、4 h、6 h 进行细菌学采样,检测合格情况,评价3种消毒方法的操作依从性。

结果 3组消毒方法在消毒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消毒剂组与乙醇组比较,湿巾组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消毒效果良好,并可提高操作依从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方法。

【关键词】:表面消毒;重症监护病房;双链季铵盐;卫生湿巾医院环境表面是一个相关性感染潜在的重要途径,通过日常诊疗、康复生活中不断会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

因此,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对于控制医院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

传统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是使用抹布浸润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等消毒液进行擦拭,存在效果不稳定、操作繁琐并且有刺激性等缺点,需要探索更为高效、便捷的方法替代[1]。

本文观察比较了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含氯消毒剂、75%乙醇应用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500 mg/L含氯消毒剂和75%乙醇均为国内市售产品。

卫生湿巾有效成分为0.36~0.44%单双链复合季铵盐。

RODAC营养琼脂表面接触皿,直径55 mm,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 mm,加入测试消毒剂的中和剂,由合肥康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制备。

1.2 方法1.2.1消毒效果评价 2019年1-7月某医院ICU和EICU进行现场试验。

消毒方法分为传统消毒法和一次性卫生湿巾消毒法。

传统消毒法为普通物体表面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仪器屏幕和导线使用浸泡过 75%乙醇的纱布擦拭;湿巾组则采用一次性季铵盐卫生湿巾擦拭。

季铵盐消毒剂

季铵盐消毒剂

季铵盐消毒剂作为一类高效、温和的阳离子杀菌剂已得到了近百年的关注和研究,阳离子季铵盐化合物广泛应用在细菌抑制剂和消毒剂中。

早在1915年,Jacobs就报道合成了季铵盐类消毒剂,并作了杀菌的研究,指出该类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1935年,德国人Domagk研究了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及化学结构与制菌的关系,同年Wetzel将其用于临床消毒实践,逐渐推广。

该类消毒剂低毒安全,副作用小,低浓度有效,无色、无臭、刺激性低,故初期曾经被誉为理想消毒剂的一个突破。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单一品种的季铵盐消毒剂抗菌谱狭小,消毒应用范围有限,曾影响了季铵盐作为消毒剂的使用与推广。

近年,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复配技术的运用,不同种类的季铵盐独特的抗菌作用机理,在配方中因协同作用得到放大、应用范围更广,加上季铵盐类消毒剂自身特有的安全性能,使得季胺盐类消毒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认可。

目前除用于医院的皮肤粘膜消毒、外科洗手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也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各类生产用具和设备器皿的消毒,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农作物的防霉,畜舍的卫生消毒、水产养殖、藻类杀灭、塑料抗菌剂制备、复方消毒剂制备等广泛用途。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季铵盐类消毒剂发展至今,品种已达数百种。

按其结构,我们将其分为四类,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复合季铵盐、聚季铵盐。

单链季铵盐消毒剂单链季铵盐消毒剂:代表品种主要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氧乙基溴化铵(度米芬)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吡啶溴化铵(消毒技术净)等,其中苯扎氯铵是单链季铵盐消毒液中最常用的一类消毒成分,其消毒液兼有清洁和杀菌的作用,属于低水平消毒剂。

沙力迪苯扎氯胺消毒剂以苯扎氯胺为主要消毒成分,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手术器械的消毒。

(1)理化性质和剂型苯扎氯铵为白色蜡状固体或黄色胶状体,水溶液为澄清无色透明至浅黄色液体,略带气味,在低温下长期储存会凝结,加热搅拌会使之溶解,完全溶解于水、低碳醇、酮和丙醇。

手消毒剂种类繁多,我该如何选?

手消毒剂种类繁多,我该如何选?

手消毒剂种类繁多,我该如何选?1847年,匈牙利产科医师塞麦尔维斯证明产褥热是由于医生不清洁的手造成,并首先提出应将手卫生措施用于预防感染。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手卫生在预防感染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医学专业人员、普通民众的普遍认可。

俗话说“病从口入”,而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病从手入”。

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冠肺炎,从埃博拉到猴痘,无论这些传染病是经飞沫传播还是经接触传播,手卫生都是切断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

诺如病毒引起的群体感染暴发事件时有报道,多重耐药菌防控形式之严峻引起全球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这些疾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手”则是接触传播最关键的媒介,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手卫生是控制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手消毒剂的使用提高了手卫生效果和依从性,是降低手携带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有效工具。

目前,国内市场手消毒剂产品种类繁多,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面对不同的病原体和不同成份的手消毒剂,我该如何选?手消毒剂种类繁多,应该怎么选?目前,市面上的手消毒剂按产品杀菌成份分,主要包括醇类(乙醇和/或异(正)丙醇)、过氧化氢、季铵盐类、次氯酸、胍类、三氯生类以及生物制剂类;按产品剂型分,主要有水剂、凝胶制剂、乳剂和泡沫剂等。

乙醇和异丙醇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醇类手消毒剂产品选用的主要成份,其属中效消毒剂,具有作用迅速、使用方便、安全无毒、易挥发等特点。

乙醇在体外实验中对G+和G-细菌(包括多种耐药菌,如MRSA、VRE、CRE等)、多种真菌都有非常好的杀菌作用。

30秒内就能够迅速杀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同时对包膜病毒如HBV、HCV、HIV和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均能发挥杀灭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手卫生指南都推荐使用以醇类为主要成份的手消毒剂。

氯己定-醇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复方手消毒剂成份,乔甫等人的研究发现,含氯己定醇的速干手消毒液作用15s,能有效杀灭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满足临床实际操作的需求。

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欣诺华牌)

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欣诺华牌)

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可分为两类:功能互补型,如第4代季铵盐产品是第1、3代产品的混合物,属于亲脂性互补,比单一消毒剂增强了杀菌活性,延长了使用周期,且化学性质稳定,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和水的硬度影响小;微结构调整型,主要杀菌成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混合复配物,连在季氮上的官能团在结构上略有调整。

例如,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与烷基二甲基乙基苄基氯化铵的等量混合物,这种组合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可使急性口服毒性明显下降。

欣诺华牌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属于第四代季铵盐消毒液产品,历经多次实验,优化产品配方,不但使杀菌效果大大提升,还具有抗冻,受有机物和水硬度影响小,无腐蚀的特点。

(1)理化性质和剂型欣诺华牌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应用广泛,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由二癸基二甲基氯铵和正烷基(C14占50%、C12占40%、C16占10%)二甲基苄基氯铵以30%~60%∶70%~40%,复合醇10%~30%之间配比组成,原液含有效成分为2.0%到11.0%,其组份与化学结构式如下:(C10H21)2N(CH3)2+Cl-(30%~60%)&(CnH2n+1)N(CH3)(CH3)CH2C6H5+Cl-欣诺华牌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属于第四代季铵盐消毒液,功能互补型,主要消毒成分Bardac 208M,是由双烷基(辛基癸基占1.0~6.0%,二辛基占0.5~3.0%,二癸基占0.5~1.0%)二甲基氯化铵和正烷基(C14占15.0~30.0%、C12占15.0%~60.0%、C16占2.0~10.0% )二甲基苄基氯铵配比组成。

(2)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欣诺华牌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对大肠杆菌,用1 000 mg/L、500 mg/L、250 mg/L消毒液,分别作用15~30min、15~30 min和25~30 min,平均杀灭率分别为99.99%、99.99%和99.9%。

欣诺华牌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用消毒液1 000 mg/L、500 mg/L、250 mg/L ,分别作用分别作用15~30min、15~30 min和25~30 min,的平均杀灭率分别为99.99%、99.99%和99.9%。

NP-10与单链、双链季铵盐三种复配体系相互作用规律的NMR研究

NP-10与单链、双链季铵盐三种复配体系相互作用规律的NMR研究

NP-10与单链、双链季铵盐三种复配体系相互作用规律的NMR研究马二倩;李永肖;赵瑞格;张占辉;杨秋青【摘要】通过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单链(DTAC)和双链(C12-C4-C12和C12-C8-C12)氯化物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组成的3种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点、排列方式、混合胶束中分子间与分子内作用的变化规律等.2D NOESY技术证明了这3种复配体系相互作用力大小顺序为NP-10/C12-C8-C12>NP-10/C12-C4-C12>NP-10/DTAC,它们的相互作用点相同但作用点数目不同.自扩散系数显示NP-10对混合胶束的动力学半径影响大于季铵盐.弛豫时间表明,当NP-10/DTAC和NP-10/C12-Cs-C12(s=4或8)的混合摩尔比分别为1:3和1:2时,复配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减小,分子内作用开始起主导作用,这暗示它们最佳摩尔配比分别为1:3和1:2,空间距离也佐证了这一结论.%NMR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study the behaviors of three binary surfactant micellar solutions, NP-10/DTAC, NP-10/C12-C4-C12 and NP-10/C12-C8-C12 respectively. Relative arrangement and the sit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rfactant molecule pairs in the mixed micell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intra- molecular interactions were investigated. 2D NOESY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sites of interaction varied across the different binary mixtures, and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s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NP-10/C12-C8-C12>NP-10/C12-C4-C12>NP-10/DTAC.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NP-10 on the hydro-dynamic radius of the mixed micell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quaternaryammonium salts. Spin-spin relaxation tim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for NP-10/DTAC and NP-10/C12-Cs-C12 (s =4 or 8) binary systems,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dominated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gan to decrease at molar ratios 1:3 and 1:2. These points corresponded to the optimal molar ratio for synergic effects. Spatial distance measurements supported this result, confirmed that the optimal molar ratio was 1:3 and 1:2.【期刊名称】《波谱学杂志》【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核磁共振(NMR);单链、双链氯化物季铵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相互作用【作者】马二倩;李永肖;赵瑞格;张占辉;杨秋青【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2.53双子表面活性剂[1-4]被称作“新世纪表面活性剂”. 它的出现为表面活性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国内外对该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多是Gemini溴化物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体系[5-7]. 它们利用核磁共振(NMR)、表面张力等方法探讨了14-s-14型Gemini溴化物季铵盐在传统面活性剂存在时交换过程的动力学与机理. 但因其自组织行为远比普通的表面活性剂复杂,因此对其性能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像传统表面活性剂那样具有系统性. 在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混合胶束的动态行为、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欠缺,特别是对Gemini氯化物季铵盐的混合体系报道极少. 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经过多种实验[8-10]证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之所以较单一的表面活性剂性能优越,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它们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力,即复配体系中形成了混合胶束. 因此,混合胶束动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成为表面活性剂研究的重点.NMR技术具有能探测分子内部而不破坏分子本身的特点,能获得其它波谱方法所不能得到的信息,是近十几年研究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热门技术. 我们前面已用NMR技术研究了Gemini氯化盐与绿色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麦芽糖苷(DM)形成的混合体系[11,12],得到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混合胶束的一些动力学信息. 为了获得更普适的规律,本文对普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单链(DTAC)、双链(C12-C4-C12和C12-C8-C12)Gemini氯化物季铵盐形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NP-10的纯度经薄层色谱法(TLC)测定大于95.0 %,购自Calbiochem公司;DTAC纯度大于99.0 %,购自日本TCI Chemicals公司;氘代率为99.9 %的D2O购自美国CIL公司;双链氯化物季铵盐为自制品,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NMR谱图确认,NP-10、DTAC、C12-C4-C12和C12-C8-C12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经表面张力测定分别为0.059 mmol/L、20 mmol/L、1.5 mmol/L和0.8 mmol/L.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质子编号见图1.NMR实验均在质子共振频率为500.13 MHz的Bruker DMX-500 NMR谱仪上进行,溶剂为D2O,采样温度为298 K,用二维扩散排序谱(DOSY)测量自扩散系数(D). 利用预饱和反转恢复法和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脉冲序列分别测量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2D NOESY谱采用标准三脉冲序列,为确保2D NOESY谱中相关点强度的准确性、避免系统中慢运动导致的自扩散,混合时间(d8)经过优化设为300 ms.2.1 化学位移的变化表面活性剂1H NMR的化学位移(δH)对所处环境很敏感,是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单链、双链氯化物季铵盐与NP-10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固定NP-10浓度为44 mmol/L,我们发现随着DTAC、C12-C4-C12和C12-C8-C12摩尔浓度的增加,3个复配体系中氯化物季铵盐的化学位移均向低场移动,但变化幅度不同. 在NP-10/DTAC复配体系中,随着DTAC浓度的增加,DTAC的化学位移变化比较小,最大位移1 Hz;而在复配体系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中,C12-C4-C12和C12-C8-C12的最大位移分别为22 Hz 和23 Hz,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3个不同的复配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化学位移变化的幅度不同. 双链混合配体较单链混合配体的化学位移变化大,可能是因为双链表面活性剂比单链表面活性剂在复配体系中能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与NP-10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强. 此外在复配体系NP-10/C12-C8-C1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见图2),当NP-10∶C12-C8-C12= 1∶3时,C12-C8-C12化学位移反而向高场位移,与两者摩尔比小于等于2时规律相反,这表明1∶2的配比,是该复配体系中分子间与分子内相互作用力的拐点,或者说1∶2是一个较好的复配摩尔比例. 该结论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实验中进一步检验核实.2.2 自扩散系数(D)的变化分子自扩散是分子热运动的一种,利用脉冲梯度场(PFG)NMR实验测定的自扩散系数(D)是混合溶液中所有分子(既包括溶液中的胶束分子,也包括自由单分子)的平均值,可反映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尺寸. 在混合溶液中,自由单分子与胶束分子之间存在着快速交换,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以上的混合溶液中,自扩散系数分析基于(1)式或(2)式[13,14]:Dexp是PFG NMR实验所测得的自扩散系数,Dmic和Dfree分别表示混合溶液中的胶束分子和自由单分子的自扩散系数,Pmic表示胶束分子所占的浓度比例,cmc和c分别表示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和总浓度. 由(1)式和(2)式可以看出,Dexp 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胶束分子和自由单分子两部分.根据相分离模型,混合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用cmc*表示)可以用(3)式表示[15]:其中α1表示表面活性剂1在混合溶液中所占的摩尔比例,cmc1和cmc2分别表示表面活性剂1和2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时3个混合体系溶液浓度均为cmc*的200倍以上,此时溶液中都已经形成胶束,因此Dexp主要是来自胶束分子的贡献,自由单分子的贡献可忽略.进行实验时,我们固定NP-10浓度为44 mmol/L,通过增加氯化物季铵盐的浓度,将溶液摩尔比从1∶1调整至1∶6,结果显示3种复配体系的自扩散系数均随着单链、双链氯化物季铵盐的浓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混合胶束的水合动力学半径随着单链、双链氯化物季铵盐的浓度增加越来越大. 为了进一步明确在形成混合胶束的过程中,哪种表面活性剂对胶束的水合动力学半径起到主导作用,我们又采用了固定总浓度为60 mmol/L,分别改变两种表面活性剂相对摩尔比例的方法. NP-10、DTAC、C12-C4-C12和C12-C8-C12纯溶液的自扩散系数分别为2.85×10-11m2/s、43.54×10-11m2/s、9.25×10-11m2/s和10.87×10-11m2/s. 当NP-10与3个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为1∶1时,其混合体系的的扩散系数与NP-10纯溶液接近,而远离3个单链或双链氯化物季铵盐纯溶液(见表1),这表明NP-10对3种混合胶束的水合动力学半径的影响大于氯化物季铵盐分子.2.3 弛豫时间的变化NMR实验中的弛豫时间包括T1和T2两种[16],是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T1又称自旋-晶格驰豫时间,对分子局部的高频运动比较敏感;T2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对长分子链的慢运动扩散比较敏感. 分子的质子密度越大时,质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就越强,分子链运动就越慢,导致T2较低. 单链和双链季铵盐3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纯溶液情况下,各质子T2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即T2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缓慢下降. 当与NP-10形成复配体系以后,各质子的T2值出现了一致相反的变化(表2):随着DTAC、C12-C4-C12和C12-C8-C12浓度加大,它们各自的T2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证明了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发生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当NP-10与DTAC和C12-Cs-C12(s = 4或8)混合体系的摩尔比分别为1∶3和1∶2时,T2的变化出现拐点,开始减小,这说明这种相互作用大小会随着混合体系中两种表面活性剂的相对摩尔分数不同而变化. 而协同效应也会随着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变化:相互作用力大,协同效应就明显;反之亦然. 当NP-10/DTAC和NP-10/C12-Cs-C12(s = 4或8)的配比分别为1∶3和1∶2时,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减小,分子内作用力开始起主导作用,即混合体系中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协同效应减弱,此时即使再继续增加DTAC、C12-C4-C12和C12-C8-C12的量,对增加协同效应也是徒劳的.3种复配体系中各质子的T2/T1比值均小于1,说明分子链运动受到限制[17,18],溶液内形成了胶束.在3种复配体系中,NP-10/C12-C8-C12复配体系中T2/T1≤0.5的质子个数最多,NP-10/C12-C4-C12次之,NP-10/DTAC最少,这说明在3种复配体系中,NP-10/C12-C8-C12复配体系的胶束排列最为紧密;而NP-10/DTAC复配体系胶束排列相对松散,该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力相对其它两体系较弱,这一结论得到了后面2D NOESY实验的验证.2.4 空间距离的变化2D NOESY谱是研究大分子聚集结构中空间距离小于0.5 nm的核间距的重要方法,能够反映混合胶束中两个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质子之间的距离大小以及分子的排列方式[19,20].依据核Overhanser效应(NOE)强度与质子间距离的关系式[(4)式][21],可求出质子间距离的变化.rmn表示m质子和n质子之间的距离,Imn表示m质子和n质子之间的交叉峰强度. 该式表明交叉峰的强度越强,两质子间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强. 由此就可以从2D NOESY谱图中定量分析两个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情况. 为方便比较,选择NP-10分子苯环上H-4/H-5为参考距离. 依据苯环的空间结构,可以求出H-4/H-5之间的距离是0.240 nm. 由(4)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它任何两个质子间的距离.3个复配体系中,除了分子内质子的相互作用点外,均存在分子间质子的相互作用点,但作用点个数不同. 在NP-10/DTAC混合体系中,NP-10与DTAC分子有1个相互作用点(H-b1/H-7);而在混合体系NP-10/C12-C4-C12中,有2个相互作用点(H-e/H-7、H-b/H-1);在NP-10/C12-C8-C12混合体系中,也有2个相互作用点(H-e′/H-7、H-f′/H-7),如图3所示.这3个体系有一个共同作用点,就是与极头(甲基部位)相邻的亚甲基质子和NP-10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将该作用点的积分面积代入(4)式计算得出,在混合摩尔比为1∶1时,NP-10/DTAC、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的分子间距依次为0.309 nm、0.262 nm 和0.246 nm,表明在该比例下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NP-10/C12-C8-C12>NP-10/C12-C4-C12>NP-10/DTAC. 从表3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随着两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动态变化的:NP-10/DTAC混合胶束随着总浓度的加大,分子间距离越来越小,混合胶束越来越紧凑,在比例为1∶3时,质子间距离最小(达到0.250 nm),相互作用最大,协同效应最好,说明在混合体系NP-10/DTAC中1∶3为相对理想的混合比例,之后分子间距离开始变大;在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混合胶束中,当复配摩尔比为1∶2时,质子间距离达到最小值,此时这2个体系中的2个作用点距离分别为0.251 nm、0.314 nm和0.244 nm、0.296 nm,故1∶2为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两体系相对理想的复配摩尔比. 这一结果验证了前面由T2值和化学位移变化规律得到的结论;双链体系中相互作用点数更多说明了双链体系比单链体系协同效应更好的缘由.由以上结果除了得知在3种复配体系中,NP-10/C12-C8-C12和NP-10/C12-C4-C12复配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较NP-10/DTAC体系强外,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点位置我们还可以推出3种混合胶束的可能的排列方式如图4所示.通过各种NMR技术研究了NP-10与单链、双链氯化物季铵盐的3种复配体系,得到了有价值的变化规律:(1)1H NMR的化学位移变化规律得到2D NOESY 实验的支持,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混合体系中δH的最大变化分别为22 Hz和23 Hz,这是因为双链表面活性剂比单链表面活性剂在混合体系里与NP-10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更强;(2)T2在复配前后变化趋势相反,佐证了分子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但在NP-10/DTAC和NP-10/C12-Cs-C12的摩尔比分别为1∶3和1∶2时,T2变化又出现拐点反映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减小,分子内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此时即使再增加DTAC和C12-Cs-C12(s = 4, 8)的量,也不会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3)T2/T1≤0.5的质子个数在双链复配体系中更多,也说明双链比单链复配体系的胶束排列更加紧密,分子间作用更强,这也得到了2D NOESY结果的验证. 3种复配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NP-10/C12-C8-C12>NP-10/C12-C4-C12>NP-10/DTAC;且双链复配体系比单链复配体系多一个分子间相互作用点;NP-10/DTAC中相对理想的复配摩尔比为1∶3;NP-10/C12-C4-C12和NP-10/C12-C8-C12相对理想的复配摩尔比为1∶2;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点分析得到了它们空间的排列方式;自扩散系数显示NP-10对混合胶束的动力学半径影响大于氯化物季铵盐.【相关文献】[1] TRAWINSKA A, HALLMANN E, MEDRZYCKA K. Synergistic effects in micellization and surface tension reduction in nonionic gemini S-10 and cationic RTAB surfactants mixture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16, 488: 162-172. [2] SIDDIQUI H, KAMIL M, PANDA M, et al. Solubilization of phenanthrene and fluorene in equimolar binary mixtures of gemini/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J]. Chinese J Chem Eng, 2014, 22(9): 1009-1015.[3] CARDOSO A M, MORAIS C M, CRUZ A R, et al. New serine-derived gemini surfactants as gene delivery systems[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5, 89: 347-356.[4] HU Z Y, WANG L Q, GUO J F, et al. Interaction of a novel anionic gemini surfactant containing a triazine ring with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in aqueous solution[J]. J Surfact Deterg, 2015, 18(1): 17-24.[5] LIU J, JIANG Y, CHEN H, et al. Probing dynamics and mechanism of exchange process of quaternary ammonium dimeric surfactants, 14-s-14, in the presence of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J]. J Phys Chem B, 2012, 116(51): 14859-14868.[6] JIANG Y, CHEN H, CUI X H, et al.1H NMR study on pre-micelliza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gemini surfactants[J]. Langmuir, 2008,24(7): 3118-3121.[7] JIANG Y, LU X Y, CHEN H, et al. NMR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 14-2-14 in mixed solutions with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J]. J Phys Chem B, 2009, 113(24): 8357-8361.[8] ZHANG J Z, XIE L, CHAI S G, et al. Interaction in binary mixtures of gemini surfactantG12-6-12 and CTAB by NMR[J]. Chinese J Chem Phys, 2014, 27(3): 307-314.[9] XANG X Y, TANG X L, CHENG G Z, et al. Mixed micelles of sodium 4-decyl naphthalene sulfonate with Triton X-100 and 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analyzed by1H NMR[J]. J Colloid Interf Sci, 2004, 279(2): 533-538.[10] DEL BURGO P, JUNQUERA E, AICART E. Mixed micellization of a nonionic-cationic surfactant system constituted by n-octyl-β-D-glucopyranoside/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H2O. An electrochemical, thermodynamic, and spectroscopic study[J]. Langmuir, 2004, 20(5): 1587-1596.[11] YANG Q Q, ZHOU Q, SOMASUNDARAN P. Mixed micelles of octane-1,8 bis(dodec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and n-dodecyl-βmaltoside by1H NMR study[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7, 305(1-3): 22-28.[12] YANG Q Q, ZHOU Q, SOMASUNDARAN P. NMR study of micellar microstructures of cationic single-chain and gemini surfactants and their mixtures with nonionic surfactantn-dodecyl-β-maltoside[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8,322(1-3):40-46.[13] LIN J H, CHEN W S, HOU S S. NMR studies on effects of tetraalkyl ammonium bromides on micellization of sodium dodecylsulfate[J]. J Phys Chem B, 2013, 117(40):12076-12085.[14] ARKHIPOV V P, IDIYATULLIN Z S, POTAPOVA E F, et al. Micelles and aggregates of oxyethylated isononylphenols and their extraction properties near cloud point[J]. J Phys Chem B, 2014, 118(20): 5480-5487.[15] RAUWEL G, LECLERCQ L, CRIQUELION J, et al. Aqueous mixtures of di-n-dec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olyoxyethylene alkyl ether: Dramatic influence of tail/tail and head/head interactions on co-micellization and biocidal activity[J]. J Colloid Interf Sci, 2012, 374(1): 176-186.[16] SONG Y Q. Low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Multi-dimensional experiments of relaxation and diffusion[J]. Chinese J Magn Reson, 2015, 32(2): 141-149.[17] PODO F, RAY A, NEMETHY G. Structure and hydration of nonionic detergent micelles.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J]. J Am Chem Soc, 1973, 95(19):6164-6170.[18] YUAN H Z, DU Y R, ZHAO S, et al. Self-aggregation of surfactants in water solution by NMR[J]. Sci China Ser A, 1999, 42(3): 319-323.[19] GAO H C, FANG X W, MAO S Z, et al. Conformation and dynamics of polyoxyethylene lauryl ether (Brij-35) chains in aqueous micellar solution studied by 2D NOESY and1H NMR relaxation[J]. Sci China Ser B, 2002, 45(2): 143-150.[20] YANG Q Q, ZHOU Q, SOMASUNDARAN P.1H NMR study of micelles formed by mixture of nonionic n-dodecyl-β-D-maltoside and cationic gemini surfactants[J]. J Mol Liq, 2009, 146(3): 105-111.[21] LIU C D, ZHU G. Quadruplex nucleic aci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by solution NMR[J]. Chinese J Magn Reson, 2015, 32(2): 150-162.。

季铵盐消毒剂

季铵盐消毒剂

季铵盐消毒剂作为一类高效、温和的阳离子杀菌剂已得到了近百年的关注和研究,阳离子季铵盐化合物广泛应用在细菌抑制剂和消毒剂中。

早在1915年,Jacobs就报道合成了季铵盐类消毒剂,并作了杀菌的研究,指出该类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1935年,德国人Domagk研究了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及化学结构与制菌的关系,同年Wetzel将其用于临床消毒实践,逐渐推广。

该类消毒剂低毒安全,副作用小,低浓度有效,无色、无臭、刺激性低,故初期曾经被誉为理想消毒剂的一个突破。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单一品种的季铵盐消毒剂抗菌谱狭小,消毒应用范围有限,曾影响了季铵盐作为消毒剂的使用与推广。

近年,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复配技术的运用,不同种类的季铵盐独特的抗菌作用机理,在配方中因协同作用得到放大、应用范围更广,加上季铵盐类消毒剂自身特有的安全性能,使得季胺盐类消毒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认可。

目前除用于医院的皮肤粘膜消毒、外科洗手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也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各类生产用具和设备器皿的消毒,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农作物的防霉,畜舍的卫生消毒、水产养殖、藻类杀灭、塑料抗菌剂制备、复方消毒剂制备等广泛用途。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季铵盐类消毒剂发展至今,品种已达数百种。

按其结构,我们将其分为四类,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复合季铵盐、聚季铵盐。

单链季铵盐消毒剂单链季铵盐消毒剂:代表品种主要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苯吡啶溴化铵(消毒技术净)等,其中苯扎氯铵是单链季铵盐消毒液中最常用的一类消毒成分,其消毒液兼有清洁和杀菌的作用,属于低水平消毒剂。

沙力迪苯扎氯胺消毒剂以苯扎氯胺为主要消毒成分,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手术器械的消毒。

(1)理化性质和剂型苯扎氯铵为白色蜡状固体或黄色胶状体,水溶液为澄清无色透明至浅黄色液体,略带气味,在低温下长期储存会凝结,加热搅拌会使之溶解,完全溶解于水、低碳醇、酮和丙醇。

在水溶液显中性或弱碱性,具有杀菌、除臭特性。

单双链复合季铵盐比较

单双链复合季铵盐比较

单双链复合季铵盐杀菌机理➢具广谱、高效、无毒、抗硬水、抗有机物等特点,符合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的环保级消毒法规附录的全部规定,并已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现已列入美国医院处方集、美国医师手册、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各国药典及美国联邦法规21CFR178。

1010。

➢本品是以双烷基季铵盐(阳离子)为主体的杀菌消毒剂。

➢杀菌机理: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物逸出,使细菌的呼吸及糖酵过程受阻,菌体蛋白变性,因而呈现杀菌作用。

➢在各种表面活性剂中抑菌、杀菌性能最优异的是阳离子季铵盐类杀菌消毒剂,包括单链季铵盐和双链季铵盐两类,单链季铵盐只能杀灭某些细菌繁殖体和清脂病毒,双链季铵盐则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

➢季铵盐类杀菌剂为广谱性非氧化性杀菌剂,在水中离解成阳离子活性基团,所以具有洁净、杀菌作用。

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在工业水处理方面,具有高效杀灭藻能力,毒性小,且无毒性积累,可溶于水,使用方便,不受水的硬度影响,而且具有很强的黏泥剥离作用。

➢双链季铵盐和双长链季铵盐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在消毒领域研究比较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双链季铵盐具有两条碳链,可产生远超过一般消毒剂分子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能透入有机物内杀灭病原,在低浓度下具有超强的灭毒杀菌能力。

快速、持久、高效杀灭各类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它们相对于单链季铵盐,具有更好的成胶束性和更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能增加它们的水溶性,表现出非常好的稳定性.比单剂增强了杀菌活性,延长了使用周期,在相同浓度下远远超过单一杀菌剂的效力,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和水的硬度影响非常小。

双长链季铵盐抗菌活性几乎不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pH5-—8.5范围内有强的杀菌活性。

在使用浓度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而且对人体细胞无毒性。

带正电荷的季铵离子,能破坏病毒体内的结构,从而发挥其杀灭病毒的功效。

双链有机硅季铵盐

双链有机硅季铵盐

双链有机硅季铵盐
有机硅季铵盐是一类具有正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性的化合物,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以及抗静电性能。

这类化合物在许多工业以及日常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双链”,可能指的是这种季铵盐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两条长烷基链。

这种结构使其在表面活性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

然而,关于“双链有机硅季铵盐”具体的化学结构,具体用途和制备方法,我目前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有关这种特定类型的化合物的信息,我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化学和材料科学文献,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一、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分类 \按用途分类:环境消毒剂和带畜(禽)体表消毒剂(包括饮水、器械等)按杀菌能力分类:⑴高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⑵中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除细菌芽胞在外的各种微生物。

⑶低效(水平)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真菌和结核杆菌,也不能杀灭如肝炎病毒等抗力强的病毒和抗力强的细菌繁殖体的。

按物品性状:按化学性质分类(一)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指能产生具有杀菌能力的活性氧的消毒剂杜邦子公司Antec的“Virkon” 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等。

缺陷及危害: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不稳定、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道黏膜、环境有强力的破坏过氧化物消毒剂性能对照表(二) 含氯消毒剂:指在水中能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1)有机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二(三)氯异氰尿酸、氯胺-T、二氯二甲基海因、四氯甘脲氯脲等的消毒剂(2)无机含氯消毒剂:漂白粉(CaOCl2)、漂(白)粉精(高效次氯酸钙Ca(ClO)2 2H2O)、次氯酸钠(NaClO.5H2O)、氯化磷酸三钠(Na3PO4 . 1/4NaOCl . 12H2O)等。

缺陷及危害:代谢物:三氯甲烷高致癌、绝大多数刺激性强,无表面活性作用有机含氯消毒剂性能对照表无机含氯消毒剂性能对照表(三) 碘类消毒剂:是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制成的各种制剂。

一般来说可分为:(1)传统的碘制剂:碘水溶液、碘酊(俗称碘酒)和碘甘油。

(2)碘伏(Iodophor):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溶剂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有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三大类;其中非离子型碘伏是使用最广泛、最安全的碘伏,主要有聚维酮碘(PVP-I)和聚醇醚碘(NP-I);尤其聚维酮碘(PVP-I),我国及世界各国药典都已收入在内。

非离子型:元素碘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双链复合季铵盐杀菌机理
具广谱、高效、无毒、抗硬水、抗有机物等特点,符合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的环保级消毒法规附录的全部规定,并已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现已列入美国医院处方集、美国医师手册、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各国药典及美国联邦法规。

本品是以双烷基季铵盐(阳离子)为主体的杀菌消毒剂。

杀菌机理: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物逸出,使细菌的呼吸及糖酵过程受阻,菌体蛋白变性,因而呈现杀菌作用。

在各种表面活性剂中抑菌、杀菌性能最优异的是阳离子季铵盐类杀菌消毒剂,包括单链季铵盐和双链季铵盐两类,单链季铵盐只能杀灭某些细菌繁殖体和清脂病毒,双链季铵盐则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

季铵盐类杀菌剂为广谱性非氧化性杀菌剂,在水中离解成阳离子活性基团,所以具有洁净、杀菌作用。

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在工业水处理方面,具有高效杀灭藻能力,毒性小,且无毒性积累,可溶于水,使用方便,不受水的硬度影响,而且具有很强的黏泥剥离作用。

双链季铵盐和双长链季铵盐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在消毒领域研究比较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双链季铵盐具有两条碳链,可产生远超过一般消毒剂分子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能透入有机物内杀灭病原,在低浓度下具有超强的灭毒杀菌能力。

快速、持久、高效杀灭各类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它们相对于单链季铵盐,具有更好的成胶束性和更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能增加它们的水溶性,表现出非常好的稳定性。

比单剂增强了杀菌活性,延长了使用周期,在相同浓度下远远超过单一杀菌剂的效力,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和水的硬度影响非常小。

双长链季铵盐抗菌活性几乎不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范围内有强的杀菌活性。

在使用浓度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而且对人体细胞无毒性。

带正电荷的季铵离子,能破坏病毒体内的结构,从而发挥其杀灭病毒的功效。

季铵盐类消毒剂作用于病毒的包膜并将其破坏,导致病毒灭活。

双链季铵盐是还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氯制剂替代产品。

双链季铵盐具有灭菌效果好、无刺激、无腐蚀、无毒、无残留、长效等优点。

杀灭病毒和细菌的范围更广,而且消毒力不受水质硬度、酸碱度影响。

另外,该制剂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产品性质稳定,有效时间大大延长。

使用后,对生物的增殖与生长也无影响,更重要的是不会产生抗药性,也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属于安全绿色消毒剂产品。

该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优越性能的特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最大特点是能和几乎所有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混溶而不产生沉淀,同时保留了原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且具有强烈的协同增效作用,可显著降低体系表面张力,提高去污、洗涤能力,同时具有比一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更高的杀菌能力,是目前世界上开发势头最强劲的表面活性剂系列。

单双链复合季铵盐特点
1.|
2.随乙氧基团的改变,可以和几乎所有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混溶,而不沉淀。

3.具有比单季铵盐更强烈的杀菌效力,可在极低浓度下达到快速杀菌效果。

4.能对阴离子体系产生强烈协同效应,明显降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体系表面张
力,具有更高的乳化、润湿、渗透、增溶、分散效力。

5.链亲合力小,易生物降解,低毒、低刺激,属绿色环保型产品。

除医用以外,国外已有报道,还可用于:
1.可用于洗涤行业配制洗涤、杀菌合一的餐洗剂、织物洗涤剂,染发剂,衣物柔顺剂
等,而不需要特殊工艺和设备。

2.可用于工业水循环、杀菌剂,其使用浓度比单季铵盐可成数量级降低。

3.可用于工业、民用杀菌,可代替传统的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杀菌、消毒剂。

单链季铵盐和双链季铵盐比较:
1.单链季铵盐和双链季铵盐两类,单链季铵盐只能杀灭某些细菌繁殖体和清
脂病毒,双链季铵盐则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

2.:
3.双链季铵盐具有两条碳链,可产生远超过一般消毒剂分子的吸引力和渗透
力,能透入有机物内杀灭病原,在低浓度下具有超强的灭毒杀菌能力。

快速、持久、高效杀灭各类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4.双链季铵盐相对于单链季铵盐,具有更好的成胶束性和更强的降低表面张
力的能力,能增加它们的水溶性,表现出非常好的稳定性。

比单剂增强了杀菌活性,延长了使用周期,在相同浓度下远远超过单一杀菌剂的效力,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和水的硬度影响非常小。

5.双长链季铵盐抗菌活性几乎不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范围内有强的杀
菌活性。

6.在使用浓度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而且对人体细胞无毒性。

带正电荷的季铵离子,能破坏病毒体内的结构,从而发挥其杀灭病毒的功效。

7.具有比单季铵盐更强烈的杀菌效力,可在极低浓度下达到快速杀菌效果。

8.能对阴离子体系产生强烈协同效应,明显降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体
系表面张力,具有更高的乳化、润湿、渗透、增溶、分散效力。

9.链亲合力小,易生物降解,低毒、低刺激,属绿色环保型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