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分类
中药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
归经:药物对某些脏附经络的选择性,即药物对某些脏明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中药的“七情”: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七情”毒性: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性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融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二、简答题1简述“十八反”的主要内容答: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鼓及攻乌,藻戟遂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何为四气五味?答: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3、药性理论中的五味的各自作用特征是什么?答: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4、中药炮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答: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②便于调剂制剂贮藏③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④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⑤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物范围5、简述清热药的定义及分类答:定义: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6、请写出中药汤剂特殊的煎法有哪些并各举一例?答:1先煎:生石膏2后下:薄荷3包煎:车前子4另炖:人参⑤烊化:阿胶⑥泡服:胖大海⑦冲服:珍珠煎汤代水:玉米须7、何为配伍?答: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8、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功效及主治证的异同(1)石膏与知母功效相同:清热泻火【异】石膏:除烦解渴,用收湿敛疮知母:滋阴润燥主治证相同: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异】石膏:用于肺热喘咳证:胃火上炎,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中药学重点
解表药: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多味辛,治外感表证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风寒表证麻黄: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要药,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要药、风中润剂)、止痉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适应症: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肋痛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适应症: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眩晕3、目赤昏花4、疮痈肿痛5、通利血脉,常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治疗辅助(滋肝肾的微弱作用)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适应症:1、表证发热,少阳证2、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升举脾气(与黄芪配合)。
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祛风湿药: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症(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辛以祛风,苦以燥湿,甘以缓急,归于肝肾二经独活:温、祛风湿,止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解表秦艽: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主治:1、风湿痹证。
为风药中之润剂。
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2、中风不遂。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
4、湿热黄疸。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1、风湿痹证: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祛湿药:味辛性温,归入脾胃,治舌苔白腻(标志),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一)芳香化湿:藿香:主产广东、化湿(舌苔浊者最捷)、解暑(胃肠型感冒)、止呕(湿浊中阻之呕吐)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
鲜藿香解暑之力强,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苍术:江苏茅山(茅苍术)、苦、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燥湿健脾(燥性明显,燥湿力强,湿阻中焦之呕吐呃逆,湿浊上蒙之头重如裹)、祛风除湿(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发表(表证夹湿)(二)利水渗湿: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资源的科学,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鉴定、提取、分离、活性成分研究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
1.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来源的药材。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常见中药材的产地、形态特征、采集、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通过观察、检验和实验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评价。
学习中药学时需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正误以及判断其质量。
3.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等技术。
4.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5.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和
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不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草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和解释药效。
8. 中药药物分析:中药药物分析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学要点归纳概要
1.《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重点概括解表兼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麻黄、香薷、浮萍;而解表兼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有麻黄、细辛、紫苏叶。
解表兼能祛风湿或通络散寒的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解表兼能祛风湿止痛的药物有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而解表兼能祛风止痉的药物有防风、蝉蜕。
解表兼能通鼻窍止痛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此中辛夷为治鼻渊之专药;白芷芬芳退窍,主入阳明,为足阳明经引经药。
解表兼能利咽的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而解表兼能透疹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胡荽、柽柳。
解表兼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
此中柴胡升肝胆之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为治疗少阳之要药。
解表兼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有薄荷、柴胡;而解表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为升麻、菊花、野菊花、牛蒡子。
解表兼能消除水邪的药物:麻黄、桂枝、生姜、香薷、紫苏、细辛、白芷、浮萍。
其余章节兼能解表的药物:大青叶、板蓝根、青蒿、金银花、连翘、独活、广藿香、佩兰、苍术、前胡。
第二章清热药11.※重点概括清热药中,擅长清心火的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水牛角、生地黄、淡竹叶、竹叶。
清热药中,擅长清怒火的药物:龙胆草、夏枯草、栀子、大青叶、牛黄、赤芍、黄连、决明子、青葙、密蒙花、谷精草、熊胆。
清热药中,擅长清肺火的药物:黄芩、石膏、知母、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芦根、天花粉、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
清热药中,擅长清胃火的药物: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天花粉、穿心莲、蒲公英。
清热药中,擅长清肠火的药物: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鸦胆量、败酱草、大血藤。
清热药中,清暑热的药物:青蒿、金银花、石膏、绿豆。
清实热又清虚热的药物:知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
清热解毒中,兼治湿热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金银花、拳参、马齿苋、穿心莲。
清热解毒中,兼治肺痈吐脓的药物:鱼腥草、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穿心莲。
中药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中药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中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理论学科,其一级学科下设有两个二级学科:
一、中药制剂学:
中药制剂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药的系列类型、安全性、有效性等,旨在探索中药配方及其制剂,以减少药物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常见的中药制剂有丸剂、冲剂、散剂、片剂、水剂、凝胶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滴眼液、乳膏剂等。
二、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依据分子生物学机制来说明其作用机理的学科,它还包括药效评价、毒理学分析、耐药性、药物毒性、代谢产物分析等研究方面。
药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活性成份,指导抗药性的形成和控制,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郁证1.肝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心情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事不行。
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中的一种。
2.痰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丹栀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中的其中一种分别与二陈丸或礞石滚痰丸合用。
3.心脾两虚[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害怕,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归脾丸、解郁安神颗粒、安神健脑液中的一种。
阳痿1.心脾两虚[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中的一种。
2.肾阳不振[症状]阳事不举,成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乏怠,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
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胃壮阳。
[方药]右归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
3.肝郁不舒[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加减。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治虐要药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考点一历代本草代表作著作作者年代载药数学术贡献《神农本草经》汉代365种(1)上、中、下三品(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730种(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2)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唐本草》隋唐时期850种(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药典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药典(2)开创图文并照先例《证类本草》唐慎微宋代1746种图文对照,方药并收《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921种(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中华本草》当代全面总结了传统药学成就本草代表作。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确定依据(人体反应)效用不良反应代表药物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寒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伤阳助寒石膏、知母凉温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伤阴助火煨姜,附子,干姜热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2.五味五味作用特点治疗作用举例不良作用应用注意辛能散发散荆芥、薄荷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能行行气,活血香附、川芎甘能补补虚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腻膈碍胃,令人中满,(闭门留寇)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能缓缓急饴糖,甘草能和和中,调和药性解药,食毒甘草、蜂蜜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倍子(久泻久利),乌梅,山茱萸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生津,安蛔木瓜,乌梅涩收敛固涩龙骨(脱证),赤石脂(久痢脱肛)苦泄通泄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降泄苦杏仁:降泄肺气;代赭石:降逆,治呃逆呕喘清泄黄连、栀子燥燥湿苍术、厚朴:治寒湿黄柏、苦参:治湿热坚坚阴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少量黄连止泻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咸能软软坚散结昆布、海藻:治疗瘰疬、痰核鳖甲:治癥瘕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慎用,脾虚便溏者慎用能下泻下通便芒硝:热结便秘3.升降浮沉白前↓,桔梗↑;二向性:胖大海、前胡举例功效白前↓降气祛痰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胖大海↑↓清肠通便↓,清宣肺气↑升降浮沉-所示效用功效升浮类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类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考点三功效的分类1.按照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八纲辨证表里解表、温里寒热散表热、清里热虚实补虚、泻实阴阳补阴、滋阴、敛阴、补阳针对病因辨证六淫与疫疠散风、祛寒、清暑七情镇惊、定惊、解郁(七情)饮食劳伤消食、消积、强身外伤生肌、敛疮针对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病补气、行气;养血;生津、利水针对脏腑辨证心脏养心,清心,泻心火肺宣肺、温肺、清肺、润肺大肠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脾脏补脾、健脾、温脾、运脾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相对应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针对三焦辨证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因功效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病证功效营血辨证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考点四中药主治病证—简称主治分类特点实例病名类以疾病的名称表述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名类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使用最多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症状名类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使用最少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借用西医学的病症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五液体辅料及作用辅料作用代表药材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黄连、大黄、当归、白芍、续断、丹参、川芎、蕲蛇、黄芩醋引药入肝,理气、止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促进有效成分煎出延胡索、甘遂、商陆、大蓟、芫花、三棱、乳香、没药、香附、柴胡蜂蜜补中润燥止咳,解毒,矫味矫臭,调和药性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黄芪、枇杷叶盐水引药入肾,引药下行、强筋骨,软坚散结,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泽泻、车前子、乳香、沙苑子姜汁发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开痰,减毒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麻油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粉碎蛤蚧、三七、淫羊藿、马钱子米泔水、吴茱萸汁、白萝卜汁、羊脂油、鳖血、山羊血、白矾溶液、胆汁、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考点六固体辅料作用和代表药材辅料作用代表药材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党参、斑蝥、红娘子麦麸和中益脾、缓和药物的燥性、除去不良气味枳壳、苍术、僵蚕、白术、山药、泽泻、六神曲灶心土入脾,温中和胃、止血、涩肠止泻白术、山药、当归、白芍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阿胶河砂作为中间传热体,使坚韧的药物便于粉碎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狗脊滑石粉利尿,清热,解暑解毒水蛭、刺猬皮、鱼鳔胶考点七七情配伍七情定义举例应用原则单行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独参汤据情酌选相须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石膏+知母;麻黄+桂枝增效,充分利用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黄芪+茯苓、枸杞子+菊花;黄连+木香相畏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生姜杀半夏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子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考点八方剂与治法-组方原则君药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不可缺少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治疗兼病或兼证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使药引经药使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九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方法名称优点缺点浸渍法(冷)(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适用于提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1)提取率低(2)提取时间长(3)以水为提取溶剂时,提取液容易发霉渗漉法(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1)溶剂消耗量大(2)费时长煎煮法适合对热稳定物质提取溶剂只能用水回流提取法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后者用到索氏提取器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不改变成分的化学结构超临界流体萃取CO2多用于脂溶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尤其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性成分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挥发油升华法用于提取具有升华性的成分樟脑,咖啡因考点十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结构研究方法作用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2.红外光谱(IR)确定官能团的种类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确定共轭体系4.核磁共振谱(NM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化学位移+耦合常数氢核磁共振碳谱(13C-NMR,DEPT)化学位移碳考点十一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②胃排空速率③其他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②药物的溶出速度剂型因素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②剂型: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中药学重点归纳
乌头类中药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中毒表现:口舌、四肢麻木、头痛、头晕、精神恍惚、语言不清或小便失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竭、心悸气短、心率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解救:注射阿托品;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煎汤内服。
中成药追风丸、追风透骨膏、大活络丸、小活络丸、正天丸、右归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马钱子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头晕、头痛、烦躁不安、面部肌肉紧张、吞咽困难、惊厥、痉挛、角弓反张。
苯巴比妥钠;肉桂或甘草煎汤蟾酥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蟾酥丸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阿托品或服用颠茄合剂;甘草、绿豆煎汤、或生姜汁、鲜芦根汁雄黄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追风丸、蟾酥丸、醒消丸、紫金锭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吐血、咯血、眼结膜充血、鼻衄、便血、尿血;肝肾功能损害而引起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应用二巯基丙醇类。
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1.植物类中药(1)含生物碱类: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等均可导致急性肾衰,而且含上述中药的一些制剂也可引起肾损害甚至急性肾衰。
(2)含其他成分类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等均含马兜铃酸,中毒可致肾小管坏死出现面部浮肿,渐至全身水肿、尿频尿急,甚至出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而死亡。
2.动物类中药(1)斑蝥(2)鱼胆(3)海马别名水马、马头鱼。
(4)其他蜈蚣、蜂毒等也具肾毒性,应用时要严格限制剂量。
3.矿物类中药(1)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以及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六神丸、砒枣散等,表现有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和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等肝肾功能损害。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专业知识》重点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认识和利用。
2.中药的发展: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分类和性味归经:2.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入五味和归经。
五味包括辛、苦、甘、酸、咸;归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等。
三、中药的化学成分:1.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
2.中药的活性成分: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免疫调节等。
四、中药的药理作用:1.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
2.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中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综合的疗效。
五、中药的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评价:中药的质量评价包括鉴别、含量测定、纯度检验、污染物检测等多个方面。
2.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是保障中药质量的重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等。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1.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中药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领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
2.中药的临床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等,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中药学专业知识包括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分类和性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中药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深入了解中药的相关知识,为中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
结.
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1. 中药学基础知识
- 中药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 中药的采集、储藏和鉴别
- 中药的炮制及其特点
- 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
2. 中药的理论与应用
- 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成分
-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 中药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
- 中药的副作用和毒副作用
3. 中药的药用植物
- 常用中草药的产地、种植和采收时间
- 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 常用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 常用中草药的药材和药效互动
4. 中药的配方和制剂
-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
- 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
- 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工艺
- 中药的制剂和药用辅料的选择
5. 中药的质量评价和疗效评价
- 中药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中药疗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合理用药
以上是《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考生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中药学重点总结
中药学重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精选3篇)中药学重点总结篇1考点一、历代本草《神农本草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学重点
中药学重点中药起源:古代劳动人民中药的发展:秦汉《神龙本草经》(简称《本经》)365种,是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雷公炮炙论》300种,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标志着本草学分支学科中药炮制学的产生。
隋唐时期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844种是我国第一部官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自然属性分类。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专指来源原产地,质量优良,疗效优良,疗效卓著的药材。
中药的性能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临床指导: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五味:辛,甘,酸,苦,咸。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趋向。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
毒性:药物的偏性和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
十八反和妊娠用药禁忌。
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泡服。
解表药: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又称发表药。
分类:发散风寒药和疏散风热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证,咳喘实证,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表证,寒凝血滞诸证,痰饮,水肿,奔豚,心悸,脉结代。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止血。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伤初起兼表证,多种出血证。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风湿痹症,外感风寒表证,风疹瘙痒,破伤风。
羌活: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于风寒表证,阳明头痛,牙痛,鼻渊,痹痛,寒湿带下,疮伤肿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风寒表证,各种呕吐,肺寒咳嗽。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用于阴暑证,水肿脚气。
疏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
第2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草、苦参
了解: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秦皮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
第3章泻下药
1.攻下药
掌握:大黄、芒硝
了解:番泻叶、芦荟
2.润下药
了解: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了解: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附:红芽大戟)
第4章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
了解:络石藤、豨莶草、雷公藤、狗脊
第5章化湿药
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
熟悉:猪苓
了解:香加皮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
熟悉: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
了解:萆解、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
第7章温里药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熟悉:花椒(附:椒目)、丁香(附:母丁香)、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了解:高良姜
第8章理气药
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熟悉:青皮、川楝子、沉香、薤白
了解:乌药、佛手、柿蒂、荔枝核
第9章消食药
掌握:山楂、神曲、麦芽
熟悉:莱菔子、鸡内金
了解:谷芽
第10章驱虫药
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了解: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第11章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掌握:地榆、小蓟
熟悉:大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
了解:苎麻根
2.化瘀止血药
掌握:三七、茜草
熟悉:蒲黄
了结:五灵脂
3.收敛止血药
掌握:白及
了解:仙鹤草、棕榈炭
4.温经止血药
掌握:艾叶
了解:炮姜
第12章活血化瘀药
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
熟悉:乳香、姜黄、鸡血藤、;乳香与没药功效与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没药、血竭、苏木、自然铜、土鳖虫、骨碎补、三棱、穿山甲
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掌握:半夏
熟悉:天南星(附:胆南星)
了解:禹白附、皂荚〔附:皂角刺〕、白芥子、旋覆花、白前
2.清化热痰药
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
熟悉:竹茹
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
3.止咳平喘药
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
熟悉: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白果、枇杷叶
第14章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
了解:琥珀
2.养心安神药
掌握:酸枣仁
熟悉:柏子仁、远志
了解:灵芝
第15章平肝息风药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了解:珍珠母、刺蒺藜
2.息风止痉药
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
熟悉: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僵蛹)
第16章开窍药
掌握:麝香、石菖蒲
熟悉:冰片
了解:苏合香、蟾酥
第17章补虚药
1.补气药
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熟悉:西洋参、山药、大枣
了解:太子参、白扁豆(附:扁豆花、扁豆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2.补阳药
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熟悉: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附:脐带)、益智仁
了解:肉苁蓉、沙苑子、冬虫夏草、蛤蚧
3.补血药
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
4.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
熟悉:天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
了解:南沙参、黄精、墨旱莲、女贞子
第18章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了解:麻黄根、浮小麦
2.敛肺涩肠药
掌握:五味子、乌梅
熟悉:诃子、肉豆蔻
了解:赤石脂、五倍子
3.固精缩尿止带药
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熟悉:芡实、海螵蛸
第19章涌吐药
了解:常山、瓜蒂
第20章杀虫止痒药
掌握:硫黄、雄黄
了解:蛇床子、蜂房、土荆皮、白矾、炉甘石、硼砂
第21章拔毒生肌药
掌握:升药
了解: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