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所有制形态。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展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有机统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它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是国家直接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集体所有制是劳动者集体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

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形式。

国家所有制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国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实行全民所有制,实行集中统一经营和管理。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

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稳定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国有资本比重、提高经济活力等重要作用。

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

集体所有制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

集体所有制在扩大农民增收、加强农民群众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织方式。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力量之一。

私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

股份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初调研测试政治试题(选修)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不是一部相互分割的历史。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③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④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诗人一句“挺起昂扬的高贵Array头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挺起昂扬的高贵头颅”意味着A.我国一切剥削现象已经被消灭B.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各族人民初步实现了共同富裕D.我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3.2020年以来,美国发生了20600多次示威活动。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

事后,当地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骚乱活动持续升级,并在全美开始蔓延。

2021年1月6日,大批特朗普支持者突破警方防线闯入国会,引发暴乱,已有4人死亡,数十人被逮捕。

美国的阶级矛盾A.是美国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B.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是导致美国社会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D.实质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工人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③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④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公布日期】1975.01.13•【分类】审议意见正文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报告,1月17日通过)张春桥各位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请大会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已经发给各位代表。

我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作一些说明。

二十年前,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一九五四年宪法,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总结了历史经验,巩固了我国人民的胜利成果,为全国人民规定了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前进道路。

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宪法是正确的。

它的基本原则,今天仍然适用。

但是,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的部分内容,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总结我们的新经验,巩固我们的新胜利,反映我国人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共同愿望,就是我们这次修改宪法的主要任务。

二十年来,我国人民的新胜利,最主要的,就是在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经过同国内外敌人的反复较量,特别是经过八年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我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无产阶级专政空前巩固。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斗争过程中,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我们制定了一条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毛主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要提高警惕。

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_概述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_概述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体制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基本要素,其相互作用对国家经济谋划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定义及背景介绍,然后对不同形式的所有制进行分类,并梳理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后,将重点讨论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下的变革情况。

接着,我们将探讨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行说明。

最后,通过总结观点、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进行综合评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2. 生产资料所有制:2.1 定义及背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对一国或一社会的生产要素进行管理、占有和支配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等公共经济部门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的形式,而非公有制则是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部门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2.2 所有制形式分类:根据中国宪法规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非社会主义所有制。

其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的所有财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工厂、矿山等集体组织掌握的财富。

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个人家庭的私人财产以及其他法律规定许可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公有财产。

2.3 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文章来源:/Content-896.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

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

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及保护,有一个不断发展并逐渐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性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是密不可分的。

回顾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历史及其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对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这一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4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的政策,是允许其存在并鼓励其发展。

这在《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中都有明确宣示。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30条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这就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并对它采取“鼓励”和“发展”的方针。

《共同纲领》第31条还规定:“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不过,在实践中,私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49年的63%急剧下降到1952年的39%。

这说明,从1949年起私营经济并未真正受到鼓励和扶持。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把我国经济按所有制的不同划分为4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

在提法上,取消了“私营经济”的概念,而使用“个体劳动者”经济和“资本家”经济,其实质仍然是个体私营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没收了官僚资本,并通过“三大改造”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经济;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有经济日益壮大与发展。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生产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经济,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18年版 思修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案

2018年版 思修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案

课程教案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见讲义)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一种以国家政权意志出现的行为规范。

而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例如:《环境保护法》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李正华提要: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维护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经济制度和公民权利是我国宪法变动中的重要内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由降低变为不断提高、坚持公有制由社会经济主体变为全部又变为主体、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不断加强,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四大显著特点。

我国宪法内容的历次变动,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要求,是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近五十年来,经历了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1988年、1993年、1999年的五次修正。

把握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思路、重点和特点,弄清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原因,对于了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的历史,具有很大意义。

一、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团结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而制订和修改的,是新中国巨大变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产物。

1954年宪法是在我国已经取得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彻底胜利,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建立,我国已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一步一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下制订的,是根据我国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按照“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本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制订的。

后来对宪法的三次修改和五次修正,也都是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情况,对历史经验作出的总结。

历次宪法的修改修正都是从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出发的。

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在新生的国家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当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宪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宪法 第六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宪法  第六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宪法第六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国家经济制度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经济制度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决定经济制度的性质。

一、所有制关系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人剥削人的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不再是满足少数人获得财产的欲望,不再允许剥削制度的存在,而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产的需要,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要实现这一生产目的,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后,我国先后经过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赎买,以及对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三个阶段,最终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由于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民所有,人与人之间就是平等、互助、合作的生产关系,人剥削人的制度就消灭了。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在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下,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所有,在集体经济内部,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互助和合作的生产关系,其劳动收益也在集体内部分配,从而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宪法第四章1

宪法第四章1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不同性质的国家,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概言之,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所冇制结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 公有制,是指生产 资料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或者劳动者集体所有的所 有制形式。 我国社会主 义公有制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违立起来的,它主要包括 国有 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拈混合所存制经济中 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现行《宪法》第6条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 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 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举 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 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 教 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 政治、文化、科学、技 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 、国家企 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 种教育事业。 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 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 创造。 此外,《宪法》第21、22条分别对卫生、体育、文化、艺 术事业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作了具体的规定。


3.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就是依 据宪法的 规定,在无损于我国主权和经济独立的前提下, 经过我国政府批准而兴办的企业。外商投 资企业分为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是一种股权式合营企业,是由外商与中国的 企业等经济组织共同投资、 共同经营,并且按照出资比例 共负盈亏的-种经济形式。 中外合作企业是-种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一般由中方提供土 地使用权、厂房、设施和 劳力,由外商提供资金、技术和 设备,双方依法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进行合作经营。 外商独资企业则是指外商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 独自投资、独自经营的企业。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然而,由于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准确预料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1]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视角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国家“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险恶用心;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客观规律的认识,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电子和原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调节和干预,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核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资本主义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镇集体所有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①城镇集体所有制: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②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劳动者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③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二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三是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①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或家庭所有,并且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②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具体形式。

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资经济就完全是非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
在我国在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包括矿藏、水流,属于全民所有的土地、森林和其它海陆资 源,以及属于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交通运输业、银行、邮电、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等 社会财产。由于全民所有制这种经济形式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在 社会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全民所有制的发展,既是保证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证个体所有制和 其他各种补充的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服务,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符合劳动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 利益的决定性条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强大基础。
问题
按劳分配
劳动力商品
按劳分配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决定怎样生产,他们也就不能决定怎样分配。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 与之相应的分配形式。在生产资料政治支配制条件下,必然是按政治等级分配。城市市民和乡村 农民是不同的等级;干部和工人的等级差别甚至影响到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企业不单单是企业, 而且是具有政治等级的单位;政治等级无处不在。甚至有了处级待遇的佛门子弟。人们认识到, 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弊病,但同时,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平均主义往往 仅限于同一等级内部。分配在不同等级之间差别被认为是正常的,即使这种差别与其对象的劳动 付出和劳动成果毫无关系。可以认为在中国,从社会的角度讲,从来不曾有过按劳分配。
形式
把国家所有理解为由国家直接经营,是过去对企业管得太死太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承认企 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把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才能把企业搞活。
演变
演变
经济基础 全民所有制相关图片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它的出现,使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使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分离状态开始得到解决,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劳动人民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同时,社会主义 全民所有制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着国家经济命 脉,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条件。因此,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 有制,还是破坏和损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始终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还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重 大原则问题。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现行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现行宪法四次修改内容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这是中国对现行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以前3个修正案已分别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条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条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三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后两句:“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修改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修二政治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教案

必修二政治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教案

必修二政治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教案标题:深入探讨必修二政治: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教案导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本原理之一,是指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政治必修二教材出发,深入探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您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在政治必修二教材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被定义为国家的经济基础。

这一概念包括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

公有制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是主要的占有者。

而私有制则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了解这一基本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

2.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政府逐步推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这种演变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的崛起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成果。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深刻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强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936年苏联宪法(节录)

1936年苏联宪法(节录)

1936年苏联宪法(节录)第一章社会机构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此苏维埃因推翻地主资本家政权及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业经发扬巩固。

第四条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此体系及所有制因铲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业经奠定。

第五条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苏联经济中之统治形式,同时法律容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小规模私有经济,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

第十条公民对其劳动收入及储蓄、住宅及家庭副业、家常及日用器具、自己消费及享乐品之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之继承权,均受法律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

第十二条按“不劳动者不得食”之原则,劳动为苏联每一有劳动能力公民之应尽义务与光荣事业。

在苏联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之社会主义原则。

第三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国家政权机关第三十条苏联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为苏联最高苏维埃。

第三十一条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根据本宪法第十四条所有一切职权,其按本宪法规定不归入应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及其各部权限以内者,均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二条苏联立法权,专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

第三十三条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与民族院两院构成。

第三十七条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即联盟院与民族院,权利平等。

第三十八条联盟院与民族院同等创制法律。

(录自《斯大林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苏联宪法(根本法)》,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50年版。

[原创]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原创]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

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宪法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变历程
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资本家剥削制度,保证逐步消灭资本家剥削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国家禁止资本家的危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的一切非法行为。


二、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完成消灭资本家剥削制度
1978年~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六段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或者农村的基层组织统一安排和管理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

同时,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三、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生产资料所有制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六段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四、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资本家剥削制度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恢复
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